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技术创新与临床实践驱动心血管CT和MRI高质量发展
1
作者 吕滨 徐磊 +2 位作者 王锡明 萧毅 杨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23-1228,共6页
过去40年,心血管CT及MRI快速发展,在技术创新及临床实践中取得重大突破,推动心血管病诊疗向精准化、数据驱动模式发展。目前心血管CT已基本取代有创的经导管心血管造影检查用于诊断心血管病;心血管MRI逐步从常规评估心脏解剖及功能拓展... 过去40年,心血管CT及MRI快速发展,在技术创新及临床实践中取得重大突破,推动心血管病诊疗向精准化、数据驱动模式发展。目前心血管CT已基本取代有创的经导管心血管造影检查用于诊断心血管病;心血管MRI逐步从常规评估心脏解剖及功能拓展至分析心肌细微结构、定量组织病理学和流体力学。本文围绕心血管CT及MRI技术革新、临床应用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功能评估的临床与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岳泽 周秀秀 +2 位作者 葛艳明 董鹏 范丽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8-283,共6页
肺功能评估是肺部疾病的诊断、评估及预后重要检查技术,包括肺功能检查(PFT)和一系列影像学评估方法等,能够提供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和间质性肺疾病(ILD)等肺部疾病的肺功能参数,并对肺功能参数进行空... 肺功能评估是肺部疾病的诊断、评估及预后重要检查技术,包括肺功能检查(PFT)和一系列影像学评估方法等,能够提供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和间质性肺疾病(ILD)等肺部疾病的肺功能参数,并对肺功能参数进行空间映射和量化。本文就肺功能评估的临床与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加深影像学对肺功能评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功能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肺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术前CT影像组学生境模型对Ⅰ~ⅢA期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陆楚睿 翟威豪 王智斌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12-919,共8页
目的 开发并验证基于术前CT影像组学生境分析的联合模型,预测Ⅰ~ⅢA期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3年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34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 目的 开发并验证基于术前CT影像组学生境分析的联合模型,预测Ⅰ~ⅢA期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3年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34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238例和验证集103例。通过3D Slicer软件手动勾画肿瘤体积,基于K-means聚类算法分割生境亚区域,使用Pyradiomics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通过LASSO-Cox回归筛选关键特征,通过比较各单一模型,最终构建联合临床因素与影像组学生境特征的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预测OS和PFS。通过一致性指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Kaplan-Meier分析评估模型性能。通过SHAP分析对模型可解释性进行探索。结果 生境亚区域分析较传统全肿瘤影像组学分析预测预后的效能更高。验证集中,OS联合模型和PFS联合模型的预测性能最优,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878、0.79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验证集中OS联合模型预测1年、3年、5年生存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1、0.878和0.881,PFS联合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6、0.725和0.715。Kaplan-Meier分析显示,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生存差异显著(P<0.05)。结论 基于CT影像组学生境分析的联合模型能够无创、精准预测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OS和PFS,为个性化治疗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人工智能 生境成像 预后 病理学 外科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对比剂低流率一站式头颈CT血管造影-脑CT灌注成像用于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
4
作者 崔园园 樊荣荣 +6 位作者 姜沁伶 施晓雷 孙安 张沉石 原卫民 刘士远 萧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44-1149,共6页
目的观察低对比剂低流率一站式头颈CT血管造影(CTA)-脑CT灌注(CTP)成像用于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将117例CAS分为A(n=19)、B(n=52)、C(n=46)3组,分别行低对比剂低流率一站式头颈CTA-脑CTP扫描、低对比剂低流率头... 目的观察低对比剂低流率一站式头颈CT血管造影(CTA)-脑CT灌注(CTP)成像用于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将117例CAS分为A(n=19)、B(n=52)、C(n=46)3组,分别行低对比剂低流率一站式头颈CTA-脑CTP扫描、低对比剂低流率头颈CTA扫描及常规头颈CTA扫描,对A、B组行40、50及60 keV虚拟单能量图(VMI)重建;比较3组图像质量主、客观评价结果。结果A、B组40及50 keV VMI图像质量及诊断信心主观评分,以及60 keV VMI诊断信心主观评分与C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B组40及50 keV VMI头颈血管各段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均大于C组(P均<0.05);A组60 keV VMI颈内动脉海绵窦段(C5段)、大脑中动脉(MCA)水平段(A1段)、MCA外侧裂段(M2段)及基底动脉(BA)段CNR均大于C组,B组60 keV VMI C5段、A1段、BA段SNR及BA段CNR均大于C组(P均<0.05)。结论低对比剂低流率一站式头颈CTA-脑CTP可用于检出C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对比剂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癌的人工智能研究进展
