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昼夜节律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特质焦虑和睡眠信念态度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浩 孟尧 +2 位作者 蔡文鹏 苏彤 唐云翔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9-605,共7页
目的探究在大学生群体中昼夜节律类型与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明确特质焦虑和睡眠信念态度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某医学院大学生进行线上调查,使用清晨型与夜晚型量表-5项(MEQ-5)、特质焦虑量表(T-AI)、简易睡... 目的探究在大学生群体中昼夜节律类型与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明确特质焦虑和睡眠信念态度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某医学院大学生进行线上调查,使用清晨型与夜晚型量表-5项(MEQ-5)、特质焦虑量表(T-AI)、简易睡眠信念和态度量表(DBAS-16)、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分别评估大学生的昼夜节律类型、特质焦虑水平、睡眠信念态度和睡眠质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探讨昼夜节律类型、特质焦虑水平、睡眠信念态度和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共回收问卷238份,有效问卷233份,有效率为97.9%。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昼夜节律类型、特质焦虑水平、睡眠信念态度和睡眠质量4个变量两两之间呈显著相关(均P<0.01)。以昼夜节律类型为自变量、睡眠质量为因变量、特质焦虑水平和睡眠信念态度为中介变量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特质焦虑水平的中介效应量(MEQ-5→T-AI→PSQI)占总效应的30.48%(r=-0.128,95%CI-0.211~-0.066),睡眠信念态度的中介效应量(MEQ-5→DBAS-16→PSQI)占总效应的12.62%(r=-0.053,95%CI-0.106~-0.014),特质焦虑水平和睡眠信念态度的链式中介效应量(MEQ-5→T-AI→DBAS-16→PSQI)占总效应的11.19%(r=-0.047,95%CI-0.085~-0.022)。结论大学生的昼夜节律类型能够负向预测其睡眠质量,特质焦虑水平和睡眠信念态度在其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节律 睡眠质量 焦虑特质 睡眠信念 睡眠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 m高压空气暴露对潜水员肱动脉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刘文武 张婷婷 +3 位作者 文宇坤 俞旭华 徐佳骏 王世锋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96-899,共4页
目的探讨40 m高压空气暴露对潜水员肱动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名潜水员作为受试者。所有受试者均接受最高压力为40 m的高压空气暴露,高气压暴露时间共计190 min。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高气压暴露前后受试者的肱动脉直径、收缩峰... 目的探讨40 m高压空气暴露对潜水员肱动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名潜水员作为受试者。所有受试者均接受最高压力为40 m的高压空气暴露,高气压暴露时间共计190 min。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高气压暴露前后受试者的肱动脉直径、收缩峰值流速(SPV)、阻力指数(RI),计算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FMD),评价高气压暴露对肱动脉功能的影响。结果与高气压暴露前相比,高气压暴露后肱动脉直径呈下降趋势(P>0.05),RI和FMD稍有升高(P>0.05),而SPV下降(P<0.05)。结论40 m高压空气暴露可导致肱动脉收缩,血流阻力增加、流速下降,但对肱动脉的功能影响较小,FMD变化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水员 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 血管内皮细胞 肱动脉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爆服装冲击防护性能测评技术研究进展
3
作者 钱江瑞 刘文武 +2 位作者 李俊 方以群 徐佳骏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8-247,共10页
