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器视觉技术在水产食品感官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
作者 贾志鑫 傅玲琳 +4 位作者 杨信廷 史策 王海燕 周瑾茹 王彦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320-325,共6页
机器视觉技术是一种无损、快速、经济的检测技术。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本文介绍了机器视觉系统的优点和对颜色、形状、尺寸等的检测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机器视觉技术在包括鱼、虾、扇贝和牡蛎等水产食品感官检测方面的应用进... 机器视觉技术是一种无损、快速、经济的检测技术。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本文介绍了机器视觉系统的优点和对颜色、形状、尺寸等的检测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机器视觉技术在包括鱼、虾、扇贝和牡蛎等水产食品感官检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和讨论,此外,探究了机器视觉技术目前在水产食品感官检测领域应用的局限性及在深度学习方面的发展前景。本文旨在为水产食品的感官检测提供技术支撑,保障消费者的食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视觉 图像分析 水产食品 感官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贮藏温度下养殖大黄鱼生物胺等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冯杰 王徐媛 +3 位作者 傅玲琳 王翀 王海燕 王彦波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12,共8页
生物胺是影响养殖大黄鱼贮藏品质的重要因素,研究探讨不同贮藏温度下生物胺、菌落总数、p H值、挥发性盐基氮及三甲胺的变化规律,并对生物胺与其他品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贮藏温度对养殖大黄鱼生物胺等品质指标具有显著的影... 生物胺是影响养殖大黄鱼贮藏品质的重要因素,研究探讨不同贮藏温度下生物胺、菌落总数、p H值、挥发性盐基氮及三甲胺的变化规律,并对生物胺与其他品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贮藏温度对养殖大黄鱼生物胺等品质指标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品质下降速度加快。25℃和4℃贮藏条件下,养殖大黄鱼菌落总数分别于18 h和6 d超出临界值,达到5.56 lg(CFU/g)和5.03 lg(CFU/g),挥发性盐基氮分别于36 h和10 d超出临界值,达到33.85 mg/100 g和31.81 mg/100 g。研究发现腐胺和尸胺与其他品质指标均显著相关,通过SPSS回归分析,建立相应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15和0.7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温度 生物胺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调控下的食物过敏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3
作者 傅玲琳 谢梦华 +3 位作者 王翀 黄健健 钱怡 王彦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305-313,共9页
随着过敏人群数量的快速增加,食物过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肠道微生物在机体免疫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抗生素的使用、膳食结构的改变等因素所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将会增加人群患食物过敏的机率。本文... 随着过敏人群数量的快速增加,食物过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肠道微生物在机体免疫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抗生素的使用、膳食结构的改变等因素所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将会增加人群患食物过敏的机率。本文将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综述目前对口服耐受的产生及因其缺失而引起食物过敏的相关机理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肠道微生物调节食物过敏的潜在通路,最后概述有关益生菌缓解食物过敏的应用及机制研究。通过了解肠道微生物与宿主黏膜系统的相互作用,可为预防及治疗食物过敏提供新的调控靶点和研究思路,并为益生菌缓解食物过敏提供理论依据和改进方案,从而减少食物过敏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过敏 口服耐受 肠道菌群 益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华韬 张巧智 +3 位作者 倪皓洁 王彦波 刘福奇 傅玲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362-371,共10页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是还原糖与蛋白质自由氨基间发生美拉德反应形成的一类异质性共价化合物的总称。研究发现食源性AGEs摄入后会在体内蓄积并对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因此有必要开展食物中各类A...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是还原糖与蛋白质自由氨基间发生美拉德反应形成的一类异质性共价化合物的总称。