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滑膜关节持续被动活动理论与骨科康复 被引量:8
1
作者 杨贵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1年第2期85-87,共3页
滑膜关节持续被动活动理论的提出在骨科疾病治疗中,由于肢体制动带来肢体活动功能受限,不同程度地影响骨科病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70年代初,Salter提出了滑膜关节持续被动活动理论(Continuous PassiveMotion,CPM)。纵观几千年的骨科学历史,
关键词 滑膜关节 被动活动 骨科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减压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伴Ⅰ度退行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2
2
作者 何勍 阮狄克 +3 位作者 侯黎升 张超 李海峰 李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12-417,共6页
目的:比较单纯减压术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伴I度退行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1993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61例伴I度退行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单纯减压组(A组)和减压加融合内固定组(B组),A组28例... 目的:比较单纯减压术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伴I度退行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1993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61例伴I度退行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单纯减压组(A组)和减压加融合内固定组(B组),A组28例,B组33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术前JOA评分、腰腿痛VAS评分、椎体滑脱程度及椎间隙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单纯行椎板开窗、椎管潜行扩大术,B组行椎板扩大开窗、后外侧或加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均获2年以上随访,其中A组25例随访4~12年,平均6.8±4.7年;B组31例随访4~11年,平均6.5±4.1年: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腰痛及腿痛VAS评分、滑脱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及滑脱程度变化。结果: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大于A组(P〈0.05)。A组并发症3例,其中术中硬脊膜撕裂2例,神经根损伤1例;B组并发症6例.其中术中硬脊膜撕裂3例,术后根性疼痛1例。术后切口感染1例,全麻术后认知功能障碍1例。A组再手术3例,其中2例因腰痛加重伴影像学滑脱加重至Ⅱ度分别于术后5年和6年行内固定融合术,再手术后腰痛缓解;1例因腰痛改善不满意于术后3年行内固定融合术,再手术后症状缓解;B组无再手术病例。术后2年A、B组JOA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9馏%和90.9%,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6%和87.1%,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腰痛VAS评分术后2年和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A组末次随访时较术后2年增加(P〈0.05),B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后2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年和末次随访时B组腰痛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腿痛VAS评分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滑脱节段椎间高度较术前降低,末次随访时低于术后2年(P〈0.05),滑脱程度术后2年时较术前无加重但末次随访时较术后2年时增加(P〈0.05);B组术后椎间隙高度维持,滑脱部分复位,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无丢失(P〉0.05)。结论:单纯开窗减压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伴I度退行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早期疗效相当。前者损伤小、并发症少但中远期效果下降,而后者能更好维持中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滑脱 退行性 减压 融合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F与PLIF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1
3
作者 阮狄克 何勍 +5 位作者 丁宇 李景云 王鹏建 梁戈 孙笑非 侯黎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56-160,共5页
