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D、3D影像重建对听骨链病变诊疗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3
1
作者 孙建军 刘阳 +1 位作者 郭勇 逯巧慧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2期117-123,共7页
目的分析CT2D、3D影像重建在听骨链病变诊疗中的价值,旨在提高放射科与耳科医师对该类病变的临床认知精度。方法选择胆脂瘤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先天性耳畸形。鼓室硬化症、听骨链中断典型病例,采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H... 目的分析CT2D、3D影像重建在听骨链病变诊疗中的价值,旨在提高放射科与耳科医师对该类病变的临床认知精度。方法选择胆脂瘤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先天性耳畸形。鼓室硬化症、听骨链中断典型病例,采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HRCT)轴位及冠状位成像、后期多平面重组(Multi-planer reformation,MPR)、虚拟耳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与容积重建(CT Volume Rendering,CTVR)等方法进行术前及听骨成型术后影像重建。结果 HRCT轴位与冠状位显示听骨与周围骨及软组织的界面关系良好,对于听骨本身显示不佳;MPR可实现听骨的同层全程显示,进而再现听骨链的真实形态,对于重建听骨亦有良好显示;CTVE可显示听骨链的表面空间构像,但有一定的几何失真,与周围软组织分辨略差;CTVR采用容积重建技术,可滤除听骨周围软组织及骨性遮挡,用于听骨链术前及重建术后评估时的空间构像更近真实。结论对于听骨链病变的影像诊断在常规轴位、冠状位HRCT的基础,综合MPR、CTVR和CTVE等技术,可更好地对听骨链病变做出准确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听骨链 多平面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结合扩散加权成像诊断乳腺病变的多参数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静 安宁豫 +2 位作者 程流泉 蔡幼铨 郭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45-749,共5页
目的分析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表现,结合表观扩散系数(ADC)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结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36个乳腺良、恶性病灶的形态学表现、血流动力学表现及ADC值进行单变量... 目的分析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表现,结合表观扩散系数(ADC)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结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36个乳腺良、恶性病灶的形态学表现、血流动力学表现及ADC值进行单变量及多变量分析,分析有意义的恶性征象,建立回归模型。结果对于肿块性病变,肿块边缘、内部增强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ADC值及1min增强率在良、恶性病变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边缘不光滑、毛刺征、内部增强不均匀、廓清型曲线、ADC值<1.15×10-3mm2/s、1min增强率>105%为恶性征象。对于非肿块性病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ADC值及1min增强率在良、恶性病变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廓清型曲线、ADC值<1.35×10-3mm2/s、1min增强率>75%为恶性征象。肿块和非肿块性病变诊断模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5.3%、84.6%、91.6%、74.6%、85.1%和82.0%、83.3%、91.1%、69.0%、82.4%。结论 DCE-MRI结合DWI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图像增强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3D黑血磁共振定量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被引量:21
3
作者 刘丹青 王庆军 +3 位作者 蔡剑鸣 蔡幼铨 王勇 韩旭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5-369,共5页
