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再通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松 王驰 +5 位作者 王伟 邱玉发 吕楠 杨鹏飞 肖国栋 舒张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3-78,108,共7页
目的分析急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再通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1例)、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61例)及苏... 目的分析急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再通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1例)、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61例)及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35例)连续收治的急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并采用支架联合中间导管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成功再通患者的临床资料。END定义为患者入院开通闭塞血管术后72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相比术前升高≥4分。根据患者血管成功再通后有无发生END,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END组(29例)和非END组(98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脑血管病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饮酒史、吸烟史、心房颤动史、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用药史、抗凝药物用药史、他汀类药物用药史、发病至入院时间、发病至穿刺时间、术前NIHSS评分、闭塞部位以及取栓次数、各中心手术量(低手术量中心:取栓<20例/年;高手术量中心:取栓≥20例/年),采用单因素分析进行初步筛选,将单因素分析结果P<0.1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以分析E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家中心共127例急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成功再通。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ND组与非END组间取栓次数≥3次(χ^(2)=4.904,P=0.027)、低手术量中心(χ^(2)=23.839,P<0.01)及颈内动脉闭塞(χ^(2)=4.631,P=0.031)患者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取栓次数≥3次(OR=2.749,95%CI:1.029~7.342)及低手术量中心(OR=8.433,95%CI:3.155~22.537)为E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取栓次数≥3次及低手术量中心是急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血管再通后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血管内治疗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神经心理状况及其干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曾张伟 闫亚洲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477-481,共5页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无论是随访观察、开颅手术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均存在风险,可能造成患者发生神经心理改变。作者主要通过分析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况以及其随时间、治疗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变化对患...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无论是随访观察、开颅手术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均存在风险,可能造成患者发生神经心理改变。作者主要通过分析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况以及其随时间、治疗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变化对患者神经心理状态影响的特点,以及心理干预的价值等进行文献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 开颅手术夹闭 血管介入治疗 焦虑 抑郁 心理干预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级综合卒中中心应用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联合Navien导管抽吸技术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邱玉发 王驰 +5 位作者 舒张 吕楠 于瀛 杨鹏飞 翟万庆 王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637-641,共5页
目的探讨县级综合卒中中心使用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联合Navien导管抽吸技术治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3—12月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17例,均接受了Solitaire支... 目的探讨县级综合卒中中心使用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联合Navien导管抽吸技术治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3—12月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17例,均接受了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联合Navien导管抽吸技术治疗,其中男10例,女7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8~22分,平均(14±4)分;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12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闭塞1例,颈内动脉起始段闭塞4例;醒后卒中4例,院内卒中1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发病至入院时间(ODT)、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入院至穿刺时间(DPT)、穿刺至再通时间(PRT),对比术前及术后24 h NIHSS评分的改变,评价血管再通情况[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2b^3级为成功再通]、并发症发生比例和术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比例。结果17例患者中,静脉溶栓后桥接动脉取栓治疗5例,单纯动脉取栓12例;ODT为1.0~5.5 h,中位时间3.0(2.0,4.7)h;DNT为26~35 min,平均(30±4)min;DPT为79~276 min,平均(152±53)min;PRT为27~134 min,平均(57±33)min;支架取栓次数为1~3次,中位次数1(1,2)次。取栓后即刻行DSA检查,17例患者中,TICI 2a级2例,TICI 2b级5例,TICI 3级10例,血管再通占比为15/17,一次取栓成功占比为11/17。