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张凯 陈伟岸 +3 位作者 罗文启 吴庭天 李东海 杨小波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8-629,共12页
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岛中南部腹地山区,其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目前尚未系统研究。在野外调查、标本鉴定和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对其区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五指山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由28科95属288种(及种下分类单位)组成,... 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岛中南部腹地山区,其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目前尚未系统研究。在野外调查、标本鉴定和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对其区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五指山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由28科95属288种(及种下分类单位)组成,优势科有6科,分别为水龙骨科、凤尾蕨科、鳞毛蕨科、蹄盖蕨科、铁角蕨科、金星蕨科。该区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其中热带性科、属、种的比例分别为100%、91.2%、84.7%,显示出该区系明显的热带性质。从种的层次来看,热带亚洲分布类型是五指山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的显著成分,该区系尤其与中南半岛的石松类和蕨类区系有密切联系,此外,该区系兼有一定的东亚成分和少量的海南特有成分。与7个邻近地区的石松类和蕨类区系比较,与鹦哥岭亲缘最密切,与尖峰岭的亲缘关系次之,再次为云开山、弄岗、赣江源,而与独龙江地区、麻阳河亲缘较远。五指山自然保护区分布着珍稀的石松类和蕨类植物,9种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4种为受威胁程度达到极危的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指山 石松类 蕨类植物 区系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佳灵 周铜磊 +2 位作者 黄翔 黄良鸿 刘辉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24-932,共9页
2018年2月—2019年4月,按照公里网格法在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相机技术研究了鸟类和兽类的物种多样性。共布设相机50台,累计8 257个相机日,共拍摄野生动物1 434只次,获得独立有效照片1 024张,其中兽类独立有效照片590张,鸟类... 2018年2月—2019年4月,按照公里网格法在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相机技术研究了鸟类和兽类的物种多样性。共布设相机50台,累计8 257个相机日,共拍摄野生动物1 434只次,获得独立有效照片1 024张,其中兽类独立有效照片590张,鸟类独立有效照片434张。所获独立照片经鉴定归属于16种野生兽类,6目10科;野生鸟类18种,6目11科;另有家畜2种。保护区内兽类中针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的相对丰富度最高(RAI =21.48%),鸟类中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的相对丰富度最高(RAI =25.88%);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1种,海南山鹧鸪(Arborophila ardens);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7种,分别为白鹇、猕猴(Macaca mulatta)、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原鸡(Gallus gallus)、普通鵟(Buteo buteo)、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和黑冠鳽 (Gorsachius melanolophus)。动物在400—800 m海拔梯度的拍摄率最高(CR =23.21%),在0—400 m海拔的拍摄率最低(CR =2.73%)。此外,红外相机在保护区内拍摄到人和家畜活动的照片,说明保护区受人类干扰的形势严重,应重视并加强对保护区的管理工作。本次调查为保护区提供了初步的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本底信息,为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物种多样性 红外相机技术 拍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周边社区关系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佳灵 黄良鸿 +2 位作者 尹为治 方正 饶晓东 《林业调查规划》 2021年第1期52-57,共6页
采用调查问卷与参与式农村评估法,探讨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关系现状及在资源保护与利用、土地权属争议等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包括保护区分区不合理,现行管理规定与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习俗相矛盾,保护区无... 采用调查问卷与参与式农村评估法,探讨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关系现状及在资源保护与利用、土地权属争议等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包括保护区分区不合理,现行管理规定与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习俗相矛盾,保护区无法为周边社区带来利益等,并提出健全现行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保护管理中,加强保护区与社区的联系与沟通,提高周边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的认识水平等缓解主要矛盾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与式农村评估法 周边社区 主要矛盾 资源利用 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茅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4
作者 尹为治 李佳灵 +2 位作者 黄良鸿 刘文杰 李大飞 《林业调查规划》 2018年第6期41-46,61,共7页
