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岛橡胶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分析
1
作者 曾慧芬 樊孝凤 +1 位作者 杨川 吴志祥 《热带生物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4期598-605,共8页
天然橡胶(Natural Rubber)作为战略资源的安全供应对于国民经济的安全乃至国家的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橡胶林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张及潜在的生态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开展海南岛橡胶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有助于确定橡胶林的... 天然橡胶(Natural Rubber)作为战略资源的安全供应对于国民经济的安全乃至国家的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橡胶林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张及潜在的生态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开展海南岛橡胶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有助于确定橡胶林的生态价值,从生态经济学视角审视天然橡胶产业的重要地位,促进天然橡胶产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采用海南岛橡胶林不同林龄识别算法,获取海南岛不同林龄橡胶林的种植面积,使用替代成本法、影子工程法对海南岛不同区域和不同林龄的橡胶林进行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结果表明,2022年海南岛橡胶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353.04亿元,其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67478.91元·hm^(-2);固碳和释氧功能价值为235.71亿元、净化水质和调节水量功能价值为33.90亿元、固土和保肥功能价值为5.73亿元、空气净化功能价值为34.58亿元、森林防护功能价值为4.00亿元、林木营养物质积累功能价值为15.43亿元、保育生物多样性功能价值为3.14亿元;其中,海南岛橡胶树的A16-A20林龄段橡胶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最大;海南岛橡胶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空间分布格局由大到小基本呈现为西北部、中部、西南部、东南部、东北部。研究结果表明,橡胶林具有较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给人类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产生较大的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林 海南岛 生态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芒果||虎乳灵芝间作系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综合评价
2
作者 周小慧 严廷良 +5 位作者 徐林 丁野 步连燕 杨阳 李勤奋 程汉亭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22-1830,共9页
以赤田水库流域面源污染治理为契机,构建了芒果||虎乳灵芝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能够兼顾生态治污和特色产业发展。然而,关于这种模式下的经济效益和对环境的影响尚未量化。本文联合生命周期评估和经济分析方法,比较了芒果单作和芒果||虎... 以赤田水库流域面源污染治理为契机,构建了芒果||虎乳灵芝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能够兼顾生态治污和特色产业发展。然而,关于这种模式下的经济效益和对环境的影响尚未量化。本文联合生命周期评估和经济分析方法,比较了芒果单作和芒果||虎乳灵芝间作系统的环境和经济效益。生命周期分析结果表明,芒果||虎乳灵芝间作系统的潜在环境影响较高,主要是菌棒和运输的投入对环境影响较大。在不考虑菌棒和运输投入的情况下,芒果||虎乳灵芝间作系统的潜在环境影响除了水消耗类别较高外,其他环境影响类别比芒果单作减少58.91%~99.86%。芒果单作系统中农场排放和肥料是造成环境影响的关键因素。经济分析表明,芒果||虎乳灵芝间作系统的成本和收入较高,主要原因是投入量多,销售价格高。芒果||虎乳灵芝间作系统的利润和成本效益比高于芒果单作系统,分别是芒果单作系统的41.64倍和16.60倍。上述结果表明,芒果||虎乳灵芝间作系统有利于减少田间种植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增加经济效益。政府应制定适当的激励和推广政策,激发农民采用“芒果||虎乳灵芝”种植模式的意愿,以减少环境影响,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虎乳灵芝间作 食药用菌 经济分析 生命周期评估 生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橡胶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物候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杨思琪 杨川 +3 位作者 龚元 章杰 宋波 吴志祥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88-1296,共9页
橡胶林是我国热区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在区域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碳汇功能不能忽视。本研究中将海南儋州橡胶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位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三队的50 m微气象观测系统观测的2018—2020年数据,分析橡胶林净生... 橡胶林是我国热区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在区域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碳汇功能不能忽视。