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几种海洋生物毒素生源分布、结构特点、毒理作用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王钒 张黎明 +1 位作者 王蓓蕾 王倩倩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03-313,共11页
海洋生物毒素是海洋生物体内一类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其结构新颖、种类繁多、活性广泛,是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药物和海洋药物研发的宝贵资源。研究表明,河鲀毒素、石房蛤毒素以及芋螺毒素具有良好的镇痛活性,有望开发为新一代的镇痛... 海洋生物毒素是海洋生物体内一类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其结构新颖、种类繁多、活性广泛,是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药物和海洋药物研发的宝贵资源。研究表明,河鲀毒素、石房蛤毒素以及芋螺毒素具有良好的镇痛活性,有望开发为新一代的镇痛药物;海葵毒素能有效调节T淋巴细胞增殖,有望开发成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型靶向药物;大田软海绵酸能够抑制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诱发类似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生理变化,是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种重要工具药物。本文对几种代表性海洋生物毒素的生源分布、结构特点、毒理作用和应用前景等进行概述,并介绍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为海洋生物毒素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毒素 生物碱 多肽 聚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地环境下人体功能变化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王温 王杨凯 +2 位作者 谭兴 冯逸飞 王伟忠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80-685,共6页
开发利用极地资源是我国“战略新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地环境中寒冷、低压、低氧、强紫外线辐射等极端条件会导致作业人员心血管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昼夜节律等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和病理性变化。极地环境下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血管... 开发利用极地资源是我国“战略新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地环境中寒冷、低压、低氧、强紫外线辐射等极端条件会导致作业人员心血管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昼夜节律等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和病理性变化。极地环境下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心血管结构与功能改变是其重要机制,补充膳食硝酸盐及服用抗交感神经药物可能是其潜在预防手段。冷刺激、低氧及紫外线辐射对自主神经系统平衡的影响或许也是极地作业人员身体功能发生改变的关键因素。极地作业人员除面对极端气候和地理条件外,还会因极昼和极夜而发生昼夜节律变化,研究表明褪黑素的分泌与昼夜节律高度相关,提示维持体内褪黑素正常分泌可能是调节昼夜节律的有效途径。此外,极地环境中各种极端条件也可导致作业人员发生呼吸、消化、内分泌系统疾病。因此明确极地环境下人体发生的适应性及病理性变化及其机制,可为极地作业人员适应极地环境及极地医学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 心血管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 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昼夜节律紊乱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沈琦 谭兴 王伟忠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8-332,共5页
自主神经功能保持平衡对维持机体功能至关重要,昼夜节律系统参与了自主神经系统功能调节。昼夜节律紊乱会引起交感神经活性增加、迷走神经活性降低,进而促进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然而,昼夜节律紊乱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衡的机制尚未明... 自主神经功能保持平衡对维持机体功能至关重要,昼夜节律系统参与了自主神经系统功能调节。昼夜节律紊乱会引起交感神经活性增加、迷走神经活性降低,进而促进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然而,昼夜节律紊乱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衡的机制尚未明确。本文以昼夜节律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为出发点,旨在明确昼夜节律紊乱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衡的可能机制,并归纳了褪黑素治疗、光线调节、运动疗法、迷走神经刺激等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节律 自主神经功能失衡 交感神经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应用于非接触式心率、呼吸频率监测研究的模拟器设计 被引量:2
4
作者 冯逸飞 徐伟 +4 位作者 孙文业 何颖 张娜 李靖 余长泉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33-637,共5页
目的设计一种用于非接触式心率、呼吸频率监测研究的模拟器,阐述其基本工作原理并测试其指标性能。方法利用STM32F429开发板、电磁栓、H桥驱动电路、直流推杆、触摸屏等设计心率、呼吸模拟器,并进行性能测试,测试参数包括心率、心率变... 目的设计一种用于非接触式心率、呼吸频率监测研究的模拟器,阐述其基本工作原理并测试其指标性能。方法利用STM32F429开发板、电磁栓、H桥驱动电路、直流推杆、触摸屏等设计心率、呼吸模拟器,并进行性能测试,测试参数包括心率、心率变化响应、呼吸频率和呼吸频率变化响应。结果成功研制了一种心率、呼吸模拟器。心率模拟器的心率可调节范围为30~250 min^(-1),误差都在±2 min^(-1)内,心率变化响应时间在15 s内,满足应用要求。呼吸模拟器的呼吸频率可调节范围为1~40 min^(-1),误差都在±1 min^(-1)内,呼吸频率变化响应时间在15 s内,满足应用要求。结论该心率、呼吸模拟器能够通过设置不同的心率、呼吸频率参数模拟不同伤病状态下的人体生理信号,符合非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研究中的应用要求,可实现测量范围、测量精度、响应时间等性能指标监测的专业化设计与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式 心率 呼吸频率 模拟器设计 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复合不同减压负荷暴露致大鼠急性损伤的效应及其可能的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敏 刘光盛 +3 位作者 王杨凯 陈锐勇 何颖 吴文惠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3-328,共6页