目的:对比研究后外侧融合(PLF)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治疗Ⅰ度和Ⅱ度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67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分为PLF组32例,PLIF组35例。两组年龄、病程、术前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相近似。PLF组JOA评分16.3±7.8分,PLIF组14... 目的:对比研究后外侧融合(PLF)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治疗Ⅰ度和Ⅱ度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67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分为PLF组32例,PLIF组35例。两组年龄、病程、术前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相近似。PLF组JOA评分16.3±7.8分,PLIF组14.5±6.5分。两组均进行了后路椎板减压,短节段经椎弓根钉系统复位与固定。结果:PLF组手术时间平均187min,出血量平均680ml;PLIF组手术时间248min,出血量平均945ml。PLIF组慢性下腰痛改善明显高于PLF组(P=0.042),而临床疗效JOA评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骨融合率PLF组74.8%,PLIF组94.3%(P=0.011),经随访PLF组矫正率丢失30.9%,而PLIF组为9.8%(P<0.05)。PLF组各种并发症19例,PLIF组11例。结论:PLF与PLIF手术均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术式,PLIF手术时间较长,创伤大,但骨融合率高,内固定失败率低,滑脱矫正率丢失少,晚期慢性下腰痛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F PLIF 治疗 腰椎滑脱症 疗效比较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减压治疗伴Ⅰ度退变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38
4
作者 阮狄克 何勍 +2 位作者 丁宇 侯黎升 王德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椎板节段开窗减压治疗伴Ⅰ度退变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中远期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8例采用单纯椎板减压术治疗的伴Ⅰ度退变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0例,女18例,年龄45 ̄75岁,平均62岁,病程4个月 ̄14... 目的:探讨椎板节段开窗减压治疗伴Ⅰ度退变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中远期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8例采用单纯椎板减压术治疗的伴Ⅰ度退变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0例,女18例,年龄45 ̄75岁,平均62岁,病程4个月 ̄14年,平均18个月;滑脱节段L425例,L32例,L51例。评估患者术后平均2年与6.8年时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平均2年和6.8年的JOA评估优良率分别为89.8%和76%;术前腰痛VAS评分平均7.6分,术后2年及6.8年分别为3.8和5.6分(P<0.05),腿痛VAS评分分别由术前8.2分下降至2.4和2.7分(P<0.01)。影像学检查示滑脱节段椎间高度降低,滑脱轻度增加,椎体间活动度减少,但均无统计学差异。并发症3例,二次手术3例。结论:椎板节段开窗、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是治疗伴Ⅰ度退变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远期疗效与手术方法、自然病程进展、相邻节段退变及腰椎不稳等多种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椎滑脱症 椎板开窗减压术 腰椎管狭窄症 长期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26
5
作者 阮狄克 何勍 +1 位作者 丁宇 侯黎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593-596,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改良单开门手术,C4、C6两处'桥式'植骨椎板扩大成形治疗6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结果:随访2~8年,平均4.3年.JOA评分由术前的8.4... 目的:探讨改良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改良单开门手术,C4、C6两处'桥式'植骨椎板扩大成形治疗6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结果:随访2~8年,平均4.3年.JOA评分由术前的8.4±1.9分提高到随访时的12.4±3.0分(P<0.01).其中优15例(24.6%),良16例(26.2%),可24例(39.4%),差6例(9.8%).C3~C7曲度术后平均减少了8.7°(P<0.01).CT测量骨性椎管面积术后平均增加67mm2(P<0.01).矢状径术后平均增加4.1mm(P<0.01).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后骨性椎管面积的改善率两者的相关系数r=0.027.结论:改良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术式;椎管骨性面积的增加是神经功能改善的基础,术后椎管矢状径扩大以4~5m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 脊髓型颈椎病 手术治疗 CT测量 临床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超 阮狄克 +3 位作者 何勍 丁宇 侯黎升 王德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43-446,共4页