目的通过与高分辨2D黑血磁共振成像技术比较,评价3D黑血磁共振成像(3D-BB-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定量分析的价值。方法 4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常规轴位2D-BB-MRI及斜矢状位3D-BB-MRI扫描。对斜矢状位3D-BB-MRI原始图像进行轴位重建。对... 目的通过与高分辨2D黑血磁共振成像技术比较,评价3D黑血磁共振成像(3D-BB-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定量分析的价值。方法 4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常规轴位2D-BB-MRI及斜矢状位3D-BB-MRI扫描。对斜矢状位3D-BB-MRI原始图像进行轴位重建。对于每个测量对象(单侧颈动脉),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在2D-BB-MRI图像上共同找出其斑块测量的兴趣层面,以此进行3D-BB-MRI轴位重建图像与2D-BB-MRI图像的匹配。对该侧颈动脉分别进行斑块厚度、管腔狭窄程度、管腔面积、总血管面积的测量及管壁面积和标准化管壁指数的计算,并分析所有数据。结果在评估斑块厚度、管腔狭窄程度、管腔面积、总血管面积、管壁面积及标准化管壁指数方面,2D-BB-MRI与3D-BB-MRI轴位重建图像的测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呈较强的相关性(r>0.9)。Bland-Altman图显示对于测量斑块厚度、管腔面积、总血管面积,2D-BB-MRI与3D-BB-MRI两种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3D-BB-MRI和2D-BB-MRI对于定量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无明显差异;3D-BB-MRI具有任意角度重建图像、灵活显示管壁及斑块情况的特点,我们认为3D-BB-MRI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成像较2D-BB-MRI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黑血磁共振成像技术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观扩散系数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2
4
作者 张静 程流泉 +2 位作者 安宁豫 蔡幼铨 郭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85-491,共7页
目的:对比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探讨DWI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术前行MR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236例乳腺病变,采用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序列(EPI-DWI);测量病变区和对... 目的:对比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探讨DWI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术前行MR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236例乳腺病变,采用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序列(EPI-DWI);测量病变区和对侧正常乳腺腺体的ADC值,应用t检验比较良、恶性病变及正常腺体ADC值的差异,采用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确定良、恶性病变的ADC界值;根据BI-RADSMRI将乳腺病变分为肿块性病变和非肿块性病变,比较ADC值在两组病变中定性诊断效能。结果:236例乳腺病变中,恶性病变ADC值[(1.08±0.32)×10-3mm2/s]显著低于良性病变[(1.48±0.35)×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ROC曲线确定ADC界值为1.25×10-3mm2/s,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2%和77.5%。肿块性病变良、恶性ADC界值为1.15×10-3mm2/s(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9.8%和81.8%),非肿块性病变良、恶性ADC界值为1.35×10-3mm2/s(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和72%)。结论:根据ADC界值可以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对肿块性病变和非肿块性病变应采用不同的ADC界值;DWI对肿块性病变的诊断效能优于非肿块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 回波平面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DEAL序列在脊柱脂肪抑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黄敏华 郭勇 +2 位作者 郑奎宏 林伟 张静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共3页
目的比较IDEALT2WI、FSET2WI序列在脊柱脂肪抑制扫描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35例脊柱MRI检查患者(颈椎10例、胸椎8例、腰椎17例)同时采用IDEALT2WI、FSET2WI两种脂肪抑制序列扫描,对图像脂肪抑制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分级评估并测量信噪... 目的比较IDEALT2WI、FSET2WI序列在脊柱脂肪抑制扫描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35例脊柱MRI检查患者(颈椎10例、胸椎8例、腰椎17例)同时采用IDEALT2WI、FSET2WI两种脂肪抑制序列扫描,对图像脂肪抑制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分级评估并测量信噪比。