本研究中将海南儋州橡胶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位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三队的50 m微气象观测系统观测的2018—2020年数据,分析橡胶林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生态系统呼吸(Re)和总生态系统光合生产力(GPP)的物候变化特征,并结合物候模型分析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橡胶林生态系统扮演着碳汇的角色且具有明显日变化特征,呈现“U”型,NEE白天为负值,夜间为正值,11:00—13:00达到峰值;(2)以年度为单位时,会发现明显的趋同物候变化。在橡胶的生长季(3—11月)时,Re及GPP明显大于非生长季,NEE(负值)小于非生长季,均呈现单峰,在8—9月的橡胶生长旺盛期均达到峰值;(3)橡胶林生态系统物候特征显示,在第Ⅱ期生产力上升,在第Ⅲ期达到顶峰,第Ⅳ期开始下降,第Ⅴ至翌年Ⅰ期落叶盛期生产力持续降低;(4)橡胶林生态系统生长季较长,NEE与Re均在生长季达到最大值,雨热同期导致橡胶树在第一、二蓬叶抽发时期,净生态系统碳交换增加迅速;(5)不同物候时期NEE与环境因子关系不同,海南儋州橡胶林的环境因子影响物候,物候影响NEE的变化。研究物候与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关系,同时结合环境因子综合讨论,可为后续橡胶林碳循环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为橡胶林生态系统评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更多的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林生态系统 碳通量 涡度相关 物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橡胶林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胡清 孙瑞 +3 位作者 杨川 张和芬 符庆茂 吴志祥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8-176,共9页
探究不同林龄橡胶林不同植物器官及凋落叶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可为有效提高橡胶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以海南儋州市、万宁市、文昌市、琼中县和东方市等5个植胶区的橡胶林为研究对象,对5个林龄段(0~7、8~1... 探究不同林龄橡胶林不同植物器官及凋落叶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可为有效提高橡胶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以海南儋州市、万宁市、文昌市、琼中县和东方市等5个植胶区的橡胶林为研究对象,对5个林龄段(0~7、8~14、15~21、22~28、29~35 a)橡胶林的不同植物器官(干、根、枝、叶)及凋落叶开展研究,揭示橡胶林不同植物器官及凋落叶生态化学计量比随着林龄的变化特征,探讨海南橡胶林不同植物器官及凋落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海南5个植胶区的橡胶林植物器官及凋落叶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差异显著(P<0.05),其中儋州植胶区橡胶林植物器官及凋落叶的碳磷比值和氮磷比值均显著大于其他植胶区。(2)随着林龄的增长,橡胶林不同器官及凋落叶的有机碳含量增加而总氮含量减少,总磷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3)与植物器官相比,凋落叶中的碳磷比值和氮磷比值均相对较大;各植物器官及凋落叶中的碳氮比值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大。(4)年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海拔是影响橡胶树植物生态化学计量比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林 植物器官 林龄 生态化学计量 影响因素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2种森林类型地下水微生物研究
5
作者 庞通 孙瑞 +3 位作者 兰国玉 魏亚情 杨川 符庆茂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102,共10页
探究不同森林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及环境驱动因素,为热带森林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了海南岛热带雨林和橡胶林2种森林的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以及环境因素。结果表明:1)热带雨林与橡胶林... 探究不同森林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及环境驱动因素,为热带森林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了海南岛热带雨林和橡胶林2种森林的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以及环境因素。结果表明:1)热带雨林与橡胶林地下水微生物群落构成存在明显差异,古菌群落方面,橡胶林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占比极显著高于热带雨林(P<0.001),而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则显著低于热带雨林(P<0.05);细菌群落中,橡胶林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略高于热带雨林,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则低于热带雨林(P<0.05);真菌群落中橡胶林子囊菌门(Ascomycota)显著高于热带雨林(P<0.05),而毛霉菌门(Mucoromycota)极显著低于热带雨林(P<0.001)。2)热带雨林的地下水微生物α多样性高于橡胶林,从热带雨林到橡胶林古菌群落的α多样性极显著降低(P<0.001),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显著降低(P<0.05),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显著升高(P<0.05)。主坐标分析(PCoA)和相似性分析揭示,海南岛橡胶林和热带雨林地下水微生物β多样性具有极显著差异(古菌:R=0.666,P=0.001;细菌:R=0.519,P=0.001;真菌:R=0.384,P=0.001)。3)地下水的溶解性总固体、海拔和氧化还原电位分别是影响古菌群落、细菌群落和真菌群落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大气压、重碳酸盐和海拔对地下水微生物β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海拔是最主要的环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森林 地下水 微生物多样性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橡胶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
