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超临界锅炉受热面壁温测量技术研究
1
作者 鲍听 楼玉民 +3 位作者 赵宁宁 顾海林 张光学 严小华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59,共5页
锅炉在高负荷运行时,往往会导致过热器管壁超温而发生爆管现象,因此,有必要对过热器管壁温进行监测。一般采用外壁安装集热块的方式,然而该温度不能反应真实的受热管温度。为准确测量高温下的受热管壁温,设计并加工了试验台,可实现受热... 锅炉在高负荷运行时,往往会导致过热器管壁超温而发生爆管现象,因此,有必要对过热器管壁温进行监测。一般采用外壁安装集热块的方式,然而该温度不能反应真实的受热管温度。为准确测量高温下的受热管壁温,设计并加工了试验台,可实现受热管1/2壁厚处温度的测量。探究了不同烟气温度、安装角度和是否保温条件下管壁外表面温度和1/2壁厚处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同一角度时,温差随来流烟气温度和管内流速的增大而增大,其中最大可达到30 ℃。安装角度在迎风面(0°)和侧面(90°)时,温差相对较大,在背风面(180°)时,温差最小。添加保温层可以明显减小温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炉 过热器 管壁温度测量 集热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厂脱硫废水回用及零排放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霍俊羽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4-68,74,共6页
目前脱硫废水处理回用及零排放技术主要围绕预处理、浓缩减量和固化结晶开展研究,针对现有的一些技术方法进行了综述,为电厂实现脱硫废水的深度处理和零排回用提供一定参考和思路。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一些新兴技术发展应用还不够成熟,... 目前脱硫废水处理回用及零排放技术主要围绕预处理、浓缩减量和固化结晶开展研究,针对现有的一些技术方法进行了综述,为电厂实现脱硫废水的深度处理和零排回用提供一定参考和思路。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一些新兴技术发展应用还不够成熟,但多种膜处理技术已经在预处理和浓缩方面有了出色表现。因此,在实际工程应用当中,电厂应从自身实际运行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建设维护成本、可持续稳定运行和避免二次污染等方面来选择绿色经济可行的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硫废水 零排放 预处理 浓缩处理 固化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硅酸复合絮凝剂在典型工业高盐废水深度除氟及协同COD去除中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施国忠 张雅琴 张林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22-128,共7页
作为典型的工业高盐废水,煤化工废水的零排放已成为现代煤化工行业绿色发展的关键瓶颈。其中氟离子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协同富集会造成膜污染与系统失稳,是深度预处理的核心难题。本研究开发了一种Al/Ca/Si复合的新型絮凝剂(ZN-DF-07),... 作为典型的工业高盐废水,煤化工废水的零排放已成为现代煤化工行业绿色发展的关键瓶颈。其中氟离子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协同富集会造成膜污染与系统失稳,是深度预处理的核心难题。本研究开发了一种Al/Ca/Si复合的新型絮凝剂(ZN-DF-07),通过单因素与正交优化确定最佳制备条件(n(Al+Ca)/n(Si)=6∶1,n(Al)/n(Ca)=2∶3,碱化度0.5)。该絮凝剂通过Al^(3+)多核羟基络合吸附氟离子,Ca^(2+)沉淀生成CaF_(2)及Si羟基骨架的吸附-桥联作用,形成“络合-沉淀-吸附”协同机制,实现氟离子与COD的高效去除。通过优化最佳混凝试验条件,氟离子浓度降至2 mg/L以下,COD去除率超过70%。与常规混凝剂PAC、PFS相比,ZN-DF-07沉降速度更快,单位水处理成本低至0.88元/m^(3),经济与环境潜力优势明显。2 m^(3)/h中试验证表明,复合絮凝剂在深度除氟离子和协同降COD方面性能稳定,为煤化工高盐废水零排放系统的经济高效运行提供了新思路与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化工高盐废水 复合絮凝剂 深度除氟 协同COD去除 中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氧化工艺在高盐含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施国忠 徐浩然 +3 位作者 颜亦磊 冯向东 姚之侃 张林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2-156,共5页