目的:探讨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5月~2008年1月采取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的方法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51~80岁,平均67.3岁。术前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 目的:探讨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5月~2008年1月采取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的方法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51~80岁,平均67.3岁。术前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确定减压及融合节段,均在充分减压的基础上选择性融合,使融合节段少于减压节段。对于术前计划保留活动度的节段仅行单侧或双侧椎板间开窗减压。临床疗效采用JOA、VAS及ODI评估方法评定。随访拍摄腰椎动态X线片及腰椎MRI,观察单纯减压未行融合节段腰椎稳定性及融合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结果:27例患者共减压56个节段,固定29个节段。随访14~84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时,临床功能JOA评分由术前11.4±2.8分提高到21.1±4.4分(P<0.01);ODI评分由术前平均65.0%±22.1%改善至23.0%±10.7%(P<0.01);腰痛VAS评分由术前6.0±2.3分改善至2.3±1.8分(P<0.01),腿痛VAS评分由术前7.9±1.6分改善至2.9±2.2分(P<0.01)。27例患者中26例对术后疗效满意。动态X线片检查未融合节段无医源性失稳;MRI复查未见需再次手术干预的相邻节段退变。结论:应用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在保留更多运动节段的同时未影响腰椎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多节段 退行性 长节段减压 短节段内固定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减压融合治疗伴退行性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14
7
作者 何勍 阮狄克 +2 位作者 李海峰 张超 王德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观察选择性椎管减压及融合术治疗伴退行性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33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伴侧凸患者,术前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减压节段及选择融合节段,对引起临床症状的节段进行减压,针对术前... 目的:观察选择性椎管减压及融合术治疗伴退行性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33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伴侧凸患者,术前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减压节段及选择融合节段,对引起临床症状的节段进行减压,针对术前即有不稳或减压术后可能出现不稳的节段进行融合,采用JOA评分、ODI量表评估临床疗效,应用SF-36调查问卷对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33例患者共减压62个节段,平均减压1.9个节段;共融合52个节段,平均融合1.6个节段。术后随访12~84个月,平均38个月,所有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术前JOA评分平均15.8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6.4分(P<0.05)。术前ODI评分平均66.5分,末次随访时平均37.6分(P<0.05)。SF-36调查问卷表中的8个维度分值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侧凸由术前平均19.3°矫正至术后平均12.7°,改善率平均为34.2%。结论:在仔细分析病情的基础上,选择个体化手术方案治疗伴退行性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退行性侧凸 手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14
8
作者 丁宇 王鹏建 +3 位作者 阮狄克 林建宁 李海峰 王亦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337-340,共4页
目的:探讨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诊断依据。方法:我院收治的资料完整的1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中手术证实为破裂型者48例(A组),其余为非破裂型(B组)。分析比较两组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征象,探讨破裂型... 目的:探讨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诊断依据。方法:我院收治的资料完整的1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中手术证实为破裂型者48例(A组),其余为非破裂型(B组)。分析比较两组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征象,探讨破裂型LDH的诊断依据。结果:A组有较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JOA评分为12.27±2.94分,B组为18.50±3.65分,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X线片显示腰椎前凸发生率较高,CT显示边缘模糊、髓核异位、巨大突出及后缘锐角征象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MRI显示脱出髓核周围低信号带亦有较高发生率。髓核脱出率在50%以上者,B组的发生率为10.0%,而A组为45.8%。A组JOA分值与髓核脱出率成负相关(r=-0.77),B组两者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破裂型LDH具有症状明显、神经损害重等特点;影像学检查多种征象结合有助于提高破裂型LDH诊断符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破裂型 临床表现 影像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及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 被引量:17
9