17例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远端栓塞,经再次取栓后血管再通;未发生颅内出血。患者取栓后NIHSS评分2~20分,平均(9±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59,P<0.05)。术后90 d mRS评分≤2分者12例,预后良好占比为12/17。结论县级综合卒中中心使用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联合Navien导管抽吸技术治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取栓 抽吸技术 县级综合卒中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闫亚洲 吴一娜 +6 位作者 唐海双 曾张伟 赵开军 洪波 许奕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9-93,共5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的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合并fPCA的PCoA动脉瘤患者55例(共57个动脉瘤),所有患者...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的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合并fPCA的PCoA动脉瘤患者55例(共57个动脉瘤),所有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其中27个动脉瘤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30个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术后即刻栓塞程度。影像学随访采用DSA或MR血管成像,临床预后采用门诊和(或)电话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 55例患者中,41例患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即刻造影显示,21个(36. 8%)动脉瘤RaymondⅠ级,11个(19. 3%)Ⅱ级,25个(43. 9%)Ⅲ级;所有PCoA保持通畅。围手术期并发症3例(5. 5%),为手术相关出血,无缺血事件发生;死亡3例。对39例患者包含41个动脉瘤进行影像学随访,其中26个(63. 4%)动脉瘤治愈,1个(2. 4%)改善,8个(19. 5%)稳定,6个(14. 6%)复发(均为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随访中所有合并fPCA的PCoA保持通畅。临床随访52例患者,死亡2例,1例患者术后1年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随访mRS评分为:0~2分47例(90. 4%),3分1例,4分1例,5分1例,6分2例。结论血管内治疗合并fPCA的PCoA动脉瘤可行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曾张伟 闫亚洲 +3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0-75,共6页
目的研究Apollo支架应用于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和长期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经DSA证实椎动脉起始部狭窄≥50%、采取Apollo支架治疗且随访时... 目的研究Apollo支架应用于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和长期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经DSA证实椎动脉起始部狭窄≥50%、采取Apollo支架治疗且随访时间≥6个月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期间行DSA、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记录患者治疗前椎动脉狭窄程度、术后即刻残余狭窄程度,围手术期临床症状改变情况,随访过程中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及后循环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21例患者术前狭窄率为(79±15)%,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0%,术后即刻残余狭窄率中位数为10.0(0,12.5)%,较术前明显降低(Z=-4.01,P<0.01)。1例术后当天出现高灌注现象,未发生与支架置入相关的神经功能恶化或死亡。(2)术后随访6~3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0(6.8,13.0)个月,20例(95.2%)患者后循环缺血症状消失或减轻,1例症状反复发作。(3)21例患者中共12例(57.1%)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其中8例发生于术后6~12个月,4例发生于术后13~38个月;再次治疗患者4例中,1例存在反复后循环缺血症状。(4)6例(28.6%)出现支架断裂,其中4例支架断裂伴中重度支架内再狭窄,2例支架断裂、塌陷伴支架内轻度狭窄。结论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可有效缓解狭窄,但长期随访支架内再狭窄率和支架断裂率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Apollo支架 支架置入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VIS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闫亚洲 曾张伟 +5 位作者 吴一娜 赵开军 许奕 洪波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6-191,221,共7页
目的 评价LVIS(low profile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rt)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所有LVIS支架治疗的MCA... 目的 评价LVIS(low profile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rt)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所有LVIS支架治疗的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患者58例(58个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血管危险因素等;临床资料包括动脉瘤的基本特征(动脉瘤最大径、瘤颈大小、远近端载瘤动脉直径)、治疗结果、随访资料等.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术后即刻栓塞程度,影像学随访采用DSA和(或)MR血管成像(MRA),临床预后采用门诊和(或)电话随访.术后6个月行DSA随访,此后间隔1~2年行MRA及临床随访.与术后即刻栓塞结果对比,影像学随访治愈为动脉瘤不显影,改善为显影较前减少,稳定为显影同前,复发为显影较前增多.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临床预后,预后良好为mRS评分≤2分,预后不良为mRS评分3~5分,死亡为mRS评分6分.结果 5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Raymond分级Ⅰ级26例(44.8%),Ⅱ级11例(19.0%),Ⅲ级21例(36.2%).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4%(2/58),包括1例操作相关出血并发症和1例血栓栓塞并发症.48例患者接受DSA随访[5~4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0(6.0,12.0)个月],其中37个(77.1%)动脉瘤治愈,3个(6.2%)改善,6个(12.5%)稳定,2个(4.2%)复发;1例发生支架内狭窄,2例分别为被LVIS支架覆盖的分支血管发生狭窄和闭塞,均无症状.58例患者完成了临床随访[5~49个月,中位时间9.0(6.0,15.8)个月],未发生出血及缺血事件.结论 LVIS支架可尝试用于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但其对分支血管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LVIS支架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破裂宽颈囊性动脉瘤经单纯弹簧圈栓塞后分期支架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7