6
作者 胡清 孙瑞 +3 位作者 杨川 张盈盈 符庆茂 吴志祥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0-607,共8页
探究海南不同地区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揭示橡胶林土壤养分分布规律及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海南文昌市、琼中县和东方市3个橡胶种植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5个林龄段(0~5、6~10、11~15、26~30、31~35 a)橡... 探究海南不同地区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揭示橡胶林土壤养分分布规律及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海南文昌市、琼中县和东方市3个橡胶种植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5个林龄段(0~5、6~10、11~15、26~30、31~35 a)橡胶林的6个土层深度(0~10、10~20、20~40、40~60、60~80、80~100 cm)开展研究,分析海南橡胶林土壤养分含量及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3个研究区橡胶林土壤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差异显著(P<0.05),土壤有机碳、全磷含量均为文昌>东方>琼中,全氮含量为东方>文昌>琼中,土壤碳氮比表现为文昌显著高于琼中和东方(P<0.05),土壤碳磷比和氮磷比则文昌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地区(P<0.05)。(2)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差异明显,其中6~10 a橡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氮比最高,0~5 a橡胶林土壤全磷含量最高,31~35 a橡胶林土壤全氮含量、碳磷比和氮磷比最高。(3)从土层垂直分布看,橡胶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碳磷比及氮磷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整体呈现递减趋势,土壤全磷含量和碳氮比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无显著差异。(4)冗余分析表明,海拔、坡度、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和郁闭度是影响橡胶林土壤碳、氮、磷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林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影响因素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和海南橡胶林叶际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7
作者 张柠 舒常庆 +1 位作者 兰国玉 魏亚情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5,共9页
为了解热带橡胶林叶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两地叶际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探讨叶际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物种组成方面,海南和西双版纳的优势菌门分别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芽孢杆菌属和... 为了解热带橡胶林叶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两地叶际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探讨叶际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物种组成方面,海南和西双版纳的优势菌门分别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芽孢杆菌属和甲基杆菌属为海南和西双版纳的优势菌属;主坐标分析(基于Bray-Curtis距离指数)表明,不同地理位置叶际细菌群落相似性低,物种组成结构差异显著,置换多因素方差分析验证了此结果。在多样性方面,西双版纳叶际细菌的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海南;在影响因素方面,通过冗余分析可知,采样点对叶际细菌群落β多样性的影响最大,是影响叶际细菌β多样性的最主要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橡胶林中的优势菌属和优势菌门均与叶片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多样性指数与叶片磷、年均温度呈显著相关性。综上所述,海南和西双版纳的橡胶林叶际细菌群落在组成和多样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年均温度和叶片氮是影响叶际细菌群落组成的主要环境因素,而年均温度和叶片磷则是影响叶际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林 叶际细菌 多样性 西双版纳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橡胶——益智复合生态栽培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
8
作者 刘家男 杨川 +4 位作者 祁栋灵 吴志祥 陈仁强 张盈盈 符庆茂 《中国热带农业》 2025年第1期82-88,共7页
