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前庭病理生理学角度指导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6
1
作者 庄建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5-80,共6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性疾病,本文旨在从前庭病理生理学角度阐述其临床特点,首先介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关前庭病理生理学,包括耳石和内淋巴比重及其与半规管空间位置关系、Flourens定律、Ewald第二定律、...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性疾病,本文旨在从前庭病理生理学角度阐述其临床特点,首先介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关前庭病理生理学,包括耳石和内淋巴比重及其与半规管空间位置关系、Flourens定律、Ewald第二定律、耳石移动致内淋巴动力学改变、半规管耦联作用、半规管与眼外肌的耦联关系和中枢速度储存机制;其次从前庭病理生理学角度剖析眩晕发作特征和眩晕眼震发作机制,水平半规管与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差异,手法复位过程中眼震变化规律;最后基于前庭病理生理学,对两种类型耳石的判断、手法复位和前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的注意事项提出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前庭 迷路 病理学 生理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尼埃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2
作者 肖本杰 庄建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1-84,共4页
梅尼埃病是一种原因不明并以内淋巴积水为主要病理学特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其发病原因与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阐明,笔者对其流行病学和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临床特征进行总结,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及深入研究。
关键词 梅尼埃病 内淋巴积液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经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血清性激素及25-羟胆钙化醇水平变化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顾欢欢 李斐 +4 位作者 张照环 杨月嫦 高博 尚辰勇 庄建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32,共6页
目的探讨女性绝经后血清性激素和25-羟胆钙化醇[25-(OH)-D_3]表达变化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9月1日至2017年2月1日共63例50~80岁绝经后女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雌二醇... 目的探讨女性绝经后血清性激素和25-羟胆钙化醇[25-(OH)-D_3]表达变化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9月1日至2017年2月1日共63例50~80岁绝经后女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雌二醇、黄体酮、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和25-(OH)-D_3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年龄与雌二醇、雌二醇与25-(OH)-D_3之间的关联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疾病危险因素。结果BPPV组患者血清雌二醇[15.67(10.96,22.15)pg/ml]和25-(OH)-D_3[(24.24±1.05)ng/m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雌二醇:31.78(25.60,39.50)pg/ml,25-(OH)-D_3:(27.62±0.76)ng/ml],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768,P=0.000;t=-2.605,P=0.010),而黄体酮、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两组受试者血清雌二醇与25-(OH)-D_3水平无关联性;但对照组年龄与血清雌二醇水平呈负相关(rs=-0.263,P=0.038),BPPV组二者则无关联性。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后女性血清雌二醇和25-(OH)-D_3水平降低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雌二醇和25-(OH)-D_3水平降低可能是女性绝经后罹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耳石膜 骨化二醇 性腺甾类激素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晕眩晕疾病诊治思路 被引量:10
4
作者 庄建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64-768,共5页
头晕是患者最常见的自述症状,但头晕疾病涉及多个学科,且由于患者的病史描述常常不清楚、不可靠,给临床医生带来极大的挑战。正确的头晕眩晕疾病诊断必须建立于完整而详细的病史和关键的体格检查,将患者分为眩晕、头晕、不稳和晕厥前的1... 头晕是患者最常见的自述症状,但头晕疾病涉及多个学科,且由于患者的病史描述常常不清楚、不可靠,给临床医生带来极大的挑战。正确的头晕眩晕疾病诊断必须建立于完整而详细的病史和关键的体格检查,将患者分为眩晕、头晕、不稳和晕厥前的1972年标准,比Bárány协会推出的前庭症状分类标准更适用于临床,虽然患者描述病史困难但眩晕持续时间和诱发因素常很明确,关键的体格检查包括自发眼震、体位诱发试验、甩头试验、听力和局灶神经系统体征,临床上依据眩晕疾病的诊断标准,合理选择辅助检查,逐步建立分层诊断思路,全面评估并给予综合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晕 眩晕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作性睡病临床表现与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王蒙蒙 赵忠新 吴惠涓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5期491-496,共6页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罕见的睡眠-觉醒障碍性疾病,分为1型(NT1)和2型(NT2)。NT1所占比例超过3/4,其临床特点包括日间过度思睡(EDS)、猝倒发作及夜间睡眠症状(如睡眠瘫痪、睡眠幻觉、睡眠中断、睡眠运动障碍等),并伴随代谢功能...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罕见的睡眠-觉醒障碍性疾病,分为1型(NT1)和2型(NT2)。NT1所占比例超过3/4,其临床特点包括日间过度思睡(EDS)、猝倒发作及夜间睡眠症状(如睡眠瘫痪、睡眠幻觉、睡眠中断、睡眠运动障碍等),并伴随代谢功能障碍、精神和情感障碍等。NT2临床表现主要为EDS,没有猝倒发作,而其他NT1型出现的症状在NT2患者中亦不明显。发作性睡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治疗EDS、抗猝倒发作、改善夜间睡眠等。本文将从研究进展的角度阐述发作性睡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前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睡病 日间过度思睡 猝倒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小血管病与睡眠障碍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詹飞霞 陈晓晗 +3 位作者 赵玉丞 马跃晋 庄建华 尹又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23-426,共4页