为提升防爆服装冲击防护性能评估的准确性,综述了近些年国内外关于服装冲击防护性能测评技术及方法的研究现状。在明确现役防爆服装构成及其冲击防护性能评估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爆炸实验、等效载荷实验、数值仿真3类测评方法的特... 为提升防爆服装冲击防护性能评估的准确性,综述了近些年国内外关于服装冲击防护性能测评技术及方法的研究现状。在明确现役防爆服装构成及其冲击防护性能评估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爆炸实验、等效载荷实验、数值仿真3类测评方法的特点与不足;从测试方法的差异因素和局限2个角度,分析了不同测试条件、测试对象设置对防爆服装冲击防护性能测评结果的影响;对比总结了相关表征及评价指标的应用范围、优缺点。最后指出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全面准确地模拟真实爆炸冲击载荷环境、考虑人体真实着装防护状态,并构建完善的冲击防护性能评价体系,以提高防爆服装冲击防护性能测评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爆服 冲击载荷 防护性能 力学响应 冲击防护性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水相关内耳气压伤
4
作者 刘文武 俞旭华 +3 位作者 李慈 徐佳骏 徐齐兵 方以群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55-560,共6页
潜水过程中,环境压力变化可导致内耳气压伤,而反复捏鼻鼓气平衡中耳压力是导致内耳气压伤的主要原因。捏鼻鼓气会增加脑脊液压力和内耳压力,内耳外淋巴液和中耳之间的压力梯度随之增大,导致圆窗膜或卵圆窗膜破裂、外淋巴液从内耳泄漏,... 潜水过程中,环境压力变化可导致内耳气压伤,而反复捏鼻鼓气平衡中耳压力是导致内耳气压伤的主要原因。捏鼻鼓气会增加脑脊液压力和内耳压力,内耳外淋巴液和中耳之间的压力梯度随之增大,导致圆窗膜或卵圆窗膜破裂、外淋巴液从内耳泄漏,引起内耳气压伤。内耳气压伤虽然发病率较低,却是影响潜水员适潜性的一个重要原因。罹患内耳气压伤的潜水员可出现眩晕、耳鸣和听力丧失等非特异性症状,若前庭受累还可导致恶心和呕吐。内耳气压伤主要与内耳减压病鉴别。内耳气压伤的治疗方式包括加压治疗、保守治疗和手术修复。本文对潜水相关内耳气压伤进行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水 内耳 气压伤 外淋巴瘘 减压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潜水员适潜性评估
5
作者 官振标 董宇超 +4 位作者 徐佳骏 俞旭华 文宇坤 刘霞 刘文武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2-357,共6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对全身几乎所有器官都会产生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受累器官为肺和心脏。随着COVID-19康复患者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因COVID-19住院治疗获得康复的患者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群存在后遗症,主要表现为呼...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对全身几乎所有器官都会产生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受累器官为肺和心脏。随着COVID-19康复患者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因COVID-19住院治疗获得康复的患者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群存在后遗症,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症状。对于潜水员,COVID-19后的运动耐受、心肺功能的恢复对其适潜性具有重要影响。一些组织和机构发布了潜水员COVID-19后的适潜性评估指南。本文对COVID-19后的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后遗症及相关的适潜性评估方案进行简要介绍,并基于已有的相关要求和我国实际,初步提出我国潜水员COVID-19后的适潜性评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适潜性 评估 肺功能 运动耐受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诱导因子氧感知信号通路与“高氧-低氧悖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孟祥阳 王蒙蒙 +1 位作者 张坤 徐伟刚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33-437,共5页
氧稳态对细胞功能的维持至关重要,缺氧诱导因子(HIF)氧感知信号通路在氧浓度调节及氧稳态维持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氧至常氧、常氧至低氧的变换会使细胞处于相对缺氧状态,可触发通常由缺氧引发的细胞内级联反应,增强细胞对抗缺氧... 氧稳态对细胞功能的维持至关重要,缺氧诱导因子(HIF)氧感知信号通路在氧浓度调节及氧稳态维持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氧至常氧、常氧至低氧的变换会使细胞处于相对缺氧状态,可触发通常由缺氧引发的细胞内级联反应,增强细胞对抗缺氧的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高氧-低氧悖论”(HHP),其机制与HHP诱导HIF-1α表达上调有关。本文就HIF氧感知信号通路与HHP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稳态 缺氧诱导因子 高氧-低氧悖论 氧感知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气泡检测在潜水减压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俞旭华 李慈 +3 位作者 徐佳骏 徐齐兵 方以群 刘文武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1-84,共4页
