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七总皂甙诱导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
1
作者 郑培浩 杨平地 +1 位作者 沈建良 黄友章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79-183,共5页
为了研究三七总皂甙(total 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tPNS)对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出内皮细胞的影响,采用含三七总皂甙的DMEM对脐血单个核细胞进行诱导,用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UEA-1、功能标... 为了研究三七总皂甙(total 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tPNS)对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出内皮细胞的影响,采用含三七总皂甙的DMEM对脐血单个核细胞进行诱导,用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UEA-1、功能标志vWF及CD31的变化。结果显示:250mg/L tPNS组诱导所得的贴壁细胞数及结合UEA-1的阳性率均多于其它浓度的三七总皂甙组(P<0.05)。50ng/ml VEGF+250mg/L tPNS组表达CD31和结合UEA-1阳性的贴壁细胞数与50ng/ml VEGF组相比较,无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中药三七总皂甙可以诱导脐血部分单个核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合用三七总皂甙和VEGF无协同诱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甙 脐血 单个核细胞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血液病
2
作者 徐世侠 栾佐 +3 位作者 唐湘凤 吴南海 杨平地 黄友章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51-654,共4页
目的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儿童血液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5例儿童血液病,其中非血缘脐血移植9例,同胞脐血移植3例,同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2例,同胞骨髓移植1例。采用马利兰/环磷酰胺(BU/CY)或环磷酰胺/... 目的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儿童血液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5例儿童血液病,其中非血缘脐血移植9例,同胞脐血移植3例,同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2例,同胞骨髓移植1例。采用马利兰/环磷酰胺(BU/CY)或环磷酰胺/全身照射(CY/TBI)为基础的预处理的方案。结果14例患儿植入成功,白细胞的植入时间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脐血移植血小板的植入时间较骨髓或外周血延迟(P<0.05)。主要并发症为CMV感染和复发,11例患儿生存,其中10例无病存活(占66.7%),存活最长时间为6年。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1年生存率为76.6%,预计5年生存率为57.4%。结论脐血移植具有GVHD轻且较容易控制、搜寻时间短等优点,对儿童患者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移植 白血病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地塞米松对海水淹溺型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观察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新红 段蕴铀 +3 位作者 芮萌 王海龙 王宇 郑培浩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15-818,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剂量地塞米松对海水淹溺型急性肺损伤(SWD-ALI)的治疗作用,探讨地塞米松的应用价值并选择理想的治疗剂量。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兔28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4组:S组(制作SWD-ALI模型后不做任何处理)及D0.5组、D1组、D5组...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剂量地塞米松对海水淹溺型急性肺损伤(SWD-ALI)的治疗作用,探讨地塞米松的应用价值并选择理想的治疗剂量。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兔28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4组:S组(制作SWD-ALI模型后不做任何处理)及D0.5组、D1组、D5组(制作SWD-ALI模型后,分别经耳缘静脉注入地塞米松磷酸钠0.5、1.0、5.0mg/kg)。