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4年国内外免疫学研究重要进展
1
作者 刘娟 曹雪涛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2024年度,国内外免疫学领域持续发展,涌现出一系列免疫学原创理论和转化应用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这些最新的免疫学研究成果丰富了对免疫与炎症根本原理的认识,为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疾病、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发生机制并发展新型... 2024年度,国内外免疫学领域持续发展,涌现出一系列免疫学原创理论和转化应用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这些最新的免疫学研究成果丰富了对免疫与炎症根本原理的认识,为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疾病、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发生机制并发展新型有效的治疗策略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梳理讨论了2024年国内外免疫学研究的部分代表性进展,并展望本领域的重大挑战和发展前沿,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免疫 免疫代谢 炎症 细胞死亡 免疫调控 免疫微环境 自身免疫 肿瘤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应答与自身免疫病的昼夜节律研究进展
2
作者 费彦亢 孙更 刘娟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8-703,共6页
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危险、维持稳态的基石,免疫系统功能失调可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免疫相关疾病。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调节规律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前沿领域。昼夜节律在绝大多数生物体内广泛存在,并在细胞、组织、器官等各层次... 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危险、维持稳态的基石,免疫系统功能失调可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免疫相关疾病。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调节规律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前沿领域。昼夜节律在绝大多数生物体内广泛存在,并在细胞、组织、器官等各层次上控制个体的活动和行为,对免疫系统发挥关键性调节作用。天然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受到生物钟的严格调控,免疫细胞内的时钟控制基因对细胞迁移、发育、功能分化活化等过程产生多样化的作用。本文主要总结了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的昼夜节律和调控,并以自身免疫性疾病为代表讨论生物钟与免疫相关疾病的关联和潜在干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节律 免疫系统 生物钟 自身免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国内外免疫学研究重要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娟 曹雪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2023年,免疫学仍活跃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创新的最前沿,取得了诸多免疫学根本核心问题上的理论进步以及具有重要临床应用和转化价值的技术突破。本文遴选了2023年国内外免疫学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与同行们共同回顾过往、展望未来。疏漏... 2023年,免疫学仍活跃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创新的最前沿,取得了诸多免疫学根本核心问题上的理论进步以及具有重要临床应用和转化价值的技术突破。本文遴选了2023年国内外免疫学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与同行们共同回顾过往、展望未来。疏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应答 免疫细胞 免疫代谢 细胞死亡 神经免疫 炎症 肿瘤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肺转移前微环境的研究进展及靶向治疗策略 被引量:1
4
作者 杨轩(综述) 顾炎(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3,共9页
肿瘤转移是复杂的动态过程,具有器官选择性,其中肺是常见的转移部位。肺转移与肿瘤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肿瘤肺转移前微环境(PMN)的特征和机制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原发肿瘤能驯化PMN的形成以促进肿瘤细胞... 肿瘤转移是复杂的动态过程,具有器官选择性,其中肺是常见的转移部位。肺转移与肿瘤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肿瘤肺转移前微环境(PMN)的特征和机制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原发肿瘤能驯化PMN的形成以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与定植,甚至决定肿瘤转移的器官选择性。在肺部,原发肿瘤来源的分泌因子与基质细胞、免疫细胞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肿瘤细胞的定植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了以基质重塑、免疫抑制、血管生成及通透性增加、代谢重编程为主要特征的肺PMN。本综述聚焦于肺PMN的形成因素及其促转移机制,探讨了靶向肺PMN在肿瘤转移预测、诊断或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转移前微环境 肿瘤 基质重塑 免疫抑制 血管生成 代谢重编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曾明哲 杜嘉辉 +4 位作者 胡嘉豪 贺子芊 乐泽铭 黄静怡 李志清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90-1496,共7页
T细胞应答在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T细胞应答的研究离不开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技术。本文对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涉及的实验方法包括经体外抗原刺激再活化后,检测特异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或... T细胞应答在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T细胞应答的研究离不开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技术。本文对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涉及的实验方法包括经体外抗原刺激再活化后,检测特异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或活化分子的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技术,胞内细胞因子染色(ICS)技术和活化诱导标记(AIM)技术,以及基于已知表位——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限制性的多聚体检测技术和最新发展的单细胞转录组和T细胞抗原受体(TCR)联合测序技术。利用上述方法,研究者能够全面和深入研究抗原特异性T细胞应答,包括:应答的强度、持续的时间、亚群信息、识别的表位及其HLA-限制性、TCR克隆信息及转录组特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特异性T细胞 细胞因子 活化诱导标志物 四聚体技术 T细胞抗原受体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CNN4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和对胰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6