7
作者 辛涛 闫亚洲 +2 位作者 潘源 贺西亮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78-482,489,共6页
目的评估急性期行单纯弹簧圈栓塞后分期支架辅助治疗破裂的宽颈囊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6年1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神经外科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破裂宽颈囊性动脉瘤患... 目的评估急性期行单纯弹簧圈栓塞后分期支架辅助治疗破裂的宽颈囊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6年1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神经外科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破裂宽颈囊性动脉瘤患者58例(58个动脉瘤),急性期行单纯弹簧圈栓塞,二期行支架置入。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术后即刻及随访中的栓塞结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预后。结果 58例患者(58个动脉瘤)均成功进行分期支架辅助治疗。分期治疗中位时间间隔4. 4(4.1,4.9)周。在分期支架置入治疗前,患者未发生动脉瘤再出血。支架治疗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完全闭塞30例(51.7%),瘤颈残留22例(37.9%),瘤囊残留6例(10.3%),其中1例患者支架置入术后2 h出现支架内血栓事件,使用替罗非班后支架内再通。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46例(79.3%),3分8例(13.8%),4分4例(6.9%)。影像学随访6~3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47例动脉瘤完全闭塞(81.0%),瘤颈残留7例(12.1%),瘤囊残留4例(6.9%)。无复发病例,所有载瘤动脉保持通畅。临床随访6~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50例(86.2%),3分8例(13.8%),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或死亡。结论破裂的宽颈囊性动脉瘤急性期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后,行分期支架辅助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 动脉瘤破裂 血管内治疗 单纯弹簧圈栓塞 分期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载瘤动脉狭窄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因素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路智文 李司司 +3 位作者 张小曦 吕楠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561-565,580,共6页
目的初步分析合并瘤颈近端载瘤动脉狭窄的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合并近端载瘤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52例,均经DSA证实。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 目的初步分析合并瘤颈近端载瘤动脉狭窄的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合并近端载瘤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52例,均经DSA证实。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将52例患者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每组各26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三维DSA资料、合并载瘤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吸烟、糖尿病、脑梗死、是否合并动眼神经麻痹、是否多发动脉瘤;三维DSA资料包括狭窄程度(轻至重度);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均一化壁面切应力(WSS)、低壁面切应力面积比(LSA)、动脉瘤纵横比、狭窄距离、动脉瘤瘤体与载瘤血管的直径比以及狭窄程度(量化指标)。结果(1)破裂组女性患者比例高于未破裂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8%(21/26)比53.8%(14/26),χ^2=4.282,P=0.039],两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多发动脉瘤、脑梗死和动眼神经麻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两组患者载瘤动脉狭窄程度(轻至重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破裂组均一化WSS低于未破裂组,LSA和动脉瘤的纵横比大于未破裂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691(0.560,0.867)比0.852(0.701,1.097),Z=-2.397;7.91%(1.28%,11.94%)比1.36%(0.28%,3.48%),Z=2.581;(1.1±0.3)比(0.9±0.4),t=2.751;均P<0.05];两组狭窄距离、动脉瘤瘤体与载瘤血管的直径比以及狭窄程度(量化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女性、高LSA、高动脉瘤纵横比以及低均一化WSS可能对瘤颈近端载瘤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载瘤动脉狭窄 血流动力学 破裂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健康管理门诊的建立与实践效果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胡欢欢 郑静 +1 位作者 李冬梅 刘建民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8-51,共4页
目的探讨开展卒中健康管理门诊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88例为研究对象,按其住院号末位数字的奇偶数分为门诊管理组和电话随访组。电话随访组给予常规电话随访,门诊管理... 目的探讨开展卒中健康管理门诊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88例为研究对象,按其住院号末位数字的奇偶数分为门诊管理组和电话随访组。电话随访组给予常规电话随访,门诊管理组通过卒中健康管理门诊就诊.健康管理师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建立的健康管理档案,评估患者高危因素的管控情况,提供专业健康管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自我行为管理、复诊率、服药依从性及卒中合并症(高血压和高血糖)的发生情况及卒中复发率。结果门诊管理组疾病知识掌握、自我行为管理、复诊率均优于电话随访组,合并.症发生情况及卒中复发率低于电话随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开展卒中健康管理门诊能提高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复诊率,改善患者自我行为管理能力.提高服药依从性及降低合并症的发生,从而降低卒中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健康管理 门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在脑出血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马宏宇 敖杨坤 +1 位作者 李翯 赵瑞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2-97,共6页