经多年治理,燃煤电厂大部分常规废水已经得到了合理回用,但高盐含氨废水的深度处理仍存缺陷。燃煤电厂含氨废水具有水量多、含氨量大、含盐量高的特点,远远超出国家污水排放标准氨氮限值15 mg/L,也难以通过简单处理达到回用标准。针对... 经多年治理,燃煤电厂大部分常规废水已经得到了合理回用,但高盐含氨废水的深度处理仍存缺陷。燃煤电厂含氨废水具有水量多、含氨量大、含盐量高的特点,远远超出国家污水排放标准氨氮限值15 mg/L,也难以通过简单处理达到回用标准。针对燃煤电厂含氨废水的水质特点和处理需求,设计并建设了2×60 m^(3)/h处理能力的电化学氧化含氨废水处理工程,并开发了系统运行策略。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满足燃煤电厂20.9万吨/年的含氨废水处理需求,并将副产物余氯用作为冷却水系统杀菌剂。通过进水水质调质和反应器电流控制确保出水氨氮浓度小于1 mg/L,通过进水pH控制和氨氮浓度控制确保出水pH不小于6.0。增大反应器电流有利于提高氨氮去除效率和出水余氯浓度,但会影响系统能耗和出水pH。工程静态投资709万元,运行经济成本182.5万元/年,静态投资回收期4.7年,去除氨氮污染物14630 kg/年。相较于原有折点氯化工艺,具有能量效率高、设备占地小、无需投加药剂、运行成本低、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为同类含氨废水的绿色高效处理提供了工程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氧化 含氨废水 燃煤电厂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0 MW超超临界锅炉高温再热器炉内壁温分布特性研究
5
作者 赵宁宁 李培 +3 位作者 黄炜强 施子福 李望 钟崴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1,共7页
针对高温再热器炉内壁温难以长时间连续监测的问题,选择K分度热电偶的测量元件,采用集热块与测量元件预先焊接在一起后安装在某1000 MW锅炉高温再热器炉内管壁上的方式,获得不同工况下高温再热器炉内壁温特性。分析了高温再热器同一根... 针对高温再热器炉内壁温难以长时间连续监测的问题,选择K分度热电偶的测量元件,采用集热块与测量元件预先焊接在一起后安装在某1000 MW锅炉高温再热器炉内管壁上的方式,获得不同工况下高温再热器炉内壁温特性。分析了高温再热器同一根管沿管程温度分布、烟气入口截面温度分布特性、炉内外对应测点的关系、炉内测点与负荷的关系以及管壁相同位置向火面及背火面温度之间的差别。结果表明:沿管程方向,U型弯底部温度最高;不同负荷下高温再热器烟气入口截面温度分布无明显统一规律;炉内壁温测点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炉内实际壁温;炉内测点与炉外测点温度存在近似线性的关系;炉内测点温度与负荷无明显量化关系;向火面温度较背火面高出35~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00 MW锅炉 炉内壁温 高温再热器 温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入产出视角下中国碳转移特征可视分析方法研究
6
作者 张翔 倪瑜那 +4 位作者 李松岳 高刚毅 刘玉华 傅骏伟 周志光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04-1615,共12页
碳转移是指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由于经济活动而导致隐含碳所发生的排放转移.产业部门间复杂多变的碳转移关系使得碳转移特征及其时序变化规律难以被有效地捕捉和发现.为了探索碳在不同产业部门的时空转移特征及时空转移规律,设计了面向不... 碳转移是指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由于经济活动而导致隐含碳所发生的排放转移.产业部门间复杂多变的碳转移关系使得碳转移特征及其时序变化规律难以被有效地捕捉和发现.为了探索碳在不同产业部门的时空转移特征及时空转移规律,设计了面向不同地区产业部门投入产出数据的碳转移特征可视分析工具.首先,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于不同地区产业部门之间的碳转移规模进行测算,构建所有地区产业部门之间的碳转移网络;其次,在构建的碳转移网络基础上,利用node2vec模型将地区产业部门转换为高维向量表征,将其投影至低维空间,直观地探索和分析与碳转移关系紧密的产业部门,并设计交互便捷的多个关联视图,以展示不同时间步碳转移特征,帮助用户快速地感知和发现碳转移的时序变化规律和异常;最后,设计交互方案关联可视化系统,实现面向碳转移的可视分析,支持用户从多个角度交互地感知和探索隐含的碳转移模式及其时序变化特征.利用我国真实的碳排放数据进行的案例分析的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可以帮助用户从多个角度分析碳转移特征及其时序变化规律,对于合理指导地区产业部门的碳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碳减排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碳转移 空间网络 时间关联 可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阀门内漏识别及内漏速率量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朱沈宾 李振林 +2 位作者 王西明 李想 张鸣远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7-175,共9页