作者 李海峰 阮狄克 +3 位作者 王德利 何勍 王鹏建 丁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11-414,共4页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椎管内髓外硬膜下神经鞘瘤的疗效及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办法。方法:2000年1月~2006年6月采用后路手术治疗髓外硬膜下神经鞘瘤患者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24~65岁,平均44.6岁。颈段10例,胸段5例,腰、骶段14例。全部...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椎管内髓外硬膜下神经鞘瘤的疗效及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办法。方法:2000年1月~2006年6月采用后路手术治疗髓外硬膜下神经鞘瘤患者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24~65岁,平均44.6岁。颈段10例,胸段5例,腰、骶段14例。全部病例术中均切断肿瘤累及的神经根,其中18例采用脊柱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术。观察患者肿瘤切除及术后脑脊液漏发生情况。结果:29例患者中,27例获肿瘤全切,2例大部切除。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脑脊液漏,其中未采用内固定的患者引流3~5d夹闭引流管,8例愈合,3例经局部缝合后愈合;采用内固定的患者脑脊液漏持续时间较长,引流11~14d拔管并缝合引流口后愈合。术后平均随访27个月,26例患者的症状全部或部分缓解,3例术后神经症状加重,末次随访时2例恢复至术前状态,1例未能恢复。肿瘤全切除患者未见复发迹象,部分切除者残余肿瘤无明显增大。结论:手术切除治疗椎管内髓外硬膜下神经鞘瘤可取得较好疗效;对脊柱稳定性破坏较多者术中需使用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但可能导致脑脊液漏持续时间延长,增加发生感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髓外硬膜下 手术 脑脊液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翻修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丁宇 阮狄克 +2 位作者 李超 石金峰 付裕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7期409-413,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直径与长度螺钉翻修及骨水泥强化后椎弓根固定的强度,评价其生物力学效果.方法:采用10具新鲜成人尸体T10~L5节段共80个椎体标本.首先置入5.5mm/45mm椎弓根螺钉作为对照组.再将脊椎标本随机平分为Ⅰ、Ⅱ两大组.Ⅰ组中40个... 目的:探讨不同直径与长度螺钉翻修及骨水泥强化后椎弓根固定的强度,评价其生物力学效果.方法:采用10具新鲜成人尸体T10~L5节段共80个椎体标本.首先置入5.5mm/45mm椎弓根螺钉作为对照组.再将脊椎标本随机平分为Ⅰ、Ⅱ两大组.Ⅰ组中40个椎体各随机选择一侧椎弓根应用6.25mm/45mm螺钉翻修(Ⅰ a组),另一侧椎弓根应用7.0mm/45mm螺钉翻修(Ⅰ b组);Ⅱ组中40个椎体各随机选择一侧椎弓根应用6.25mm/55mm螺钉翻修(Ⅱa组),另一侧椎弓根应用7.0mm/55mm螺钉翻修(Ⅱb组).再随机选择56个椎弓根分别行细小螺钉及粗大螺钉骨水泥强化固定翻修(Ⅲa组、Ⅲb组).在858Mini-MTS生物力学实验机上测试最大拔出力及最大扭力矩,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6.25mm/45mm螺钉翻修5.5mm/45mm螺钉置入后的椎弓根,其拔出力及扭力矩无明显增加(P>0.05);应用7.0mm/45mm、6.25mm/55mm及7.0mm/55mm螺钉翻修,把持力及扭力矩均明显增加(P<0.05).②骨水泥强化固定后,螺钉把持力远大于单纯螺钉翻修组,且与螺钉粗细无关.③在对照组及螺钉翻修组,螺钉把持力与扭力矩间有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r=.86.结论:①椎弓根螺钉翻修时,单纯螺钉直径增加1.5mm或直径增加0.75mm、长度增加l0mm以及骨水泥强化均可达到翻修固定的生物力学要求,以骨水泥强化固定更为明显.②增加螺钉直径与长度的翻修中,把持力与扭力矩是一致的;而应用骨水泥强化固定时,螺钉把持力主要取决于骨水泥本身及添加物-骨界面结合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椎弓根 翻修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融合对相邻节段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短期观察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超 阮狄克 +2 位作者 徐成 何勍 王鹏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对相邻节段有无影响。方法:采用6具成人新鲜颈椎标本(C2 ̄T1),在MTS脊柱三维运动系统上先后测量C5/6融合前后其上下相邻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时的椎间运动范围(ROM)。临床随访2000年3月 ̄2004年12月连续...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对相邻节段有无影响。方法:采用6具成人新鲜颈椎标本(C2 ̄T1),在MTS脊柱三维运动系统上先后测量C5/6融合前后其上下相邻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时的椎间运动范围(ROM)。临床随访2000年3月 ̄2004年12月连续诊治的58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患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45例,颈椎间盘突出症6例,颈椎创伤7例),对比分析融合前后上下相邻节段椎间高度的变化及临床疗效(JOA)。相同节段融合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在载荷控制的屈伸、侧弯条件下,融合后上下相邻节段椎间ROM与融合前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在位移控制模式下的旋转运动中,融合后上下相邻节段椎间ROM与融合前比较显著性增大(P<0.05)。临床平均随访28个月,随访时X线测量融合上下相邻节段椎间高度与融合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在载荷控制的条件下颈椎前路融合不会直接导致相邻节段出现运动范围的增加,临床上如患者术后试图保持术前的运动范围(如同生物力学试验条件下的位移控制模式)则可能会加速相邻节段的退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相邻节段 生物力学 融合 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腰椎滑脱治疗中一些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82
