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机制及应用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涛 唐海红 郑宏良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64-1369,共6页
慢性鼻-鼻窦炎是一种鼻腔和鼻窦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理表现为各类炎性介质诱发的黏液过度分泌和黏膜炎症。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因其具有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而被广泛应用于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治疗。小剂量、长期口服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慢性鼻-鼻窦炎是一种鼻腔和鼻窦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理表现为各类炎性介质诱发的黏液过度分泌和黏膜炎症。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因其具有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而被广泛应用于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治疗。小剂量、长期口服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治疗方案,对不伴鼻息肉、无嗜酸粒细胞增多、免疫球蛋白E水平正常的非变应性慢性鼻-鼻窦炎疗效较好,已被列入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本文就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在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机制、药理特性、临床应用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鼻-鼻窦炎 大环内酯类 治疗结果 抗菌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红素抑制鼻咽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上皮间质转化 被引量:3
2
作者 张雪 张登海 +6 位作者 陈晓平 滕伟强 彭彬 张燚 王莹 曹帆帆 薛晓成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40-645,共6页
目的研究雷公藤红素在鼻咽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方法使用终浓度为1.8μmol/L的雷公藤红素处理人鼻咽癌HNE1、CNE2细胞,并设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用CCK-8法检测HNE1、CNE2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 目的研究雷公藤红素在鼻咽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方法使用终浓度为1.8μmol/L的雷公藤红素处理人鼻咽癌HNE1、CNE2细胞,并设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用CCK-8法检测HNE1、CNE2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克隆形成数,细胞黏附与分离实验检测细胞的黏附、分离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蛋白(E-钙黏蛋白、β-连环蛋白、N-钙黏蛋白、波形蛋白)的表达。结果与DMSO对照组比较,采用1.8μmol/L雷公藤红素处理24、48、72 h后,HNE1细胞的增殖能力均降低(P均<0.05),处理48、72 h后,CNE2细胞的增殖能力均降低(P均<0.05);处理48 h后,HNE1、CNE2细胞的迁移能力均下降(P均<0.05);处理2周后,HNE1、CNE2细胞的克隆形成数均减少(P均<0.05);处理1 h后,HNE1、CNE2细胞的黏附率降低(P<0.05);处理24 h后,HNE1、CNE2细胞的分离率降低(P<0.05);处理6 h后,HNE1、CNE2细胞中E-钙黏蛋白、β-连环蛋白的表达升高(P<0.05),N-钙黏蛋白、波形蛋白的表达降低(P均<0.05)。结论雷公藤红素可抑制鼻咽癌HNE1、CNE2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上皮间质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雷公藤红素 上皮间质转化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菌性鼻窦炎累及眼部误诊脑膜炎1例报告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涛 唐海红 郑宏良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80-1181,共2页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53岁,因“反复头痛23 d,加重伴恶心、呕吐3 d”于2016年7月25日入院。患者于2016年7月2日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头痛,为全头部持续性胀痛,疼痛具体位置不固定,以枕颈部明显。2016年7月3日于我院急诊就诊,行头颅计算机断...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53岁,因“反复头痛23 d,加重伴恶心、呕吐3 d”于2016年7月25日入院。患者于2016年7月2日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头痛,为全头部持续性胀痛,疼痛具体位置不固定,以枕颈部明显。2016年7月3日于我院急诊就诊,行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平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行腰椎穿刺检查示压力正常,查脑脊液总蛋白为0.46 g/L(正常值为0.15~0.40 g/L),诊断为“头痛待查”。经静脉予头孢曲松(1 g、1次/12 h)和更昔洛韦(0.25 g、2次/d)治疗3 d后,患者头痛好转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鼻窦炎 误诊 脑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暴露导致人鼻黏膜上皮细胞中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
4
作者 朱乘婧 唐海红 +3 位作者 高颖娜 滕伟强 陈争明 郑宏良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22-1328,共7页