脑小血管病与睡眠障碍是老年人群中的两大常见疾病,关于二者的相关性尚未十分明确。不同类型睡眠障碍引起脑小血管病的机制不同。睡眠呼吸障碍是脑小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非呼吸相关性睡眠障碍既可能增加脑小血管病的发病风险,也可... 脑小血管病与睡眠障碍是老年人群中的两大常见疾病,关于二者的相关性尚未十分明确。不同类型睡眠障碍引起脑小血管病的机制不同。睡眠呼吸障碍是脑小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非呼吸相关性睡眠障碍既可能增加脑小血管病的发病风险,也可能是脑小血管病引起的重要临床表现。本文根据睡眠障碍是否与呼吸相关,分别对脑小血管病与睡眠呼吸障碍、脑小血管病与非呼吸相关性睡眠障碍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对脑小血管病与睡眠障碍关系的认识,促进对脑小血管病的综合管理和干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小血管疾病 睡眠障碍 认知障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化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失眠效果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月莹 牟云平 +1 位作者 尹又 朱冰倩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5期4516-4524,共9页
背景电子化认知行为疗法(dCBT-I)正在得到广泛应用,我国dCBT-I独具文化和医疗特色,但其效果仍有待明确。目的对dCBT-I在中国失眠人群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系统评价,为优化现阶段治疗方案提供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 背景电子化认知行为疗法(dCBT-I)正在得到广泛应用,我国dCBT-I独具文化和医疗特色,但其效果仍有待明确。目的对dCBT-I在中国失眠人群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系统评价,为优化现阶段治疗方案提供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SinoMed、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Cochrane、PsyINFO,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20年12月。仅纳入开展于中国失眠成人的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接受dCBT-I干预,对照组接受非dCBT-I干预(空白对照、传统面对面CBT-I或药物治疗)。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失眠严重程度〔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次要观察指标包括睡眠信念与态度、焦虑、抑郁。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的Risk of Bias 2(ROB2)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7篇文献,共计957例患者。1项研究被评为存在一定偏倚风险,6项研究被评为高偏倚风险。Meta分析:dCBT-I组睡眠效率高于药物治疗组〔WMD=4.63,95%CI(0.63,8.63),P=0.02〕,dCBT-I组睡眠潜伏期〔WMD=-12.18,95%CI(-20.48,-3.88),P=0.004〕、入睡后觉醒时间〔WMD=-17.18,95%CI(-30.29,-4.08),P=0.01〕短于药物治疗组。dCBT-I组睡眠效率高于空白对照组〔WMD=8.94,95%CI(1.64,16.24),P=0.02〕,dCBT-I组睡眠潜伏期短于空白对照组〔WMD=-14.71,95%CI(-27.61,-1.81),P=0.03〕,dCBT-I组减轻失眠严重程度(ISI得分)优于空白对照组〔WMD=-3.73,95%CI(-6.57,-0.88),P=0.01〕,dCBT-I组改善睡眠质量(PSQI得分)优于空白对照组〔WMD=-2.21,95%CI(-3.04,1.38),P<0.00001〕。此外,dCBT-I在改善整体睡眠质量(PSQI得分)方面优于常规睡眠相关健康教育(t=3.231,P=0.002)。dCBT-I和药物治疗均能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治疗后数据与基线相比P<0.05);dCBT-I还可改善研究对象的睡眠信念和态度(治疗后数据与基线相比P<0.05);dCBT-I较空白对照组改善睡眠信念和态度更优(P<0.01)。结论我国dCBT-I实施平台和形式多样,但尚未有统一、标准化方案。dCBT-I在改善中国失眠患者的睡眠方面具有短期作用,但仍需结合主客观测量方法,在大样本研究中验证dCBT-I的长期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睡和睡眠障碍 失眠 认知行为疗法 电子化 睡眠质量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栏寄语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忠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5期481-481,共1页
睡眠与觉醒活动受到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的显著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和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导致睡眠障碍发病率不断升高。据统计,目前在我国有3亿以上人口罹患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不... 睡眠与觉醒活动受到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的显著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和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导致睡眠障碍发病率不断升高。据统计,目前在我国有3亿以上人口罹患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不仅成为临床常见病,也是诱发与加重其他多种慢病的重要因素。睡眠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及身心健康,以及由此导致的病假、意外伤害、事故、工作效率和生产力下降等,给家庭与社会带来显著负面影响。兰德欧洲公司通过对5个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和英国)的建模分析结果表明,因睡眠问题每年会损失"高达6800亿美元的经济产出"。因此,睡眠障碍既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障碍 社会文化因素 意外伤害 睡眠问题 生物因素 家庭与社会 经济产出 工作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作性睡病猝倒发作视频-脑电图-肌电图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黄蓓 陈坤 +2 位作者 王宗文 赵忠新 吴惠涓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654-659,共6页