结果 FSET2WI脂肪抑制质量主观评价分级为颈椎(1.30±0.48)级、胸椎(1.80±0.71)级、腰椎(2.30±0.69)级,而IDEALT2WI序列颈、胸椎均为(3.00±0.00)级、腰椎为(2.80±0.56)级;FSET2WI脂肪抑制序列信噪比平均值分别为颈(8.73±4.66)、胸(11.33±9.27)、腰(6.81±10.15),IDEALT2WI序列信噪比平均值分别为颈(18.90±7.71)、胸(26.02±11.61)、腰(19.57±9.12),两序列信噪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3、5.72、11.23,P<0.05)。结论脊柱MRI脂肪抑制扫描IDEALT2WI序列优于FSET2WI序列,IDEALT2WI序列能提供更均匀稳定的脂肪抑制效果,脊柱图像信噪比高,可清晰显示脊柱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EAL序列 脊柱 脂肪抑制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钆贝葡胺和钆喷酸葡胺在磁共振增强扫描诊断单发脑转移瘤中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庆军 王勇 +2 位作者 徐贤 肖慧 马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968-1973,共6页
目的比较钆贝葡胺(Gd-BOPTA)与钆喷酸葡胺(Gd-DTPA)在MRI T1WI增强扫描诊断单发脑转移瘤(solitary brainmetastases,SBM)的价值。方法我们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以相同浓度的钆贝葡胺和钆喷酸葡胺对比剂(0.1mmol/kg),对27例SBM的... 目的比较钆贝葡胺(Gd-BOPTA)与钆喷酸葡胺(Gd-DTPA)在MRI T1WI增强扫描诊断单发脑转移瘤(solitary brainmetastases,SBM)的价值。方法我们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以相同浓度的钆贝葡胺和钆喷酸葡胺对比剂(0.1mmol/kg),对27例SBM的患者进行MRI T1WI增强扫描。所有患者均在同一台3.0-T的磁共振仪上分别完成2次颅脑平扫和增强扫描,第1次增强扫描使用钆喷酸葡胺对比剂,第2次使用钆贝葡胺对比剂。3名医生独自、盲法评价2次检查中SBM增强效果。评价指标分为定性指标(增强轮廓、增强范围、增强内部形态和增强程度)及定量指标(病灶/正常脑增强比,对比噪声比和增强百分比)。结果在病灶增强轮廓、增强范围、增强后内部形态和增强程度方面,钆贝葡胺全面优于钆喷酸葡胺(P<0.05)。相对于钆喷酸葡胺,钆贝葡胺在病灶/正常脑增强比(P<0.05),对比噪声比(P<0.05)和增强百分比方面(P<0.05)亦优于钆喷酸葡胺。结论使用相同浓度的钆贝葡胺与钆喷酸葡胺对SBM进行MRI T1WI增强扫描,钆贝葡胺增强效果优于钆喷酸葡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钆贝葡胺 莫迪司 钆喷酸葡胺 脑转移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三维容积重建评价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听骨链破坏的价值 被引量:10
7
作者 郭勇 逯巧慧 +2 位作者 刘阳 王庆军 任爱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08-511,共4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三维容积重建(3DVR)评估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听骨链破坏的能力。资料与方法 48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行1024高分辨率CT扫描,并行2D(轴位、冠状位)及3DVR重建,采用三分分级法对2D、3DVR所见听骨链12个解剖结构破坏情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三维容积重建(3DVR)评估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听骨链破坏的能力。资料与方法 48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行1024高分辨率CT扫描,并行2D(轴位、冠状位)及3DVR重建,采用三分分级法对2D、3DVR所见听骨链12个解剖结构破坏情况进行评分,并与术中观察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2个解剖部位中,砧骨长突、豆状突、砧镫关节破坏发生率较高,分别为66.7%、54.2%、54.2%;2D图像评价听骨破坏的准确度均在83%以上,其对砧骨长突、豆状突、砧镫关节破坏发生率较高部位的诊断准确度(83.3%、83.3%、87.5%)低于其他破坏发生率较低的部位(89.9%~97.9%)。3DVR评价听骨破坏的准确度均在93%以上,对各部位评价准确度均高于2D图像(P<0.001)。2D、3DVR评价听骨链破坏的分级结果与手术所见分级结果呈显著正相关(r=0.841、0.970,P<0.001),2D与3DVR评价听骨链破坏的分级结果也呈显著正相关(r=0.849,P<0.001)。结论听骨链CT3DVR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听骨链破坏的诊断准确度高于高分辨2D图像,可以作为颞骨2D图像的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耳炎 化脓性 听小骨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静 程流泉 +2 位作者 安宁豫 蔡幼铨 郭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45-1149,共5页
