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顾性分析住院患者心电图QT间期延长的科室分布及病因
1
作者 张芹 王竸婧 +6 位作者 赵耀 曹城玮 王倩 程梓萌 蒙绪良 黄新苗 秦永文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0-375,共6页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心电图出现QT间期延长的科室分布及病因。方法入选2019年1月30日至2022年7月27日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心电图检查且诊断为长QT间期(校正QT间期≥500 ms)的患者61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分析所在...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心电图出现QT间期延长的科室分布及病因。方法入选2019年1月30日至2022年7月27日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心电图检查且诊断为长QT间期(校正QT间期≥500 ms)的患者61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分析所在科室及引起QT间期延长的病因。结果61例QT间期延长住院患者中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和肿瘤分别占50.8%(31例)、45.9%(28例)、23.0%(14例)和8.2%(5例)。QT间期延长患者的住院科室主要集中在急诊科(45.9%,28例)和心血管内科(31.1%,19例)。QT间期延长的病因主要为药物(44.3%,27例)、冠心病(26.2%,16例)及电解质紊乱(24.6%,15例)。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中,常见的药物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抗生素(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及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等。61例QT间期延长住院患者中,有3例(4.9%)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6例(9.8%)住院期间死亡。结论住院患者中,QT间期延长多见于急诊科和心血管内科,绝大多数为获得性QT间期延长,常见的病因包括药物、冠心病及电解质紊乱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QT间期延长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抗心律失常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效再灌注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张萍 陈蕾 +7 位作者 袁绘 罗淑丹 郑静 胡欢欢 吴涛 邓本强 张永巍 刘建民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97-903,共7页
目的探讨有效再灌注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术后90 d发生卒中后抑郁(PSD)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有效再灌注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有效再灌... 目的探讨有效再灌注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术后90 d发生卒中后抑郁(PSD)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有效再灌注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有效再灌注定义为机械取栓治疗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且90 d功能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收集患者入院时基线资料,包括入院时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等炎症指标和机械取栓治疗相关资料,并采用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评估患者的抑郁情绪。将患者分为PSD组(PHQ-9评分≥10分)和无PSD组(PHQ-9评分<10分),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SD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LMR及多因素联合预测PSD的价值。结果共纳入206例有效再灌注的AIS患者,其中PSD组68例(33.01%)、无PSD组138例(66.99%)。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46,P=0.011)、术前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OR=0.707,P=0.008)、入院时白细胞计数(OR=0.729,P=0.006)和入院时LMR(OR=0.596,P=0.003)是有效再灌注的AIS患者机械取栓术后90 d发生PSD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上述4项因素联合预测PSD的AUC值为0.795;LMR单独预测PSD的AUC值为0.711,最佳临界值是2.96,灵敏度为71.0%,特异度为64.7%。LMR≤2.96(86例)和LMR>2.96(120例)的患者取栓术后90 d的PSD发生率分别为51.16%(44/86)和20.00%(24/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0,P<0.001)。结论机械取栓术后获得有效再灌注的AIS患者约1/3会发生PSD。年轻、发病时缺血范围大和入院时LMR与白细胞计数低是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卒中后抑郁 机械取栓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诉为冻结步态的帕金森综合征诊治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徐梦琦 杨月嫦 +3 位作者 庄建华 吴惠涓 赵忠新 王文昭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02-806,共5页
