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酸在椎间盘退变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朱镇宇 季承龙 +1 位作者 徐锡明 史建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4-220,共7页
椎间盘退变是中老年常见的退变性病理变化,其引发的下腰痛是全球关注的健康难题,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1]。目前的疗法主要是药物保守治疗及手术等对症治疗,由于发病机制尚不清晰,临床上缺少延缓、逆转该病的有效手段,此亦为各... 椎间盘退变是中老年常见的退变性病理变化,其引发的下腰痛是全球关注的健康难题,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1]。目前的疗法主要是药物保守治疗及手术等对症治疗,由于发病机制尚不清晰,临床上缺少延缓、逆转该病的有效手段,此亦为各类退行性疾病的常见难点[2~4]。近年来代谢学科特别是糖代谢在退行性改变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其代谢产物、作用机制被作为靶点以寻求新的治疗策略。椎间盘内部是一个特殊的高压低氧、无血管环境,糖代谢以糖酵解为主,产物多为乳酸[5]。乳酸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备受关注。一方面乳酸参与了椎间盘髓核细胞的焦亡、自噬、内质网应激、神经纤维长入等一系列过程;另一方面,其也作为产能物质在细胞间传递利用。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乳酸产生增加的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重视[6],笔者就乳酸在椎间盘的产生及传递、在退变中的含量改变及作用进行综述,并总结通过乳酸靶向治疗椎间盘退变的思路、药物及材料等,为椎间盘退变的治疗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下腰痛 内质网应激 长入 退变性 糖代谢 退行性疾病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PD-1/PD-L1通路的联合治疗策略在软骨肉瘤治疗中研究和应用进展
2
作者 徐邦哲(综述) 王策(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77-783,共7页
软骨肉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骨肿瘤,起源于软骨细胞,其典型病理特征为肿瘤组织的内源性软骨骨化。目前,软骨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根治性手术切除联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但临床疗效欠佳,且患者普遍存在放化疗抵抗现象,亟须探索针对软... 软骨肉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骨肿瘤,起源于软骨细胞,其典型病理特征为肿瘤组织的内源性软骨骨化。目前,软骨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根治性手术切除联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但临床疗效欠佳,且患者普遍存在放化疗抵抗现象,亟须探索针对软骨肉瘤等骨肉瘤的新型治疗策略。近年来,免疫治疗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肿瘤免疫监视逃逸是恶性肿瘤进展的关键机制之一,而免疫检查点在调控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靶向免疫检查点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有效手段。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是关键的免疫检查点受体之一,其与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肿瘤进展中的相互作用已被广泛研究,并显示出作为ICI的巨大治疗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肉瘤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PD-1 PD-L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临床CT评估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研究进展
3
作者 关珍珍 王艺瑾 +1 位作者 王海滨 卢旭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9-444,共6页
骨质疏松症以骨密度(BMD)降低为主要特征,双能X射线吸收仪和定量CT为常用的BMD检查方法,但普及性低。常规临床CT也可进行BMD评估,主要指标包括椎体CT值和基于异步校准和内部校准技术获得的BMD,有望实现机会性骨质疏松症筛查和骨折风险... 骨质疏松症以骨密度(BMD)降低为主要特征,双能X射线吸收仪和定量CT为常用的BMD检查方法,但普及性低。常规临床CT也可进行BMD评估,主要指标包括椎体CT值和基于异步校准和内部校准技术获得的BMD,有望实现机会性骨质疏松症筛查和骨折风险预测。本文对常规临床CT在评估骨质疏松症患者BMD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帮助临床医师了解机会性骨质疏松症筛查的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骨质疏松性骨折 机会性筛查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在腰椎疾病诊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张东晓 关珍珍 +1 位作者 张帮可 卢旭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3-418,共6页
超声具有成本低、实时性强且无辐射的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由于骨与软组织之间声阻抗相差较大,超声在骨表面易产生强烈的声反射,导致骨显像受限,限制了其在腰椎疾病诊疗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和多模态超声融合成像技术的发... 超声具有成本低、实时性强且无辐射的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由于骨与软组织之间声阻抗相差较大,超声在骨表面易产生强烈的声反射,导致骨显像受限,限制了其在腰椎疾病诊疗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和多模态超声融合成像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其在腰椎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疾病 融合成像 骨表面 应用 多模态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预测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
5
作者 邱有才 王艺瑾 +2 位作者 关珍珍 王璨 卢旭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258,共6页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预测创伤性颈脊髓损伤(traumatic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TCSCI)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收治的180例TCSCI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伤后24h内的颈椎MRI图像和美国脊髓损伤...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预测创伤性颈脊髓损伤(traumatic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TCSCI)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收治的180例TCSCI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伤后24h内的颈椎MRI图像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评分及伤后1年随访时的ASIA评分。