阀门作为天然气管线的关键部件,若发生内漏会带来经济损失及生产安全隐患。因此,阀门内漏的有效诊断及内漏速率的准确量化具有重大意义。针对复杂背景噪声下内漏诊断效率不高的问题,以内漏信号和非泄漏噪声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图作为输入,... 阀门作为天然气管线的关键部件,若发生内漏会带来经济损失及生产安全隐患。因此,阀门内漏的有效诊断及内漏速率的准确量化具有重大意义。针对复杂背景噪声下内漏诊断效率不高的问题,以内漏信号和非泄漏噪声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图作为输入,构建了阀门内漏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识别模型;针对物理理论及浅层网络模型在多工况阀门内漏数据上存在量化误差大的问题,构建了阀门内漏速率深度信念网络(deep belief network, DBN)量化回归模型,并与支持向量回归机、BP神经网络等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模型的内漏识别准确率及内漏速率量化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99%和9.101 2,证实了所构建模型的高效性,为阀门内漏诊断与评价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阀门内漏识别 内漏速率 卷积神经网络(CNN) 深度信念网络(DB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30 MW机组煤粉锅炉耦合油污泥低负荷燃烧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海丹 张凡志 +2 位作者 方仙明 梁震 张光学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3-160,共8页
针对含油污泥的无害化处置问题,提出预处理后送入煤粉锅炉与煤粉耦合燃烧的技术路线,在330 MW机组四角切圆锅炉上做了改造,并进行了含油污泥的热重分析及含油污泥入炉后的数值模拟,开展了油污泥入炉低负荷稳燃试验。结果表明:含油污泥... 针对含油污泥的无害化处置问题,提出预处理后送入煤粉锅炉与煤粉耦合燃烧的技术路线,在330 MW机组四角切圆锅炉上做了改造,并进行了含油污泥的热重分析及含油污泥入炉后的数值模拟,开展了油污泥入炉低负荷稳燃试验。结果表明:含油污泥具有易着火且热值接近动力煤的特点,可提高锅炉低负荷稳燃能力;含油污泥入炉后火焰中心略微下移,排放的烟气NO_(x)量有所降低;锅炉最低稳燃负荷率可低至20.00%,对应燃烧器层炉膛温度上升30~50℃,煤粉燃烧器火检信号更稳定,飞灰含碳量从4.79%降至3.80%,证明了油污泥对低负荷工况下煤粉燃烧的促进作用;120 MW负荷下含油污泥入炉后,锅炉效率提高约0.23百分点,可降低供电煤耗率约0.7 g/(k W·h),含油污泥热值可替代标准煤约3.7 t/h,节能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 锅炉 耦合燃烧 低负荷稳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缩空气冷却的炉内换热管壁温测量技术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鲍听 楼玉民 +3 位作者 赵宁宁 顾海林 张光学 严小华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4-37,共4页
为了实现长期有效的炉内受热面壁温测量,设计了基于压缩空气冷却保护的温度测量技术方案,并通过数值模拟手段进行验证。探索了冷却空气速度和管径对冷却效果的影响,从而给出了性能参数调整和优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测温系统中的冷却空... 为了实现长期有效的炉内受热面壁温测量,设计了基于压缩空气冷却保护的温度测量技术方案,并通过数值模拟手段进行验证。探索了冷却空气速度和管径对冷却效果的影响,从而给出了性能参数调整和优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测温系统中的冷却空气压降随流动速度的增加而急剧增大,当流速达到30m/s时,压降达到0.75MPa,接近使用极限;热电偶引线平均温度则随流速增加呈线性减小,而流速对热电偶测点处温度的影响可以忽略。此外还分析了冷却保护管管径的影响,当管径过大时热电偶引线温度会超标,过小则会导致入口压力过高,管径为25 mm时较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热器 管壁温度测量 数值模拟 温度场 压缩空气冷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吸收光谱的CO/CO_(2)/H_(2)S浓度同步在线测量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学军 陈勤根 +3 位作者 杨展 邓琴 贺拴玲 彭志敏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2-1416,共5页