研究发现食源性AGEs摄入后会在体内蓄积并对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因此有必要开展食物中各类AGEs的检测分析研究。食品中的AGEs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目前缺少通用的检测分析方法。因此,本文针对食源性AGEs的结构和类型、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以及相关检测技术进行综述,重点介绍食源性AGEs的免疫分析和仪器分析方法,深入探讨各类技术的特点和优劣势,并对后续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食源性AGEs检测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研究体系的形成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加工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健康危害 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细菌关键小分子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王飞飞 傅玲琳 +3 位作者 鲍星月 刘长军 张晓双 王彦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272-279,共8页
食源性细菌引起的食品腐败和生物被膜形成是食品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研究表明这些现象与细菌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和第二信使环二鸟苷酸(cyclic di-guanosine monophosphate,c-di-GMP)系统密切相关,深入研究发现细菌可通过... 食源性细菌引起的食品腐败和生物被膜形成是食品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研究表明这些现象与细菌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和第二信使环二鸟苷酸(cyclic di-guanosine monophosphate,c-di-GMP)系统密切相关,深入研究发现细菌可通过利用胞外自诱导物和胞内c-di-GMP分别感知细胞密度和外界刺激来调控一系列生理活性。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食品腐败和生物被膜形成关联的QS和c-di-GMP这两个系统,阐述食源性细菌关键小分子信号通路,探讨QS和c-di-GMP信号通路之间的调控网络,旨在更好地理解食品体系中细菌引起的腐败和生物被膜形成现象,提供保障食品品质与安全的控制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细菌 群体感应 环二鸟苷酸 食品腐败 生物被膜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过敏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王雅清 倪皓洁 +4 位作者 李华韬 潘童 杨仁迪 傅玲琳 王彦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264-270,共7页
食物过敏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研究发现,明确食物过敏原的种类并远离食物过敏原仍是解决食物过敏的最有效途径,鉴于此食物过敏原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目前食物过敏原相关检测技术,探究了基... 食物过敏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研究发现,明确食物过敏原的种类并远离食物过敏原仍是解决食物过敏的最有效途径,鉴于此食物过敏原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目前食物过敏原相关检测技术,探究了基于蛋白质和核酸的食物过敏原检测技术的新发展与新应用,并通过解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探讨了食物过敏原检测技术的发展瓶颈与未来的发展前景,旨在为食物过敏防控和消费者健康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过敏 过敏原 检测技术 蛋白 核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源谷氨酰胺转氨酶对干贝嫩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飞飞 王徐媛 +3 位作者 杨仁迪 潘童 傅玲琳 王彦波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63-68,87,共7页
为提高干贝食用品质,研究微生物源谷氨酰胺转氨酶对干贝的嫩化作用。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nhnken试验设计,以关键因素弹性为响应值,对酶用量、pH值、处理温度进行试验,优化得到谷氨酰胺转氨酶最佳作用条件并评价其嫩化效果。... 为提高干贝食用品质,研究微生物源谷氨酰胺转氨酶对干贝的嫩化作用。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nhnken试验设计,以关键因素弹性为响应值,对酶用量、pH值、处理温度进行试验,优化得到谷氨酰胺转氨酶最佳作用条件并评价其嫩化效果。结果表明,在酶用量0.58%,pH 6.29,温度50.4℃时,酶的嫩化作用最佳,且因素的显著性次序为:pH值>处理温度>酶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源谷氨酰胺转氨酶 干贝 嫩化 响应面试验 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原肌球蛋白不同致敏途径对BALB/c小鼠致敏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傅玲琳 谢梦华 +2 位作者 王翀 王海燕 王彦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166-175,共10页