目的观察特定辐射剂量复合减压暴露致大鼠损伤的效应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8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9)、单纯辐射组(n=18)、辐射+低负荷减压组(n=18)、辐射+中负荷减压组(n=18)和辐射+高负荷减压组(n=18)。除空白对照组外,... 目的观察特定辐射剂量复合减压暴露致大鼠损伤的效应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8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9)、单纯辐射组(n=18)、辐射+低负荷减压组(n=18)、辐射+中负荷减压组(n=18)和辐射+高负荷减压组(n=18)。除空白对照组外,大鼠接受4Gy的60Coγ射线全身照射,然后进行快速上浮脱险实验,高气压暴露方案分别为在水下57m停留30min、45min或60min后(30±5)s内减至常压,单纯辐射组不进行高气压暴露。出舱后0.5h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和死亡情况,分别于3h和72h取血(腹主动脉)和肺组织,分析肺湿/干重比(W/D)、肺组织病理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栓素B2(TXB2)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辐射组比较,辐射+低负荷减压组大鼠伤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辐射+中负荷减压组和辐射+高负荷减压组大鼠伤死率均明显增高(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他各组大鼠减压结束后3h肺W/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压结束后72h肺W/D均升高(P<0.05)。HE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单纯辐射组大鼠肺间质轻度水肿;辐射+低负荷减压组大鼠肺组织水肿明显,肺泡腔内可见少量红细胞渗出;辐射+中负荷减压组和辐射+高负荷减压组大鼠肺组织水肿、充血及炎性细胞浸润更为严重。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辐射组比较,各辐射+减压组血清IL-1β、IL-6、TNF-α、MDA、NO、ICAM-1、TXB2水平均升高(P<0.05),SOD活性均降低(P<0.05);与辐射+低负荷减压组比较,辐射+中负荷减压组和辐射+高负荷减压组大鼠血清IL-1β、IL-6、MDA、ICAM-1、TXB2水平均增高(P<0.05),SOD活性均降低(P<0.05);除空白对照组外,与减压结束后3h比较,各组大鼠减压结束后72 h血清IL-1β、IL-6、TNF-α、MDA、NO、ICAM-1、TXB2水平均降低(P<0.05),SOD活性均增强(P<0.05)。结论高减压负荷可致辐照+高气压暴露的大鼠伤死率增高,辐射和减压复合损伤效应的潜在机制可能与炎症、免疫应激、氧化损伤、血管舒缩活性和凝血机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损伤 减压病 复合伤 大鼠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藻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万雨 徐张扬 +3 位作者 闵天骄 何颖 吴文惠 蒋蓓尔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66-272,共7页
该研究采用3%(质量分数)右旋葡萄糖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建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模型,探究岩藻多糖对UC的治疗作用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将4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 该研究采用3%(质量分数)右旋葡萄糖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建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模型,探究岩藻多糖对UC的治疗作用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将4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和岩藻多糖组,通过自由饮用3%(质量分数)DSS建立UC小鼠模型。自造模第1天起,美沙拉嗪组和岩藻多糖组灌胃给予剂量为10 mg/kg的相应药物,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9 d。每日监测小鼠的一般情况如体质量变化、粪便状态;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变情况;测定小鼠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分泌情况;对小鼠粪便样品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与模型组相比,岩藻多糖能够有效缓解UC小鼠症状,减轻结肠组织病理损伤(P<0.001);抑制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分泌;经岩藻多糖治疗后,UC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丰度提高,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值降低;在属水平上,致病菌幽门螺杆菌的相对丰度降低,有益菌Muribaculaceae_unclassified、Alistipes和Alloprevotella相对丰度增加。岩藻多糖可有效缓解UC小鼠病症,其可能通过恢复肠道菌群多样性及丰度,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发挥对UC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藻多糖 溃疡性结肠炎 炎症因子 16S rRNA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冷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现状与机制 被引量:7
7
作者 王温 孙嘉岑 +2 位作者 谭兴 王杨凯 王伟忠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41-748,共8页
心血管疾病给我国医疗卫生系统带来巨大负担,而寒冷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寒冷能导致机体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发生复杂改变,从而影响心脏和血管的功能与结构,最终导致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交感神经兴奋介导的神经-体液通... 心血管疾病给我国医疗卫生系统带来巨大负担,而寒冷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寒冷能导致机体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发生复杂改变,从而影响心脏和血管的功能与结构,最终导致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交感神经兴奋介导的神经-体液通路是冷暴露下机体参与的重要生理过程,免疫失衡、氧化损伤和代谢异常等特异性机制也参与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有利于降低寒冷导致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保暖防寒、适当的冷适应、合理的膳食疗法及中医药治疗有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冷损伤发生后,合理的院内外救治是挽救患者的关键。明确寒冷诱发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现状与病理生理机制并提出防治策略,对于缓解我国的医疗卫生压力、保护寒区人群健康及推进极地开发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冷 心血管疾病 流行病学 病理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泌体源性蛋白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
8
作者 吴晨程 谭兴 +1 位作者 王伟忠 王杨凯 《生理科学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42-346,共5页
缺血性脑卒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探寻其发病机制和保护策略一直是脑血管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外泌体作为细胞主动分泌的纳米级囊泡,通过携带丰富的蛋白质、DNA、miRNA等生物大分子,在胞间的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换中发挥重要作用... 缺血性脑卒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探寻其发病机制和保护策略一直是脑血管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外泌体作为细胞主动分泌的纳米级囊泡,通过携带丰富的蛋白质、DNA、miRNA等生物大分子,在胞间的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换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中枢外泌体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及后期的修复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外泌体源性蛋白作为外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就外泌体源性蛋白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缺血性脑卒中 热休克蛋白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