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出血性损伤,出血后炎性反应在其发病后损害及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固有免疫细胞,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激活,可分泌抗炎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0、神经生长因子-1及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肿... 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出血性损伤,出血后炎性反应在其发病后损害及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固有免疫细胞,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激活,可分泌抗炎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0、神经生长因子-1及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等,在脑出血继发损伤中起到促炎致损及抑炎修复的双向作用。调节小胶质细胞功能状态,增强其组织保护功能,可以促进脑出血后血肿清除,减弱炎性反应,减轻继发性损伤。作者就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与功能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脑出血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小胶质细胞 炎症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慢性闭塞自发再通临床诊治一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闫亚洲 吴一娜 +1 位作者 赵开军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86-489,共4页
临床上颈内动脉慢性闭塞后自发再通比较少见,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该研究报道1例右侧颈内动脉颅外段慢性闭塞,于首次DSA证实闭塞后1年复查,显示颈内动脉再通伴起始部及岩骨段近端串联狭窄,并成功实施颈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术后DSA可... 临床上颈内动脉慢性闭塞后自发再通比较少见,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该研究报道1例右侧颈内动脉颅外段慢性闭塞,于首次DSA证实闭塞后1年复查,显示颈内动脉再通伴起始部及岩骨段近端串联狭窄,并成功实施颈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术后DSA可见颈内动脉血流通畅,狭窄明显改善。因此,对于颈内动脉慢性闭塞后自发再通管腔完全正常或轻度狭窄,可继续药物治疗;对于串联或重度狭窄,可能导致缺血事件的发生时,可考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慢性闭塞 自发再通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一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潘源 闫亚洲 +4 位作者 吴一娜 赵开军 洪波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21-323,共3页
外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常由头部钝器伤或穿透伤造成,缺少真正的血管壁,仅有脆弱的结缔组织层覆盖,其主要发生于颈内动脉颈段、海绵窦段和岩骨段。作者报道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成功治疗车祸后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1例。患者32岁,男性,... 外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常由头部钝器伤或穿透伤造成,缺少真正的血管壁,仅有脆弱的结缔组织层覆盖,其主要发生于颈内动脉颈段、海绵窦段和岩骨段。作者报道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成功治疗车祸后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1例。患者32岁,男性,车祸后诊断左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伤后近1个月行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治疗,支架释放后造影可见假性动脉瘤内对比剂明显滞留,瘤体显影缩小,支架打开良好。术后第4天MR血管成像复查可见假性动脉瘤缩小,术后10d复查DSA,假性动脉瘤进一步缩小,术后4个月DSA随访,显示动脉瘤完全不显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假性 Tubridge 血流导向装置 外伤性假性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瘤动脉狭窄对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路智文 李司司 +3 位作者 刘鹏 吕楠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9-173,共5页
目的 评价瘤颈近端载瘤动脉狭窄对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6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38例,其中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74例,排除了未合并载瘤动脉狭窄... 目的 评价瘤颈近端载瘤动脉狭窄对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6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38例,其中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74例,排除了未合并载瘤动脉狭窄患者55例,发生载瘤动脉痉挛1例,三维影像资料不全8例,数据无法满足血流动力学分析要求2例,最终纳入合并瘤颈近端(狭窄距动脉瘤颈1 cm以内)载瘤动脉狭窄的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住院患者8例,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49~77岁,平均(63±11)岁.根据患者DSA三维重组后载瘤动脉狭窄形态,将8例患者分为偏心性狭窄组和同心圆性狭窄组,每组4例.构建基于病例特异性的三维动脉瘤模型,采用计算机软件模拟载瘤动脉不同狭窄程度(近端载瘤动脉分别模拟30%、50%、70%、90%四种狭窄程度)和不同狭窄距离(在距离动脉瘤1 cm内的近端载瘤动脉上分别选取2.5、5.0、7.5、10.0 mm四个距离),计算动脉瘤壁面切应力(WSS)和血流速度.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多水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对偏心性狭窄组进行分析显示,狭窄距离每增加2.5mm,估计动脉瘤WSS平均降低1.040 Pa,估计狭窄处血流速度平均降低33.333 m/s(均P=0.01);狭窄程度每增加20%,估计动脉瘤WSS平均增加23.988 Pa,估计狭窄处血流速度平均增加0.485 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对同心圆性狭窄组进行分析显示,狭窄距离每增加2.5 mm,估计动脉瘤WSS平均降低1.109 Pa,估计狭窄处血流速度平均降低29.412 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狭窄程度每增加20%,估计动脉瘤WSS平均增加19.099 Pa,估计狭窄处血流速度平均增加0.524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载瘤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可导致动脉瘤WSS增大,可能与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进展有关.