12
作者 邹德威 欧阳甲 +3 位作者 阮狄克 李佛保 郑召民 张佐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7-10,共4页
腰痛是骨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疼痛原因复杂,治疗常有困难,疗效时有不佳。对伴有腰椎退行性滑脱的腰痛患者的治疗存在是否都需要手术?哪些患者需要手术?哪些不需要手术?若需要手术,应做何种手术?整复、固定、减压、融合?静态影像有轻... 腰痛是骨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疼痛原因复杂,治疗常有困难,疗效时有不佳。对伴有腰椎退行性滑脱的腰痛患者的治疗存在是否都需要手术?哪些患者需要手术?哪些不需要手术?若需要手术,应做何种手术?整复、固定、减压、融合?静态影像有轻度滑移是否一定就是不稳?若需要减压,是否常规做椎板切除?若需要融合,应采用何种融合方式?是否一定要内固定?何时应用内固定……等诸多问题。本期邀请了国内部分老、中、轻专家,对上述问题作了精辟讨论,供同道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腰椎滑脱 腰椎退行性滑脱 疼痛原因 椎板切除 融合方式 内固定 手术 腰痛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7
13
作者 石磊 李海峰 +1 位作者 阮狄克 何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08-912,共5页
目的 :分析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总结降低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的经验。方法 :收集我科自1995年1月~2015年12月实施脊柱开放手术患者的资料,对文献中常见脊柱术后感染高危因素高龄、糖尿病、肥胖、长手术时间、内固定... 目的 :分析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总结降低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的经验。方法 :收集我科自1995年1月~2015年12月实施脊柱开放手术患者的资料,对文献中常见脊柱术后感染高危因素高龄、糖尿病、肥胖、长手术时间、内固定置入、输血、长期吸烟史、类固醇激素服用史、全身其他部位感染、脑脊液漏、二次手术、后路手术等进行统计并行单因素卡方检验,筛选出阳性危险因素,对阳性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3964例患者实施脊柱开放手术,术后36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其中男9例,女27例;年龄16~76岁(61.2±3.6岁)。其中合并糖尿病者12例,全身其他部位感染(包括慢性感染)3例,类固醇激素服用史(自身免疫性、代谢性疾病)1例。单因素卡方检验提示高龄、糖尿病、肥胖、长手术时间、内固定置入、输血是脊柱术后感染相关阳性危险因素。长期吸烟史、类固醇激素服用史、全身其他部分感染、脑脊液漏、二次手术、后路手术与脊柱术后感染无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龄、糖尿病、输血、内固定置入及长手术时间会增加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其中长时间手术、肥胖、输血导致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最高,其次是糖尿病和内固定置入,而高龄在所有阳性危险因素中导致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最小。结论:肥胖、高龄、糖尿病、输血、内固定置入及长手术时间会增加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风险。对于有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尽早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加强围手术期预防以降低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枢椎各结构的解剖学部位研究 被引量:36
14
作者 侯黎升 贾连顺 +4 位作者 谭军 阮狄克 叶晓健 李超 何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4-48,共5页
目的:明确枢椎各结构的解剖部位。方法:对57例干燥成人标本进行观察与测量,对8例新鲜枢椎标本进行CT薄层扫描,寻找残存的C1-2椎体间连接痕迹。以此为依据,明确枢椎各结构的具体部位。对20例志愿者的枢椎CT三维重建以及MRI图像进行分析,... 目的:明确枢椎各结构的解剖部位。方法:对57例干燥成人标本进行观察与测量,对8例新鲜枢椎标本进行CT薄层扫描,寻找残存的C1-2椎体间连接痕迹。以此为依据,明确枢椎各结构的具体部位。对20例志愿者的枢椎CT三维重建以及MRI图像进行分析,验证前述结论。结果:枢椎前结构的前下方为一三角形的突起部分,皮质较厚,同典型颈椎的椎体相似;两侧的三角形突起与上关节突之间为皮质凹陷区域;CT扫描见枢椎上终板残留位于三角形突起的上方1.2-1.8 mm处,呈圆饼形跨越约1.8-2.4 mm同齿突的下终板残留结合在一起。位于椎弓侧方的上下关节突间部分以横突孔后结节为界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者内倾角、上倾角大,后者小。前者外壁菲薄,多数有滋养血管孔存在,而后者内外侧皮质厚度较一致。结论:枢椎的椎体为位于前结构下方的三角形突起部分,椎弓根位于上关节突与椎体之间,椎弓侧方为上下关节突之间的连接部分,被横突孔后结节分为横突孔内界及峡部两个部分,后者为典型Hangman骨折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解剖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退变的MRI诊断分级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28
15
作者 吴剑宏 阮狄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11-515,共5页