即使没有违背减压方案,潜水减压结束后潜水员体内也会产生气泡,发生静脉气体栓塞。由于气泡数量少或这些气泡尚未造成明显的减压病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情况下潜水员并未感觉存在静脉气体栓塞。然而,减压后体内气泡的数量、部位、持续时间... 即使没有违背减压方案,潜水减压结束后潜水员体内也会产生气泡,发生静脉气体栓塞。由于气泡数量少或这些气泡尚未造成明显的减压病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情况下潜水员并未感觉存在静脉气体栓塞。然而,减压后体内气泡的数量、部位、持续时间等与潜水后减压病的发生风险有关,越来越多的研究通过检测潜水减压后体内气泡的相关参数来评估减压应激程度和减压病的发生风险。本文就超声气泡检测方法在潜水减压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气泡检测 减压病 潜水 静脉气体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凝胶复合材料在干式潜水服内胆隔热性能提升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马亮 俞旭华 +4 位作者 刘文武 李慈 方以群 李俊 徐佳骏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1-188,共8页
为提升干式潜水服内胆的隔热性能,并探究气凝胶复合材料在潜水服内胆中的水下应用潜力。选择絮片型、发泡型及非织造布型气凝胶复合材料,采用绗缝工艺技术模拟材料在水下的受压状态,研究其在压缩状态下的隔热性能,然后,制作潜水服内胆,... 为提升干式潜水服内胆的隔热性能,并探究气凝胶复合材料在潜水服内胆中的水下应用潜力。选择絮片型、发泡型及非织造布型气凝胶复合材料,采用绗缝工艺技术模拟材料在水下的受压状态,研究其在压缩状态下的隔热性能,然后,制作潜水服内胆,通过暖体假人实验及真人水下实验测试其隔热性能。结果表明,絮片型气凝胶复合材料的水下适用性优于絮片型新雪丽棉;发泡型及非织造布型气凝胶复合材料的热阻受压强影响小,也较适用于水下环境;在真人实验过程中,潜水员的核心温度始终大于37℃,证明所研制的气凝胶复合材料内胆具有良好的水下隔热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受压环境下防护服隔热材料的应用方法提供指导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式潜水服 气凝胶复合材料 隔热内胆 隔热性能 水下保暖 防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治疗在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救治中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陈锐勇 唐艳超 +4 位作者 仲小玲 梁奕 李卜军 陶晓岚 廖昌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04-611,共8页
目的分析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高压氧治疗(HBOT)的疗效及潜在机制。方法选择长江航运总医院收治的5例重型COVID-19患者,年龄为24~69岁,因常规治疗不能控制病情且存在进行性低氧血症而接受HBOT。HBOT方法:每天1次,15 min... 目的分析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高压氧治疗(HBOT)的疗效及潜在机制。方法选择长江航运总医院收治的5例重型COVID-19患者,年龄为24~69岁,因常规治疗不能控制病情且存在进行性低氧血症而接受HBOT。HBOT方法:每天1次,15 min匀速加压至2.0 ATA(表压0.1 MPa,患者1)或1.6 ATA(表压0.06 MPa,患者2~5),持续停留90 min(首次治疗)或60 min(随后治疗),然后20 min减压至常压;HBOT全程无间歇面罩吸氧;病房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日均值连续2 d超过95%结束HBOT。收集患者症状、呼吸频率、SpO2、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血常规、凝血功能、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胸部CT检查结果等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差异。结果首次HBOT治疗后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均开始好转。开始HBOT 4次后平卧位呼吸急促消失,5次后消化道症状完全消失,仅残存轻微胸痛、静息和活动状态下呼吸急促症状。结束HBOT疗程后,患者呼吸频率较HBOT前下降[(20.80±2.28)min-1 vs(27.20±5.40)min-1,P<0.05]。病房监测SpO2均在引入HBOT后逐日回升,5例患者日平均SpO2分别在第1、2、3、3、6次HBOT后恢复至95%以上。首次HBOT减压后SpO2为(93.60±0.07)%,高于加压前的(73.20±6.42)%(P<0.05),第2、3次HBOT加压前SpO2与首次加压前相比均升高(P均<0.05),第3次HBOT前后即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OT前,患者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31.48±3.40)mmHg(1 mmHg=0.133 kPa),低于正常参考值(35~45 mmHg)。