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凝血功能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外周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2年5-8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269例,分别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和有无下肢动脉斑块将患者分为颈动脉斑块组(131例)和无颈动脉斑块组(138例)、下...目的探讨凝血功能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外周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2年5-8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269例,分别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和有无下肢动脉斑块将患者分为颈动脉斑块组(131例)和无颈动脉斑块组(138例)、下肢动脉斑块组(134例)和无下肢动脉斑块组(135例)。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2型糖尿病合并外周动脉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颈动脉斑块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组[3.15(2.79,3.79)g/L vs 2.99(2.66,3.42)g/L,P=0.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纤维蛋白原为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38,95%CI 1.061~2.078,P<0.05)。下肢动脉斑块组和无下肢动脉斑块组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不同部位外周动脉斑块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不同。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无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升高,且在控制其他混杂因素后纤维蛋白原是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下肢动脉斑块与凝血功能指标无关。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弱诱导剂(sTWEAK)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6-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7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颈动脉和/...目的探讨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弱诱导剂(sTWEAK)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6-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7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颈动脉和/或下肢动脉斑块将患者分为有斑块组(46例)和无斑块组(2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血生物化学指标及血清sTWEAK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血清sTWEAK水平与各临床参数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有斑块组患者的年龄和血清sTWEAK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55.87±10.65)岁vs(44.04±11.96)岁,P=0.001;79.53(26.87,113.03)pg/mL vs 47.70(18.62,78.15)pg/mL,P=0.018]。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sTWEAK水平与患者年龄(r=0.247,P=0.035)、斑块数量(r=0.270,P=0.021)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91,95%CI 1.036~1.148,P=0.001),而血清sTWEAK水平并非独立危险因素(OR=1.012,95%CI 0.999~1.025,P=0.063)。结论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2DM患者有更高的血清sTWEAK水平,其血清sTWEAK水平的升高可能与年龄相关。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凝血功能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外周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2年5-8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269例,分别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和有无下肢动脉斑块将患者分为颈动脉斑块组(131例)和无颈动脉斑块组(138例)、下肢动脉斑块组(134例)和无下肢动脉斑块组(135例)。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2型糖尿病合并外周动脉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颈动脉斑块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组[3.15(2.79,3.79)g/L vs 2.99(2.66,3.42)g/L,P=0.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纤维蛋白原为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38,95%CI 1.061~2.078,P<0.05)。下肢动脉斑块组和无下肢动脉斑块组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不同部位外周动脉斑块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不同。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无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升高,且在控制其他混杂因素后纤维蛋白原是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下肢动脉斑块与凝血功能指标无关。
文摘目的 评价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胸腔积液腺苷脱氨酶(ADA)及其比值在恶性胸腔积液(MP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2年8月195例渗出性胸腔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MPE患者103例、良性胸腔积液(BPE)患者92例(结核性胸腔积液59例、细菌性胸腔积液33例)。对所有纳入对象外周血样本中的LDH水平及胸腔积液样本中的ADA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并计算血清LDH/胸腔积液ADA比值。通过ROC曲线评价血清LDH、胸腔积液ADA及其比值对MPE的诊断效能。结果 MPE组患者的血清LDH水平及血清LDH/胸腔积液ADA比值均高于BPE组[215.00(185.00,269.00)U/L vs 175.00(155.25,207.75)U/L,29.17(21.57,44.83)vs 6.96(5.05,11.48);P均<0.001],而胸腔积液ADA水平低于BPE组[8.00(6.00,10.00)U/L vs 26.50(14.00,36.00)U/L,P<0.001]。血清LDH、胸腔积液ADA和血清LDH/胸腔积液ADA比值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其中以血清LDH联合血清LDH/胸腔积液ADA比值检测诊断MPE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最高,分别达到0.95和0.94。结论 血清LDH、胸腔积液ADA及血清LDH/胸腔积液ADA比值对MPE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联合检测在保持较好的灵敏度的同时,也能提供较高的阳性预测值,以血清LDH联合血清LDH/胸腔积液ADA比值为最佳,可以更早地区分胸腔积液的良恶性,对临床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摘目的探讨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弱诱导剂(sTWEAK)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6-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7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颈动脉和/或下肢动脉斑块将患者分为有斑块组(46例)和无斑块组(2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血生物化学指标及血清sTWEAK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血清sTWEAK水平与各临床参数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有斑块组患者的年龄和血清sTWEAK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55.87±10.65)岁vs(44.04±11.96)岁,P=0.001;79.53(26.87,113.03)pg/mL vs 47.70(18.62,78.15)pg/mL,P=0.018]。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sTWEAK水平与患者年龄(r=0.247,P=0.035)、斑块数量(r=0.270,P=0.021)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91,95%CI 1.036~1.148,P=0.001),而血清sTWEAK水平并非独立危险因素(OR=1.012,95%CI 0.999~1.025,P=0.063)。结论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2DM患者有更高的血清sTWEAK水平,其血清sTWEAK水平的升高可能与年龄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