5
作者 叶梦梦 周陶胡 +1 位作者 葛艳明 范丽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2-201,共10页
全球男性所患恶性肿瘤中,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发病率排第二,其精准诊断与治疗决策方面亟需更精准的辅助工具。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兴起,为PCa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系统综述... 全球男性所患恶性肿瘤中,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发病率排第二,其精准诊断与治疗决策方面亟需更精准的辅助工具。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兴起,为PCa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系统综述了AI在PCa三个核心领域中的现状:(1)诊断与预后评估——回顾了当下传统PCa诊断手段的应用情形,并重点介绍AI在多模态成像技术的应用进展;(2)分子机制研究——探讨了AI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高通量组学数据中的应用模式,包括生物标志物筛选与药物疗效预测,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分子机制;(3)治疗决策优化——阐述了AI在手术规划与术中导航、靶向治疗方案个性化设计及术后动态监测中的创新实践,凸显了AI在提升疗效、减少并发症风险上的潜在价值。本文介绍了临床级的PCa专用AI系统,分析其在提高诊疗效率和精度方面的优势。针对AI在PCa应用中面临的数据来源单一、模型泛化能力不足、“黑箱”特性以及多模态数据标准化缺失等挑战,未来研究应聚焦于构建跨中心、多模态标准化数据库,并引入联邦学习等隐私计算技术应用;开发可解释性AI框架,以增强临床信任度;持续优化算法性能,提高模型的实用性与可靠性。本综述旨在总结AI在PCa领域的最新应用进展和挑战,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指导,以助力AI技术与PCa临床研究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人工智能 磁共振成像 影像分割 个性化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系统影像学发展历程:从传统技术到精准医学的跨越
6
作者 张立娜 萧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36-1242,共7页
呼吸系统影像学在过去40年间实现了从传统形态学评估向精准医学的跨越式发展。本文概述从传统X线奠基,到CT技术突破、MRI探索及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进展各阶段关键技术与临床转化成果,分析当前人工智能与影像组学、低剂量CT辐射防护、功... 呼吸系统影像学在过去40年间实现了从传统形态学评估向精准医学的跨越式发展。本文概述从传统X线奠基,到CT技术突破、MRI探索及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进展各阶段关键技术与临床转化成果,分析当前人工智能与影像组学、低剂量CT辐射防护、功能与分子影像整合等研究热点,展望其在肺部疾病早期诊断、治疗监测及与靶向治疗协同等未来趋势,强调该领域从经验性诊断到数据驱动精准评估的转变,以及对呼吸系统疾病诊疗的核心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系统 精准医疗 人工智能 医学影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影像学的肺癌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AI研究
7
作者 王毅 黄文君 +2 位作者 葛艳明 董鹏 范丽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03-807,共5页
肺癌是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可通过淋巴结转移到纵隔和肺门。影像学检查因无创等优点,对肺癌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至关重要,但特异性和敏感性较低。近年来人工智能(AI)在肺癌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淋巴结鉴别和分期等方面... 肺癌是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可通过淋巴结转移到纵隔和肺门。影像学检查因无创等优点,对肺癌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至关重要,但特异性和敏感性较低。近年来人工智能(AI)在肺癌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淋巴结鉴别和分期等方面取得了相应的进展。本文重点就影像学在肺癌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评估现状及AI在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诊断、鉴别等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淋巴结 机器学习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频宣教模式对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自我维护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吴燕燕 刘国涛 +3 位作者 葛文程 凌燕 杨亚娟 蒋英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55-1359,共5页
目的探讨视频健康宣教模式在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s,TIVAP)自我维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TIVAP植入手术的患者20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视频健康宣教模式在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s,TIVAP)自我维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TIVAP植入手术的患者20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08例,观察组10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健康宣教,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予以基于视觉传达理论的视频宣教。采用自我护理能力实施量表(ESCA)评估两组干预前、置港6个月后的自护能力,分析对比两组并发症、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留港时长。结果干预前两组ESCA表中各维度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ESCA表中各维度及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TIVAP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结论采用视频健康宣教模式可显著提升患者TIVAP自我护理能力,降低并发症与不良事件发生率,延长TIVAP使用时长,是一种有效的TIVAP健康宣教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视觉传达 视频 健康宣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定量分析及人工智能对COPD急性加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林晓青 夏艺 范丽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4,共4页