研究天然林退化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可以为制定合理的森林恢复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以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茅草地为研究对象,以其周边天然林为对照,选取4块样地采集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样品,结合实验室分析结果研究茅草地与天然林... 研究天然林退化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可以为制定合理的森林恢复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以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茅草地为研究对象,以其周边天然林为对照,选取4块样地采集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样品,结合实验室分析结果研究茅草地与天然林之间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碳、氮、磷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均呈现下降趋势;天然林转变为茅草地之后,土壤碳含量无显著变化,表层土壤全氮含量降低;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降低;土壤表层含水率与容重显著降低,深层土壤pH值显著提高;天然林土壤磷有效性高于茅草地,且磷素为茅草地土壤限制性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草地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环境因子 化学计量比 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吊罗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氮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帅 李佳灵 +7 位作者 王旭 张晓琳 朱美玲 王文蕾 林灯 邹耀进 梁卿雅 龙文兴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198,共7页
以海南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类型森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氮含量、氮密度、氮分配及其中两种类型森林氮密度随坡向和海拔的分布状况,以期反映吊罗山自然保护区的土壤氮分布特征,为吊罗山森林管理提出建议。结果如下:(1)吊罗山自... 以海南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类型森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氮含量、氮密度、氮分配及其中两种类型森林氮密度随坡向和海拔的分布状况,以期反映吊罗山自然保护区的土壤氮分布特征,为吊罗山森林管理提出建议。结果如下:(1)吊罗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氮含量在不同样地间和同一样地不同层次间差异均较大,土壤氮含量空间异质性较大;(2)研究区0~100 cm层土壤整体氮密度为13.8 t/hm2,高于全国平均和儋州橡胶林土壤氮密度,与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相比,吊罗山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氮密度较高,次生林较低;(3)考虑氮密度和氮密度分配,为促进吊罗山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生态价值的创造,在管理中投入的精力为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热带山地雨林次生林〉热带低地雨林原始林〉热带低地雨林次生林;(4)热带山地雨林次生林南坡氮密度最高,为18.491 t/hm2;东坡、北坡、西北坡之间差异不大,但显著低于南坡;(5)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海拔750~1 130 m间氮密度与海拔高度关系符合y=-6E-05x2+0.107 2x-32.275(R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地雨林 山地雨林 原始林 次生林 氮含量 坡向 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指山自然保护区空气负离子分布及变化规律初探 被引量:1
6
作者 尹为治 胡能 +4 位作者 李佳灵 卓书辉 黄良鸿 邹耀进 王国柠 《热带林业》 2017年第4期11-14,共4页
通过对五指山自然保护区秋冬季空气负离子浓度的监测,探索其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空气负离子浓度均值和最大值在不同植被类型中的规律为:热带低地雨林>枫香林>人工林>热带山地雨林>草甸>热带亚高山矮林>... 通过对五指山自然保护区秋冬季空气负离子浓度的监测,探索其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空气负离子浓度均值和最大值在不同植被类型中的规律为:热带低地雨林>枫香林>人工林>热带山地雨林>草甸>热带亚高山矮林>热带山顶灌丛,其中各植被类型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别为(5360±2484)、(3800±1390)、(2490±784)、(1640±530)、(1030±209)、(850±554)、(270±33)ion·cm^(-3);2、低地雨林空气负离子平均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型,峰值为12330 ion·cm^(-3),出现在17:00左右,最低值为1510 ion·cm^(-3),在15:00左右;3、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4、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温度相关性极显著:当气温<19℃时,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当气温>19℃时,空气负离子浓度先随气温的升高而降低,随后略有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指山自然保护区 空气负离子 植被类型 气温 相对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五指山洞穴蝙蝠对夏季栖息地的选择 被引量:7
7
作者 余文华 范凤兰 +3 位作者 江海声 李善元 孔祥坤 吴毅 《广东林业科技》 2015年第5期74-79,共6页
为探讨五指山地区洞穴型蝙蝠夏季栖息地的特点和资源状况,于2007年7—8月在海南省五指山地区对13个洞穴进行调查。采获蝙蝠共14种,其中褐扁颅蝠(Tvlonvcteris robustula)为海南蝙蝠新纪录,犬蝠(Cynopterus sphinx)等7种为五指山... 为探讨五指山地区洞穴型蝙蝠夏季栖息地的特点和资源状况,于2007年7—8月在海南省五指山地区对13个洞穴进行调查。采获蝙蝠共14种,其中褐扁颅蝠(Tvlonvcteris robustula)为海南蝙蝠新纪录,犬蝠(Cynopterus sphinx)等7种为五指山地区蝙蝠新纪录。洞穴型蝙蝠10种,占海南岛已知洞穴型蝙蝠18种的55.56%。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多数洞穴型蝙蝠分布于低海拔(0-400m)区域,喜高温高湿度的洞穴作为夏季栖息场所,物种分布型的热带性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不同种类的蝙蝠多度和频度差异较大。最后,根据蝙蝠的栖息地特点和濒危状况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五指山 洞穴型蝙蝠 栖息地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桉树林土壤碳库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王文蕾 陈宇翔 +8 位作者 王旭 王帅 李佳灵 张晓琳 朱美玲 林灯 梁卿雅 邹耀进 李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1-95,共5页