分别观察各组灌注前、灌注即刻(0min)及灌注后30、60、120、180min时的呼吸频率、动脉血气及部分时间点血清TNF-α水平,于实验终点测定血清总蛋白含量,并进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测定肺湿/干重比、肺微血管通透指数。结果海水灌注后各组动物均出现呼吸频数,D5组出现四肢阵挛;与S组比较,各地塞米松治疗组PaO2、PaCO2及BE均轻度改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明显减少(P<0.01),肺组织湿/干重比、肺微血管通透指数、肺组织病理评分及TNF-α表达水平均显著减低(P均<0.01),除TNF-α水平下降以D5组为著外,其余各项指标改变均以D0.5组最为显著。结论地塞米松治疗可有效改善低氧血症,减轻肺水肿和肺损伤程度,降低肺微血管通透性,减轻炎症反应,并且以小剂量使用更为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淹溺 接近 海水 急性肺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腹部外伤合并海水浸泡后应用血浆救治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岑坚 杨平地 +3 位作者 沈建良 黄有章 姜涛 王大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79-882,共4页
目的探讨犬腹部外伤合并海水浸泡后高渗及低温因素对其出凝血系统的影响,并观察在一般急救处理同时加用血浆救治的效果,为海战伤早期救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4只犬作腹部开放伤动物模型后,随机均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不用海水浸泡... 目的探讨犬腹部外伤合并海水浸泡后高渗及低温因素对其出凝血系统的影响,并观察在一般急救处理同时加用血浆救治的效果,为海战伤早期救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4只犬作腹部开放伤动物模型后,随机均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不用海水浸泡;普通治疗组:经海水浸泡后打捞出水,给予一般的急救处理;血浆组:经海水浸泡后打捞出水,给予一般的急救处理,同时输注血浆。记录各组生存时间、体温、平均动脉压、血浆渗透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FTT)、D-二聚体、凝血因子Ⅱ等变化以及脏器病理特点。结果海水浸泡后动物PT、KPTT明显延长,D-二聚体增加,凝血因子Ⅱ减少。动物生存时间,血浆组(45.6±12.5h)明显长于对照组(13.6±2.8h)和普通治疗组(18.6±3.2h),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致伤后12h平均动脉压,血浆组(105.33±31.81mmHg)高于对照组(49.29±31.89mmHg)和普通治疗组(73.50±27.02mmHg),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组与对照组、普通治疗组比较,凝血功能得到改善,纤溶激活减少。结论腹部伤合并海水浸泡后可引起凝血系统激活,微小血栓形成,在普通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输注血浆可以改善预后,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减轻休克,是减少早期死亡的有效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海水 血浆 血液凝固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激态补骨脂素抑制K562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黄友章 沈建良 +6 位作者 杨平地 向丹 兰雨 岑坚 王立新 刘毅 唐亚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568-571,共4页
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预激态补骨脂素对K5 6 2细胞增殖的影响 ,为补骨脂素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取预激态补骨脂素和晚激态补骨脂素处理的细胞 ,在培养后检测台盼蓝拒染细胞数和白血病细胞集落 ,并对它们在台盼蓝拒染细胞抑制率 (TBIR... 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预激态补骨脂素对K5 6 2细胞增殖的影响 ,为补骨脂素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取预激态补骨脂素和晚激态补骨脂素处理的细胞 ,在培养后检测台盼蓝拒染细胞数和白血病细胞集落 ,并对它们在台盼蓝拒染细胞抑制率 (TBIR)、细胞增殖抑制率 (CPIR)和集落形成抑制率 (CFIR)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预激态补骨脂素对K5 6 2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 ;随着预激态补骨脂素浓度的增加 ,其抑制作用也随之增强 ;预激态补骨脂素与晚激态补骨脂素的TBIR、CPIR、CFIR各值比的差异不显著 ;为使预激态补骨脂素要充分发挥对K5 6 2细胞的抑制作用 ,补骨脂素的紫外线照射时间应在 10分钟以上 ;与K5 6 2细胞作用时间也应大于 12小时 ;抑制作用会因预激态补骨脂素预激后搁置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在 6小时内作用最强。结论 :预激态补骨脂素和晚激态补骨脂素对K5 6 2细胞的增殖均表现出抑制作用 ,有望作为临床的抗肿瘤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素 预激态补骨脂素 晚激态补骨脂素 K56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细胞液氮保存21-25年后的细胞活力体外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黄友章 沈建良 +6 位作者 宫立众 郑培浩 刘毅 尹文杰 岑坚 王宁 赵德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期224-229,共6页