腰椎间盘退变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目前临床上常用大体观查、组织学技术、X线平片、椎间盘造影、CT以及MRI等多种指标来描述椎间盘的退变[1]。近年来,随着MRI技术的不断改进:如定量MRI技术的应用以及软件的开发,MRI已成为诊断椎间盘... 腰椎间盘退变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目前临床上常用大体观查、组织学技术、X线平片、椎间盘造影、CT以及MRI等多种指标来描述椎间盘的退变[1]。近年来,随着MRI技术的不断改进:如定量MRI技术的应用以及软件的开发,MRI已成为诊断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最精确的检查手段之一,鉴于其在椎间盘退变疾病的诊断中具有的特殊优势,笔者就腰椎间盘退变的MRI诊断分级及其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退变 MRI技术 临床应用 诊断分级 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组织学技术 椎间盘造影 X线平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立体位下无创轴向加载建立兔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 被引量:5
16
作者 白雪东 王德利 +5 位作者 侯黎升 葛丰 徐成 李威 何勍 阮狄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45-552,共8页
目的:通过直立体位下无创性轴向加载的方式,建立一种新型兔腰椎间盘早期退变的动物模型。方法:24只4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将实验组动物置于特制筒内使之保持直立体位,并自颈部施以600g轴向载荷,每日6h;对照组... 目的:通过直立体位下无创性轴向加载的方式,建立一种新型兔腰椎间盘早期退变的动物模型。方法:24只4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将实验组动物置于特制筒内使之保持直立体位,并自颈部施以600g轴向载荷,每日6h;对照组动物不接受任何处理而常规饲养。在实验开始前及实验开始后4周、8周、12周时对全部动物行X线及MRI检查,观察实验组动物在筒内时腰椎的骨性结构,通过椎间盘高度指数(disc height index,DHI)测量,比较两组动物侧卧位时L2/3、L4/5和L6/7节段椎间隙高度改变;通过髓核相对灰度值测量比较两组动物髓核含水量变化。14周后全部动物处死,取L5/6节段胶冻状髓核组织,应用rtPCR检测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表达水平;取L6/7节段椎间盘连同上、下各1mm软骨下骨,应用HE及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各组动物椎间盘组织结构改变。结果:2只实验组动物在实验过程中死亡,其对应的实验数据从结果中剔除。腰椎X线片显示,在直立体位负重条件下,实验组兔腰椎形成明显后凸,较侧卧位下腰椎间隙明显变窄,在L2/3节段,直立体位下椎间隙高度为侧卧位时的75.1%(P<0.05);在L4/5节段为54.8%(P<0.05);在L6/7节段为47.9%(P<0.05)。DHI测量显示两组动物腰椎各节段DHI在任何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P>0.05)。MRI结果显示,在L2/3节段,实验组与对照组髓核灰度值在任何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L4/5节段,实验组与对照组髓核相对灰度值在12周时开始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L6/7节段,两组间在8周时即开始有显著性差异(P<0.05)。rt-PCR结果显示,实验组Ⅰ型胶原m 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3.57倍,P<0.05);而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35倍和0.43倍,P<0.05)。病理学检查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椎间盘组织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组髓核组织与纤维环间边界清晰,髓核内富含均匀分布的髓核细胞;实验组内层纤维环明显增生,而髓核区域相应减小。结论:直立体位下无创性轴向加载方式可显著加速兔腰椎间盘的退变进程,其在发病机理上与人类椎间盘退变更加相似,该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动物模型 轴向载荷 无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髓核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提纯方式及生物学活性鉴定 被引量:6
17
作者 唐勇 阳普山 +5 位作者 吴剑宏 贾治伟 伍耀宏 李浩 阮狄克 王德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33-540,共8页
目的 :探索人髓核间充质干细胞(nucleus pulposus mesenchymal stem cells,NPMSCs)的提纯方法并鉴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收集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退变髓核组织(Pfirrmann分级均为Ⅳ级),利用酶消化法分离细胞。采用两种方法分... 目的 :探索人髓核间充质干细胞(nucleus pulposus mesenchymal stem cells,NPMSCs)的提纯方法并鉴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收集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退变髓核组织(Pfirrmann分级均为Ⅳ级),利用酶消化法分离细胞。采用两种方法分离提纯NPMSCs,一组细胞采用贴壁法培养(贴壁组),另一组通过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利用NPMSCs表面阳性标志物CD73、CD90、CD105获得NPMSCs(流式组)。将两种方法获得的NPMSCs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分别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CCK-8)检测增殖能力。贴壁组NPMSCs采用流式细胞分选仪在进行分选之前检测免疫表型,流式组NPMSCs在生长达80%~90%融合时进行免疫表型的检测。向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分化,诱导28d后分别进行茜素红染色观察其成骨能力、油红O染色观察其成脂能力、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其成软骨能力,利用Imag J软件计算染色区域所占的面积百分比。