COPD急性加重(AECOPD)的疾病进展存在显著异质性,影像学早期评估有助于干预疾病进展,降低死亡率。胸部CT定量分析结合人工智能(AI)可以识别和定量局部肺结构和功能异常,这些成像指标对AECOPD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同时能评价疗效。未来胸部C... COPD急性加重(AECOPD)的疾病进展存在显著异质性,影像学早期评估有助于干预疾病进展,降低死亡率。胸部CT定量分析结合人工智能(AI)可以识别和定量局部肺结构和功能异常,这些成像指标对AECOPD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同时能评价疗效。未来胸部CT定量分析将向着更精确的测量方法和更低的辐射剂量方向发展,结合AI技术将极大地提升影像诊断的效率和质量。本文从肺气肿、气道病变、肺血管重塑、影像表型等方面对AECOPD进行文献综述回顾总结,旨在提高对AECOPD的影像学认识及诊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体实验的能谱CT血管成像检查扫描触发阈值优化的研究
10
作者 董淑雯 陈洁琼 +2 位作者 崔园园 于清扬 范丽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8-631,共4页
目的:基于模体实验探究能谱CT结合虚拟单能谱影像(VMI)后处理方法的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最佳触发阈值。方法:6个不同浓度的碘造影剂血管模体行能谱CT增强扫描(120 kV/30 mA),并对扫描图像进行40~70 keV VMI后处理分析。由2名放射科医... 目的:基于模体实验探究能谱CT结合虚拟单能谱影像(VMI)后处理方法的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最佳触发阈值。方法:6个不同浓度的碘造影剂血管模体行能谱CT增强扫描(120 kV/30 mA),并对扫描图像进行40~70 keV VMI后处理分析。由2名放射科医生分别测量6个血管模体常规CT扫描图像与不同VMI后处理图像的CT值,并将常规扫描图像与40~70 keV VMI后处理图像的平均CT值进行二项式回归模型拟合。结果:根据线性回归方程可以得到40 keV VMI下对应的δ值为45 HU。最佳触发阈值=基础平扫+45 HU。结论:使用40 keV VMI对CTA检查图像进行后处理后,扫描时触发阈值可降低至原触发阈值的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CT 虚拟单能谱影像 模体实验 触发阈值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动脉穿刺失败后经同侧尺动脉途径行外周血管介入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11
作者 田伟玲 孟小茜 +5 位作者 廖华强 刘洪超 顾亚峰 黄立宇 董伟华 江海林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23-727,共5页
目的 探讨桡动脉穿刺插管(TRA)失败后经同侧尺动脉穿刺插管(TUA)行外周血管介入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TRA外周血管介入手术2 546例次,TRA失败共计37例次,其中转换成同侧TUA 27例次,对TRA失败后... 目的 探讨桡动脉穿刺插管(TRA)失败后经同侧尺动脉穿刺插管(TUA)行外周血管介入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TRA外周血管介入手术2 546例次,TRA失败共计37例次,其中转换成同侧TUA 27例次,对TRA失败后同侧TUA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及穿刺入路相关并发症予以分析。结果 TRA失败后同侧TUA的成功率为96.3%(26/27),1例因发生尺动脉痉挛而转换成股动脉入路。总的手术成功率为96.3%(26/27)。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轻微并发症发生率为19.2%(5/26)。结论 初步结果表明,对有一定经验的TRA操作者,TRA失败后转换为同侧TUA是一种安全、可行的策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桡动脉途径 经尺动脉途径 外周血管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的CT影像预测肺腺癌浸润性:Meta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黄文君 周秀秀 +3 位作者 周陶胡 葛艳明 董鹏 范丽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59-1366,共8页
目的:评价基于人工智能(AI)的CT影像预测肺腺癌浸润性的诊断性能。方法:通过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SinoMed、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检索2011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公开发表的基于AI的CT影像预测肺... 目的:评价基于人工智能(AI)的CT影像预测肺腺癌浸润性的诊断性能。方法:通过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SinoMed、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检索2011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公开发表的基于AI的CT影像预测肺腺癌浸润性的所有文章。以诊断试验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章并提取关键特征信息。通过软件MetaDiSc 1.4和Stata 16.0进行Meta分析。以浸润性腺癌作为阳性结果、非浸润性腺癌作为阴性结果,计算合并后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和诊断比值比,绘制集成受试者操作特征(SROC)曲线并得出曲线下面积(AUC)。基于Meta回归探究异质性的来源。使用敏感性分析验证Meta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结果:共12项研究入选,包括4066例患者的4325枚肺结节,磨玻璃结节占97%。研究间存在异质性,故指标合并采取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后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和诊断比值比分别为0.86、0.82、4.55、0.19和28.31,AUC为0.9110。Meta回归结果表明AI算法的不同是异质性的来源,敏感性分析显示Meta分析结果的可靠度高。结论:基于AI的CT影像对肺腺癌浸润性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可向医生提供更确切的诊疗信息,进而优化患者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腺癌 肺肿瘤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部磁共振成像机遇与挑战——中国十年来发展成果及展望 被引量:9