CO、CO_(2)、H_(2)S是燃煤锅炉炉内气氛重要组成部分,其浓度不仅能够反映燃烧工况,还可作为水冷壁高温腐蚀程度判断依据,因此实现CO、CO_(2)、H_(2)S浓度的准确测量意义重大。首先采用波长调制-直接吸收(WM-DAS)方法结合约40 m长光程Her... CO、CO_(2)、H_(2)S是燃煤锅炉炉内气氛重要组成部分,其浓度不仅能够反映燃烧工况,还可作为水冷壁高温腐蚀程度判断依据,因此实现CO、CO_(2)、H_(2)S浓度的准确测量意义重大。首先采用波长调制-直接吸收(WM-DAS)方法结合约40 m长光程Herriott池,在室温低压下,开展不同CO/CO_(2)浓度配比下三种气体吸收率同步测量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气体的吸收率测量值与理论计算值相近,相对误差在6.82%以内,测量结果可靠性较高;然后对不同浓度CO/CO_(2)(0~2000μL·L^(-1))、H_(2)S(0~20μL·L^(-1))进行动态测量,结果表明,测量系统对三种组分浓度变化的响应具有较好的线性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长调制-直接吸收光谱 CO浓度 CO_(2)浓度 H_(2)S浓度 同步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厂末端废水调质与干化技术研究及其工程示范 被引量:12
11
作者 姚子麟 袁伟中 +2 位作者 陈彪 刘春红 童小忠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8-53,共6页
为了顺应燃煤电厂对废水零排放的需求,实现燃煤电厂末端废水合理处理,在分析梳理末端废水水质与现有零排放处理工艺的基础上,对燃煤电厂末端废水调质及干化技术进行了研究与探讨。研究了含盐雾滴的干燥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比选雾化方... 为了顺应燃煤电厂对废水零排放的需求,实现燃煤电厂末端废水合理处理,在分析梳理末端废水水质与现有零排放处理工艺的基础上,对燃煤电厂末端废水调质及干化技术进行了研究与探讨。研究了含盐雾滴的干燥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比选雾化方式和烟气分配方式,最终确定了以烟气旁路干化的方式来处理末端废水的技术,并进行了工程应用,完成了工程示范项目,并对其工程效果和运行经济性进行了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末端废水调质 烟气旁路干化 工程示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化工废水的盐分对两种高级氧化技术的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春红 王毅 +3 位作者 孙伟钢 邹海旭 李海胜 徐颜军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6-141,共6页
本文以浙能新天煤化工废水零排放系统为例,通过现场实际废水中试,对不同盐分废水进行两种高级氧化的平行实验,结合催化反应机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文章指出应根据处理废水的盐分选择高级氧化技术,低含盐处理段可以采用以羟基自由基为主... 本文以浙能新天煤化工废水零排放系统为例,通过现场实际废水中试,对不同盐分废水进行两种高级氧化的平行实验,结合催化反应机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文章指出应根据处理废水的盐分选择高级氧化技术,低含盐处理段可以采用以羟基自由基为主的臭氧高级氧化,催化剂可以选择铝基和碳基,采用碳基催化剂对有机物的去除效率较高;高盐废水采用非自由基为主的过硫酸盐高级氧化和碳基催化剂,可以使有机物的去除效率更高,实验结果为废水高级氧化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零液体排放 膜浓缩 反渗透浓水 高级氧化 臭氧催化氧化 过硫酸盐高级氧化 溶解性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水胺吸收剂CO_(2)捕集工艺的中试试验与技术经济性评价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飞 祁志福 +1 位作者 方梦祥 丁浩然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897-3904,I0012,共9页
化学吸收法是现阶段燃烧后CO_(2)捕集大规模应用的主要技术路线,但其运行和投资成本高是技术难题。该文采用基于有机胺构效关系开发的低再生能耗少水胺吸收剂,在真实燃烧后烟气条件下的中试平台上,试验研究少水胺吸收剂的CO_(2)捕集率... 化学吸收法是现阶段燃烧后CO_(2)捕集大规模应用的主要技术路线,但其运行和投资成本高是技术难题。该文采用基于有机胺构效关系开发的低再生能耗少水胺吸收剂,在真实燃烧后烟气条件下的中试平台上,试验研究少水胺吸收剂的CO_(2)捕集率、再生能耗、挥发性胺排放等性能,并通过流程模拟与成本测算,评估技术经济性。中试结果表明,烟气流量为260~280 m^(3)/h,CO_(2)浓度(干基)约12%,少水胺体系(水质量浓度约15%)实现稳定运行,CO_(2)捕集率高于90%,再生能耗低至2.35 GJ/t CO_(2),胺挥发排放较高(约110~380 mg/m^(3))。在Aspen Plus建立10000 m^(3)/h烟气CO_(2)捕集工艺流程,相比常规一乙醇胺(monoethanolamine,MEA)工艺,少水胺工艺系统的投资成本降低12%,运行成本降低20%。该少水胺吸收剂具有CO_(2)捕集率高、再生能耗低、系统投资和运行成本低等优势,有望在工业示范中应用。该文研究结果可为万t级/年CO_(2)捕集示范工程的设计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气 CO_(2)捕集 少水胺 中试试验 再生能耗 胺排放 工艺模拟 技术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F膜接触器在电厂含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吕佳慧 戴洁 +4 位作者 施国忠 岑易 徐浩然 冯向东 张林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3-129,共7页
