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药物递送载体在椎间盘退变中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郭加正 姜丰 +3 位作者 朱镇宇 史建刚 徐锡明 李翔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1-379,共9页
椎间盘退变(IVDD)作为高发的退变性疾病,其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常导致慢性腰腿痛甚至功能障碍,严重损害患者生活质量,并构成重大的健康挑战。IVDD的传统治疗手段包括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以及严重情况下的手术治疗,但均难以有效预防和延缓I... 椎间盘退变(IVDD)作为高发的退变性疾病,其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常导致慢性腰腿痛甚至功能障碍,严重损害患者生活质量,并构成重大的健康挑战。IVDD的传统治疗手段包括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以及严重情况下的手术治疗,但均难以有效预防和延缓IVDD的进展。随着纳米技术和再生医学突破性发展,特别是基于纳米药物输送系统(NDDS)的应用,可构建高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药物载体,并精确地将药物输送到目标区域,有效延长药物释放时间,改善治疗效果,在IVDD预防和治疗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总结了NDDS在递送基因、细胞、蛋白质和治疗药物的应用成果,梳理了NDDS治疗IVDD的最新研究进展,强调了NDDS在IVDD治疗中遇到的关键难题,展望了NDDS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退变 纳米载体药物递送系统 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冀 郭群峰 +4 位作者 杨军 陈飞 武乐成 祝静雨 倪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8-254,共7页
目的:探讨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行寰枢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49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7例,女性32例;年龄8... 目的:探讨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行寰枢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49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7例,女性32例;年龄8~72岁(45.2±17.1岁)。所有病例均采用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技术,根据所行植骨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行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间结构性植骨融合术的28例患者纳入A组,男9例,女19例,年龄42.1±20.2岁;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行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融合术的21例患者纳入B组,男8例,女13例,年龄49.3±19.8岁。记录两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随访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部残疾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在冠状位CT上测量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隙的高度,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种类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椎动脉和神经损伤。A组术中出血量显著性低于B组(210.2±26.6mL vs 230.5±6.2mL,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NDI和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寰枢侧块关节间隙高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即刻B组侧块关节间隙高度显著性高于A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侧块关节间隙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B组侧块关节间隙高度仍显著性高于A组(P<0.05)。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两组植骨融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中采用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能够实现良好的骨融合,可应用于后弓缺失等不能行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植骨术的患者,避免取自体髂骨植骨供骨区疼痛、感染等并发症,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寰枢椎的关节间隙高度,增强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后路融合术 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 后路结构性植骨 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隙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肌肉组织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陈群响 倪斌 +4 位作者 郭群峰 韩钊 陈博 陈飞 武乐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48-355,共8页
目的:建立带肌肉组织的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为进一步分析颈椎疾患的生物力学作用机制建立良好的工作平台。方法:选取一名34岁健康男性志愿者进行颈椎薄层CT扫描,将CT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存贮。用Mimics 17软件将C... 目的:建立带肌肉组织的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为进一步分析颈椎疾患的生物力学作用机制建立良好的工作平台。方法:选取一名34岁健康男性志愿者进行颈椎薄层CT扫描,将CT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存贮。用Mimics 17软件将CT图像逆向重建出颈椎三维点云模型,利用Geomagic Studio 2012软件把点云模型拟合成NURBS曲面模型,然后导入Hypermesh12软件中进行网格划分、赋予材料属性、定义接触及边界条件等操作,最后提交至ABAQUS 6.12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将各个工况(前屈、后伸、侧弯和轴向旋转)下各节段活动度与文献数据进行比较,验证该模型有效性。结果:建立的带有肌肉组织的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共包含789024单元,285045节点,外观与人体颈椎具有非常好的几何相似性。该模型在屈伸、侧弯及旋转工况下的活动度与文献数据进行了80次对比,共计24次(占30%)超出部分参考范围,其中,仅C5-6左右侧弯活动度8.4°、C0-C1左右旋转活动度24.2°超出所有参考范围(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带有肌肉组织的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符合有限元分析几何相似性和力学相似性要求,可用于颈椎生物力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肌肉 有限元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对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胡淼 孟怡辰 周许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3-577,共5页
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异常减弱和成骨细胞数量异常下降都会导致生物体内骨代谢紊乱,诱导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线粒体在MSC多能性保持和成骨分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能量代谢、抗氧化途径、代谢相关信号通路、线粒体生物发... 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异常减弱和成骨细胞数量异常下降都会导致生物体内骨代谢紊乱,诱导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线粒体在MSC多能性保持和成骨分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能量代谢、抗氧化途径、代谢相关信号通路、线粒体生物发生、线粒体动力学和线粒体自噬等参与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调控,形成了复杂的调节网络。本文综述了MSC成骨分化中线粒体的重要功能和作用,以及部分通过调节线粒体功能发挥抗骨质疏松治疗的药物,为进一步探讨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功能失调的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细胞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文献计量学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孙凯强 鲁澜涛 +2 位作者 范建平 孙璟川 史建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48-455,共8页