为探讨适合临床应用的骨髓细胞保存方法,揭示细胞长期低温保存效果,将20人份骨髓加入DMSO-AuP(10%二甲亚砜、10%自体血浆)或DMSO-HES-HuA(5%DMSO、6%羟乙基淀粉、4%人血白蛋白)保护剂,分装2毫升/管,600-800管/人份,自控程序降温仪或-80... 为探讨适合临床应用的骨髓细胞保存方法,揭示细胞长期低温保存效果,将20人份骨髓加入DMSO-AuP(10%二甲亚砜、10%自体血浆)或DMSO-HES-HuA(5%DMSO、6%羟乙基淀粉、4%人血白蛋白)保护剂,分装2毫升/管,600-800管/人份,自控程序降温仪或-80℃低温冰箱预冻降温、液氮中保存21-25年。取冷冻骨髓细胞于38℃复温,检测细胞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加保护剂的细胞标本在-80℃低温冰箱中为低速降温,-30℃前,与自控程序降温仪设定1℃/min的低降温速率接近。DMSO-HES-HuA与DMSO-AuP比较,红细胞形态畸形率分别为(3.5±1.5)%和(12.6±4.8)%;溶血率分别为(3.3±1.6)%和(23.1±5.1)%(p<0.05);前者渗透性脆性不变,后者减低;红细胞、血小板、粒单系造血祖细胞、长期培养起始细胞回收率,前后者对比分别为(96.1±1.8)%、(70.0±9.5)%、(49.2±10.9)%、(54.2±13.8)%vs(76.3±5.6)%、(52.7±8.1)%、(43.5±12.3)%、(47.2±13.6)%。用上述保护剂配合上述降温法保存后,细胞在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生长特性良好。同一保护剂用上述两种降温法保存后,细胞各种回收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细胞在液氮中保存21-25年,其细胞形态和回收活力(率)良好;保存如骨髓这种细胞成分并非单一的标本时,用5%DMSO-6%HES-4%HuA为保护剂的-80℃冰箱预冻降温后液氮保存,方法简便、经济、易操作,适合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细胞 低温保护剂 程控降温 -80℃低温冰箱降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1例Burkitt淋巴瘤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丁洁 王立新 +4 位作者 赵小利 王利军 李丹丹 姚雨石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25-430,共6页
目的:探讨Burkitt淋巴瘤的发病特点和临床特征,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1例病理诊断为Burkitt淋巴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4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4.1∶1(33:8);中位年龄13岁(1-67岁);Ⅰ/Ⅱ... 目的:探讨Burkitt淋巴瘤的发病特点和临床特征,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1例病理诊断为Burkitt淋巴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4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4.1∶1(33:8);中位年龄13岁(1-67岁);Ⅰ/Ⅱ期18例(43.9%),Ⅲ/Ⅳ期23例(56.1%);常见发病部位为头颈部(23例,56.1%)和腹部(17例,41.5%);合并中枢受累9例(22.0%),骨髓受累9例(22.0%),其中7例(17.1%)转化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3型;EBV感染率18.8%(3/16例),HBV感染率29.9%(6/38例)。化疗29例,总缓解率93.1%(27/29例),2年总生存率(OS)为83.3%(10/12例);13例患者使用含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的成人化疗方案,缓解率92.3%(12/13例),2年OS为66.7%(4/6例)。结论:41例病例特点接近于散发型Burkitt淋巴瘤,但中位发病年龄较小,受累部位以头颈部最常见,含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的短疗程高强度化疗能够明显提高成人化疗方案的缓解率,相对地延长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RKITT淋巴瘤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CD4^+T淋巴细胞ATP含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李莉 刘毅 +8 位作者 刘佳欣 赵德峰 郑培浩 尹文杰 马媛媛 钱李仁 王恒湘 高春记 沈建良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81-1786,共6页
