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模式治疗高原慢性肝衰竭患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博文 彭梦佳 +3 位作者 江历恒 方斐 王宇亮 沈元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15,共6页
目的比较世居高原和移居高原慢性肝衰竭患者接受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模式(DPMAS)治疗后的临床特征和病死率。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2月于西藏军区总医院重症监护室接受DPMAS治疗的63例慢性肝衰竭患者。根据患者的旅居史将患者分... 目的比较世居高原和移居高原慢性肝衰竭患者接受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模式(DPMAS)治疗后的临床特征和病死率。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2月于西藏军区总医院重症监护室接受DPMAS治疗的63例慢性肝衰竭患者。根据患者的旅居史将患者分为世居高原组(n=29)和移居高原组(n=34),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接受DPMAS治疗前后的临床特征。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应采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应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死亡风险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移居高原组汉族比例明显多于世居高原组(χ^(2)=41.729,P<0.001);世居高原组患者最近一次高原连续居住时间明显长于移居高原组(Z=3.364,P<0.001);MELD评分、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较世居高原组明显增高(Z=2.318,χ^(2)值分别为6.903、5.154、6.262,P值均<0.05)。DPMAS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PLT、HGB、ALT、AST、Alb、TBil、DBil、LDH、Cr、I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PMAS治疗前,移居高原组ALT、AST、TBil、DBil、LDH、Cr、BUN和INR均较世居高原组高(P值均<0.05),HGB较世居高原组低(P<0.05);DPMAS治疗后,移居高原组患者PLT和HGB数量下降较世居高原组更为显著(P值均<0.05),但ALT、AST、TBil、DBil、LDH、BUN和INR均仍较世居高原组高(P值均<0.05)。世居高原组和移居高原组患者接受DPMAS治疗后60天病死率分别为52.5%(95%CI:41.7~63.8)和81.3%(95%CI:77.9~85.6)。相比于世居高原组(HR=0.47,95%CI:0.23~0.95),移居高原组患者60天死亡风险(HR=2.14,95%CI:1.06~4.32)明显增加(P=0.039)。结论与世居高原慢性肝衰竭患者相比,移居高原患者的肝功能损伤更重,DPMAS治疗后肝功能改善程度较弱,同时病死率更高。临床医护人员需要加强对移居高原慢性肝衰竭患者的重视,尽可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肝功能衰竭 高原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