采用完全随机法将180例患者按8∶2的比例分为训练集144例和测试集36例。整体上,利用两阶段集成理念提出临床-影像预测新方法,即利用TCSCI伤后24h内的ASIA评分和MRI图像实现伤后1年时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全特征预测。第一阶段,采用GradentBoosting、GaussianNB、KNeighbors、DecisionTree、RandomForest和support vector classifier模型分别独立预测132个皮节点和肌节点的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第二阶段,通过对性能指标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分别筛选出针对每个特征预测的最优模型,从而最后实现56个轻触觉皮节点、56个针刺觉皮节点和20个关键肌节点处的神经功能的最佳预后预测。构建的预测模型经训练和验证完成后,使用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平均精度和F1值对测试集的预测进行评估。结果:从该预测模型在TCSCI患者伤后1年时感觉运动功能预测的整体表现来看,所有模型在测试集中预测的准确率均达到0.886以上,召回率达到0.845以上,精确率达到0.875以上,平均精度达到0.853以上,F1值达到0.859以上,说明各模型的正确预测能力和实际预测结果的质量和完整性都比较高。且两阶段预测模型能够实现各个模型对每个特征的预测效果的优选,预测性能更好。结论:感觉运动全特征预测方法可以有效预测TCSCI患者伤后1年随访时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其预测能力明显高于单一模型,有望为TCSCI患者的个性化诊疗和康复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颈脊髓损伤 机器学习 神经功能预测 集成技术 ASIA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组织稳态内感知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何沙潼 徐增 +1 位作者 袁文 陈华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8-663,共6页
神经系统可以感知骨骼组织的信号并做出反应,这一过程称为骨骼的内感知。内感知对于骨骼组织的稳态具有重要作用。感觉神经广泛分布于骨骼组织,将内感知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下丘脑位于CNS,通过自主神... 神经系统可以感知骨骼组织的信号并做出反应,这一过程称为骨骼的内感知。内感知对于骨骼组织的稳态具有重要作用。感觉神经广泛分布于骨骼组织,将内感知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下丘脑位于CNS,通过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S)神经肽的释放和神经内分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机制 自主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骨骼组织 神经肽 组织稳态 感觉神经 调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改良颈后路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沈晓龙 刘洋 +7 位作者 徐辰 吴卉乔 魏磊鑫 钟华建 王睿哲 王新伟 陈华江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97-906,共10页
目的:与常规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比,探讨三种改良的颈后路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共122例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患者资料,其中27例患者接受了颈后路双侧通道辅助... 目的:与常规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比,探讨三种改良的颈后路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共122例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患者资料,其中27例患者接受了颈后路双侧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纳入双侧通道组(bilateral channelassisted laminoplasty,BCA组);31例患者接受开门侧肌间隙入路+铰链侧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纳入肌间隙入路+单侧通道组(inter-muscular approach and unilateral channel-assisted laminoplasty,IM-UCA组);34例患者接受开门侧常规显露+铰链侧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纳入单侧通道组(unilateral channel-assisted laminoplasty,UCA组);30例患者接受常规的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纳入常规组(laminoplasty,LP组)。四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诊断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并比较四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平均住院日。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颈部疼痛程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患者颈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状况。四组间术前VAS评分、NDI及JOA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2~C7 Cobb角、T1倾斜角、C2~C7矢状位偏移(C2~C7 SVA)、CT横断面上测量骨性椎管面积,比较不同手术方法上述指标的组间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LP组与UCA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IM-UCA组较LP组更长,BCA组最长(P<0.05)。四组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BCA组最少,IM-UCA组与UCA组次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LP组最多。四组间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术后N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四组间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NDI及JOA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组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颈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的颈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UCA组、BCA组、IM-UCA组的术后即刻颈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术后2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颈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LP组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C2~C7 Cobb角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间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的C2~C7 Cobb角无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间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时的C2~C7 