目的:探讨CD4^+ T淋巴细胞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检测(Immuknow ATP)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早期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移植前的... 目的:探讨CD4^+ T淋巴细胞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检测(Immuknow ATP)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早期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移植前的CD4^+ T淋巴细胞ATP含量,获得恶性血液病移植前基数值;检测allo-HSCT后3个月时CD4^+ T淋巴细胞的ATP含量,据此进行免疫功能分组,进而分析不同组的临床特征。结果:1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移植前CD4^+ T淋巴细胞ATP含量平均值为203.98±112.72(56.21-435.71)ng/ml。4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CD4^+ T淋巴细胞的ATP含量为1.69-333.09 ng/ml,中位值41.96 ng/ml。以91.26 ng/ml和316.70 ng/ml为界值,将46例患者分成免疫功能低下组36例(78.3%),中间组8例(17.4%)和增强组2例(4.3%)。免疫功能减低组的感染率显著高于中间组(86.1%vs 50.0%)(P=0.022),也显著高于增强组(86.1%vs 0%)(P=0.002),重症感染发生率在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功能增强组的Ⅱ度以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esease,a GVHD)发生率明显高于减低组(100%vs 13.9%)(P=0.002),免疫性器官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减低组和中间组(100%vs 0%vs 0%)(P=0.000;P=0.002)。白血病复发率在3组之间无明显差异。高环孢菌素A(cyclosporine A,CsA)谷浓度的患者比例在3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720)。结论:Allo-HSCT后早期检测CD4^+ T淋巴细胞ATP含量对预测感染、a GVHD严重程度和免疫性器官损伤具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CD4^+ T淋巴细胞 三磷酸腺苷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带血清对造血细胞的增殖刺激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杨平地 黄友章 +4 位作者 沈建良 向丹 岑坚 兰雨 刘早霞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844-846,共3页
目的 :探讨脐带血清 (CBS)对骨髓造血细胞的效应。方法 :采用骨髓粒单系祖细胞、混合祖细胞、鹅卵石造血区、长期培养起始细胞培养法 ,在培养体系中加入CBS或 和细胞因子 (CK) ,根据培养集落的形成量 ,推算CBS中CK的含量。结果 :CBS中... 目的 :探讨脐带血清 (CBS)对骨髓造血细胞的效应。方法 :采用骨髓粒单系祖细胞、混合祖细胞、鹅卵石造血区、长期培养起始细胞培养法 ,在培养体系中加入CBS或 和细胞因子 (CK) ,根据培养集落的形成量 ,推算CBS中CK的含量。结果 :CBS中含有能直接刺激骨髓造血细胞形成的CK ,其中约含GM CSF 6 5 6 μg L ,IL 32 9μg L ,有较高的SCF、IL 6等活性。结论 :CBS内含有的造血刺激活性 ,可支持造血细胞体外生长、扩增 ,与CK比 ,有一定可比性及协同作用 ,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血清 细胞因子 骨髓 造血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各期id4基因甲基化状态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新荣 康慧媛 +3 位作者 岑坚 李永辉 王莉莉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6期1402-1404,共3页
本研究探讨id4基因在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不同时期甲基化状态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采用甲基化特异的PCR(MS-PCR)方法对48例CML患者和10例正常人的骨髓标本进行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检测。结果表明:id4基因在正常人及CML慢性期患... 本研究探讨id4基因在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不同时期甲基化状态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采用甲基化特异的PCR(MS-PCR)方法对48例CML患者和10例正常人的骨髓标本进行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检测。结果表明:id4基因在正常人及CML慢性期患者骨髓中呈现完全非甲基化状态,而在CML急变期(包括加速期)骨髓中id4甲基化率为66%,较正常人和CML慢性期明显增加,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系列研究结果也显示,同一CML患者的id4基因甲基化状态在慢性期时是非甲基化的,而在加速期或急变期却为甲基化状态。结论:id4基因在CML慢性期呈非甲基化,在加速期或急变期则呈甲基化状态,因而检测id4基因甲基化程度有助于监测CML患者的病情演变,可作为CML疾病进展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4基因 甲基化 慢性髓系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形态学诊断及其发病特点——233例患者的10年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毅 黄友章 +13 位作者 宫立众 岑坚 王立新 向丹 马巍娜 唐湘凤 吴南海 龚小军 王凯 尹文杰 赵德峰 刘小鹏 胡小山 沈建良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23-828,共6页