HBOT疗程结束后动脉血氧分压[(130.20±18.58)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98.40±0.55)%]、淋巴细胞比例[(0.2078±0.0742)]和淋巴细胞绝对值[(1.09±0.24)×109/L]均较HBOT前[(61.60±15.24)mmHg、(73.20±6.43)%、0.0946±0.0621、(0.61±0.35)×109/L]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2.97±0.27)g/L]和hs-CRP水平[(7.76±6.95)mg/L]均较HBOT前[(4.45±0.94)g/L、(30.36±1.27)mg/L]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乳酸和D-二聚体水平均回降[(1.13±0.10)mmol/L vs(2.17±1.71)mmol/L、(0.42±0.13)mg/L vs(1.84±1.29)mg/L],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HBOT前均有重型COVID-19典型肺部CT影像学改变,HBOT后均有所改善。结论持续性低氧血症诱发的全身性系统性缺氧或许是重型COVID-19患者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COVID-19患者呼吸功能障碍以肺泡换气功能障碍为主,HBOT可能是纠治重型COVID-19患者常压给氧无法控制的进行性低氧血症的最佳手段。HBOT为处于持续缺氧的机体组织提供了充足氧供的有氧代谢间歇,有利于机体免疫功能、循环功能、应激水平的恢复,从而促进病情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氧吸入疗法 高压氧 低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半闭式潜水装具潜水后快速出水对大鼠肺功能、血气指标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10
作者 刘文武 方以群 +5 位作者 刘霞 钟伟杰 俞旭华 徐佳骏 文宇坤 李慈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32-937,共6页
目的研究32%氧-68%氮混合气不同方式暴露后快速减压出水对大鼠肺功能、血气指标和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实验1组,于40 m深度下呼吸32%氧-68%氮混合气4 h后快速减压出舱,出舱后即刻、3 h和... 目的研究32%氧-68%氮混合气不同方式暴露后快速减压出水对大鼠肺功能、血气指标和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实验1组,于40 m深度下呼吸32%氧-68%氮混合气4 h后快速减压出舱,出舱后即刻、3 h和24 h时检测肺功能;实验2组,高气压暴露方案与实验1组相同,出舱后即刻处死,取血进行血气分析,并检测炎症指标IL-1β、TNF-α、TGF-β和氧化应激指标4-羟基壬烯醛(4-HNE);实验3组,高气压暴露方案与实验1组相同,出舱后常压下呼吸100%纯氧30 min,检测肺功能后处死,取血进行血气分析及检测炎症指标和氧化应激指标;实验4组,于7 m深度下呼吸100%纯氧30 min,再于15 m深度下呼吸32%氧-68%氮混合气3 h,然后加压至40 m深度呼吸相同混合气10 min后快速减压,出舱后检测肺功能,处死后取血进行血气分析,并检测炎症指标和氧化应激指标。采用全身体积描记系统检测大鼠的肺功能,采用血气分析仪进行血气指标分析,采用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液炎症指标和氧化应激指标。结果高气压暴露后快速减压,大鼠呼吸频率增加,吸气和呼气时间缩短,最大吸气和呼气流速增加,每分钟通气量增加。出水后吸氧能改善上述呼吸功能变化,但仍存在一定的呼气阻力增加。入水后浅深度吸氧,逐步增加潜水深度,快速减压仍能导致一定程度肺损伤,主要表现为呼气和吸气阻力增加。结论采用半闭式潜水装具潜水时,初始阶段浅深度呼吸纯氧或快速出水后常压呼吸纯氧对快速减压导致的肺不良影响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作用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闭式潜水装具 快速上升 肺功能 血气分析 炎症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煅烧牛骨修复大鼠骨缺损的作用及其与骨保护素、CD34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铁楼 张新海 +5 位作者 王世锋 许兵 陈骏 马丽婷 方以群 刘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9-526,共8页