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一种后纵韧带组织发生病理性异位骨化病,该病常发生在颈椎(cervical OPLL,C-OPLL),是临床上导致急慢性颈髓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1].由于该病起病隐匿,患者... 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一种后纵韧带组织发生病理性异位骨化病,该病常发生在颈椎(cervical OPLL,C-OPLL),是临床上导致急慢性颈髓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1].由于该病起病隐匿,患者一旦有症状,往往需要手术干预[2].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于C-OPLL的治疗出现了众多手术方式,主要可以分为前路减压手术、后路减压手术及前后路联合减压手术[3].因此,针对C-OPLL的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文献也逐年增加.然而针对这些临床研究的特点分析,目前仍然缺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学分析 后纵韧带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临床研究进展 颈髓损伤 异位骨化 OPLL 手术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手术流程及技术要点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华江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33-1135,共3页
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是目前治疗颈椎病应用最为广泛的手术之一,具有直接神经减压、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诸多优势[1、2]。但ACDF使得手术节段丧失活动度,导致手术邻近节段应... 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是目前治疗颈椎病应用最为广泛的手术之一,具有直接神经减压、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诸多优势[1、2]。但ACDF使得手术节段丧失活动度,导致手术邻近节段应力增加,术后易增加邻近节段并发症的发生率[3]。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能够保留手术节段的活动度,理论上能够避免或大幅度减小对邻近节段的不良影响,减少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发生。相关研究表明,ACDR的临床疗效与ACDF相当,术后ASD的发生率相对较低[4]。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人工颈椎间盘类型较多,包括Prestige假体、Bryan假体、Mobi-C假体、ProDisc-C假体等,不同类型假体使用方式、手术操作略有差异。笔者以Prestige假体的ACDR为例,对手术操作过程、技术要点进行总结,对ACDR的适应证、围手术期管理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邻近节段 围手术期管理 神经减压 手术操作过程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吸收的发生情况及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建喜 陈华江 +3 位作者 臧法智 曹鹏 田野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97-1102,共6页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术后假体周围骨吸收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假体周围骨吸收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6年8月67例因颈椎病行ACDR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29例...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术后假体周围骨吸收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假体周围骨吸收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6年8月67例因颈椎病行ACDR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29例,平均年龄41.4±6.1岁,平均随访时间88.6±14.5月。术前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21例,混合型颈椎病患者5例。手术节段C3/4者8例,C4/5者18例,C5/6者30例,C6/7者11例。根据末次随访时有无骨吸收出现,将纳入病例分成为骨吸收组(A组,25例)和无骨吸收组(B组,42例)。对术后假体周围骨吸收的发生率、分级、影像学参数特点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半年、1年、2年、4年、末次随访时的骨吸收发生率分别为5.98%、7.46%、11.94%、26.87%、37.31%。末次随访时骨吸收发生在C3/4节段3例,C4/5节段7例,C5/6节段11例,C6/7节段4例;其中1级骨吸收12例,2级骨吸收9例,3级骨吸收4例。末次随访时,影像学参数中两组的颈椎ROM、手术节段ROM、T1S、颈椎Cobb角无显著差异(P>0.05);A组SVA显著大于B组(P=0.02)。A组上位椎体终板矢状径、椎体高度显著小于下位椎体(P<0.05)。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自发融合情况两组间无显著差异;A组轴性疼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2)。结论:ACDR术后假体周围骨吸收较常见,多数假体周围骨吸收为1~2级,且上位椎体骨吸收程度更为显著。术后假体周围骨吸收患者随访期间轴性疼痛发生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吸收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颈椎病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与并发症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尹佳 张珂 +3 位作者 林涛 吉喆 高瑞 周许辉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649-653,共5页
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是指发生于10岁以前的脊柱侧凸畸形,包括特发性脊柱侧凸、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先天性脊柱侧凸、综合征性脊柱侧凸等.严重的脊柱畸形最终会引起限制性肺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甚至造成患儿早期... 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是指发生于10岁以前的脊柱侧凸畸形,包括特发性脊柱侧凸、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先天性脊柱侧凸、综合征性脊柱侧凸等.严重的脊柱畸形最终会引起限制性肺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甚至造成患儿早期死亡[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畸形 早发性 手术治疗 并发症 特发性脊柱侧凸 先天性脊柱侧凸 心血管疾病 脊柱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确认识颈椎前路与后路术式的改良与创新 被引量:1
9
作者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3-194,共2页
对于颈脊髓严重压迫导致的神经损害,以直接或间接的减压方法去除颈脊髓的压迫,实现适度的颈椎曲度和稳定性的重建是手术的根本目的。无论前路或者后路术式,都以能否实现此目的为评判标准。前路术式主要为颈椎前路椎间盘或椎体次全切除... 对于颈脊髓严重压迫导致的神经损害,以直接或间接的减压方法去除颈脊髓的压迫,实现适度的颈椎曲度和稳定性的重建是手术的根本目的。无论前路或者后路术式,都以能否实现此目的为评判标准。前路术式主要为颈椎前路椎间盘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术(ACDF或ACCF),后路术式主要为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或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这些经典的术式经过不断的技术优化、实践与普及,取得了国内外公认的治疗效果,已成为颈脊髓压迫症的标准手术治疗方式[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术式 神经损害 椎体次全切除 颈脊髓 颈椎前路 手术治疗方式 颈椎曲度 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结或是未来: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再思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60-1061,共2页
2005年1月我们曾发表述评《融合还是置换:对颈椎植骨融合术的再认识》[1],一晃至今已经15年了。这15年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在我国发展至关重要的历史时期,其经历了由逐渐开展、推广普及、... 2005年1月我们曾发表述评《融合还是置换:对颈椎植骨融合术的再认识》[1],一晃至今已经15年了。这15年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在我国发展至关重要的历史时期,其经历了由逐渐开展、推广普及、蓬勃发展再到当前进入临床应用低谷期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低谷期 artifici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