本研究探讨急性白血病(AL)形态学诊断价值及AL发病特点。收集2001-2011年间本院初诊AL 233例患者骨髓和外周血细胞,进行形态学(M)、免疫学(I)、遗传学(C)和分子生物学(M)检查,比较形态学结论与MICM结论之间的关系,分析10年中AL的发病特... 本研究探讨急性白血病(AL)形态学诊断价值及AL发病特点。收集2001-2011年间本院初诊AL 233例患者骨髓和外周血细胞,进行形态学(M)、免疫学(I)、遗传学(C)和分子生物学(M)检查,比较形态学结论与MICM结论之间的关系,分析10年中AL的发病特点。结果显示:①形态学结论与MICM结论的符合率为84.3%,符合率依次是AUL与AML-M0<M1<HAL<M4<M2<M3<M5<ALL<M6、M7与AP;②形态学混淆,一类是AUL、M0、M1、ALL和HAL之间混淆,另一类是M2a、M3v、M4和M5之间混淆,形态学混淆者形态自身特点与MICM结论特点无规律可寻,准确诊断需依据MICM结论;③233例AL中,白血病细胞比例以M1最高而M2最低,前者中位值为92.5%,后者中位值则为49.5%;④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AML患者>ALL>HAL>AUL;在AML中,M2>M5>M4>M3>M1>M0>M6>M7>AP患者;⑤最小年龄1岁,最大88岁,中位发病年龄(岁):AUL为41.5,M0为40.8,M1为43.4,M2为46.3,M3为33.8,M4为42.6,M5为48.8,M6为77.3,M7为2.5,AP为65.0,ALL为29.1,HAL为40.3;⑥近5年患者数(139例)明显多于前5年(94例)患者数,特别是M1、M2、M3、M4和M5。结论:在AL的MICM诊断中,形态学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重视易混淆的白血病细胞形态及发病特点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形态学 免疫学 细胞遗传学 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断泛素-蛋白酶体通路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5
12
作者 兰雨 张学敏 +3 位作者 胡美茹 杨怡 杨平地 沈倍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05-109,共5页
泛素 蛋白酶体系统是真核细胞内降解调节因子等各种短寿蛋白的重要途径。本实验就阻断泛素化通路诱发白血病细胞凋亡及其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应用MTT法显示蛋白酶体抑制剂Z LLL CHO对多种白血病细胞系呈剂量依赖性的细胞杀伤作用。流... 泛素 蛋白酶体系统是真核细胞内降解调节因子等各种短寿蛋白的重要途径。本实验就阻断泛素化通路诱发白血病细胞凋亡及其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应用MTT法显示蛋白酶体抑制剂Z LLL CHO对多种白血病细胞系呈剂量依赖性的细胞杀伤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提示细胞出现凋亡 ,并经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形态学观察得到进一步证实。通过对M 0 7e细胞裂解物做免疫印迹检测 ,发现在Z LLL CHO作用过程中Bcl 2蛋白被酶解及caspase 3酶原发生降解 ,色敏比色法检测显示caspase 3在凋亡过程中被激活。而同为bcl 2高表达的白血病细胞系KG 1a对Z LLL CHO诱导凋亡不敏感 ,提示不同细胞对阻断泛素化通路敏感与否与Bcl 2蛋白表达量无关 ,而可能与细胞内caspase 3的激活及b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素-蛋白酶体通路 蛋白酶体抑制剂 细胞凋亡 白血病 CASPAS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减压病血管内皮及凝血纤溶系统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立新 杨平地 潘晓雯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78-780,共3页