以海南儋州、屯昌、琼海三个市县的9个桉树林样地为试验对象,通过分析土壤碳含量、碳密度以及土壤碳储量,对海南省桉树林土壤固碳情况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海南岛桉树林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碳含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介于3.15±... 以海南儋州、屯昌、琼海三个市县的9个桉树林样地为试验对象,通过分析土壤碳含量、碳密度以及土壤碳储量,对海南省桉树林土壤固碳情况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海南岛桉树林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碳含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介于3.15±0.81-47.99±3.73 g/kg之间,平均碳含量为12.74±10.74 g/kg;(2)平均碳储量为133.80 t/hm2,低于我国森林土壤平均碳储量但高于热带林土壤碳平均储量;(3)海南省桉树林土壤碳含量、碳密度、碳储量,均以表层土含量最大,并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4)土壤碳储量随土层的分配率显示海南岛桉树林目前受到的人为干扰较严重,但除4年龄的桉树林对外界干扰较敏感外,其余都有较强的缓冲能力。(5)海南岛桉树林土壤碳储量随着林龄变化没有完全一致的规律,但2年龄〈6年龄〈4年龄比较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林 土壤 碳含量 碳密度 碳储量 碳分配 树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吊罗山热带低地雨林次生林乔木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王帅 李佳灵 +7 位作者 王旭 朱美玲 王文蕾 邹耀进 梁卿雅 龙文兴 文关四 刘海伟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98-1005,共8页
以吊罗山3块不同海拔热带低地雨林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物种丰富度、物种组成、树高和径级分布以及不同起测胸径各样地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各样地群落有强的热带性,但同时具有热带-亚热带性质。样地乔木科属种组成丰富,单种科和单... 以吊罗山3块不同海拔热带低地雨林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物种丰富度、物种组成、树高和径级分布以及不同起测胸径各样地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各样地群落有强的热带性,但同时具有热带-亚热带性质。样地乔木科属种组成丰富,单种科和单种属有较高的比例,不同海拔样地乔木树种都有较高的丰富度,中等海拔的样地最高。整个热带低地雨林次生林缺乏大乔木,群落整体低矮,胸径较小,目前未达顶级状态,植被处于旺盛的发展阶段。群落整体多样性较高,随起测胸径的增加,Shannon-wiener指数降低,中海拔样地由于有3个优势种,影响了其整体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随起测胸径增加而递减,但高海拔样地中≥2 cm起测胸径的Simpson指数由于富集种占比较高而较低。均匀度指数随起测胸径增加而增加,优势集中性指数显示出群落优势种的优势并不明显。与其它地区比较,吊罗山的热带低地雨林次生林乔木生物多样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地雨林 次生林 物种多样性 恢复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2种龙脑香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尹为治 方正 +2 位作者 黄良鸿 龙文兴 李佳灵 《林业调查规划》 2020年第6期19-26,共8页
为分析坡垒、青梅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使用模式,运用CodonW、R语言等软件对49条坡垒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和51条青梅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进行中性绘图、ENC-plot等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坡垒、青梅叶绿体基因组有效密码子数(ENC)均超过... 为分析坡垒、青梅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使用模式,运用CodonW、R语言等软件对49条坡垒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和51条青梅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进行中性绘图、ENC-plot等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坡垒、青梅叶绿体基因组有效密码子数(ENC)均超过50,其密码子偏好性较弱。中性绘图分析发现,坡垒和青梅GC3与GC12相关不显著,回归斜率分别为0.21、0.18,说明密码子偏好性主要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ENC-plot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均约有20个基因分布在ENC期望值曲线附近,这部分基因密码子偏性主要受突变影响。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RSCU)分析发现,坡垒、青梅最优密码子各有17、15个,且多以A/T结尾,但两者中相同的最优密码子仅有11个。其中,坡垒密码子第1位碱基及序列长度对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性影响较大;青梅则是第3位碱基组成对密码子偏性影响较大。综上,坡垒、青梅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性是由选择和突变及其它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但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垒 青梅 叶绿体基因组 密码子偏好性 最优密码子 龙脑香科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薇种质资源在海南的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4
11
作者 翁春雨 李大飞 +5 位作者 李栋梁 符瑞侃 杨珺 吕德任 王景飞 云勇 《中国热带农业》 2020年第3期52-59,共8页
通过对15份不同紫薇种质资源进行栽培对比试验,包括繁殖特性、观赏性状、抗逆性和管理等4方面的试验,观测分析出苗率、移栽成活率、花期早晚、花期天数、花色及花形、花量、耐热性、抗病性及管理频度等9个方面的性状与数据,利用数量评... 通过对15份不同紫薇种质资源进行栽培对比试验,包括繁殖特性、观赏性状、抗逆性和管理等4方面的试验,观测分析出苗率、移栽成活率、花期早晚、花期天数、花色及花形、花量、耐热性、抗病性及管理频度等9个方面的性状与数据,利用数量评价的方法定量地制定出栽培适应性评价标准。综合评价得知,红火箭、红火球、多花紫薇各方面表现都比较优良,适于大量在海南推广使用,为紫薇的栽培和园林应用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薇 繁殖特性 观赏特性 抗逆性 管理频度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