目的观察以冻结步态为主诉的帕金森综合征(PDS)的诊疗过程,为延缓该症状进展提供线索。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2010年11月至2016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帕金森病专病门诊随访、以冻结步态为主诉的PDS... 目的观察以冻结步态为主诉的帕金森综合征(PDS)的诊疗过程,为延缓该症状进展提供线索。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2010年11月至2016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帕金森病专病门诊随访、以冻结步态为主诉的PDS患者,跟踪随访2~6年。所有患者均采用阶梯性诊治措施,即初始使用左旋多巴行基础治疗并观察疗效,如无效则先后选用其他抗帕金森病药物、抗抑郁药物、其他治疗方案(包括药物和手术治疗等)。患者初诊时,采用Hoehn-Yahr分级和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的第二部分(Ⅱ)、第三部分(Ⅲ)评价运动功能,UPDRS的第一部分(Ⅰ)评价总体精神、行为和情绪情况,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抑郁、焦虑状态;初诊和每次随访时均采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评价冻结步态的严重程度。结果 15例冻结步态患者中帕金森病6例,非帕金森病9例(包括2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3例原发性进展型冻结步态、1例额颞叶痴呆、1例血管性PDS、1例药物性PDS、1例原因未明PDS)。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初诊时HoehnYahr分级、UPDRS-Ⅰ总分、UPDRS-Ⅱ总分、UPDRS-Ⅲ总分、MMSE总分、HAMD-17总分、HAMA总分和TUGT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基线时帕金森病组冻结步态病程为(7.50±2.66)年,长于非帕金森病组[(2.56±0.8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帕金森病组左旋多巴治疗有效率高于非帕金森病组(4/6 vs0/9,P=0.01)。结论以冻结步态为主诉的PDS病因具有异质性,冻结步态病程长短有助于诊断原发性帕金森病,冻结步态严重程度对病因提示意义不大。增加左旋多巴剂量对帕金森病中晚期出现的冻结步态有效,对其他原因导致的冻结步态疗效不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步态 帕金森综合征 帕金森病 左旋多巴 病程 病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妊娠期高血清叶酸水平雌性小鼠模型的建立及高血清叶酸水平对胚胎心脏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郭姝怡 高娟 +6 位作者 王瀚宇 董家豪 谢岩 胡斯琦 安心宇 李桐帆 薛赓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66-671,共6页
目的通过高叶酸含量配方饲料结合血清叶酸检测建立围妊娠期高血清叶酸水平的雌性小鼠模型,并研究围妊娠期增补叶酸导致血清叶酸水平升高对后代心脏发育的影响。方法根据文献报道设计了正常叶酸含量(2.0 mg/kg)和高叶酸含量(10.0、20.0、... 目的通过高叶酸含量配方饲料结合血清叶酸检测建立围妊娠期高血清叶酸水平的雌性小鼠模型,并研究围妊娠期增补叶酸导致血清叶酸水平升高对后代心脏发育的影响。方法根据文献报道设计了正常叶酸含量(2.0 mg/kg)和高叶酸含量(10.0、20.0、40.0 mg/kg)的配方饲料。30只6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6只),其中1组使用普通饲料喂养,其余4组分别使用上述4种配方饲料喂养。喂养2周后,根据血清叶酸水平对4组配方饲料喂养的雌鼠(24只)重新分组:正常血清叶酸组(血清叶酸水平<2000 pg/mL)、高血清叶酸组(2000 pg/mL≤血清叶酸水平<3000 pg/mL)、超高血清叶酸组(血清叶酸水平≥3000 pg/mL)。分组后继续使用相应的配方饲料饲养,并与普通饲料喂养的雄鼠合笼,以发现阴道栓当天作为孕0.5 d(E0.5)计算孕龄。获取不同孕龄的胎鼠心脏组织样本,通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孕10.5 d(E10.5)、孕11.5 d(E11.5)和孕13.5 d(E13.5)胎鼠心脏发育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随着饲料中叶酸含量的增加,雌鼠的平均血清叶酸水平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但是不同组间血清叶酸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63)。相较于正常血清叶酸组和高血清叶酸组,超高血清叶酸组胎鼠的心脏表现出间叶组织缺乏(E10.5)、心肌细胞减少且增生不活跃(E10.5)、心房与心室壁厚度均减少(E11.5,P均<0.001)、磷酸化组蛋白H3阳性率降低(E11.5,P均<0.001)、背侧间充质突出缺失(E13.5)、右心耳和心室流出道结构异常(E13.5)及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等房室间隔缺损表现(E13.5)。结论通过围妊娠期增补叶酸结合血清叶酸检测构建高血清叶酸水平雌性小鼠模型的方法可行、有效。围妊娠期雌性小鼠增补叶酸导致的血清叶酸水平剧烈升高与后代心脏发育异常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妊娠期 增补叶酸 血清叶酸水平 心脏发育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共培养条件下毛囊神经嵴干细胞促进神经束膜细胞迁移和增殖
5
作者 于皓杰 杜甑衎 +4 位作者 付靖乔 肖楚兰 杨向群 许家军 刘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2-518,共7页
目的探索体外培养神经束膜细胞的有效方案,并初步研究毛囊神经嵴干细胞(hfNCSC)对神经束膜细胞的激活作用。方法采用“限时消化-差速贴壁-化学药物”方法对大鼠坐骨神经束膜细胞进行培养和纯化,同时培养大鼠触须垫hfNCSC,并对细胞进行... 目的探索体外培养神经束膜细胞的有效方案,并初步研究毛囊神经嵴干细胞(hfNCSC)对神经束膜细胞的激活作用。方法采用“限时消化-差速贴壁-化学药物”方法对大鼠坐骨神经束膜细胞进行培养和纯化,同时培养大鼠触须垫hfNCSC,并对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借助Transwell小室建立hfNCSC与神经束膜细胞的共培养模型,在Transwell上室接种神经束膜细胞,下室接种hfNCSC(hfNCSC共培养组)或不接种细胞(对照组),共培养6、12和18 h后进行结晶紫染色,观测神经束膜细胞的迁移情况。取hfNCSC条件培养基(hfNCSC条件培养基组)和含2%FBS的DMEM培养基(对照组)分别作用于神经束膜细胞,24、48和72 h后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本方案可在2周的时间内获得纯度高达(97.66±2.08)%的神经束膜细胞。将神经束膜细胞与hfNCSC共培养6、12和18 h后,可见hfNCSC共培养组神经束膜细胞的迁移数较对照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以hfNCSC条件培养基作用于神经束膜细胞24 h和48 h后,hfNCSC条件培养基组与对照组神经束膜细胞的细胞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作用72 h后,hfNCSC条件培养基组神经束膜细胞的细胞活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限时消化-差速贴壁-化学药物”方法可成功培养和纯化神经束膜细胞;hfNCSC可激活神经束膜细胞,促进其迁移和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束膜细胞 毛囊神经嵴干细胞 共培养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