目的探讨MR DWI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价值。方法对36例经穿刺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在NAC前、后不同疗程末行DWI。依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有效组和无效组化疗前ADC值的差异及化疗前、后不同疗程肿瘤ADC值... 目的探讨MR DWI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价值。方法对36例经穿刺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在NAC前、后不同疗程末行DWI。依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有效组和无效组化疗前ADC值的差异及化疗前、后不同疗程肿瘤ADC值的差异。结果 36例中,有效组(24例)化疗前肿瘤平均ADC值为(0.98±0.18)×10-3mm2/s,无效组(12例)化疗前肿瘤平均ADC值为(0.95±0.15)×10-3mm2/s(t=0.694,P=0.411)。有效组化疗后ADC值升高,化疗前肿瘤ADC值与化疗第2-8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无效组化疗前、后肿瘤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效组化疗前20例患者的对侧正常乳腺组织平均ADC值为(1.98±0.30)×10-3mm2/s,化疗4个疗程后12例患者的对侧正常乳腺组织平均ADC值为(1.96±0.28)×10-3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化疗有效组乳腺癌ADC值较化疗前升高;根据ADC值可以早期预测乳腺癌NAC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新辅助化疗 扩散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壁面积的测量: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比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王庆军 王勇 +3 位作者 蔡剑鸣 马林 杨立 蔡幼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42-745,共4页
目的通过与高分辨MRI对比分析,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定量测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壁面积的准确性。方法18例无症状患者(男15,女3,平均63岁),至少一侧颈内动脉(超声多谱勒检查)诊断为50%~79%狭窄。1周内分别进行CTA和高分辨MRI... 目的通过与高分辨MRI对比分析,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定量测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壁面积的准确性。方法18例无症状患者(男15,女3,平均63岁),至少一侧颈内动脉(超声多谱勒检查)诊断为50%~79%狭窄。1周内分别进行CTA和高分辨MRI检查。以颈动脉分叉为标志,将CTA图像和MR图像进行匹配。在工作站选择每名患者双侧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层面分别测量动脉外界、管腔和血管壁的面积。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进行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的结果。统计采用相关性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评价CTA和高分辨MRI测量的相关性和差异。结果所测量的总共167层血管管径和斑块的大小各自不同。CTA与高分辨MRI测量血管外界、管腔和血管壁面积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98and0.96,呈极强的相关性;CTA与高分辨MRI测量结果的差异分别为(0.16±5.71)mm2、(4.47±1.44)mm2和(-4.31±5.73)mm2。结论作为评价粥样硬化斑块程度的指标,由CTA测量的颈动脉血管壁斑块面积与高分辨MRI测量的结果相近。CTA扫描时间更短、扫描范围更大。这样,在追随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病情变化,尤其是有MR检查禁忌证或MR检查过程中不能合作的患者,CTA可以成为高分辨MRI的一种替代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粥样硬化 螺旋CT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臂丛神经磁共振IDEALT2WI和CUBEFlexT2WI成像 被引量:12
10
作者 郭勇 林伟 +4 位作者 钱明珠 黄敏华 孙楠 吕剑 盛浩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99-502,共4页
目的比较磁共振脂肪抑制FSET2WI、STIRT2WI、IDEALT2WI及CUBEFlexT2WI4种方法显示正常臂丛神经的优劣。资料与方法对14例自愿者行臂丛神经MRI脂肪抑制FSET2WI、STIRT2WI、IDEALT2WI及CUBEFlexT2WI检查。对图像脂肪抑制质量进行肉眼分级... 目的比较磁共振脂肪抑制FSET2WI、STIRT2WI、IDEALT2WI及CUBEFlexT2WI4种方法显示正常臂丛神经的优劣。资料与方法对14例自愿者行臂丛神经MRI脂肪抑制FSET2WI、STIRT2WI、IDEALT2WI及CUBEFlexT2WI检查。对图像脂肪抑制质量进行肉眼分级评估,并测量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结果 IDEALT2WI、CUBEFlexT2WI脂肪抑制质量明显优于FSET2WI(P<0.05),与STIRT2WI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均值比较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DEALT2WI>CUBEFlexT2WI>FSET2WI>STIRT2WI。IDEALT2WI和CUBEFlexT2WI图像均可选择不同厚度重建、斜面重建等,从而可显示臂丛神经各段。结论 IDEALT2WI、CUBEFlexT2WI能提供均匀稳定的脂肪抑制,图像信噪比高,可清晰显示臂丛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 磁共振成像 脂肪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3D T1 SPGR序列研究三叉神经与血管的关系 被引量:11