Cobb角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T1倾斜角、C2~C7 SVA均较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间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T1倾斜角、C2~C7 SVA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椎管面积增加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间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椎管面积增加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LP组相比较,UCA组能显著减少手术创伤;与IM-UCA组、BCA组相比较,UCA组显著减少手术时间,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通道 单侧显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progress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RI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 被引量:1
8
作者 ZHANG Dongxiao ZHANG Bangke +1 位作者 YE Yufei LU Xuhua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66-1269,共4页
The incidence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and MRI is often used in clinical diagnosis.In recent years,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has rapidly developed in medical field and can be used fo... The incidence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and MRI is often used in clinical diagnosis.In recent years,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has rapidly developed in medical field and can be used for image segmentation and auxiliary diagnosis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The research progresses of AI in MRI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 were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mbar vertebra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eep learn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行性颈脊髓病MRI T2WI髓内高信号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窦一博 魏磊鑫 +2 位作者 黄迟 王永立 曹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6-200,共5页
退行性颈脊髓病(degenerative cervical myelopathy,DCM)是全球范围内成人发生慢性脊髓神经功能障碍的最主要原因[1、2],包括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 退行性颈脊髓病(degenerative cervical myelopathy,DCM)是全球范围内成人发生慢性脊髓神经功能障碍的最主要原因[1、2],包括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等。临床上,DCM患者常于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T2加权像(T2-weighted image,T2WI)上出现髓内高信号(increased signal intensity,ISI)表现,其发生率可高达58%至85%[3]。ISI反映了脊髓组织的水肿、炎症、出血、缺血、坏死及胶质增生等一系列急慢性病理改变[4~7],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科研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脊髓型颈椎病 T2WI 颈脊髓病 髓内高信号 T2加权像 胶质增生 科研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肉瘤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陈倩倩(综述) 蔡小攀(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3-309,共7页
骨肉瘤是常见且高度恶性的原发性骨肿瘤,其治疗面临复发和转移的挑战,迫切需要探索新的骨肉瘤靶向治疗药物。该文聚焦于靶向新生血管形成的治疗策略,特别是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抗血管生成治疗。综述了不同骨肉瘤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骨... 骨肉瘤是常见且高度恶性的原发性骨肿瘤,其治疗面临复发和转移的挑战,迫切需要探索新的骨肉瘤靶向治疗药物。该文聚焦于靶向新生血管形成的治疗策略,特别是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抗血管生成治疗。综述了不同骨肉瘤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骨肉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临床效果及潜在的副作用。这些药物能有效抑制肿瘤增殖,但存在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的问题。通过对现有药物的分析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并为骨肉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靶向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无进展生存 总体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在颈腰椎退变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施强慧 张子凡 +4 位作者 胡博 曹鹏 徐辰 袁文 陈华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34-1039,共6页
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是目前主流的人工智能图像、语音及语言识别方法,近年来在医疗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对特定的大量数据中的原始特征进行表征分析,采用多层结构的机器学习模型,建立模拟人脑... 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是目前主流的人工智能图像、语音及语言识别方法,近年来在医疗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对特定的大量数据中的原始特征进行表征分析,采用多层结构的机器学习模型,建立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模拟脑神经元活动,最后计算机输出单一的诊断或结果帮助临床决策者进行诊疗。近年来,在以颈椎病及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代表的颈腰椎退变性疾病中,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辅助诊疗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该文结合国内外深度学习研究的成果,总结近年来在颈腰椎退变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中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伴腰椎管狭窄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症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2