橡胶园行间具有丰富的生态、生物及土地资源,其有效利用可提高橡胶园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力和抗风险能力。橡胶农林复合模式有效实现了橡胶园“一地、双收、多效”,并在稳定保障橡胶园面积规模,增加橡胶园种植经营者的经济收入,提高农... 橡胶园行间具有丰富的生态、生物及土地资源,其有效利用可提高橡胶园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力和抗风险能力。橡胶农林复合模式有效实现了橡胶园“一地、双收、多效”,并在稳定保障橡胶园面积规模,增加橡胶园种植经营者的经济收入,提高农户可持续生计、推进乡村振兴上发挥了积极作用。研究系统总结了橡胶—益智复合生态栽培模式的发展现状和益智产品开发前景,深入分析了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梳理并指出了该模式存在益智适宜荫蔽度仍不明确、益智成花成果和落花落果机制有待揭示、物种组成种间关系仍不清楚的问题,提出了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如应围绕倡导橡胶园林下规范化种植益智、加强益智在橡胶园里成花成果及落花落果的机制研究、系统开展该模式的多功能评价和深入开展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研究,尤其是水分养分循环、反馈与调控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 益智 间作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对海南橡胶园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徐文娴 郭鑫炜 吴志祥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3-112,共10页
土壤肥力退化已成为制约橡胶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施肥被认为是培肥土壤、改善土壤微环境的直接途径,然而目前关于不同施肥方式对橡胶园土壤质量的影响仍不完全清楚。该研究依托12 a橡胶园长期定位样地,基于等氮的原则设置3种施肥处... 土壤肥力退化已成为制约橡胶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施肥被认为是培肥土壤、改善土壤微环境的直接途径,然而目前关于不同施肥方式对橡胶园土壤质量的影响仍不完全清楚。该研究依托12 a橡胶园长期定位样地,基于等氮的原则设置3种施肥处理:(1)单施化肥(NPK),施肥总量为1.0 kg/株复合肥(N:P_(2)O_(5):K_(2)O=15:9:6);(2)50%化学氮肥+50%经堆肥的有机氮肥(NPKO);(3)50%化学氮肥+50%未经堆肥的有机氮肥(NPKM);以相同区域未施肥的胶园为对照(CK)。采集0~10 cm和>10~20 cm土样,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微生物量碳氮,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建立最小数据集(minimum data set,MDS)综合评估了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质量。结果表明:1)与CK相比,NPKO、NPKM和NPK处理显著增加了0~20 cm土壤pH值、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P<0.05),增幅分别为2.39%~12.92%、17.72%~96.51%和32.28%~97.20%,NPKO处理还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壤全钾(TK)及速效养分含量(P<0.05)。2)NPKM处理0~10 cm土壤中脲酶活性和10~20 cm土壤中酸性磷酸酶(ACP)、β-1,4-葡萄糖苷酶(BG)和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显著低于CK,其余酶活性在各处理间均显著不差异(P>0.05)。3)3种施肥处理均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含量,NPKO和NPKM中增幅高于NPK。4)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SOC、TK、全磷、铵态氮、碳氮比、MBN、ACP、NAG和过氧化氢酶构成MDS,基于MDS和全量数据集(TDS)的土壤质量指数(SQI)间显著正相关(R^(2)=0.85,P<0.001),说明MDS能代替TDS评价橡胶园土壤质量。5)研究区橡胶园土壤质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SQI为0.31~0.78,与CK相比,NPKO和NPKM处理中SQI分别显著提高了75.19%~110.76%和16.34%~36.20%。综上所述,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能有效缓解胶园土壤酸化、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是提高胶园土壤熟化和综合肥力水平可行的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退化 微生物量 有机肥 有机无机配施 橡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橡胶林土壤碳氮磷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
10
作者 臧庆辉 吴志祥 +2 位作者 孙瑞 杨川 符庆茂 《热带生物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4期487-494,共8页
为全面了解云南橡胶(Hevea brasiliensis)林土壤合理养分,给橡胶林土壤生态恢复提供数据支持。以云南(景洪、河口、瑞丽)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林龄橡胶林中分别设20 m×20 m的典型样地,按(0~20、20~40、40~60、60~80... 为全面了解云南橡胶(Hevea brasiliensis)林土壤合理养分,给橡胶林土壤生态恢复提供数据支持。以云南(景洪、河口、瑞丽)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林龄橡胶林中分别设20 m×20 m的典型样地,按(0~20、20~40、40~60、60~80和80~100 cm)分层取土样,并测定各个林龄胶林土壤各层土样总碳(TC)、全氮(TN)、总磷(TP)含量并计算其化学计量比,分析植胶区橡胶林土壤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随林龄和土层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各植胶区橡胶林土壤TC、TN、TP含量随着林龄和土层不断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瑞丽和景洪的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TC、TN和TP含量差异呈极显著特征,河口的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含量差异呈不显著特征。景洪植胶区土壤C∶N随土层的不断加深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40~60 cm达到最高值;土壤C∶P随土层的加深不断降低,在表层(0~20 cm)达到最高值;N∶P随土层加深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瑞丽植胶区土壤C∶N和C∶P随土层加深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40~60 cm)达到最高值;N∶P随土层加深呈现不断降低趋势。