目的通过对猝倒过程进行动态视频-脑电图-肌电图监测,全面解析猝倒发作动态演变的临床过程和脑电图特征。方法共6例伴典型猝倒发作的1型发作性睡病患者(其中2例为猝倒持续状态),行夜间多导睡眠图监测和日间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通过情感... 目的通过对猝倒过程进行动态视频-脑电图-肌电图监测,全面解析猝倒发作动态演变的临床过程和脑电图特征。方法共6例伴典型猝倒发作的1型发作性睡病患者(其中2例为猝倒持续状态),行夜间多导睡眠图监测和日间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通过情感刺激诱发猝倒发作,动态视频-脑电图-肌电图监测猝倒过程,分析特征性脑电图改变。结果共记录到6例患者的14个全面性猝倒发作事件。根据猝倒过程中临床表现和肌电图特征将猝倒发作分为4期,即诱发期、对抗期、无张力期和恢复期,其中对抗期初期脑电图可见阵发性高同步化θ节律,可能是猝倒发作的特征性脑电图改变。结论全面性猝倒发作分为4期,代表复杂而动态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学改变过程。阵发性高同步化θ节律可能是猝倒发作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睡病 猝倒症 脑电描记术 肌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位无效且磁共振成像阴性的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初探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斐 李海燕 +5 位作者 陈瑛 顾欢欢 周晓闻 高博 尚辰勇 庄建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5-89,共5页
目的对手法复位无效且MRI阴性的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眼震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药物治疗及预防方案。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共43例位置性眼震患者,随机(随机数字表法)接受氯硝西泮和盐酸氟桂利嗪治疗,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最大慢相... 目的对手法复位无效且MRI阴性的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眼震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药物治疗及预防方案。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共43例位置性眼震患者,随机(随机数字表法)接受氯硝西泮和盐酸氟桂利嗪治疗,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最大慢相角速度评价急性期药物疗效;另选择其中21例近2个月发作频繁患者,分为盐酸氟桂利嗪预防治疗组和对照组,随访并记录每月眩晕平均发作天数(单次发作时间×发作次数),分析盐酸氟桂利嗪对眼震发作的预防作用。结果 43例患者中有29例符合确定的和很可能的前庭性偏头痛,其眼震类型分别为水平背地性(23例,53.49%)、水平向地性(3例,6.98%)、垂直下跳性(4例,9.30%)和混合性(13例,30.23%),眼震持续时间长并缺乏渐强渐弱特点。治疗3 d后,氯硝西泮组患者最大慢相角速度[2.40(0.00,17.15)°/s]显著降低,急性期疗效优于氟桂利嗪组[18.85(1.58,35.75)°/s;Z=-2.284,P=0.022)];2个月后预防治疗组患者每月眩晕平均发作天数[1(0,2)d]缩短,与对照组[3.50(1.50,6.50)d]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096,P=0.036)。结论手法复位无效且MRI阴性的位置性眩晕可能与中枢功能异常有关,排除相关禁忌证后,急性期予以氯硝西泮治疗具有缓解眩晕和眼震作用,尤以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疗效更佳;频繁发作者可预防性应用盐酸氟桂利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眼震 病理性 磁共振成像 氯硝西泮 氟桂利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期交替性眼震发病特点与机制
11
作者 李斐 陈钢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20,共4页
周期交替性眼震是临床罕见的自发性眼震,了解其不同类型的发病特点、临床特征及发生机制,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对临床医师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大有裨益。
关键词 眼震 病理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苯磺酸钙通过抑制慢性偏头痛大鼠内耳炎症反应减少otoconin-90的表达
12
作者 杨化兰 冯美艳 +4 位作者 涂志兰 杨丹 金芃芃 余波 侯双兴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27-430,共4页
目的探讨偏头痛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发病密切相关的前庭周围机制。方法我们采用反复臀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的慢性偏头痛大鼠模型,通过Western Blot的方法观察对照组、单纯慢性偏头痛模型... 目的探讨偏头痛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发病密切相关的前庭周围机制。方法我们采用反复臀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的慢性偏头痛大鼠模型,通过Western Blot的方法观察对照组、单纯慢性偏头痛模型组、羟苯磺酸钙干预组的内耳炎症因子表达,以及三组内耳耳石蛋白otoconin 90(OC90)的表达。并用扫描电镜观察耳石的形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偏头痛模型大鼠中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生明确相关的内耳耳石蛋白OC90表达明显减少,内耳炎症因子IL-6、TNF-α表达明显增多,进一步发现,羟苯磺酸钙可以抑制慢性偏头痛模型的炎症因子IL-6、TNF-α表达,且与偏头痛组大鼠相比,应用羟苯磺酸钙灌胃后的偏头痛大鼠内耳OC90表达明显增多。结论偏头痛会引起内耳炎症性改变以及耳石蛋白减少,羟苯磺酸钙可以干预这种改变,对偏头痛相关眩晕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并且提示羟苯磺酸钙对于偏头痛相关眩晕的治疗方面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otoconin-90 偏头痛 羟苯磺酸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