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脑型减压病1例报告及诊治体会
- 1
-
-
作者
姜悦
沈红健
张斌
衣洪杰
郑成刚
-
机构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压氧科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
-
出处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3-275,共3页
-
文摘
1病例资料患者男,45岁,渔民,因“潜水后突发意识障碍伴四肢抽搐6 h”于2023年5月16日入住当地某医院。患者自2023年5月15日20时许开始,在南海某海域着轻潜水装具潜水捕鱼,先后潜水4次。第1次潜水深度约25 m,水下作业时间约40 min,作业结束后未经减压,用1 min左右时间直接上升出水;间隔约1 h开始第2次潜水,潜水深度约30 m,水下作业时间约30 min,作业结束后未经减压,再次用1 min左右时间直接上升出水,水下作业期间有疲劳感,出水后自感左侧肩部疼痛,未予重视;间隔约1 h开始第3次潜水,潜水深度约25 m,水下作业时间约30 min,作业结束后亦未经减压,用1 min左右时间直接上升出水。出水后患者即感身体不适,遂又再次潜入水中,下潜深度约25 m,停留约5 min,亦未进行规范减压,仍用1 min左右时间直接上升出水。出水后患者随即返回宿舍休息。潜水作业现场无潜水医师。2023年5月16日4时患者突发神志不清,双眼上翻,口吐白沫,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后分别于4时20分和4时35分有类似发作,每次持续3~5 min,发作间期意识模糊。
-
关键词
脑型减压病
癫痫
加压治疗
高压氧
-
Keywords
cerebral decompression sickness
epilepsy
compression treatment
hyperbaric oxygen
-
分类号
R741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
题名离体细胞气泡损伤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 2
-
-
作者
黄国阳
孟祥阳
周全
衣洪杰
徐伟刚
-
机构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海军特色医学中心潜水与高气压医学研究室
海军海上防险救生第一支队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压氧科
-
出处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10-1314,共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01868,81971779)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深蓝人才工程(21TPSL0102)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海军特色医学中心打仗型基金(20M0105).
-
文摘
目的建立离体细胞气泡损伤模型,用于潜水减压病等气泡损伤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方法研制离体细胞气泡损伤装置(包括气泡生成注射器、细胞培养皿和打孔装置),通过改变气泡生成注射器末端直径大小获得不同直径大小的气泡。以原代培养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为研究对象,通过PI染色和CCK-8细胞活力检测观察细胞损伤与气泡直径和气泡触碰时间之间的量效关系,最终建立稳定的离体细胞气泡损伤模型。结果PI染色结果显示,0.5mm直径气泡触碰1、2、3、4h均未对PMVEC产生明显损伤,1.0、1.5和2.0mm直径气泡触碰1、2、3、4 h均能导致死亡的PMVEC增加,且气泡直径越大、触碰时间越长死亡的PMVEC越多。CCK-8细胞活力检测结果显示,1.0、1.5和2.0 mm直径气泡触碰1、2、3、4 h后PMVEC的活力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0 mm直径气泡触碰时间>3 h时对PMVEC损伤才较大,触碰3 h时的细胞存活率为(84.27±1.35)%。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稳定的细胞气泡触碰损伤模型,可用于减压病等气泡损伤相关疾病的研究。就PMVEC而言,直径为2mm的气泡触碰损伤3h可作为最合适的气泡损伤条件。
-
关键词
减压病
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气泡损伤
气泡触碰装置
-
Keywords
decompression sickness
pulmonary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bubble-induced injuries
bubble contact device
-
分类号
R845.21
[医药卫生—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