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物信息学探析化痰药与祛湿药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潜在靶点与机制
1
作者 丁杰 松迪 +1 位作者 俞瑾 俞超芹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18-1026,共9页
目的探究化痰药与祛湿药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机制的异同并寻找关键活性成分。方法利用HERB数据库筛选化痰药及祛湿药成分及靶点,运用欧易云平台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 3.8.0... 目的探究化痰药与祛湿药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机制的异同并寻找关键活性成分。方法利用HERB数据库筛选化痰药及祛湿药成分及靶点,运用欧易云平台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通路网络图以显示通路差异。利用基因表达汇编数据库通过R 4.2.2软件筛选PCOS关键靶点,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对关键活性成分与靶点的对接能力进行预测,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实验验证对接效能。结果化痰药与祛湿药共有活性成分52种,共有靶点81个;两者共有通路涉及脂质调控、胰岛素调节、激素调节、促进卵母细胞成熟等多个角度,与肥胖型PCOS病理机制相符。化痰药在调节激素及胰岛素方面作用更为突出,而祛湿药则在维生素代谢及抗炎角度效果更为优异。槲皮素、β-谷甾醇及豆甾醇确定为关键活性成分,其中豆甾醇与PCOS关键靶点丘奇尔结构域蛋白1(CHURC1)及肿瘤坏死因子配体超家族成员11(TNFSF11)结合最为优异,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证明了β-谷甾醇与TNFSF11结合的强稳定性。结论初步探析了化痰药与祛湿药治疗肥胖型PCOS的潜在靶点与机制,对寻找关键的活性成分及指导临床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肥胖 化痰药 祛湿药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3天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中卵裂球数目与助孕方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2
作者 胡婷婷 胡益祥 +11 位作者 张颖 印惠荣 汪伟伟 松迪 林莎莎 许亚军 叶红 杜惠 胡元波 蔡艳萍 颜宏利 冯景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0-327,共8页
目的探讨第3天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中卵裂球数目及助孕方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8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收治的首次接受胚胎移植、采用常规体外受精(IVF)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显... 目的探讨第3天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中卵裂球数目及助孕方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8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收治的首次接受胚胎移植、采用常规体外受精(IVF)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ICSI)助孕、胚胎质量为Ⅰ级或Ⅱ级的患者资料。共1788个第3天新鲜移植周期纳入研究,先分为单胚胎移植和双胚胎移植两大类,每类再根据卵裂球数目分为≤6个细胞组、7个细胞组、8个细胞组、9个细胞组、≥10个细胞组。在新鲜单胚胎移植周期中,≤6个细胞组36个(IVF 21个、ICSI 15个),7个细胞组53个(IVF 25个、ICSI 28个),8个细胞组204个(IVF 146个、ICSI 58个),9个细胞组36个(IVF 22个、ICSI 14个),≥10个细胞组50个(IVF 34个、ICSI 16个);在新鲜双胚胎移植周期中,≤6个细胞组59个(IVF 27个、ICSI 32个),7个细胞组72个(IVF 48个、ICSI 24个),8个细胞组1178个(IVF 820个、ICSI 358个),9个细胞组44个(IVF 24个、ICSI 20个),≥10个细胞组56个(IVF 24个、ICSI 32个)。比较各组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活产率。结果在新鲜单胚胎移植周期中,8个细胞组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高于≤6个细胞组、7个细胞组、9个细胞组、≥10个细胞组(均P<0.05),活产率高于≤6个细胞组、7个细胞组(均P<0.05),流产率与≤6个细胞组、7个细胞组、9个细胞组、≥10个细胞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8个细胞组中ICSI助孕的胚胎移植后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均高于IVF助孕(均P<0.05),而≤6个细胞组、7个细胞组、9个细胞组、≥10个细胞组中IVF和ICSI 2种助孕方式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新鲜双胚胎移植周期中,8个细胞组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均高于≤6个细胞组、7个细胞组、9个细胞组、≥10个细胞组(均P<0.05),流产率与≤6个细胞组、7个细胞组、≥10个细胞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低于9个细胞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细胞组ICSI助孕的胚胎移植后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均高于IVF助孕(均P<0.05),而7个细胞组、8个细胞组、9个细胞组、≥10个细胞组中IVF和ICSI 2种助孕方式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第3天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中,可首选8个细胞胚胎,其次是9个细胞胚胎、≥10个细胞胚胎、7个细胞胚胎、≤6个细胞胚胎;8个细胞胚胎在ICSI助孕方式下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比IVF高,可以优先选择;对于一部分ICSI助孕患者在无其他优质胚胎情况下,移植≤6个细胞的胚胎也可以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裂球数目 单胚胎移植 助孕方式 临床妊娠率 活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发育速度的胚胎移植对辅助生殖临床结局的影响