作者 郭超 牛东阳 +2 位作者 刘佳 鲍小刚 许国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19-625,共7页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e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伴腰椎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术后中期复发与椎管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于我...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e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伴腰椎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术后中期复发与椎管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通过PELD治疗的伴腰椎管狭窄的LDH患者155例,其中男性93例,女性62例,年龄41~63岁,平均51.9±9.3岁。于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2年的跟踪随访,根据随访期间LDH有无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及未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年龄、病程、性别构成、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基础疾病、腰椎管狭窄分级、病变位置及分类、腰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下肢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通过术前5~7d及术后7d腰椎MRI测量:手术前后椎管横截面积(intervertebral canal cross-sectional area,ICCA)、硬膜囊横截面积(dural sac cross-sectional area,DSCA)、椎间孔矢状径及侧隐窝宽度并计算手术前后的差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而后以椎管狭窄类型为选择变量分析各不同种类的椎管狭窄复发的相关因素(P<0.1)。结果:共计155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期间19例患者疾病复发。未复发组腰椎管狭窄分级:1级75例,2级47例,3级14例;复发组:1级5例,2级6例,3级8例,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构成、BMI、吸烟史、基础疾病、病变位置、术前VAS、下肢JOA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复发组患者ICCA(差值)(0.36±0.18cm^(2) vs 0.19±0.13cm^(2))、DSCA(差值)(0.23±0.09cm^(2) vs 0.09±0.04cm^(2))、椎间孔矢状径(差值)(1.22±0.48mm vs 0.93±0.53mm)及侧隐窝宽度(差值)(1.37±0.44mm vs 1.14±0.67mm)均高于复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管狭窄分级、ICCA(差值)、DSCA(差值)及侧隐窝宽度(差值)与术后复发呈负相关(P<0.05)。DSCA(差值)与中央椎间管狭窄术后复发呈负相关(OR<0.001,P=0.001),ICCA(差值)(OR=0.001,P=0.006),椎间孔矢状径(差值)(OR=0.001,P=0.038)与椎间孔狭窄术后复发呈负相关,侧隐窝宽度(差值)(OR=0.004,P=0.009)与侧隐窝狭窄术后复发呈负相关。结论:LDH伴腰椎管狭窄行PELD术后复发与患者手术前后ICCA、DSCA、椎间孔矢状径及硬膜囊横截面积变化情况相关,这对于指导术中减压范围及临床手术效果判断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管狭窄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 椎管结构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后路单侧显露完全保留对侧椎旁肌的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疾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3
作者 沈晓龙 徐辰 +8 位作者 吴卉乔 钟华建 王睿哲 张一智 张子凡 刘洋 王新伟 陈华江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02-409,共8页
目的:观察颈后路单侧显露完全保留对侧椎旁肌的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3月~2020年12月通过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76例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疾病患者,男性41例,女性35例,年龄61.4&... 目的:观察颈后路单侧显露完全保留对侧椎旁肌的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3月~2020年12月通过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76例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疾病患者,男性41例,女性35例,年龄61.4±8.2岁.其中31例采用单侧显露完全保留一侧椎旁肌的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纳入肌肉保留(muscle-preserved,MP)组;45例采用常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纳入常规(open-door laminoplasty,LP)组,随访16.3±5.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记录并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颈肩部及上肢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颈椎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2-C7 Cobb角,CT横断面上测量椎管面积,比较两组椎管面积的增加百分比.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MP组手术时间为75.4±19.3min,出血量为97.8±36.2ml,术后引流量为134.2±40.3ml;LP组手术时间为88.3±21.2min,出血量为182.5±47.8ml,术后引流量为225.8±49.0ml.MP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LP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N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术前及随访期间各时间点NDI及JOA评分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2个月时MP组的颈痛VAS评分低于LP组(P<0.05),但在1年时无显著差异(P>0.05).MP组和LP组术后早期轴性颈痛发生率分别是19.7%和28.5%,有统计学差异(P<0.05);MP组和LP组术后1年轴性颈痛发生率13.2%和14.6%,无统计学差异(P>0.05).MP组术后即刻C2-C7 Cobb角为9.8°±8.4°,末次随访为8.1°±7.9°;LP组术后即刻C2-C7 Cobb角为9.5°±8.4°,末次随访为4.0°±7.7°.两组间术前及术后即刻C2-C7 Cobb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C2-C7 Cobb角有统计学差异(P<0.05).MP组术后即刻平均椎管面积较术前增加(109.6±18.4)%,末次随访较术前增加(105.2±19.8)%;LP组术后即刻平均椎管面积较术前增加(115.2±19.0)%,末次随访较术前增加(111.4±20.9)%,两组椎管面积增加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侧显露完全保留对侧椎旁肌的椎管扩大成形术可减少手术时间、手术出血及术后引流量,降低术后早期轴性颈痛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后路手术 单侧显露 椎管扩大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后路单侧显露选择性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4