燃煤电厂含氨废水具有水量大、氨氮浓度高、水质波动大的特点,常规脱氨工艺处理困难.本文采用PVDF膜接触器处理燃煤电厂高浓含氨废水,考察了膜接触器类型、水侧流量、气侧真空度、气液接触面积、进水水质等因素对脱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 燃煤电厂含氨废水具有水量大、氨氮浓度高、水质波动大的特点,常规脱氨工艺处理困难.本文采用PVDF膜接触器处理燃煤电厂高浓含氨废水,考察了膜接触器类型、水侧流量、气侧真空度、气液接触面积、进水水质等因素对脱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PVDF膜接触器的气液分离工艺,能够将高浓含氨废水中的氨氮浓度由1 250 mg/L降至300 mg/L以下;外压式和内压式膜接触器都有理想的应用效果;提高膜接触器水侧流量、气侧真空度能够有效提高NH3传质效率;增大传质膜面积能够显著提升循环液氨氮脱除率.提出了分离NH3在燃煤电厂的多种资源化回用途径,为膜接触器的工程化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接触器 含氨废水 燃煤电厂 脱氮通量 聚偏氟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OFC尾气供热的甲烷重整制氢反应器模拟及实验研究
15
作者 李晓洁 田彭杰 +2 位作者 周剑武 夏天 张光学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35,共8页
设计了一种千瓦级新型甲烷重整制氢反应器,采用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尾气供热,充分利用尾气中的余热和可燃成分,构成紧凑的高效天然气发电系统。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对反应器内燃烧及重整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固态氧化物燃料电... 设计了一种千瓦级新型甲烷重整制氢反应器,采用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尾气供热,充分利用尾气中的余热和可燃成分,构成紧凑的高效天然气发电系统。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对反应器内燃烧及重整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和阴极尾气能够在反应器中稳定燃烧,形成1 486℃高温火焰,为甲烷水蒸气重整反应供热;重整管内水蒸气和甲烷体积分数沿程不断降低,由于水蒸气过量,出口处水蒸气体积分数为35%,出口氢气体积分数为45%,甲烷转化率达到90%左右;镍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导热系数,因此重整管内外温差小于15℃;利用实验获得了反应器内温度、甲烷体积分数及甲烷转化率等数据,对比模拟结果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C尾气 甲烷重整 制氢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的燃煤锅炉协同处置含油污泥方案设计
16
作者 张凡志 郑德水 +3 位作者 张海丹 李卫平 方仙明 张光学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0,共8页
针对含油污泥产量高、危害大及处理困难等特点,设计了采用燃煤锅炉进行协同焚烧处置的技术方案,对含油污泥进行加热、除杂、配比及均匀化后,由喷枪雾化后形成50~150μm的液滴,送入炉膛燃烧。采用计算流体力学对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及优化... 针对含油污泥产量高、危害大及处理困难等特点,设计了采用燃煤锅炉进行协同焚烧处置的技术方案,对含油污泥进行加热、除杂、配比及均匀化后,由喷枪雾化后形成50~150μm的液滴,送入炉膛燃烧。采用计算流体力学对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及优化。结果表明:当喷枪布置在主燃区中下位置时,油泥液滴能够穿透至炉膛内部,避免贴壁燃烧引起的壁面温度高、还原性气氛强等问题。由于掺烧比例低、油泥热值与煤粉接近,因此不同的布置方案均不会影响整体炉膛内温度场分布特性。当喷枪布置在主燃区中间位置时,四周水冷壁表面的氧气体积分数较高,避免了高温腐蚀风险。从煤粉燃尽率来看,掺烧含油污泥后,不同的方案均能够降低飞灰含碳量,当喷枪布置在主燃区中间位置时,不同负荷下油泥对煤粉燃尽率的影响均较小。经过数值模拟分析后认为,采用大型燃煤锅炉进行含油污泥协同处置,最优方案是将雾化喷枪布置在主燃区中部二次风喷口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 燃煤锅炉 协同处置 掺烧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厂飞灰PM_(2.5)及PM_(2.5-10)中多环芳烃分布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敬伟 施浩勋 +3 位作者 李敏 邬东立 施国忠 李晓东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6-311,共6页