目的通过分析臭氧暴露后人鼻黏膜上皮细胞中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初步探索臭氧暴露引发慢性鼻窦炎的机制。方法建立人鼻黏膜上皮细胞臭氧暴露体外培养模型,用高通量PCR芯片技术对臭氧暴露前后鼻黏膜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并... 目的通过分析臭氧暴露后人鼻黏膜上皮细胞中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初步探索臭氧暴露引发慢性鼻窦炎的机制。方法建立人鼻黏膜上皮细胞臭氧暴露体外培养模型,用高通量PCR芯片技术对臭氧暴露前后鼻黏膜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并用qRT-PCR进行验证。采用qRT-PCR、蛋白质印迹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臭氧暴露前后培养细胞中环氧化酶2(Cox2)和活性氧(ROS)的表达。结果用PCR芯片对鼻黏膜上皮细胞中84个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进行筛查,发现高强度臭氧暴露后人鼻黏膜上皮细胞中醛酮还原酶家族1成员C2(AKR1C2)、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GCLM)、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2(GPX2)、谷胱甘肽还原酶(GSR)、血红素加氧酶1(HMOX1)、NADPH氧化酶(NOX5)、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酶合酶2(PTGS2)、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及丝氨酸肽酶抑制剂(Kazal型)1(SPINK1)9个基因表达上调,而趋化因子配体5(CCL5)、细胞球蛋白(CYGB)、可溶性环氧化酶水解酶2(EPHX2)、谷胱甘肽S-转移酶zeta 1(GSTZ1)、角蛋白1(KRT1)、组氨酸磷酸酶(LHPP)、肌球蛋白(MB)、MPV17线粒体内膜蛋白(MPV17)、硒蛋白P(SEPP1)及转运蛋白颗粒复合物6A(TRAPPC6A)10个基因表达下调。同时,臭氧暴露导致ROS大量生成(暴露组及对照组荧光强度:184.3±6.8 vs 13.0±1.4,P<0.05),Cox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暴露组与对照组mRNA相对表达量:6.4±1.2 vs 1.0±0.0,P<0.05;暴露组与对照组蛋白相对表达量:11.7±2.6 vs 13.8±1.5,P<0.05)。结论臭氧暴露后GSTZ1、NOX5、SOD2等相关基因参与鼻黏膜氧化应激调控,臭氧暴露引发鼻黏膜炎症反应可能与这些基因调控Cox2表达的相关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鼻窦炎 氧化性应激 环氧化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咽癌颏下区成瘤与腋下区成瘤裸鼠模型的比较
5
作者 闵密克 周鹏 +2 位作者 朱敏辉 宋先敏 郑宏良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97-602,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下咽癌颏下区成瘤裸鼠模型,并与传统腋下区成瘤裸鼠模型进行比较。方法选择5周龄BALB/c雄性裸鼠,分为颏下区成瘤裸鼠模型组(颏下组)和腋下区成瘤裸鼠模型组(腋下组)。每组又分为两个亚组,分别注射人下咽癌细胞株FADU及HN31... 目的建立一种下咽癌颏下区成瘤裸鼠模型,并与传统腋下区成瘤裸鼠模型进行比较。方法选择5周龄BALB/c雄性裸鼠,分为颏下区成瘤裸鼠模型组(颏下组)和腋下区成瘤裸鼠模型组(腋下组)。每组又分为两个亚组,分别注射人下咽癌细胞株FADU及HN31,各亚组12只。颏下组于左颏下区注射肿瘤细胞,腋下组于右腋下注射肿瘤细胞,记录4个亚组裸鼠成瘤时间、成瘤体积、体质量。记录裸鼠死亡情况。对8周后仍生存的裸鼠行超声检查,观察局部肿瘤生长、浸润情况及肝、脾、肾等器官转移情况,并行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肿瘤的转移情况。结果接种后第7天时颏下组裸鼠即有瘤体出现,第9天时腋下组出现瘤体;第33天时FADU腋下组、HN31腋下组裸鼠瘤体体积分别大于FADU颏下组、HN31颏下组(P<0.05,P<0.01)。各组裸鼠体质量至接种后第17~19天基本达到峰值,此后颏下组裸鼠体质量逐步减轻,腋下组仍有所增加;第33天时FADU腋下组、HN31腋下组裸鼠体质量分别大于FADU颏下组、HN31颏下组(P均<0.01)。第8周时FADU颏下组裸鼠死亡8只,HN31颏下组死亡10只,颏下组共存活6只;FADU腋下组死亡6只,HN31腋下组死亡6只,腋下组共存活12只。不同接种部位、接种不同细胞组间裸鼠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超声和病理检查结果显示,颏下组6只存活裸鼠中,4只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肝脏转移灶,腋下组8只存活裸鼠中仅1只发现肝脏转移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颏下组有2只发现肺部转移灶,腋下组有1只发现肺部转移灶;颏下组有1只发现脾脏转移灶,腋下组无裸鼠存在脾脏转移灶,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颏下区成瘤与腋下区成瘤裸鼠模型各有特点。颏下区成瘤时间短,局部侵害重、远处转移比例高,适用于研究肿瘤在体侵袭性和转移性。腋下区成瘤可形成较大体积瘤体,但邻近器官、组织受累程度轻,裸鼠存活时间长,但远处转移率相对较低,适用于肿瘤细胞自身特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咽肿瘤 颏下区 腋下区 实验性肿瘤 裸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岛礁作业人员航行期间晕船状况调查 被引量:3
6
作者 滕伟强 张才云 郑宏良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75-1178,共4页
目的调查某岛礁作业人员航行期间运动病的发病情况和治疗效果,为指导部队开展运动病管理与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择某岛礁驻防的相关人员中上岛时间、出海次数、乘坐舰艇、经历海况与居住条件均相同的132名作业人员为调查对象。通过... 目的调查某岛礁作业人员航行期间运动病的发病情况和治疗效果,为指导部队开展运动病管理与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择某岛礁驻防的相关人员中上岛时间、出海次数、乘坐舰艇、经历海况与居住条件均相同的132名作业人员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基本信息、晕船程度及伴随症状、治疗史、进食和睡眠情况,并分析与晕船相关的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132份,收回有效问卷132份。132名调查对象中,女24人、男108人,6人(4.55%)出海前接受过防止晕船的前庭功能训练。航行期间16人(12.12%)无晕船症状,116人(87.88%)有晕船症状,91人(68.94%)伴有呕吐症状,90人(68.18%)伴有行走不稳。晕船期间101人(76.52%)接受过治疗,其中无效38人(28.79%)、部分缓解55人(41.67%)、有效8人(6.06%);31人(23.48%)未接受过治疗。乘船期间34人(25.76%)可以正常进食,98人(74.24%)食量减少或无法进食;72人(54.55%)睡眠正常,60人(45.45%)睡眠减少或失眠。不同进食情况、不同睡眠情况的被调查者之间晕船状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食量减少或无法进食、睡眠减少或失眠的被调查者晕船症状均较多见。结论岛礁作业人员换防航行期间晕船发生率高,航行前应加强防晕船训练,航行中应给予抗晕、护胃、助眠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病 疾病易感性 调查和问卷 岛礁驻防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