目的研究高压氧(HBO)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天然煅烧牛骨(CBB)修复骨缺损的作用,并初步探讨该作用与骨保护素(OPG)、CD34表达变化的关系。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HBO治疗(HBO组,n=16),另一组不接受HBO治疗(N... 目的研究高压氧(HBO)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天然煅烧牛骨(CBB)修复骨缺损的作用,并初步探讨该作用与骨保护素(OPG)、CD34表达变化的关系。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HBO治疗(HBO组,n=16),另一组不接受HBO治疗(NHBO组,n=16)。在大鼠左右侧顶骨处制作骨缺损,一侧移植CBB(CBB组)或CBB联合bFGF(CBBbF组),另一侧不移植作为对照(Con组)。HBO组接受2周HBO暴露,在术后4、8、12周时分别处死大鼠,通过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大鼠的骨缺损愈合情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骨缺损修复组织中OPG和CD34的表达情况。结果术后12周时,HBO-CBB组和HBO-CBBbF组、NHBO-CBB组和NHBO-CBBbF组大鼠骨缺损区骨密度(BD)分别大于HBO-Con组和NHBO-Con组,HBO-CBBbF组BD大于其他各组(P均<0.01)。术后12周时,HBO-CBB组和HBO-CBBbF组、NHBO-CBB组和NHBOCBBbF组新骨形成面积百分比分别大于HBO-Con组和NHBO-Con组(P均<0.01),血管数量分别多于HBO-Con组和NHBO-Con组。术后各时间点HBO-CBBbF组、HBO-CBB组和NHBO-CBBbF组血管数量均多于NHBO-CBB组。术后各时间点HBO-CBBbF组、HBO-CBB组和NHBO-CBBbF组OPG和CD34表达水平较NHBO-CBB组、HBO-Con组和NHBO-Con组升高(P<0.05,P<0.01)。结论CBB对骨缺损修复有促进作用,bFGF可增加骨缺损修复中骨再生和血管数量,HBO对bFGF联合CBB修复骨缺损有协同作用,其机制与促进OPG和CD34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煅烧牛骨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骨再生 CD34抗原 骨保护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时间水下模拟运载对作业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俞旭华 刘文武 +2 位作者 徐佳骏 李慈 方以群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03-1008,共6页
目的研究长时间水下模拟运载后潜水员作业能力的变化及规律。方法在水舱内模拟长时间水下运载环境,利用工效学测试工具分别测定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情绪调控能力、思维能力、视觉反应能力、触觉反应能力及手动作业能力在不同水下运载时... 目的研究长时间水下模拟运载后潜水员作业能力的变化及规律。方法在水舱内模拟长时间水下运载环境,利用工效学测试工具分别测定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情绪调控能力、思维能力、视觉反应能力、触觉反应能力及手动作业能力在不同水下运载时间(0.5、1、2、3、4、5 h)后的变化。结果长时间水下模拟运载后,上述测试的作业能力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模拟运载<3 h,作业能力下降并不明显;在模拟运载≥3 h后,作业能力明显下降且呈加速下降的趋势,与模拟运载0.5 h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长时间水下模拟运载潜水员的作业能力呈进行性下降,其中水下3 h运载为当前运载条件下的极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运载 蛙人 作业能力 潜水医学 人体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氦氧潜水减压表安全性实验验证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英杰 庆龙 +4 位作者 朱包良 衣洪杰 王晔炜 张坤 徐伟刚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7-432,共6页
目的以猪模型验证新型氦氧潜水减压表的安全性,初步探索用动物实验结果评估潜水减压方案安全性的方法。方法在专门建造的大动物加压舱内进行模拟潜水,按系统分层抽样法对常规作业深度每隔6 m、训练深度和例外暴露深度每隔9 m从新型氦氧... 目的以猪模型验证新型氦氧潜水减压表的安全性,初步探索用动物实验结果评估潜水减压方案安全性的方法。方法在专门建造的大动物加压舱内进行模拟潜水,按系统分层抽样法对常规作业深度每隔6 m、训练深度和例外暴露深度每隔9 m从新型氦氧潜水减压表中选取潜水方案进行验证,每个方案验证4~6次,观察模拟潜水期间动物的表现及减压后减压病症状、流经心脏的气泡,通过检测血液相关指标评估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结果在全部14个验证方案中,所有动物均无氧中毒和减压病症状,出舱后未见循环气泡。在模拟潜水前和减压后即刻、6 h、24 h各时间点,动物的炎症反应指标(IL-1β、TNF-α)、内皮损伤指标(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氧化应激指标(H_(2)O_(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就猪潜水模型而言,新型氦氧潜水减压表具有优良的安全性。本研究初步建立的实验评估潜水减压方案安全性的方法还需要更多的数据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氧潜水 减压病 减压方案 动物模型 减压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治疗老年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气管插管患者1例临床效果 被引量:4
14
作者 仲小玲 陈锐勇 +3 位作者 牛香群 陶晓岚 梁奕 唐艳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21-627,共7页