目的观察实验兔发生重症减压病过程中血管内皮及凝血纤溶系统相关指标的变化,分析重症减压病致死的可能机制。方法14只新西兰白兔,在0·55MPa下停留35min,再升至0·7MPa停留35min,于4min内匀速减压出舱。检测加压前、高压停留... 目的观察实验兔发生重症减压病过程中血管内皮及凝血纤溶系统相关指标的变化,分析重症减压病致死的可能机制。方法14只新西兰白兔,在0·55MPa下停留35min,再升至0·7MPa停留35min,于4min内匀速减压出舱。检测加压前、高压停留中、减压后兔血浆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纤溶酶原(PLG)、纤溶酶抑制物(PL-IN)、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比较减压后存活动物与死亡动物以上指标变化的特点。结果8只兔于减压后30min内死亡,6只存活且观察24h后未遗留任何减压病症状。0·55MPa下停留30min后,兔血浆ET-1由加压前的1·33±0·33pg/ml升至2·74±0·87pg/ml;vWF活力由2·62±0·69%升至3·64±1·48%。与高压停留中比较,快速减压后死亡组兔FIB减少量为0·92±0·12g/L,D-Dimer减少量为55·63±12·12ng/ml,均明显大于存活组(P<0·01)。结论实验兔于高压停留阶段已有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快速减压后凝血激活程度更强,纤维蛋白原消耗更多,而继发性纤溶反应较弱的动物死亡的可能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病 内皮素-1 D-二聚体 纤维蛋白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血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抗白血病细胞毒效应 被引量:3
14
作者 沈建良 黄友章 +3 位作者 杨平地 达万明 岑坚 兰雨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03-507,共5页
为了体外观察树突状细胞 (DC)诱导的抗白血病细胞毒效应 ,采用细胞因子组合体外扩增培养脐血单个核细胞 (CBMNC) ,对产生的DC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表型检测和功能鉴定 ;用DC制备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和51Cr释放法测定CTL的溶靶细胞毒... 为了体外观察树突状细胞 (DC)诱导的抗白血病细胞毒效应 ,采用细胞因子组合体外扩增培养脐血单个核细胞 (CBMNC) ,对产生的DC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表型检测和功能鉴定 ;用DC制备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和51Cr释放法测定CTL的溶靶细胞毒性。结果表明 :CBMNC中T细胞亚群与成人外周血相似 ;CD1a阳性细胞含量极少 ,仅为 (0 .4 1± 0 .0 9) % ;在DC扩增培养过程中 ,DC形态发生明显变化 ,胞体变大 ,形态不规则 ,有的细胞出现毛刺状突起 ,有的细胞出现粗大树根状突起 ;在培养 15天时 ,细胞群中CD1a阳性细胞达 (2 8.4± 3.5 5 ) % ,有 (6 3.6 7± 2 3.33) %的细胞表达CD86 ,(8.7± 1.4 9) %的细胞表达CD83,(32 .5± 1.5 3) %的细胞表达HLA DR ;产生的DC对异基因淋巴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刺激作用 ;经冻融的HL 6 0全细胞抗原脉冲的DC致敏自体T淋巴细胞产生的CTL对HL 6 0细胞具有特异性细胞毒效应。结论 :本研究中的脐血DC培养体系能产生较高含量的DC ,脐血DC在体外能诱导产生抗白血病细胞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树突状细胞 细胞毒T淋巴细胞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o-1与id4基因异常甲基化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康慧媛 王新荣 +6 位作者 王莉莉 王畅 岑坚 高丽 刘洋 李永辉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192-1197,共6页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常规化疗不能治愈,为探讨zo-1、id4基因异常甲基化在MM诊断、预后、微小残留病检测及治疗中基因标志作用的临床意义,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 specific PCR,...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常规化疗不能治愈,为探讨zo-1、id4基因异常甲基化在MM诊断、预后、微小残留病检测及治疗中基因标志作用的临床意义,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CR)方法检测MM细胞系U266、H929及IM9(B淋巴母细胞,MM患者骨髓来源)中zo-1、id4基因的甲基化状况;应用MS-PCR方法分析20例MM患者及6例健康供者骨髓标本zo-1、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结果显示:zo-1、id4基因在MM细胞系中均为甲基化阳性(完全甲基化或部分甲基化);zo-1、id4基因在5例健康人标本中均呈完全非甲基化状态;MM患者骨髓中zo-1、id4基因甲基化阳性率分别是50%和85%,二者阳性覆盖率高达95%,二者均阳性的标本阳性率为40%,明显高于健康人(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患者不同重链及不同轻链间甲基化阳性率没有统计学差异;MM患者是否具有B组症状并不影响患者的甲基化阳性率,这可能与标本数量有关。结论:MM患者中zo-1、id4基因甲基化状态发生改变并具有特异性,可能是MM新的基因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O-1基因 ID4基因 基因甲基化 多发性骨髓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CD34^+纯化的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小儿皮肌炎1例报告 被引量:5
16