随着食物过敏现象的日益普遍,其已成为工业化国家一个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食物蛋白致敏机理的相关研究大多借助于两大类小鼠模型,即口服致敏模型和局部或皮肤致敏模型。然而,不同模型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研究却鲜有... 随着食物过敏现象的日益普遍,其已成为工业化国家一个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食物蛋白致敏机理的相关研究大多借助于两大类小鼠模型,即口服致敏模型和局部或皮肤致敏模型。然而,不同模型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研究却鲜有人关注。鉴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对虾原肌球蛋白口服灌胃和腹腔注射两种给药途径对BALB/c小鼠致敏性的影响,寻求最佳给药方式,以便建立有效的动物模型,并在分子及免疫水平研究其致敏机理,从而为食物过敏原动物模型的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研究食物过敏原致敏机制以及预防治疗食物过敏提供重要的模型依据。结果表明,腹腔注射小鼠血清中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E、组胺以及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s,Th)2型细胞因子含量均高于口服灌胃小鼠,其致敏性更好。此外,口服灌胃小鼠血清特异性Ig G2a、干扰素-γ、调节性T细胞水平增加,表明虽有黏膜佐剂作用,但口服给药仍可能使小鼠产生口服免疫耐受,从而降低对虾原肌球蛋白对其的致敏性。本研究表明,腹腔注射原肌球蛋白比口服灌胃更易使小鼠致敏,其Th1/Th2平衡被打破,Th2反应占据优势,更适合用于构建食物致敏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肌球蛋白 口服灌胃 腹腔注射 食物过敏 小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原肌球蛋白致敏小鼠模型的构建及乳酸菌肠黏膜免疫效应对致敏性的影响
9
作者 傅玲琳 富舒洁 +3 位作者 黄健健 钱怡 王翀 王彦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9-176,共8页
以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为主要过敏原,腹腔注射6周龄BALB/c雌、雄小鼠,从第14天开始给治疗组小鼠口服灌胃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Bifidobacterium longum subsp.)1.2202或芽孢乳酸菌09.712(Bacillus coagulans09.712),连续灌胃20 d... 以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为主要过敏原,腹腔注射6周龄BALB/c雌、雄小鼠,从第14天开始给治疗组小鼠口服灌胃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Bifidobacterium longum subsp.)1.2202或芽孢乳酸菌09.712(Bacillus coagulans09.712),连续灌胃20 d。根据小鼠腹泻情况、过敏症状评分、血清中组胺(histamine,HIS)质量浓度、TM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E水平变化构建TM致敏及益生菌治疗小鼠模型;通过氯乙酸萘酚酯酶染色、高碘酸希夫试剂特殊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肠道部位的肥大细胞和杯状细胞,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肠道部位的CD4^+T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探究肠黏膜免疫在TM致敏及益生菌缓解TM致敏作用中的机理。结果表明:雌性小鼠更适用于构建TM致敏模型;益生菌灌胃可以通过降低血清中HIS质量浓度和Ig E水平缓解肠黏膜免疫反应,减轻TM过敏症状。本研究从肠黏膜免疫反应角度探究了其在TM致敏中的作用,为食物过敏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肌球蛋白 水产品过敏 肠黏膜免疫 益生菌 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1.2202 芽孢乳酸菌09.7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型原肌球蛋白MBP-CTB-TM构建及其口服致敏性评价
10
作者 傅玲琳 黄健健 +2 位作者 谢梦华 王翀 王彦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114-121,共8页
将麦芽糖结合蛋白(maltose-binding protein,MBP)、霍乱毒素B亚基(cholera toxin B subunit,CTB)以及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重组构建MBP-CTB-EGFP并原核表达纯化,利用HEK293T细胞模型探究MBP... 将麦芽糖结合蛋白(maltose-binding protein,MBP)、霍乱毒素B亚基(cholera toxin B subunit,CTB)以及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重组构建MBP-CTB-EGFP并原核表达纯化,利用HEK293T细胞模型探究MBP-CTB-EGFP穿透细胞膜的能力,从而开发新型黏膜佐剂.进一步地,利用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重组融合蛋白MBP-CTB-TM,将其应用于Balb/c小鼠致敏实验,探究融合蛋白的致敏性及其对小鼠食物过敏相关免疫反应的影响,以达到降低过敏原剂量提高建模效率的效果.结果表明:MBP-CTB-EGFP具有作为黏膜佐剂的能力,从而促进外源蛋白进入HEK293T细胞内,且与转染方式相比,携带外源蛋白进入细胞的效率更高.另一方面,利用融合蛋白MBP-CTB-TM免疫小鼠,TM特异性IgE的OD450 nm达到0.4,而天然TM致敏组仅为0.05,此外融合蛋白致敏还导致高水平的TM特异性IgG1、IgG2a产生.本研究表明,融合蛋白MBP-CTB-TM致敏效果更好,有可能达到降低过敏原用量的效果,为后续食物过敏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毒素B亚基 原肌球蛋白 融合蛋白 食物过敏 小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及酶解对虹鳟鱼I型胶原蛋白抗原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晓辉 倪赛巧 +3 位作者 王翀 王彦波 张岩 傅玲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87-93,共7页