改善狭窄程度可有效降低动脉瘤WSS,但能否延缓甚至逆转动脉瘤的进展过程尚需进一步随访、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狭窄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护士预检分诊对卒中救治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于龙娟 张婷婷 +5 位作者 李晨 陈丹丹 任欣瑶 李冬梅 甘丽芬 陆小英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卒中护士预检分诊对急性卒中救治效率的影响。方法提取院内卒中信息化管理系统自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急性卒中纳入绿色通道救治的患者1968例的信息;根据是否存在二次分诊,分为研究组(存在二次分诊,453例)和对照组(1515例)。回... 目的探讨卒中护士预检分诊对急性卒中救治效率的影响。方法提取院内卒中信息化管理系统自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急性卒中纳入绿色通道救治的患者1968例的信息;根据是否存在二次分诊,分为研究组(存在二次分诊,453例)和对照组(1515例)。回顾性分析卒中护士预检分诊情况,并对二次分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到院至分诊完成、分诊完成至建立静脉通道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在调整的分诊完成至建立通道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二次分诊的原因包括卒中护士判定为非卒中和等待卒中医生最终判定等。结论卒中护士预检分诊的准确性及效率会影响卒中患者救治时间;绿色通道仍需要持续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分诊 卒中护士 效率 卒中绿色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幕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嘉楠 李强 +6 位作者 尚成浩 闫亚洲 方亦斌 黄清海 洪波 许奕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8-72,共5页
天幕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少见且复杂,随着材料学及解剖学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已从原来的外科辅助治疗成为主要的治疗选择,与传统外科切除相比,介入治疗也可获得良好的预后,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对于该部位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治疗选择,... 天幕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少见且复杂,随着材料学及解剖学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已从原来的外科辅助治疗成为主要的治疗选择,与传统外科切除相比,介入治疗也可获得良好的预后,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对于该部位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治疗选择,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幕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外科切除 血管内介入治疗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动脉干囊性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曾张伟 吴一娜 +4 位作者 闫亚洲 洪波 许奕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71-676,共6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基底动脉干囊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了2009年8月至2019年8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30例基底动脉干囊性动脉瘤患者。依据动脉瘤大小、瘤颈宽度、载瘤动脉远近端...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基底动脉干囊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了2009年8月至2019年8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30例基底动脉干囊性动脉瘤患者。依据动脉瘤大小、瘤颈宽度、载瘤动脉远近端直径制定治疗策略(单纯弹簧圈栓塞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术后即刻栓塞程度。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载瘤动脉血栓形成及穿支动脉闭塞,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或出现新神经功能障碍,影像学检查发现新的病灶)。术后6个月DSA随访,随访结果分为治愈、改善、稳定、复发。出院时和随访期间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临床预后。结果30例患者中,5例接受单纯弹簧圈治疗,25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所有患者成功实施血管内治疗,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RaymondⅠ级栓塞12个(40.0%),Ⅱ级13个(43.3%),Ⅲ级5个(16.7%),所有载瘤动脉及动脉瘤累及的分支均通畅。围手术期并发症2例(6.7%),1例于术后24 h内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左侧舌面瘫,MRI示脑桥新发小梗死灶,出院时恢复正常;1例于术后10 d猝死。29例临床随访10~10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4(12,27)个月,临床预后良好率(mRS评分≤2分)为100.0%。19例患者接受DSA随访[6~7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7,14)个月],其中16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患者中,11例动脉瘤治愈,2例改善,3例复发;3例单纯弹簧圈栓塞患者均复发。结论基底动脉干囊性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患者动脉瘤复发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基底动脉干动脉瘤 囊性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儿硬脑膜动静脉瘘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超 吴一娜 +2 位作者 邱德智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7-60,共4页
儿童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非常罕见,但进展迅速且预后极差,治疗具有挑战性。作者报道1例幼儿右侧侧窦区DAVF,患儿经动脉入路一次治愈性栓塞,术后恢复良好,术后3个月随访未见复发。作者同时回顾了相关文献,总结诊断和治疗经验。
关键词 儿童 硬脑膜动静脉瘘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