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讨论 被引量:13
1
作者 萧毅 夏晨 +1 位作者 张荣国 刘士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13-818,共6页
深度神经网络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其在自然语言处理、学习能力、计算机视觉上将机器的认知能力推向了新的高度。目前,深度神经网络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发现异常、量化测量和鉴别诊断3个方面,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医学影像研究... 深度神经网络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其在自然语言处理、学习能力、计算机视觉上将机器的认知能力推向了新的高度。目前,深度神经网络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发现异常、量化测量和鉴别诊断3个方面,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医学影像研究已涉及放射影像、病理图像、超声影像、内镜影像等多个领域。深度神经网络在一些任务场景中已展现出与医师相当甚至超越医师的表现。在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医师群体应客观冷静地看待技术、科学严谨地评价技术、积极开放地参与技术的提升与应用,成为技术的驾驭者,走向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下的医疗服务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医学影像 深度神经网络 发现异常 量化测量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价不同功率微波消融致兔骨骼肌急性损伤后修复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9
2
作者 赵佳琦 章建全 +4 位作者 赵璐璐 宋家琳 潘倩 盛建国 刘士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70-976,共7页
目的应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观察不同消融功率致兔骨骼肌损伤后肌肉组织弹性的自然恢复情况。方法 44只新西兰大白兔,其中4只作为正常对照(正常组),余40只随机分为2组:30 W组和50 W组,分别在高频超声引导下用2 450 MHz的微波消融仪(K... 目的应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观察不同消融功率致兔骨骼肌损伤后肌肉组织弹性的自然恢复情况。方法 44只新西兰大白兔,其中4只作为正常对照(正常组),余40只随机分为2组:30 W组和50 W组,分别在高频超声引导下用2 450 MHz的微波消融仪(KY-2100型)启动30 W或50 W功率微波热凝右侧股内侧肌肉3 min。分别于消融后1 h、1 d、2 d、7 d、28 d时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计算消融区弹性应变率(SR);并于每个时间点切取30 W和50 W组兔右侧股内侧热凝固化肌肉组织与正常组兔同侧相同区域肌肉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30 W和50 W组兔骨骼肌消融区以蓝色为主,消融后7 d可见以蓝色为主的消融区内出现较多绿色,而在消融后28 d时50 W组消融区比30 W组仍有更多蓝色。与正常组比较,消融后1 h、1 d、2 d,30 W和50 W组兔骨骼肌消融区SR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消融后7 d、28 d,两组兔骨骼肌消融区SR逐渐降低,但两组在消融后7 d时SR仍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在28 d时仅50 W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 W组SR与对照组相近(P>0.05)。H-E染色结果显示,30 W和50 W组兔骨骼肌消融区有不同程度组织损伤、碳化、周边肌纤维凝固性坏死。消融后1~2 d消融区中心与边缘交界处可见炎症细胞浸润,50 W组巨噬细胞较30 W组增加更多;消融后7~28 d时30 W和50 W组交界处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及瘢痕形成,炎症、浊肿等减轻。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消融后1 h时,30 W和50 W组兔骨骼肌纤维含量较少,无明显纤维增生,消融后1~2 d交界处可见不同程度新生胶原纤维,肌间质纤维增生;消融后7~28 d交界处可见明显大量新生胶原纤维并伴随血管壁周边纤维明显增多。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消融后30 W和50 W组交界处可见逐渐增生的新生胶原纤维修复损伤区。消融后1 h和1 d时两组主要为Ⅰ型胶原纤维;消融后2 d时不仅有Ⅰ型胶原纤维,还开始出现Ⅱ型胶原纤维;消融后7 d和28 d时可见较多Ⅱ型胶原纤维呈网状分布。结论不同功率微波消融可致兔骨骼肌急性损伤,在消融后1~2 d进行性加重,消融后7~28 d呈修复趋势,50 W组修复晚于30 W组。实时超声弹性成像与病理组织学的再生纤维化趋势改变较为一致,可动态、无创评估肌肉损伤修复不同时期相应组织的弹性变化,从而间接反映骨骼肌的损伤后修复过程,是常规超声检查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骨骼肌 微波消融术 损伤 修复 弹性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3
3
作者 赵健 望云 +2 位作者 魏博 贺治青 梁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94-797,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 B V)感染与冠心病的相关性,为冠心病的预防提供决策依据。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且既往无冠心病史的健康体检者759例,按照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 B V)感染与冠心病的相关性,为冠心病的预防提供决策依据。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且既往无冠心病史的健康体检者759例,按照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查结果将其分为HBV感染组(38例,均为慢性HBV感染)和对照组(721例),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并分析慢性HBV感染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经冠状动脉CTA检查,两组冠心病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05%(8/38)vs 28.02%(202/721),P>0.05]。HBV感染组的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斑块类型及斑块病变血管支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慢性HBV感染与冠心病无相关关系(r=0.034,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与冠心病之间无临床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冠心病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迪 管宇 +2 位作者 夏艺 范丽 刘士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2-307,共6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给患者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尚没有阻止或逆转COPD疾病进程的有效治疗方法,因此通过动物模型探究其病理过程及新的治疗途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几种常用COPD动物模型及建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给患者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尚没有阻止或逆转COPD疾病进程的有效治疗方法,因此通过动物模型探究其病理过程及新的治疗途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几种常用COPD动物模型及建立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动物模型 生物标志物 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