作者 沈晓龙 魏磊鑫 +8 位作者 徐辰 钟华建 王睿哲 张子凡 刘洋 王新伟 陈华江 吴卉乔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4-114,共11页
目的:评价颈后路单侧显露选择性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selective channel-assisted laminoplasty,SCA-LP)治疗多节段颈椎行性疾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对比3种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laminoplasty,LP)的临床疗效。方... 目的:评价颈后路单侧显露选择性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selective channel-assisted laminoplasty,SCA-LP)治疗多节段颈椎行性疾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对比3种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laminoplasty,LP)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1年7月共114例行颈后路LP的患者资料,其中男62例、女52例,年龄58.27±7.36岁。其中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52例、颈椎管狭窄症2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37例。39例患者接受了颈后路单侧显露SCA-LP,33例患者接受了颈后路单侧显露完全保留对侧椎旁肌的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muscle-preserved laminoplasty,MP-LP),42例患者接受了常规的颈后路单开门LP。随访12~28个月(18.46±5.75个月)。比较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记录并比较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平均住院日。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评估颈部和上肢疼痛程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患者颈椎功能,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状况。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2-C7 Cobb角、CT横断面上测量骨性椎管面积,比较三种手术方法对C2-C7 Cobb角的影响及椎管面积的增加程度(比较每个节段的增加程度及每例患者的平均增加程度)。结果: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未发生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手术时间及平均住院日MP-LP组均最短、SCA-LP组次之、LP组最长,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MP-LP组均最少、SCA-LP组次之、LP组最多,三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N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NDI及JOA评分三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LP组中,术后即刻的颈痛VAS评分要高于术前,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的颈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SCA-LP组、MP-LP组术后即刻的颈痛VAS评分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2个月随访,SCA-LP组、MP-LP组的颈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LP组(P<0.05);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三组的颈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即刻的C2-C7 Cobb角均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LP组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C2-C7 Cobb角均显著小于术前(P<0.05),SCA-LP组、MP-LP组术后2个月的C2-C7 Cobb角均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SCA-LP组、MP-LP组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C2-C7 Cobb角均显著小于术前(P<0.05)。三组间术前及术后即刻C2-C7 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C2-C7 Cobb角SCA-LP组、MP-LP组均大于LP组(P<0.05)。三组间术后即刻、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平均椎管面积增加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A-LP组中所有患者的C7(100%)、12例患者的C6(30.77%)、6例患者的C3(15.38%)需要通道下制作铰链。术后即刻、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SCA-LP组和LP组患者C7的椎管面积增加程度均优于MP-LP组(P<0.05);三组间C3~C6椎管面积增加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的颈后路单开门LP相比,两种改良术式均能有效减少铰链侧肌肉韧带的损伤,术后加速康复,减少术后早期轴性颈痛的发生率。与MP-LP相比,SCA-LP能更有效地增加手术节段的椎管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选择性通道辅助 单侧显露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间盘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被引量:7
15
作者 林秋水 吴晓东 +2 位作者 王建喜 臧法智 陈华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804-1808,共5页