比较两组NPMSCs在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差异。结果:形态学观察发现,两组NPMSCs均呈漩涡状生长,贴壁组NPMSCs可见散在的单个细胞生长;流式组NPMSCs长梭形形态更长,排列更加紧密,少见散在的单个贴壁生长细胞。流式细胞分选后所得的NPMSCs占细胞总数的(89.67±2.52)%,可以进行体外培养扩增,细胞为典型的长梭形特征,漩涡状生长,在接种后12~15d达80%~90%融合,增殖能力在接种后5~13d明显高于贴壁组NPMSCs(P〈0.05)。流式组NPMSCs的CD73、CD90、CD105的表达率明显高于贴壁组NPMSCs(P〈0.05),并且低表达CD34、CD45及HLA-DR。两种方法获得的NPMSCs均能完成三系诱导分化,流式组成骨、成脂、成软骨染色区域百分比均明显高于贴壁组(P〈0.05)。结论:利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从人退变髓核组织中可获得较高纯度的NPMSCs,并能进行后续培养扩增。与贴壁法获得的NPMSCs相比,流式细胞分选的NPMSCs具有更强的增殖与分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核间充质干细胞 流式细胞分选 分离提纯 生物学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轴向伸长率下兔股动、静脉的顺应性变化 被引量:8
18
作者 黄耀添 侯黎升 +2 位作者 颉强 杨柳 赵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42-147,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轴向伸长率下兔股动、静脉的顺应性变化,以及对临床修复血管损伤时方法选择的影响。方法:以兔正常股动、静脉血管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血管压力-轴向应变试验及检测血管轴向伸长率,获取兔正常股动、静脉顺应性变化规... 目的:探讨不同轴向伸长率下兔股动、静脉的顺应性变化,以及对临床修复血管损伤时方法选择的影响。方法:以兔正常股动、静脉血管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血管压力-轴向应变试验及检测血管轴向伸长率,获取兔正常股动、静脉顺应性变化规律。结果:顺应性不仅与压力有关,而且同轴向伸长率有关。在内压强为动脉血压时,兔股动脉血管在伸长率为1.9时比其正常生理伸长率1.58下的横截面积减少40%。静脉也有相似变化规律。结论:当吻合口张力为1.19g时,在动脉血压下兔股动脉和静脉游离段顺应性一致。在动脉平均血压下,股动脉血管随轴向伸长率的加大,内径逐渐减小。提示临床修复四肢不同部位动、静脉伤时,应考虑相应血管的力学特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伸长率 顺应性 动脉损伤 静脉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人髓核细胞体外增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荣峰 阮狄克 +1 位作者 张超 辛洪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856-860,I0006,共6页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单独及联合应用对人髓核细胞体外增殖活性的影响,并观察其量效和时效关系。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髓核细胞,将传2代细胞种于96孔板,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TGF-β1和IG...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单独及联合应用对人髓核细胞体外增殖活性的影响,并观察其量效和时效关系。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髓核细胞,将传2代细胞种于96孔板,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TGF-β1和IGF-1在1%和10%血清浓度下对人髓核细胞体外增殖的调节作用及其剂量、时间与作用效果的关系。结果:在1%血清条件下,IGF-1的作用不显著,TGF-β1具有促增殖作用。在10%血清条件下,TGF-β1和IGF-1均能提高细胞的增殖活性,并且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呈剂量效应关系,TGF-β1的作用强于IGF-1。二者联合应用效果更显著。结论:TGF-β1和IGF-1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人髓核细胞的体外增殖,其效应在一定范围内与剂量和时间呈正相关,联合应用促进增殖作用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髓核细胞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骶移行椎患者腰骶神经根支配区域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侯黎升 崔洪鹏 +7 位作者 阮狄克 白雪东 王亦舟 何勍 赵程 李海峰 李威 徐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3-667,共5页
目的探讨腰骶移行椎(LSTV)患者腰骶神经根支配区域的变化规律。方法 2008年5月至2010年3月经脊柱全长片证实为LSTV,CT和/或MRI明确存在间盘突出的腰腿痛患者。查体明确其受压腰骶神经根支配区域的变化规律。不含C-I型腰椎骶化(SZ)和C-Ⅲ... 目的探讨腰骶移行椎(LSTV)患者腰骶神经根支配区域的变化规律。方法 2008年5月至2010年3月经脊柱全长片证实为LSTV,CT和/或MRI明确存在间盘突出的腰腿痛患者。查体明确其受压腰骶神经根支配区域的变化规律。不含C-I型腰椎骶化(SZ)和C-ⅢB型骶椎腰化(LZ)。结果 12例SZ和12例LZ纳入研究。12例SZ中,5例C-ⅢB、3例非矩形化型及1例ⅢA型的受压神经呈非LSTV者同节段和/或下一节段神经受压表现,3例C-IIB受压神经呈非LSTV者同神经受压表现。12例LZ中,10例完全型受压神经呈非LSTV者同节段和/或上一节段神经根受压表现,1例完全型S1~2神经受压呈非LSTV者L4~S2神经受压表现,1例C-IV型受压神经呈现正常个体同神经受压。结论 SZ时,腰神经根呈现正常个体同和/或低一节段神经根功能;LZ时,腰骶神经根易表现出正常个体同和/或高一节段神经根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移行椎 腰骶神经根 误诊 脊柱全长影像 支配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