13
作者 范丽 夏艺 刘士远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1-65,共5页
长期以来,肺部MRI技术是医疗上的巨大挑战。近10年来,得益于技术的快速发展,MRI在肺部疾病结构和功能成像评估中应用潜力很大。未来,自由呼吸下4D快速成像技术、微结构水平功能成像和基于临床诊疗流程的人工智能研究是该领域主要的研究... 长期以来,肺部MRI技术是医疗上的巨大挑战。近10年来,得益于技术的快速发展,MRI在肺部疾病结构和功能成像评估中应用潜力很大。未来,自由呼吸下4D快速成像技术、微结构水平功能成像和基于临床诊疗流程的人工智能研究是该领域主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从常用功能影像技术、定量影像技术、国内自主研发新技术及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回顾总结近10年来我国肺部MRI的主要发展成果,并与国际水平进行比对,展望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为我国肺部MRI技术的研究与持续创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肺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磁共振成像 功能影像 定量影像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CT超高分辨图像组学特征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孙瑶 王祥 +6 位作者 彭思粤 潘博洋 李清楚 陈如潭 龚南杰 萧毅 刘士远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6-202,共7页
目的: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胸部CT图像超高分辨率模型,并评价生成的超高分辨CT (SRCT)图像质量,探讨其对放射组学特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2020年10月至2021年5月期间行肺结节复查的53例患者进行了512×512矩阵高分辨率CT (HRCT)、1 ... 目的: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胸部CT图像超高分辨率模型,并评价生成的超高分辨CT (SRCT)图像质量,探讨其对放射组学特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2020年10月至2021年5月期间行肺结节复查的53例患者进行了512×512矩阵高分辨率CT (HRCT)、1 024×1 024矩阵超高分辨率CT (UHRCT)靶扫描,基于24例患者的7 680幅HRCT图像、2 160幅UHRCT图像构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胸部CT图像超分辨率模型,并生成SRCT图像。3名放射科医生使用利克特5分法评分表对29名患者的SRCT、HRCT和UHRCT图像的噪声、条纹伪影、结节边缘、小血管清晰度、正常肺实质的均匀性和整体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视觉评估,并使用组学软件提取29名患者的SRCT、HRCT和UHRCT图像肺结节的放射组学特征。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SRCT、HRCT和UHRCT图像的噪声、条纹伪影、结节边缘、小血管清晰度、正常肺实质的均质性和整体图像质量。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计算3名放射科医生在SRCT、HRCT和UHRCT图像上肺结节的组学特征一致性。结果:对于噪声和条纹伪影的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HRCT、SRCT、UHRCT (P<0.05);对于小血管清晰度和整体图像质量的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SRCT、UHRCT、HRCT (P<0.05);对于结节边缘和正常肺实质的均质性的评分SRCT与UHRCT无差异(P>0.05),但明显优于HRCT (P<0.05)。SRCT与HRCT、UHRCT图像的组学特征总体较为一致,SRCT和HRCT的组学特征ICC平均值最高(3名医生结果分别为0.90、0.90、0.93)。结论:该研究构建的深度学习模型显著提高了HRCT图像质量,生成的SRCT图像的组学特征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肺结节 计算机体层成像 放射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变体位CT扫描对肺亚实性结节量化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含笑 李清楚 +5 位作者 涂文婷 周秀秀 刘甜 冯岩 范丽 刘士远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1-265,共5页
目的:比较仰卧位CT扫描和改变体位(侧卧位或俯卧位)CT扫描对特殊部位肺亚实性结节测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至2021年在我院行仰卧位和改变体位CT扫描的56例患者,共66个特殊部位肺亚实性结节,分为仰卧位组和改变体位组,测量2组... 目的:比较仰卧位CT扫描和改变体位(侧卧位或俯卧位)CT扫描对特殊部位肺亚实性结节测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至2021年在我院行仰卧位和改变体位CT扫描的56例患者,共66个特殊部位肺亚实性结节,分为仰卧位组和改变体位组,测量2组结节的大小、体积、密度以及肺和肌肉的密度,并计算标准化结节密度(密度结节-密度肺、密度结节-密度肌肉、密度结节/密度肺和密度结节/密度肌肉)和以上参数变化率。按照结节大小分为2个亚组(<10 mm和≥10 mm),比较各参数在组间的差异以及各参数变化率在亚组间的差异。结果:在仰卧位组和改变体位组中,结节大小、体积和密度结节/密度肌肉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其余参数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节大小的变化率最小(0.41%),结节密度的变化率最大(5.91%),将结节密度标准化后的参数中,密度结节/密度肌肉的变化率最小(2.21%)。参数变化率在2个亚组中没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CT扫描体位可以影响部分肺亚实性结节量化参数,结节密度更易受扫描体位改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计算机体层成像 体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