目的观察经椎间盘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采用神经阻滞技术治疗的10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6例经椎间盘神经阻滞(经椎间盘组),51例经椎间孔选择性神经根阻滞(经椎间... 目的观察经椎间盘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采用神经阻滞技术治疗的10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6例经椎间盘神经阻滞(经椎间盘组),51例经椎间孔选择性神经根阻滞(经椎间孔组)51例。所有患者均在透视引导下行腰椎间盘穿刺或行椎间孔穿刺,穿刺成功后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盐酸利多卡因。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3个月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进行MacNab评定。结果经神经阻滞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腰痛VAS评分和ODI指数治疗前后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MacNab疗效评定标准,经椎间盘组末次随访时总有效率100%,优良率75%;经椎间孔组末次随访时总有效率96%,优良率71%。经椎间盘组1例出现穿刺部位感染,经口服抗生素及休息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经椎间盘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作为常规保守治疗的有益补充,但其作为一种有创性操作,可能导致椎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在临床应用中需谨慎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退变 椎间盘 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术前颈椎矢状位参数对术后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董敏杰 徐辰 +6 位作者 张一智 沈晓龙 曹鹏 陈华江 王新伟 刘洋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06-1111,共6页
目的:分析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术前颈椎矢状位参数对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间,于我院诊断为OPLL并行颈后路单开门椎... 目的:分析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术前颈椎矢状位参数对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间,于我院诊断为OPLL并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共181例。统计患者年龄、性别、手术节段、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术前颈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矢状面参数包括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头部重心(center gravity of head,CGH)-C7SVA(CGH-C7 SVA)、C1-C7 SVA、T1倾斜角(T1 slope)。根据患者术后1年时JOA评分改善率采用四分法将改善最高的25%患者作为改善良好组,并将改善最差的25%患者作为改善较差组,使用单因素ANOVA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矢状位参数指标。结果:OPLL患者术前C1-C7 SVA平均为22.5±9.6mm,C2-C7SVA平均为25.2±12.5mm,CGH-C7 SVA平均为28.9±17.6mm,术前T1 slope平均为27.3°±9.6°,术前C2-7Cobb角平均为11.8°±9.4°,平均术前JOA评分为8.7±2.5分。根据术后1年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进行分组后的术前颈椎矢状位参数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1-C7 SVA、术前T1倾斜角以及术前CGH-C7 SVA(分别为P=0.048、P=0.027、P<0.01)与术后疗效密切相关。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相关性指标后发现,仅术前CGH-C7SVA(OR=1.654,P<0.01)为影响术后疗效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CGH-C7 SVA水平与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OPLL患者最终疗效密切相关,术前CGH-C7 SVA大的患者术后疗效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 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经椎间隙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洋 孙柏峰 +4 位作者 徐辰 祁敏 沈晓龙 张科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65-1071,共7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且在术中经椎间隙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的41例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且在术中经椎间隙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的41例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17例,女24例;年龄64.8±9.7岁。僵硬性后凸24例,非僵硬性后凸17例,对僵硬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行双侧钩椎关节切除松解。手术节段为2个节段的患者3例(C3~C4,1例;C4~C6,2例),3个节段患者28例(C3~C6,11例;C4~C7,17例),4个节段患者10例(C3~C7,10例)。术前及末次随访通过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痛及根性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收集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椎X线片,测量C2~C7 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及C2~C7矢状位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24~210min(162.5±28.6min),术中出血量70~200ml(121.1±34.2ml),随访时间35.5±7.7个月(24~4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10.7±2.4分,末次随访15.6±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75.5±27.4)%(0~100%);术前NDI为24.4±7.9分,末次随访8.7±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65.7±21.4)%(30%~100%);术前VAS评分4.3±1.9分,末次随访1.9±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颈椎矢状面参数明显改善,术前颈椎整体Cobb角(C2~C7)为-16.5°±5.3°,末次随访10.2°±5.1°(P<0.05);SVA由术前33.2±13.7mm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7.5±7.8mm(P<0.05);手术节段Cobb角术前为-19.8°±5.7°,末次随访为11.3°±2.2°(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4例,颈部血肿1例,声音嘶哑1例,轻度吞咽困难2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18例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出现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像学表现。结论: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并在术中经椎间隙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重建颈椎曲度及颈椎矢状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 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 钩椎关节松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经椎间隙扩大锥状减压融合术治疗严重椎间隙狭窄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沈晓龙 刘洋 +9 位作者 徐辰 魏磊鑫 吴卉乔 祁敏 钟华建 王睿哲 张子凡 王新伟 陈华江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61-971,共11页