11
作者 黄敏华 董秀珍 +2 位作者 尹卫东 郭勇 郑奎宏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研究MRI3DT1SPGR序列对三叉神经痛(TN)病因诊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常规MRI加3DT1SPGR序列行脑干薄层扫描60例TN患者,采用盲法确定三叉神经根部解剖改变,分别观察双侧三叉神经周围是否存在血管影,并测定三叉神经长轴与邻近血... 目的:研究MRI3DT1SPGR序列对三叉神经痛(TN)病因诊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常规MRI加3DT1SPGR序列行脑干薄层扫描60例TN患者,采用盲法确定三叉神经根部解剖改变,分别观察双侧三叉神经周围是否存在血管影,并测定三叉神经长轴与邻近血管的距离,两侧对照分析。结果:(1)3DT1SPGR法发现症状侧血管神经之间有切迹者17例,接触者24例,阳性率71%。非症状侧阳性率22%。有三叉神经痛症状的一侧血管接触、压迫神经的比率明显高于非症状侧;(2)MRI常规扫描发现有三叉神经症状的一侧血管压迫神经比率为42%,非症状侧为12%。结论:MRI加3DT1SPGR序列为目前TN病因诊断的较好影像检查方法,TN的主要病因为患侧三叉神经根部受血管压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MRI 病因 微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评价年龄相关的颈动脉弹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子军 王庆军 +3 位作者 郭勇 陆伟 张云 李小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01-804,810,共5页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评价年龄相关的颈动脉弹性。资料与方法对34例心血管健康人群进行多时相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测量不同时相颈内动脉、颈动脉球和颈总动脉的横截面,结合不同时相颈动脉横截面积以及脉压计算颈内动脉、...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评价年龄相关的颈动脉弹性。资料与方法对34例心血管健康人群进行多时相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测量不同时相颈内动脉、颈动脉球和颈总动脉的横截面,结合不同时相颈动脉横截面积以及脉压计算颈内动脉、颈动脉球部和颈总动脉的弹性。结果颈内动脉、颈动脉球部和颈总动脉的弹性与年龄之间均呈显著线性负相关(r=-0.73、-0.74、-0.64,P<0.01)。结论作为一种新的方法,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可靠地定量评价颈动脉弹性。在心血管健康人群,随着年龄增加颈动脉弹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颈动脉 弹性 年龄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DEAL技术在脊柱病变的应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任爱军 郭勇 +2 位作者 田树平 郑奎宏 黄敏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96-1099,共4页
目的:对IDEAL技术与频率选择饱和法FSE序列T2WI脂肪抑制效果进行比较,探讨IDEAL技术在脊柱磁共振成像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35例脊柱病变患者行常规磁共振检查,频率选择饱和法进行矢状面T2WI脂肪抑制扫描,采用IDEAL技术行矢状面T2WI扫描... 目的:对IDEAL技术与频率选择饱和法FSE序列T2WI脂肪抑制效果进行比较,探讨IDEAL技术在脊柱磁共振成像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35例脊柱病变患者行常规磁共振检查,频率选择饱和法进行矢状面T2WI脂肪抑制扫描,采用IDEAL技术行矢状面T2WI扫描,对两种方法的脂肪抑制效果、图像总体质量评分进行比较,并且比较两种方法椎体和脊髓的信噪比效率。结果:所有患者的IDEAL FSE-T2WI脂肪抑制效果均匀、可靠,图像质量清晰、信噪比高,脂肪抑制评分为2.96,图像质量评分为2.9,椎体信噪比效率为2.83±0.28,脊髓信噪比效率为8.69±0.63;频率选择法FSE-T2WI脂肪抑制图像的脂肪抑制效果评分为1.8,图像质量评分为2.1,椎体信噪比效率为1.82±0.28,脊髓信噪比效率为5.99±0.35。