河口植胶区土壤C∶P随土层加深呈现先降低而后增加趋势,C∶P和N∶P随土层加深呈现一定的降低趋势。随着林龄的增长,橡胶林土壤养分元素含量总体上呈增加再降低趋势,植胶区不同林龄和不同土层橡胶林土壤C、N、P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差异均显著(P<0.05),不同区域植胶区土壤C、N、P在不同林龄之间的差异呈极显著(P<0.01)。研究区成熟林龄橡胶林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土壤N和P的限制,建议在橡胶林速生阶段适当增施氮肥和磷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林 土壤碳氮磷 林龄 化学计量比 植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雨条件下海南省典型农田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其对溶质运移的影响
11
作者 李道宽 吴小龙 +1 位作者 陈淼 王文峰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97,共12页
[目的]探究海南省典型农田土壤不同降雨条件下优先流发育特征及其对溶质运移的影响,为热带地区农业水环境污染治理与风险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海南省典型砖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染色示踪、Br-模拟溶质运移以及图像分析技术,研... [目的]探究海南省典型农田土壤不同降雨条件下优先流发育特征及其对溶质运移的影响,为热带地区农业水环境污染治理与风险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海南省典型砖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染色示踪、Br-模拟溶质运移以及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不同降雨条件下土壤垂直剖面优先流发育与离子分布特征,分析优先流特征指数、壤中流类型组成比例等与优先流区、土壤基质区离子浓度的相关关系。[结果]①大雨(30 mm)和暴雨(60 mm)降雨条件下的总染色面积分别为506.85和857.86 cm^(2),最大染色深度分别为16.80和31.08 cm,优先流综合评价指数分别为0.25和0.55,表明降雨量从30 mm增至60 mm时优先流发育程度更高。②30 mm降雨量条件下,5—10,10—15 cm土层优先流路径中的离子浓度较土壤基质路径显著增加了22.14%~63.91%;60 mm降雨量下,10—15,15—20 cm土层优先流路径中的离子浓度较土壤基质路径显著增加了54.98%~63.54%,优先流对溶质运移存在显著促进作用。③大孔隙流与溶质浓度变异系数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大孔隙流比例越高,土层溶质浓度差异越大。[结论]海南省典型农田土壤存在明显优先流现象,优先流综合评价指数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大,土层中大孔隙流比例越高溶质浓度差异越大,优先流路径对溶质运移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先流 基质流 壤中流类型 溶质运移 热带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吊罗山陆均松群落乔木树种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12
作者 袁浪兴 兰国玉 +4 位作者 魏亚情 庞通 王欣 张柠 纪克鹏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2-1223,共12页
【目的】研究海南吊罗山陆均松群落乔木的多样性特征及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为保护海南山地雨林生物多样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在海南吊罗山热带山地雨林建立的1 ha热带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对样地内进行乔木物种调查,记录及测量样... 【目的】研究海南吊罗山陆均松群落乔木的多样性特征及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为保护海南山地雨林生物多样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在海南吊罗山热带山地雨林建立的1 ha热带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对样地内进行乔木物种调查,记录及测量样地中所有树干胸径(DBH)≥3 cm乔木的种名、胸围、树高、冠幅、相对坐标位置等信息,分析陆均松群落乔木的组成、多样性特征、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系。【结果】海南吊罗山山地雨林陆均松群落共记录到乔木隶属于44科,其中包括壳斗科(11种)、五列木科(10种)、桃金娘科(9种)、冬青科(9种)、山矾科(6种)、樟科(6种)、桑科(6种)等7个优势科;陆均松(356株)、鸡毛松(189株)、鹅掌柴(161株)、脉叶虎皮楠(136株)、赤杨叶(128株)、丛花山矾(93株)、柬埔寨子楝树(63株)和黄杞(56株)等8个优势种。群落中的稀有种(1株)为40种,占总物种数的33.61%,占总个体数的2.24%。1 ha动态监测样地内共有胸径≥3 cm乔木1787株,隶属于44科、68属、119种,胸径为10~30 cm的陆均松频度较高,说明个体数量较多,胸径为3~10 cm的频度较低,说明个体数量较少。陆均松、鸡毛松、鹅掌柴和赤杨叶4个种群在0~10 m的尺度上均为随机分布。陆均松分别与鸡毛松、鹅掌柴、丛花山矾在5~12 m、6~12 m、3~20 m尺度上呈显著负相关。鸡毛松、鹅掌柴和脉叶虎皮楠等种群幼龄个体数量较多,群落更新容易。【结论】海南吊罗山陆均松群落乔木多样性丰富且分布有大量稀有种,保护价值较高,该群落处于不稳定阶段,种间竞争激烈,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更替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均松 乔木 空间分布格局 种间关系 海南吊罗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吊罗低地雨林公顷级样地乔木树种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格局
13
作者 张柠 袁浪兴 +4 位作者 纪克鹏 王欣 庞通 兰国玉 魏亚情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2-615,共14页