目的:观察颈前路经椎间隙扩大锥状减压融合术(enlarged anterior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cone-shape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EACDF)治疗严重椎间隙狭窄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7月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 目的:观察颈前路经椎间隙扩大锥状减压融合术(enlarged anterior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cone-shape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EACDF)治疗严重椎间隙狭窄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7月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的135例严重椎间隙狭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3例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纳入ACCF组;82例患者行EACDF,术中采用撑开扩大椎间隙、切除椎体部分后缘及部分钩椎关节的扩大减压方式,纳入EACDF组。对比两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日,术前和术后即刻、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颈肩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颈椎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测量术前和术后即刻、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整体曲度(C2-C7 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手术节段椎间高度、狭窄节段椎间孔高度及面积。记录两组植骨融合率及手术并发症。结果:两组间年龄、性别、BM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24~78个月(47.74±20.36个月)。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住院日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即刻、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颈痛与上肢痛VAS评分、NDI及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术前颈痛与上肢痛VAS评分、NDI及JOA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EACDF组术后即刻上肢痛VAS评分明显低于ACCF组(P<0.05),两组间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颈痛与上肢痛VAS评分、NDI及JOA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EACDF组术后即刻、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C2-C7 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手术节段椎间高度、狭窄节段椎间孔高度及面积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ACCF组术后即刻、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C2-C7 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狭窄节段椎间孔面积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即刻手术节段椎间高度、狭窄节段椎间孔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术后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狭窄节段椎间孔高度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术前C2-C7 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手术节段椎间高度、狭窄节段椎间孔高度及面积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即刻、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EACDF组均明显大于ACCF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均已植骨融合,ACCF组钛网下沉发生率20.75%。结论:相较于ACCF术式,EACDF能够获得一致的临床效果,并且在恢复椎间隙高度、纠正颈椎曲度及减压椎间孔狭窄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 椎间隙狭窄 钩椎关节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源性干细胞的基础研究进展
19
作者 王晨峰 王海滨 卢旭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3-188,共6页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是脊柱退行性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目前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方法主要集中于缓解症状,而非解决根本问题或恢复椎间盘本身的结构和功能[1]。为了修复重建椎间盘组织,研究者研发...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是脊柱退行性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目前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方法主要集中于缓解症状,而非解决根本问题或恢复椎间盘本身的结构和功能[1]。为了修复重建椎间盘组织,研究者研发了许多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干细胞治疗[2]和基因治疗[3]等。其中,干细胞生物治疗一直是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组织 修复重建 脊柱退行性疾病 椎间盘源性 生物治疗 干细胞治疗 再生医学 椎间盘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病合并亨廷顿舞蹈症前路手术后椎前间隙血肿1例报道
20
作者 张子凡 徐辰 +4 位作者 田野 沈晓龙 孙柏峰 祁敏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60-864,共5页
亨廷顿舞蹈症虽同属于退行性神经系统病变^([1]),其临床症状与颈椎病的表现却差异明显。有报道称亨廷顿舞蹈症患者中能够观察到颈椎滑脱和脊髓高信号等类似颈椎病脊髓压迫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提示两者间可能存在相关性^([2])。颈椎病是一... 亨廷顿舞蹈症虽同属于退行性神经系统病变^([1]),其临床症状与颈椎病的表现却差异明显。有报道称亨廷顿舞蹈症患者中能够观察到颈椎滑脱和脊髓高信号等类似颈椎病脊髓压迫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提示两者间可能存在相关性^([2])。颈椎病是一种由于慢性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脊髓神经压迫而引起神经症状的常见疾病^([3]);其临床表现通常以颈痛、受累神经根支配区域的疼痛麻木以及脊髓受压引起的肢体运动障碍症状为主^([4-5])。然而,目前国际上尚缺乏颈椎病合并亨廷顿舞蹈症患者的临床诊疗的相关报道。本科室收治了1例颈椎病合并亨廷顿舞蹈症的患者,在其诊疗过程中发现存在不同于颈椎病手术诊疗的特殊问题,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运动障碍 神经系统病变 疼痛麻木 支配区域 前路手术 脊髓压迫 颈椎病 颈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