作者 唐湘凤 栾佐 +4 位作者 吴凤岐 赖建铭 徐世侠 吴南海 黄友章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58-360,392,共4页
目的探讨经CD34+纯化的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小儿皮肌炎的疗效。方法1例3岁皮肌炎患儿接受经CD34+纯化的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环磷酰胺(CTX)+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方案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后,通过CliniMACS细胞分选仪分... 目的探讨经CD34+纯化的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小儿皮肌炎的疗效。方法1例3岁皮肌炎患儿接受经CD34+纯化的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环磷酰胺(CTX)+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方案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后,通过CliniMACS细胞分选仪分选CD34+细胞,预处理选用CTX、兔抗人T淋巴免疫球蛋白(ATG)和马法兰(MeL)。0天回输CD34+细胞数9.45×106/kg。观察症状体征变化、造血重建及免疫恢复情况。结果动员获得单核细胞数为1.04×107/kg,经纯化获得CD34+细胞占94%,CD34+细胞回收率达67%,去除3个对数级CD3+。+9d粒系植入,+14d巨核系植入。+19d皮损恢复正常,四肢肌力由移植前Ⅱ级或Ⅲ级转为Ⅳ级。+180d免疫恢复,+210d肌力恢复Ⅴ级。结论对常规治疗无效的小儿皮肌炎,可选择CD34+纯化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皮肌炎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拉帕米对外照射导致的小细胞肺癌细胞系耐药性的逆转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鹏 段蕴铀 +2 位作者 杨建军 黄友章 雷军慧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5-367,共3页
目的观察维拉帕米对分次外照射引发的小细胞肺癌细胞系NCI-H446耐药性的逆转作用。方法采用GWGP80型远距离60Co治疗机对进入指数生长期的NCI-H446细胞进行分次外照射,总照射剂量为50Gy。用不同浓度的丝裂霉素(MMC)干扰,观察外照射前后NC... 目的观察维拉帕米对分次外照射引发的小细胞肺癌细胞系NCI-H446耐药性的逆转作用。方法采用GWGP80型远距离60Co治疗机对进入指数生长期的NCI-H446细胞进行分次外照射,总照射剂量为50Gy。用不同浓度的丝裂霉素(MMC)干扰,观察外照射前后NCI-H446细胞存活率的变化;同时观察在上述干扰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加入逆转剂维拉帕米后其存活率的变化。结果在相同浓度MMC干扰下,照射组细胞的存活率均明显高于未照射组(P<0.01);加入逆转剂维拉帕米后,两组细胞的存活率差别不大(P>0.05)或者照射组细胞的存活率反而明显低于未照射组(P<0.01)。结论经逆转剂维拉帕米作用后,照射组细胞的耐药性几乎完全被逆转甚至对MMC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系 小细胞肺癌 辐射 维拉帕米 药物筛选试验 抗肿瘤 丝裂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血病与非白血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HL-60细胞影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尹文杰 杨平地 +2 位作者 黄有章 刘小鹏 宫立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3期545-550,共6页
本研究比较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完全缓解AML BMMSC以及非白血病BMMSC对HL-60细胞的影响。HL-60细胞分为3组:与AML BMMSC共培养组、与完全缓解AML BMMSC共培养组以及与非白血病BMMSC共培养组。在规定时间比较各... 本研究比较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完全缓解AML BMMSC以及非白血病BMMSC对HL-60细胞的影响。HL-60细胞分为3组:与AML BMMSC共培养组、与完全缓解AML BMMSC共培养组以及与非白血病BMMSC共培养组。在规定时间比较各组HL-60细胞计数、各组HL-60细胞的CD11b和survivin蛋白表达、各组HL-60细胞周期分布;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HL-60细胞形态并比较其分化率。结果表明:第5天和第7天各组HL-60的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各组HL-60细胞G0/G1期细胞分布比例、survivin表达和CD11b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各组HL-60细胞的形态皆向成熟方向转化,分化率分别为18.0±3、17.0±1.3、19.0±2.0,比较表明无统计学差异(p=0.23)。结论:未发现各组骨髓MSC对HL-60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HL-60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酶体抑制剂可增加足叶乙甙对白血病细胞系M-07e和TF-1的凋亡诱导效应 被引量:2