低地雨林群落是我国热带地区森林类型的重要构成部分,深入探究海南岛低地雨林乔木树种的多样性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对于海南低地雨林的生态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在海南吊罗山低地雨林所建立的1 hm^(2)动态监测样地的树... 低地雨林群落是我国热带地区森林类型的重要构成部分,深入探究海南岛低地雨林乔木树种的多样性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对于海南低地雨林的生态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在海南吊罗山低地雨林所建立的1 hm^(2)动态监测样地的树种清查数据,对群落的组成结构、多样性特征、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以及种间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显示(1)1 hm^(2)动态监测样地内胸径大于3 cm乔木2074株,共计152种,隶属于106属、43科。(2)优势乔木树种(个体数量大于60),主要为山蒲桃(198株),岭南山竹子(142株),木荷(114株),光叶巴豆(113株)等;稀有种(1株)为50种,占总种数的32.89%。(3)7个优势树种种群的径阶分布为倒“J”型,表明其种群幼龄个体数量较多,种群更新容易,种群正处于增长阶段,未来有较好的发展趋势。(4)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多样性,琼榄和阴香呈现随机分布的特点,然而光叶巴豆以集群分布为主,其他优势种主要呈现为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相结合的模式。(5)8个优势种总体上负相关种对和无关联种对多于正相关种对。在0-20 m的尺度上琼榄与多个树种均无显著相关性,而山蒲桃与光叶巴豆及海南锥在该尺度内表现为负相关。基于公顷级样地树种清查结果,海南吊罗山低地雨林群落处于不稳定阶段,种间竞争激烈,排斥竞争较强,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将频繁更替,为保护海南低地雨林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管理的决策提供了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低地雨林 树种多样性 种间关系 空间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荔枝剪枝堆肥和蚯蚓粪作为巨大普里斯特氏菌载体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余小兰 李勤奋 +2 位作者 李光义 张俏燕 李晓亮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4-710,共7页
为探讨荔枝茎秆堆肥与蚯蚓粪替代草炭作为巨大普里斯特氏菌载体的可行性,以荔枝剪枝堆肥、蚯蚓粪和草炭为原料构建6种微生物载体(ST1、ST2、ST3、ST4、ST5、ST6,三者质量比分别为6∶2∶2、4∶2∶4、2∶2∶6、6∶3∶1、4∶3∶3、2∶3∶5)... 为探讨荔枝茎秆堆肥与蚯蚓粪替代草炭作为巨大普里斯特氏菌载体的可行性,以荔枝剪枝堆肥、蚯蚓粪和草炭为原料构建6种微生物载体(ST1、ST2、ST3、ST4、ST5、ST6,三者质量比分别为6∶2∶2、4∶2∶4、2∶2∶6、6∶3∶1、4∶3∶3、2∶3∶5),以草炭为对照,巨大普里斯特氏菌为目标微生物,动态监测载体中有效活菌数,获得适宜巨大普里斯特氏菌存活的载体;在此基础上,分别设置含水量20%、30%、40%,温度20、30、40、50℃和接种浓度10^(6)、10^(7)、10^(8)cfu·mL^(-1),动态监测载体中有效活菌数,优化载体含水量、温度和接种浓度。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载体中活菌数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中ST2、ST5载体长期培养后活菌数高,且草炭添加量低,是适宜的巨大普里斯特氏菌载体。随着载体含水量、温度的升高,培养的60 d过程中ST2和ST5载体活菌数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30%含水量(ST22.46×10^(8)cfu·g^(-1)、ST51.81×10^(8)cfu·g^(-1))以及30℃(ST23.44×10^(8)cfu·g^(-1)、ST51.87×10^(8)cfu·g^(-1))、40℃(ST28.50×10^(7)cfu·g^(-1)、ST57.13×10^(7)cfu·g^(-1))温度下的活菌数最高。此外,各培养时期的载体活菌数均随着接种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培养60 d后,ST2、ST5载体活菌数分别达3.63×10^(8)、3.33×10^(8)cfu·g^(-1)。研究表明,载体ST2和ST5适宜代替草炭作为巨大普里斯特氏菌的载体,且在30%载体含水量、30~40℃温度和10^(8)cfu·mL^(-1)接种浓度下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剪枝堆肥 蚯蚓粪 载体 巨大普里斯特氏菌 有效活菌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解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程汉亭 严廷良 +4 位作者 徐林 丁野 步连燕 杨阳 李勤奋 《中国食用菌》 2024年第4期98-105,共8页
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总结了海南省食用菌的产业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发现近年来海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工厂化菌棒生产企业数量达12家,林下栽培品种超10种。海南省食用菌产业在种质资源、种质创新、栽培技术、有效成分评价利用... 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总结了海南省食用菌的产业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发现近年来海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工厂化菌棒生产企业数量达12家,林下栽培品种超10种。海南省食用菌产业在种质资源、种质创新、栽培技术、有效成分评价利用和食用菌模式评价方面开展了一定的探索。但总体而言海南省食用菌产业也存在耐高温品种资源少、配套产业栽培技术缺乏、加工技术滞后、产业缺乏整体规划布局、发展缺计划引导等问题。建议海南省继续挖掘食用菌特色资源,建立海南省特色食(药)用菌菌种繁育体系,研发和构建林下食(药)用菌栽培技术和模式,建立食(药)用菌产品深加工体系,提升特色食(药)用菌品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海南省特色食用菌研究和人才培养,以保障海南省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产业 海南省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海南岛2007—2018年森林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古晓威 陈帮乾 +3 位作者 云挺 李广洋 吴志祥 寇卫利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8-429,共12页