各项间差异都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与频率选择饱和法脂肪抑制相比,IDEAL FSE-T2WI能提供均匀可靠的脂肪抑制效果、清晰的图像质量和高信噪比图像,IDEAL技术可以在脊柱病变的磁共振检查中常规应用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磁共振成像 诊断技术和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排螺旋CT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占宇 张燕群 李晓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02-104,共3页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4年10月-2008年12月共12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16排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扫描常见表现特征为:①肿块多腔外生长,...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4年10月-2008年12月共12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16排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扫描常见表现特征为:①肿块多腔外生长,呈密实性,较大肿块其内可见囊变坏死区;②肿块增强动脉期呈散在斑片样中等强化,静脉期呈均匀明显强化;③肿块范围超过5cm,且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时考虑肿瘤恶变。结论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斜矢状位T1W黑血序列测量颈动脉分叉角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勇 王庆军 +4 位作者 蔡剑鸣 马林 陈为军 刘丹青 韩旭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3-98,共6页
目的评价斜矢状位T1W(QIR-FSE)黑血序列测量颈动脉分叉角的可行性及测量方法。方法 23例行颈动脉MRI扫描患者,分为正常组及斑块组,分别使用2D-TOF及斜矢状位TIW黑血序列测量颈动脉分叉角,3月后重复测量。分析两种序列前后两次测量的重复... 目的评价斜矢状位T1W(QIR-FSE)黑血序列测量颈动脉分叉角的可行性及测量方法。方法 23例行颈动脉MRI扫描患者,分为正常组及斑块组,分别使用2D-TOF及斜矢状位TIW黑血序列测量颈动脉分叉角,3月后重复测量。分析两种序列前后两次测量的重复性,评价两种序列测量结果一致性。采用不同点连线以确定测量方法。结果排除不符合标准病例后共有20例进行分析,两种序列两次测量结果均有较好的重复性。两种序列测量结果配对,无论是正常组还是斑块组,t检验显示两种序列测量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对于两侧颈动脉分叉角比值,两种序列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及斑块组两侧颈动脉角度比值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斜矢状位T1W序列4组不同点连线夹角的4组数据间无差异。结论采用我们测量颈动脉分叉角的方法,斜矢状位T1W(QIR-FSE)序列可用来测量颈动脉分叉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分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移植术后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的MRI表现 被引量:7
16
作者 郭勇 孙玮 +4 位作者 邱宝安 林伟 郑奎宏 黄敏华 钱明珠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5期389-391,共3页
目的:探讨中央桥脑髓鞘溶解症(CPM)的MRI表现。材料和方法:对1例肝移植术后CPM患者行常规MRI、弥散加权成像(DWI)、频谱分析(MRS)和灌注成像检查并随访。结果:四肢瘫后第8天,桥脑、双侧丘脑内见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边缘增强;表观弥散... 目的:探讨中央桥脑髓鞘溶解症(CPM)的MRI表现。材料和方法:对1例肝移植术后CPM患者行常规MRI、弥散加权成像(DWI)、频谱分析(MRS)和灌注成像检查并随访。结果:四肢瘫后第8天,桥脑、双侧丘脑内见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边缘增强;表观弥散系数(ADC)下降;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下降,胆碱(CHO)/Cr升高;病变区域脑血容积增加。结论:CPM具有较为特征的MRI表现,弥散受限提示病变早期存在细胞毒性水肿,NAA减少提示神经元丢失,CHO升高提示胶质增生的存在,灌注增加可能反映胶质细胞增生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髓鞘溶解 中心性桥脑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脂肪移植隆胸术后脂肪坏死乳腺X线摄影及MR表现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静 王振威 郭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9-542,共4页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移植隆胸术后脂肪坏死的乳腺X线摄影及MRI表现。方法收集自体脂肪移植隆胸术后发生脂肪坏死的患者资料33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15年分别接受乳腺X线摄影、MR检查,分析脂肪坏死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33例患者中21例X线摄...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移植隆胸术后脂肪坏死的乳腺X线摄影及MRI表现。