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癌患者肠系膜上静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史征 袁士杰 +1 位作者 印慨 聂明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26-632,共7页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肠系膜上静脉旁淋巴结(第14v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8年8月在我科行胃癌根治术且术中清扫第14v组淋巴结的214例胃癌患者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第14v组淋巴结阳性...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肠系膜上静脉旁淋巴结(第14v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8年8月在我科行胃癌根治术且术中清扫第14v组淋巴结的214例胃癌患者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第14v组淋巴结阳性与阴性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第14v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第14v组淋巴结转移与TNMⅢ、Ⅳ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214例患者中有34例(15.9%)发生第14v组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远处转移、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最长径、神经侵犯、脉管内癌栓与胃癌患者第14v组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OR=2.749,95%CI 1.947~3.882,P<0.01)、年龄(OR=2.773,95%CI 1.140~6.745,P=0.025)及第3组(OR=5.430,95%CI 1.643~17.949,P<0.01)、第6组(OR=10.244,95%CI 2.830~37.081,P<0.01)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患者第14v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第14v组淋巴结转移是年龄≤65岁的TNMⅢ、Ⅳ期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4.065,95%CI 1.469~11.249,P=0.007)。结论对于TNM分期较晚尤其N分期较晚或有第3组、第6组淋巴结转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建议术中清扫第14v组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结 肠系膜上静脉 淋巴结清扫术 年龄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通道重建手术与全胃切除术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袁士杰 史征 +2 位作者 杨俊驰 聂明明 印慨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探讨胃体上部早期恶性肿瘤外科手术中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胃肠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09例早期胃上部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双通道... 目的探讨胃体上部早期恶性肿瘤外科手术中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胃肠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09例早期胃上部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双通道组(接受双通道重建手术,59例)和全胃组(接受全胃切除术,50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入院时,术后第1、3、5天,出院时)及术后1年的实验室营养指标(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以及术后1年体质量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体质量、入院时实验室营养指标(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手术时间、手术方式、肿瘤位置、肿瘤最大径、肿瘤分化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3天全胃组白蛋白低于双通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P=0.023),术后第1、3、5天和出院时两组血红蛋白、总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时双通道组和全胃组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较入院时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年两组各实验室营养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双通道组体质量下降百分比低于全胃组[-10.45%(-17.11%,-5.19%)vs -17.83%(-22.06%,-1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1,P<0.01)。结论对于早期胃上部癌患者,双通道重建手术相比全胃切除术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双通道重建术 全胃切除术 营养状况 体质量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袁士杰 张兴智 +3 位作者 刘兆瑞 史征 蔡慧 印慨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7-291,共5页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158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记录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术前临床资料、手术相关信息、术后病理资料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并...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158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记录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术前临床资料、手术相关信息、术后病理资料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并发症进行Clavien-Dindo分级。采用Pearsonχ^2检验评估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580例患者中134例(8.48%)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吻合口问题最常见(44例,2.78%),包括吻合口漏34例(2.15%)、吻合口出血7例(0.44%)、吻合口狭窄3例(0.19%),其次为胰漏27例(1.71%)和乳糜漏19例(1.20%)。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Ⅲa者17例(1.0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P=0.012)、患有基础疾病(P<0.01)、术前预后营养指数<38(P=0.033)、切除范围(P=0.036)、吻合方式(P<0.01)、术中失血量≥300 mL(P<0.01)、淋巴结清扫数目<25个(P=0.026)均与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有基础疾病(OR=1.964,95%CI:1.231~3.133,P=0.005)、术中失血量(OR=1.002,95%CI:1.001~1.003,P<0.01)是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患有基础疾病、术中失血量较多的胃癌患者,术后需要密切关注围手术期的症状、体征,警惕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并发症 危险因素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切除术后出血再手术3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尹笑逸 崔航天 +2 位作者 罗天航 薛绪潮 方国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03-1309,共7页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胃癌根治术后出血二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第一次手术时间、切除范围、重建方式、联合脏器切除...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胃癌根治术后出血二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第一次手术时间、切除范围、重建方式、联合脏器切除情况、出血间隔时间、出血部位、出血原因、术中处理方案、其他并发症及二次手术后住院时间等资料。根据术后出血部位将患者分为腹腔内出血和消化道内出血2组,对比2组患者上述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36例患者出血发生于术后1~247 h,其中29例立即再手术,7例保守治疗无效再手术。术中探查明确血管活动性出血18例,予血管结扎或缝扎;脾脏出血1例,予脾脏切除;腹腔积血10例,予积血清除、充分引流处理;消化道内出血7例,予加固、缝扎处理。1例患者二次手术后2 d因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死亡;1例并发十二指肠残端瘘,1例并发胰瘘,1例并发肺炎,该3例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出院;1例术后伤口裂开重新缝合后愈合出院;其余患者二术手术治疗后均无继续出血表现,顺利出院。腹腔内出血组(29例)和消化道内出血组(7例)患者在年龄、BMI、性别、第1次手术时间、重建方式、二次手术后住院时间、联合脏器切除、出血间隔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切除范围方面,腹腔内出血组2例(6.9%)行近端胃大部分切除、5例(17.2%)行远端胃大部分切除、17例(58.6%)行全胃切除、5例(17.2%)行残胃切除,消化道内出血组分别为0例、5例(71.4%)、2例(28.6%)、0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胃切除术后出血可表现为消化道内出血、腹腔内出血,积极再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切除术 出血 再手术 出血原因 切除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