海南岛作为中国仅有的两大热区之一,森林资源极其丰富,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本世纪以来,海南省的经济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橡胶林作为当地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植面积因全球胶价的快速攀升增加了约50%,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橡... 海南岛作为中国仅有的两大热区之一,森林资源极其丰富,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本世纪以来,海南省的经济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橡胶林作为当地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植面积因全球胶价的快速攀升增加了约50%,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橡胶等人工林的增长将对森林的结构和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监测森林现状及动态变化可为海南岛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重要依据。本文联合Landsat/Sentinel-2光学和PALSAR/PALSAR-2雷达多源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海南岛为研究对象,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监测海南岛2007—2018年的森林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07—2018年海南岛森林面积增长显著,从2007年的1.94×10^(4)km^(2)增长至2018年的2.15×10^(4)km^(2),覆盖率从56.43%上升到62.59%,森林面积年平均增长率为0.99%;(2)2007—2018年,在海南岛18个市(县)中有15个市(县)的森林面积呈正增长趋势,其中增长排前5的市(县)(儋州市、澄迈县、琼海市、临高县、定安县)增长面积占正增长市(县)总增长面积的68.78%,仅有东方市、三亚市和琼中县3个市(县)的森林面积有所下降,分别下降了13、76、113 km^(2);(3)森林增长集中分布在海拔小于200 m和坡度小于8°的区域,分别占增长总面积的92.88%和91.43%;(4)橡胶林的增长是森林面积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橡胶林面积增长最多的5个市(县)其森林面积也增长最多,这5个市(县)的橡胶增长总面积占森林总增长面积的63.40%;(5)森林损失区域集中在海南岛南部、西南部和东北部沿海地区,主要是因为高郁闭度森林(如橡胶林)逐步转换为郁闭度较底的热带果园(如芒果园等),另外旅游建设开发、城市化和水利建设等也导致了部分森林损失。研究总体显示,海南岛2007—2018年森林在低海拔平缓区域增长显著,森林消长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性,中部山区森林持续保持较高的覆盖度且较少大面积森林损失,总体增长模式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森林 时空动态 海南岛 橡胶林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植胶区割胶劳动力年龄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贵珍 陈帮乾 +3 位作者 赖虹燕 王心澄 高远凤 吴志祥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15-1924,共10页
割胶作为当前获取天然橡胶这一重要工业原料的唯一手段,其劳动力供应的稳定性对天然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割胶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现象已引起高度关注,但相关研究缺乏详细空间信息的转换估算,不利于宏观调控。文章基于202... 割胶作为当前获取天然橡胶这一重要工业原料的唯一手段,其劳动力供应的稳定性对天然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割胶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现象已引起高度关注,但相关研究缺乏详细空间信息的转换估算,不利于宏观调控。文章基于2020年海南岛天然橡胶林分布图、Dynamic World土地利用分类产品和WorldPop人口分布数据集,分析了海南岛植胶区潜在割胶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和年龄结构特征,并进行转换估算和缺乏程度分级,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揭示割胶劳动力亏缺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海南植胶区潜在割胶劳动力总数为156.74万人,空间分布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且45~59岁年龄占比达34%,老龄化趋势明显。2)劳动力缺乏程度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一级缺乏区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与中东部市县的交界区域,呈带状分布;而二、三级缺乏广泛分布于中西部、中部及部分中东部市县交界区,中部尤为严重,呈连片状分布。3)儋州市、白沙县和琼中县一级缺乏面积位居前三,累计面积达到5.05×10~4 hm2;白沙县、琼中县、澄迈县和乐东县在二、三级缺乏面积上同样突出,总面积达到2.33×10~4 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林 割胶劳动力 年龄结构 空间格局 劳动力缺口分析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18年海南儋州橡胶林碳水通量和微气象要素数据集
18
作者 杨思琪 刘俊屹 +3 位作者 杨川 兰国玉 宋波 吴志祥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2年第4期348-360,共13页