方法收集自体脂肪移植隆胸术后发生脂肪坏死的患者资料33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15年分别接受乳腺X线摄影、MR检查,分析脂肪坏死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33例患者中21例X线摄影表现为类圆形脂肪密度病灶,其中12例为多发病灶,邻近乳腺腺体受压移位,14例有"囊壁"伴点状、弧形钙化;12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等密度结节。23例MR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薄壁富含脂肪病灶,其中19例囊壁厚度均匀,4例囊壁厚度不均;10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等信号结节,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环形强化,其中2例DWI呈高信号。结论自体脂肪移植隆胸术后脂肪坏死以"囊变"合并钙化为乳腺X线摄影及MRI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与恶性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移植 脂肪坏死 乳房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诊断Rasmussen综合征1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郑奎宏 任爱军 +4 位作者 花焱 王守海 黄敏华 郭勇 赵书臣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42-1242,共1页
关键词 RASMUSSEN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视野四翻转恢复成像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高分辨MRI增强扫描中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庆军 王勇 +3 位作者 蔡剑鸣 蔡幼铨 刘丹青 韩旭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为缩短扫描时间,在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对比增强中使用小视野四翻转恢复成像技术(SF-QIR),并评价其成像质量。方法 24例颈动脉斑块患者在同一台3.0T磁共振仪上进行颈动脉高分辨SF-QIR和常规矩形相位编码四翻转恢复(SrF-QIR)增强扫描... 目的为缩短扫描时间,在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对比增强中使用小视野四翻转恢复成像技术(SF-QIR),并评价其成像质量。方法 24例颈动脉斑块患者在同一台3.0T磁共振仪上进行颈动脉高分辨SF-QIR和常规矩形相位编码四翻转恢复(SrF-QIR)增强扫描。两种扫描序列间,除相位编码数量及射频脉冲激励方式不同外,其他扫描参数均一致。由3名独立的评价人对两种序列图像分别进行定性及定量评价。定性评价指标为颈动脉外部管壁轮廓、纤维帽及富脂质坏死核轮廓、诊断信心。定量评价指标为最大狭窄程度、管壁面积、富脂质坏死核面积、信噪比、对比噪声比。结果相对于SrF-QIR,使用正交射频脉冲技术的SF-QIR缩短近一半的扫描时间。除了信噪比与对比噪声比外,两种序列图像间各种定性及定量评价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对于SrF-QIR,SF-QIR损伤了37.7%的信噪比(P<0.001)。结论颈动脉高分辨小视野QIR增强扫描技术可以有效评价颈动脉斑块形态学特征,并且能够明显缩短扫描时间及减少运动伪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颈动脉 粥样硬化 矩形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神经元蜡样质脂褐素沉积病的MRI及MRS表现 被引量:1
20
作者 任爱军 黄敏华 +1 位作者 郭勇 林伟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分析婴儿型和晚期婴儿型神经元蜡样质脂褐素沉积病(NCL)的MRI、磁共振波谱(1H-MRS)表现。方法:对2例婴儿型和8例晚期婴儿型NCL患儿行磁共振平扫和磁共振波谱检查。总结分析各种特征性影像表现及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总肌酸(Cr)... 目的:分析婴儿型和晚期婴儿型神经元蜡样质脂褐素沉积病(NCL)的MRI、磁共振波谱(1H-MRS)表现。方法:对2例婴儿型和8例晚期婴儿型NCL患儿行磁共振平扫和磁共振波谱检查。总结分析各种特征性影像表现及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总肌酸(Cr)、胆碱复合物(Cho)、NAA/Cr、Cho/Cr比值的变化规律。结果:10例患儿都表现为逐渐进展的脑萎缩,婴儿型以大脑萎缩为早期表现,晚期婴儿型以小脑萎缩为早期表现。2例婴儿型病例及病史4~5年的晚期婴儿型患儿可见大脑半球白质的异常高信号,脑室旁白质最为明显。婴儿型病例见双侧丘脑和基底节核团T2WI低信号。8例发现颅骨板障明显增厚。磁共振波谱显示随着病程延长,晚期婴儿型病例的NAA/Cr比值逐渐降低,Cho/Cr值未见明显变化。婴儿型病例未观测到NAA峰,Cho/Cr水平降低,肌醇(mi)水平明显增高。结论:MRI和1H-MRS可以敏感地发现婴儿型和晚期婴儿型患儿脑内的异常改变,有助于NCL的诊断和分型,并可以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监测病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蜡样质脂褐素沉积病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波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