通过试验装置从飞灰样品中分离出PM2.5和PM2.5-10灰样,利用GC-MS检测出其中USEPA建议优先检测的16种多环芳烃(PAHs)的质量分数,分析了这些多环芳烃在PM2.5和PM2.5-10中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PM2.5中PAHs的平均质量分数约为PM2.5-10中的1... 通过试验装置从飞灰样品中分离出PM2.5和PM2.5-10灰样,利用GC-MS检测出其中USEPA建议优先检测的16种多环芳烃(PAHs)的质量分数,分析了这些多环芳烃在PM2.5和PM2.5-10中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PM2.5中PAHs的平均质量分数约为PM2.5-10中的1.86倍;PM2.5中三环、四环PAHs占主要部分,PM2.5和PM2.5-10中六环PAHs质量分数均较小;PM2.5和PM2.5-10对不同PAHs的吸附能力不同,PM2.5对二环、三环、四环PAHs的吸附能力强于PM2.5-10,而对五环、六环PAHs的吸附能力相对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飞灰 GC-MS PM2.5 PM2.5-10 多环芳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的有机胺挥发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飞 祁志福 +2 位作者 方梦祥 申震 厉宸希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3-43,共11页
化学吸收法是现阶段唯一可大规模捕集烟气CO_(2)的技术路线,有机胺是常用的吸收剂,有机胺挥发性对系统运行成本、环境污染等影响较大。本文对比了目前文献中用于测量有机胺气液平衡的静态总压法、改进型沸点仪、在线傅里叶红外等实验装... 化学吸收法是现阶段唯一可大规模捕集烟气CO_(2)的技术路线,有机胺是常用的吸收剂,有机胺挥发性对系统运行成本、环境污染等影响较大。本文对比了目前文献中用于测量有机胺气液平衡的静态总压法、改进型沸点仪、在线傅里叶红外等实验装置和方法,介绍了描述有机胺体系的Wilson模型、NRTL模型、UNIQUAC模型等热力学模型,重点综述了影响有机胺吸收剂挥发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研究现状。极性基团如羟基、伯氨基等有利于降低胺挥发。温度主要是影响亨利常数和饱和蒸气压,摩尔分数主要影响胺分子活度系数。常规胺基吸收剂的挥发性随CO_(2)负荷增加而减小,弱极性吸收剂的挥发性受到离子强度影响更大。结合烟气CO_(2)捕集特性,提出下一步有机胺吸收剂挥发性研究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 有机胺 挥发性 气液平衡 亨利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纤维素膜制备及其用于染料废水分离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鸽 周志军 +3 位作者 王维平 陈彪 袁洁芸 张林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8-51,62,共5页
采用涂敷法制备了以纳米纤维素为分离层的复合纳滤膜,通过调节纳米纤维素铸膜液的pH,解决了铸膜液在聚砜底膜上粘合力不强、难以成膜的问题,研究了交联剂对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戊二醛交联的纳米纤维素膜稳定性更好、截留率更高;... 采用涂敷法制备了以纳米纤维素为分离层的复合纳滤膜,通过调节纳米纤维素铸膜液的pH,解决了铸膜液在聚砜底膜上粘合力不强、难以成膜的问题,研究了交联剂对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戊二醛交联的纳米纤维素膜稳定性更好、截留率更高;交联膜对刚果红、橙黄G两种染料的截留率可至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纤维素 交联 纳滤膜 染料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网蓄热提升机组AGC、一次调频品质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王建强 郑渭建 +1 位作者 童小忠 顾伟飞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5,10,共6页
针对亚临界机组的负荷控制性能和响应的现状,结合电力调度自动发电控制(AGC)和机组一次调频要求进行剖析。通过对供热管道的蓄热容量计算,对照实际机组AGC、一次调频的负荷响应需求,得出热网蓄热的可用程度,初步计算出热网蓄热量对应的... 针对亚临界机组的负荷控制性能和响应的现状,结合电力调度自动发电控制(AGC)和机组一次调频要求进行剖析。通过对供热管道的蓄热容量计算,对照实际机组AGC、一次调频的负荷响应需求,得出热网蓄热的可用程度,初步计算出热网蓄热量对应的负荷响应幅度和持续时间。根据实际供热机组开展试验,根据试验数据进行论证研究,提出了初步研究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电机组 AGC 热网蓄热 一次调频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