橡胶林是海南岛的主要人工植被类型之一,作为我国热区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在区域碳水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观测橡胶林的碳水通量对于评估橡胶林碳水平衡以及能量交换至关重要。儋州橡胶林自2009年11月起开展了近地层通量观测(包括涡度相... 橡胶林是海南岛的主要人工植被类型之一,作为我国热区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在区域碳水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观测橡胶林的碳水通量对于评估橡胶林碳水平衡以及能量交换至关重要。儋州橡胶林自2009年11月起开展了近地层通量观测(包括涡度相关系统和梯度观测系统),至今已积累12年的通量和气候观测数据。本数据集整理了2010年至2018年的海南儋州橡胶林通量和常规气象数据,包括了半小时、日、月及年尺度的生态系统CO_(2)净交换通量、生态系统呼吸、总初级生产力、潜热通量、显热通量、水汽通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水汽压、风速、风向、大气压、总辐射、净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降水量等指标。本数据集可为橡胶林生态系统评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更多的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技术 通量 碳水循环 气象要素 橡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作影响土壤磷有效性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侯梅芳 寇枘 +5 位作者 岳政府 邹雨坤 王进闯 刘贝贝 张俏燕 李勤奋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542-2554,共13页
磷作为植物主要的营养元素之一,关乎农作物的产量及品质。在耕地质量下降及土壤磷缺乏或有效性低等多重影响下,提高土壤磷有效性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采用2种及2种以上的作物进行轮作,对改良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恢复农田生态系... 磷作为植物主要的营养元素之一,关乎农作物的产量及品质。在耕地质量下降及土壤磷缺乏或有效性低等多重影响下,提高土壤磷有效性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采用2种及2种以上的作物进行轮作,对改良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恢复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梳理总结不同作物轮作情况下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磷形态转化、土壤微食物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其中,一方面从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磷形态转化之间相关关系入手,分析轮作对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土壤微食物网的结构变化、基因调控等作用下的土壤磷形态转化与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角度,在分子水平上深入探讨不同作物轮作对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通过文献综述发现不同作物轮作可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食物网结构,从而影响土壤磷的形态转化,以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促进作物产量及品质的提升,说明不同作物轮作是改善土壤磷有效性的重要农业管理措施,今后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及不同作物轮作组合模式的探索,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作物品质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支撑,因此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磷形态 土壤微食物网 磷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橡胶林下金花茶套种适宜区研究
20
作者 郭龙源 杨思思 +3 位作者 李茜 丁泽 云挺 安锋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0-208,共9页
为明确橡胶林下金花茶套种适宜区,基于金花茶在中国已有的历史分布记录,结合环境数据,首先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随机森林模型(RandomForest)和最大熵模型(MaxEnt)分别对金花茶在中国的潜在适宜区进行模拟,根据金花茶已有的分布记录... 为明确橡胶林下金花茶套种适宜区,基于金花茶在中国已有的历史分布记录,结合环境数据,首先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随机森林模型(RandomForest)和最大熵模型(MaxEnt)分别对金花茶在中国的潜在适宜区进行模拟,根据金花茶已有的分布记录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以及Kappa系数对3个模型进行比较,挑选最优模型;然后通过图像处理手段,结合橡胶种植区及最优模型模拟结果,最终获得云南、广东、海南3省橡胶林下金花茶潜在的种植区域。结果表明,MaxEnt模型预测结果与金花茶在中国的分布记录有较高的重叠性,且ROC分析法的曲线下面积(AUC)>0.9,Kappa系数>0.8,证明MaxEnt模型预测结果较为可靠;影响金花茶潜在适宜区分布的主导因子是年均温度、积温、最干季湿度和湿润指数;海南省、广东省和云南省橡胶林下的金花茶高适宜区面积分别为20.92万、2.59万、15.11万hm^(2),主要集中分布在海南省的儋州和白沙、广东省的高州及云南省的勐腊和河口等市县;中适宜区在海南省、广东省和云南省,面积分别为25.71万、1.13万、23.78万hm^(2),主要分布在海南儋州、广东化州和云南景洪等市县;低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海南琼海和万宁、云南耿马和沧源等市县,面积为3.74万hm^(2)和12.86万hm^(2)。研究明确了橡胶林下套种金花茶的适宜地区及发展潜力,对金花茶的引种试验和栽培驯化提供了依据,也为林下套种物的筛选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茶 橡胶树 MaxEnt模型 林下套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