目的报道1例高龄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气管插管患者的高压氧治疗(HBOT)经验,为拓展HBOT在COVID-19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和结果患者男,87岁,2020年2月3日出现昏迷症状,行胸部CT检查示双肺多发小片状模糊影,2月5日... 目的报道1例高龄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气管插管患者的高压氧治疗(HBOT)经验,为拓展HBOT在COVID-19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和结果患者男,87岁,2020年2月3日出现昏迷症状,行胸部CT检查示双肺多发小片状模糊影,2月5日肺泡灌洗液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确诊COVID-19。经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稳定,于2月22日拔除气管插管,但因患者无咳嗽、排痰能力于2月24日再次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判断病情为危重型。2月29日患者首次接受HBOT,医护人员经专用通道进入高压氧舱全程陪同。HBOT治疗4次后,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趋向稳定,CO2潴留现象缓解,肝肾功能有所改善,凝血功能恢复,3月6日查SARS-CoV-2 IgM阴性、SARS-CoV-2 IgG阳性,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结论HBOT有利于缓解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CO2潴留现象,对降低机体缺氧损伤、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有积极作用。整体HBOT感染控制程序可行,通过合理设计能够保障医务人员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高压氧 危重型 气管内插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加压治疗的现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文武 李慈 +2 位作者 俞旭华 徐佳骏 方以群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64-1167,共4页
潜水实践中,如果潜水员罹患潜水相关疾病,但现场既无加压舱也没有条件后送至有效救治机构进行治疗时,在设备条件和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水下加压治疗。但是,并不是所有潜水相关疾病都需要进行水下加压治疗,也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 潜水实践中,如果潜水员罹患潜水相关疾病,但现场既无加压舱也没有条件后送至有效救治机构进行治疗时,在设备条件和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水下加压治疗。但是,并不是所有潜水相关疾病都需要进行水下加压治疗,也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适合进行水下加压治疗。同时,水下加压治疗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潜水作业现场,患病潜水员选择水下加压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后做出选择。本文对选择水下加压治疗的条件及水下加压治疗存在的风险、治疗方案和实施要求进行简要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水医学 水下加压治疗 减压病 减压性疾病 氧中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丁对减压病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丁杰 张亚楠 +2 位作者 孟祥阳 郑娟 黄国阳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观察芦丁对减压病(DCS)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2)、DCS模型组(n=34)、芦丁+DCS模型组(n=34)。采用空气加压模拟潜水方法建立大鼠DCS模型,比较3组大鼠的DCS发病率、发病起始时间、脊髓组织病理改... 目的观察芦丁对减压病(DCS)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2)、DCS模型组(n=34)、芦丁+DCS模型组(n=34)。采用空气加压模拟潜水方法建立大鼠DCS模型,比较3组大鼠的DCS发病率、发病起始时间、脊髓组织病理改变、脊髓组织中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含量变化、肺组织病理病变、肺湿/干比及肺泡灌洗液蛋白质含量等指标,评估芦丁处理对大鼠DCS损伤的作用。结果空气加压模拟潜水后DCS模型组大鼠DCS发病率为47.06%(16/34),芦丁+DCS模型组大鼠DCS的发病率[26.47%(9/34)]较DCS模型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芦丁+DCS模型组大鼠DCS发病起始时间为(9.53±1.88)min,较DCS模型组的发病起始时间[(6.27±2.64)min]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CS模型组中大鼠脊髓组织TNF-α、IL-1β、丙二醛含量升高,肺泡灌洗液蛋白质含量、肺湿/干比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DCS模型组比较,芦丁+DCS模型组大鼠上述指标均降低(P均<0.05)。