19
作者 兰雨 张学敏 +1 位作者 杨平地 沈倍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85-489,共5页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泛素 蛋白酶体通路在细胞凋亡调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实验就蛋白酶体抑制剂Z LLL CHO与经典的凋亡诱导剂足叶乙甙 (VP16)对白血病细胞系M 0 7e及TF 1的联合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应用MTT法及台盼蓝拒染法显示Z LLL ...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泛素 蛋白酶体通路在细胞凋亡调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实验就蛋白酶体抑制剂Z LLL CHO与经典的凋亡诱导剂足叶乙甙 (VP16)对白血病细胞系M 0 7e及TF 1的联合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应用MTT法及台盼蓝拒染法显示Z LLL CHO及VP16联合作用于M 0 7e及TF 1细胞 ,可增强两种药物单独的细胞杀伤效应。流式细胞术检测提示单独应用Z LLL CHO及VP16均可使S +G2 /M期细胞比例增加 ,两者联合应用导致细胞凋亡峰比例的显著增高。通过对M 0 7e细胞裂解物做免疫印迹检测 ,发现在Z LLL CHO及VP16单独作用中均导致Bcl 2蛋白被酶解为 2 2kD的片段 ,而联合作用时Bcl 2的酶解现象具有叠加效应。结论 :Z LLL CHO与VP16联合作用较单独作用有更强的细胞杀伤及诱导细胞凋亡活性 ,细胞周期S +G2 /M期比例的增加及Bcl 2酶解片段的增加是导致蛋白酶体抑制剂Z LLL CHO及VP16对白血病细胞系联合效应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酶体抑制剂 足叶乙甙 细胞凋亡 白血病细胞系 M—07e TF-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体外培养基质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沈建良 黄友章 +4 位作者 尹文杰 岑坚 郑培浩 宫立众 张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430-1436,共7页
本研究观察rhTPO有无促进骨髓纤维化的作用。用改良Dexter培养法进行体外不同浓度rhTPO作用下的基质细胞培养,在培养的不同时间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用细胞化学方法观察细胞ALP、PAS... 本研究观察rhTPO有无促进骨髓纤维化的作用。用改良Dexter培养法进行体外不同浓度rhTPO作用下的基质细胞培养,在培养的不同时间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用细胞化学方法观察细胞ALP、PAS、AS-D NCE及纤维染色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纤维连接蛋白,及层黏蛋白和Ⅳ型胶原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结果表明:rhTPO可刺激基质细胞增殖,且随浓度增加而增高;细胞增殖活性随浓度增加而增强,但不随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培养第3天,各组细胞明显贴壁,细胞呈椭圆形,第7天可见散在分布的梭形细胞,第12-14天,细胞排列呈一定的方向性,似漩涡状,细胞为长梭形,70%-80%的瓶底被细胞覆盖。第16-18天细胞覆盖达90%以上,细胞形态均为螺旋状排列的长梭形,类似成纤维细胞形态,瑞氏-姬姆萨染色显微镜下观察主要为成纤维细胞,还有极小部分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脂肪细胞,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培养14-42天的贴壁细胞,PAS显示为阳性,ALP染色和氯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显示为弱阳性,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用Masson氏三色和Gomori染色法染色,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显示均为阴性;纤维连接蛋白,层黏蛋白和Ⅳ型胶原染色在对照组与实验组均显示为阳性,但实验组阳性均似稍强,这种阳性并没有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胞表面的绒毛、纤维从无到有,细胞从单层到多层,并逐渐出现新生成的纤维细胞,但对照组与实验各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rhTPO对CD34、CD45、CD105、CD106、CD166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rhTPO不影响基质细胞的组织化学特性,纤维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也未发现有促进纤维生成的现象,但能增强基质细胞表达纤维连接蛋白,层黏蛋白和Ⅳ型胶原。因此,仍然有必要对临床多次使用rhTPO的病人进行长期跟踪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血小板生成素 基质细胞 细胞增殖活性 骨髓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