作者 杨轩 陈昕苑 +2 位作者 阮小玉 吴清如 顾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1-377,共7页
目的:探究钾钙激活通道亚家族N成员4(KCNN4)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胰腺癌进展的影响,解析KCNN4在胰腺癌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利用GEPIA2数据分析平台,结合TCGA和GTEx数据库的数据分析KCNN4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目的:探究钾钙激活通道亚家族N成员4(KCNN4)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胰腺癌进展的影响,解析KCNN4在胰腺癌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利用GEPIA2数据分析平台,结合TCGA和GTEx数据库的数据分析KCNN4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收集24例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的癌及癌旁组织标本,通过qPCR、WB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技术验证KCNN4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利用shRNA敲低人胰腺癌细胞中BXPC3和PANC-1中KCNN4的表达,通过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与生长情况。利用小鼠胰腺癌KPC细胞构建胰腺癌原位成瘤模型,观察敲低KCNN4对胰腺原位成瘤的影响,统计小鼠生存期(OS)。结果:整合TCGA和GTEx数据库数据分析结果发现,KCNN4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P<0.05),且与患者OS和DFS缩短相关(均P<0.05)。胰腺癌组织中KCNN4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均P<0.01)。KCNN4敲低后,胰腺癌细胞生长速率显著减慢、克隆形成数量显著减少(均P<0.01)。小鼠胰腺原位荷瘤实验结果表明,KCNN4敲低可抑制肿瘤细胞在胰腺原位的生长并延长小鼠OS。结论:KCNN4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能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和胰腺癌进展,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有望作为胰腺癌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钾钙激活通道亚家族N成员4 增殖 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棕榈酰化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
7
作者 卢少藤(综述) 殷书磊(审阅) 徐胜(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5-431,共7页
蛋白质棕榈酰化作为一种可逆的翻译后修饰,通过动态调控底物蛋白的膜定位、稳定性和相互作用参与肿瘤发生发展。本文系统总结了由DHHC家族酶催化、酰基蛋白硫酯酶(APT)介导去修饰的棕榈酰化循环对肿瘤关键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包括增强AK... 蛋白质棕榈酰化作为一种可逆的翻译后修饰,通过动态调控底物蛋白的膜定位、稳定性和相互作用参与肿瘤发生发展。本文系统总结了由DHHC家族酶催化、酰基蛋白硫酯酶(APT)介导去修饰的棕榈酰化循环对肿瘤关键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包括增强AKT膜锚定以促进存活信号的转导、调控RAS亚细胞分布以驱动增殖,以及稳定β-catenin以激活Wnt信号通路。此外,该修饰还通过重编程糖脂代谢、调控铁死亡或凋亡的敏感性,以及影响免疫检查点蛋白的功能,塑造肿瘤微环境。靶向棕榈酰化酶或开发去棕榈酰化抑制剂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然而,如何实现时空特异性的精准调控仍然是一个挑战。深入解析棕榈酰化网络与肿瘤异质性的关联将推动精准治疗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酰化 棕榈酰转移酶 翻译后修饰 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7H3促瘤机制的靶向抗肿瘤策略: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1
8
作者 黄明燕 刘秋燕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65-372,共8页
以靶向PD-1/PD-L1和CTLA-4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在实体瘤的治疗中取得了不俗疗效,但仅有不到30%的患者能够从中受益的现实表明,还存在其他免疫检查点分子介导的免疫抑制。B7H3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B7家族成员,与CTLA-4/PD-1主要... 以靶向PD-1/PD-L1和CTLA-4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在实体瘤的治疗中取得了不俗疗效,但仅有不到30%的患者能够从中受益的现实表明,还存在其他免疫检查点分子介导的免疫抑制。B7H3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B7家族成员,与CTLA-4/PD-1主要表达在T细胞并介导后者的免疫抑制或耗竭不同,B7H3蛋白不仅诱导性表达在免疫细胞,还组成性高表达在多种肿瘤细胞和肿瘤相关脉管系统。B7H3不仅能够激活多条信号通路直接促进肿瘤细胞恶性表型,还可以通过重塑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间接促进肿瘤的进展、转移和耐药。因此,基于B7H3的多项靶向抗肿瘤策略,包括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及CAR-T细胞等均已进入临床试验并展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但总体而言,该领域的研究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在相互作用受体的鉴定、降低毒性、打破耐药及联合用药策略优化等方面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亟待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7H3 免疫检查点 免疫逃逸 肿瘤免疫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的功能和机制
9
作者 范志国 吴忌 +2 位作者 古源楷 陈娟 刘娟(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420-2427,2434,共9页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给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伤害。免疫系统与病毒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人体对新冠病毒的易感程度和病情转归。树突状细胞(DCs)作为机体功能最为强大的抗原提呈细...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给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伤害。免疫系统与病毒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人体对新冠病毒的易感程度和病情转归。树突状细胞(DCs)作为机体功能最为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是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核心桥梁。DCs在机体抵抗新冠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既是抗病毒免疫防御的关键成分,又可能介导免疫病理的发生。本文将阐述DCs在SARS-CoV-2免疫应答中的变化及发挥的功能,探讨DCs在新冠肺炎不同病程阶段的作用机制,并讨论相关研究对破解新冠肺炎新型发病机制和寻找潜在临床靶标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树突状细胞 抗病毒免疫 干扰素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