芦丁处理还能减轻DCS模型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结论芦丁处理能够减轻大鼠DCS损伤,对模型大鼠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病 芦丁 脊髓损伤 肺损伤 炎症 氧化性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上浮脱险训练对心率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肖磊 何静文 +9 位作者 徐静舟 王浩 苏彤 徐淑雨 方以群 王楠 许骥 付国举 汪洁滢 唐云翔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53-558,共6页
目的探讨快速上浮脱险训练过程中参训人员心率及心率变异性的变化规律,分析上浮脱险训练所致个体应激的特点,为有效开展快速上浮脱险训练心理保障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全程记录某部参加3、5、10 m快速上浮脱险训练128名官兵的心电数据... 目的探讨快速上浮脱险训练过程中参训人员心率及心率变异性的变化规律,分析上浮脱险训练所致个体应激的特点,为有效开展快速上浮脱险训练心理保障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全程记录某部参加3、5、10 m快速上浮脱险训练128名官兵的心电数据,比较不同训练阶段[训练前、训练中(进舱、关盖、注水、开盖、出舱)、训练后]和不同训练深度(3、5、10 m)参训人员心率及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全程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和频域指标[总功率(TP)、低频段(LF)、高频段(HF)、LF/HF)]的差异。结果3 m训练深度时参训人员的主观紧张程度高于5 m和10 m训练深度(P均<0.01),注水阶段参训人员的主观紧张程度高于其他各训练阶段(P均<0.01),出舱时参训人员的主观紧张程度低于其他各训练阶段(P均<0.05)。3 m训练深度时参训人员进舱阶段的心率高于5 m训练深度(P<0.05);随着训练深度的增加,参训人员训练后心率逐渐升高(P<0.05);在各训练深度,参训人员在注水、开盖、出舱3个阶段的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训练深度,训练前、中、后参训人员的心率变异性指标均呈下降趋势(P均<0.001)。结论心率和心率变异性能够较好地反映快速上浮脱险训练过程中参训人员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为未来的应激干预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上浮脱险训练 心率 心率变异性 生理学应激 心理学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体细胞气泡损伤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18
作者 黄国阳 孟祥阳 +2 位作者 周全 衣洪杰 徐伟刚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10-1314,共5页
目的建立离体细胞气泡损伤模型,用于潜水减压病等气泡损伤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方法研制离体细胞气泡损伤装置(包括气泡生成注射器、细胞培养皿和打孔装置),通过改变气泡生成注射器末端直径大小获得不同直径大小的气泡。以原代培养... 目的建立离体细胞气泡损伤模型,用于潜水减压病等气泡损伤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方法研制离体细胞气泡损伤装置(包括气泡生成注射器、细胞培养皿和打孔装置),通过改变气泡生成注射器末端直径大小获得不同直径大小的气泡。以原代培养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为研究对象,通过PI染色和CCK-8细胞活力检测观察细胞损伤与气泡直径和气泡触碰时间之间的量效关系,最终建立稳定的离体细胞气泡损伤模型。结果PI染色结果显示,0.5mm直径气泡触碰1、2、3、4h均未对PMVEC产生明显损伤,1.0、1.5和2.0mm直径气泡触碰1、2、3、4 h均能导致死亡的PMVEC增加,且气泡直径越大、触碰时间越长死亡的PMVEC越多。CCK-8细胞活力检测结果显示,1.0、1.5和2.0 mm直径气泡触碰1、2、3、4 h后PMVEC的活力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0 mm直径气泡触碰时间>3 h时对PMVEC损伤才较大,触碰3 h时的细胞存活率为(84.27±1.35)%。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稳定的细胞气泡触碰损伤模型,可用于减压病等气泡损伤相关疾病的研究。就PMVEC而言,直径为2mm的气泡触碰损伤3h可作为最合适的气泡损伤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病 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气泡损伤 气泡触碰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