3
作者 袁雪菲 颜宏利 汪伟伟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5年第9期1177-1182,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发育速度的胚胎移植对辅助生殖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体外受精和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助孕治疗的女性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有1... 目的探讨不同发育速度的胚胎移植对辅助生殖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体外受精和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助孕治疗的女性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有1556个周期被纳入移植。第3天移植为A组,按胚胎发育至第3天的速度分为A1亚组(≤6个细胞阶段)、A2亚组(7~9个细胞卵裂胚阶段)、A3亚组(≥10个细胞卵裂胚阶段);第4天移植为B组,按胚胎发育至第4天的速度分为B1亚组(卵裂胚阶段)、B2亚组(1期、2期囊胚或融合阶段)、B3亚组(3期及以上囊胚阶段);第5天移植为C组,按胚胎发育至第5天的速度分为C1亚组(1期、2期囊胚或融合阶段)、C2亚组(4期或5期囊胚阶段)、C3亚组(6期囊胚阶段);第6天移植为D组,按胚胎发育至第6天的速度分为D1亚组(1期、2期囊胚或融合阶段)、D2亚组(5期或6期囊胚阶段)。统计各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结果胚胎发育速度均较慢的A1、B1、C1、D1亚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23.7%、37.3%、26.9%、35.9%(P<0.05),活产率分别为16.4%、28.4%、19.2%、26.9%(P<0.05),B1亚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均最高;胚胎发育速度均正常的A2、B2、C2、D2亚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8.0%、59.4%、62.2%、61.5%(P<0.05),活产率分别为47.5%、49.4%、53.8%、52.3%(P<0.05),C2亚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均最高;胚胎发育速度均较快的A3、B3、C3亚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62.2%、64.6%、63.5%(P<0.05),活产率分别为52.2%、56.9%、54.1%(P<0.05),B3亚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均最高。结论在第4天移植发育速度快的囊胚可能获得更好的发育潜能和临床结局。发育速度较慢的胚胎建议培养到第4天移植,发育速度正常的胚胎建议培养到第5天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移植 辅助生殖 发育速度 临床妊娠率 活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时体外受精新鲜移植周期中未见原核与单原核来源胚胎的临床价值
4
作者 胡婷婷 张颖 +5 位作者 林莎莎 叶红 陈园园 蔡艳萍 颜宏利 印惠荣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85-1390,共6页
目的 分析短时体外受精新鲜移植周期中未见原核(0PN)和单原核(1PN)来源胚胎的临床妊娠情况,探讨这部分胚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短时体外受精... 目的 分析短时体外受精新鲜移植周期中未见原核(0PN)和单原核(1PN)来源胚胎的临床妊娠情况,探讨这部分胚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短时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的524例不孕症患者共524个新鲜移植周期的实验室资料。按胚胎来源将移植周期分为A组和B组,A组均为0PN或1PN来源胚胎,B组均为双原核(2PN)来源胚胎。将胚胎移植个数为单胚胎者分为A1组和B1组,A1组为0PN或1PN来源胚胎,B1组为2PN来源胚胎;将胚胎移植个数为双胚胎者分为A2组和B2组,A2组为0PN+0PN、1PN+1PN或1PN+0PN来源胚胎,B2组为2PN+2PN来源胚胎。分别比较A组与B组、A1组与B1组、A2组与B2组的临床、实验室数据及妊娠结局。结果 B组的周期获卵数大于A组,B2组的周期获卵数大于A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1组与B1组周期获卵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A1组与B1组及A2组与B2组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短时体外受精新鲜移植周期中,周期获卵数较多的周期获得2PN来源胚胎的可能性较大。0PN或1PN来源胚胎与2PN来源胚胎在短时体外受精新鲜移植周期中的妊娠结局无明显差异,可以在患者知情同意后移植0PN或1PN来源的胚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体外受精 未见原核来源胚胎 单原核来源胚胎 临床妊娠率 活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