采用超高压及酶解两种方法处理虹鳟鱼过敏原I型胶原蛋白,并研究对其抗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超高压处理后,I型胶原蛋白抗原性随着压力的升高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200 MPa、25℃超高压处理10 min时,I型胶原蛋白抗原性最高降低42.66... 采用超高压及酶解两种方法处理虹鳟鱼过敏原I型胶原蛋白,并研究对其抗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超高压处理后,I型胶原蛋白抗原性随着压力的升高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200 MPa、25℃超高压处理10 min时,I型胶原蛋白抗原性最高降低42.66%。比较木瓜蛋白酶、α-糜蛋白酶以及胰蛋白酶酶解对I型胶原蛋白抗原性的影响,得到最佳酶解条件为胰蛋白酶在45℃、p H 8.0,酶与底物质量比为1∶10时,I型胶原蛋白抗原性消减97.69%。上述结果表明超高压及酶解均能有效降低虹鳟鱼I型胶原蛋白抗原性,且酶解更为有效。本研究结果为消减过敏原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型胶原蛋白 超高压 酶解 抗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处理对黄茶生物活性的影响及γ-氨基丁酸富集的代谢组学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章垚琪 潜卫东 +2 位作者 傅玲琳 王彦波 张巧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5-73,共9页
以黄茶为研究对象,探究厌氧处理对茶叶中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以及其他活性成分的含量和功能的影响,并利用代谢组学分析厌氧过程促进黄茶富集GABA的机理和代谢途径变化。结果表明,厌氧处理后黄茶中的GABA含量升至3.3 ... 以黄茶为研究对象,探究厌氧处理对茶叶中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以及其他活性成分的含量和功能的影响,并利用代谢组学分析厌氧过程促进黄茶富集GABA的机理和代谢途径变化。结果表明,厌氧处理后黄茶中的GABA含量升至3.3 mg/g,且其上下游氨基酸的含量发生了相应变化。同时,厌氧处理后黄茶中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均有显著提升。体外抗氧化、抗糖基化和降糖活性分析发现,厌氧处理提高了黄茶的自由基清除能力、总抗氧化能力和抑制糖基化产物形成的能力,但对其抑制淀粉消化酶活性的能力影响较小。经代谢组学分析共筛选出218种差异代谢物,包括氨基酸类、有机酸、类黄酮、类核苷酸和糖类等。经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受显著调控的通路包括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代谢、色氨酸代谢、类黄酮生物代谢和丁酸代谢等。厌氧处理通过影响L-谷氨酸和琥珀酸半醛途径调控GABA含量。本研究可为GABA富集茶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黄茶 厌氧处理 生物活性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非麸质致敏原α-淀粉酶抑制剂的表位定位及消减技术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垚 张巧智 +1 位作者 王彦波 傅玲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200-210,共11页
为研究小麦非麸质致敏原α-淀粉酶抑制剂的表位定位及消减技术,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工具DNAstar、IMED、IEDB对其线性表位进行预测,综合分析得出6条候选表位,利用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对表位进行验证,得到4条线性表位。利用多酚与致... 为研究小麦非麸质致敏原α-淀粉酶抑制剂的表位定位及消减技术,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工具DNAstar、IMED、IEDB对其线性表位进行预测,综合分析得出6条候选表位,利用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对表位进行验证,得到4条线性表位。利用多酚与致敏原互作消减致敏,采用非共价方法制得α-淀粉酶抑制剂-表没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表没食子酸儿茶素复合物,通过荧光光谱、圆二色谱、紫外光谱进行表征,利用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对消减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α-淀粉酶抑制剂与EGCG物质的量比为1∶30时,复合物的IgE结合水平达到最低,结合能力下降22.7%。通过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模拟,经与表位进行比对,发现EGCG可与α-淀粉酶抑制剂线性表位及其附近残基相互作用从而达到致敏性消减的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小麦非麸质致敏原表位定位及低敏互作物的制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过敏 小麦致敏原 表位定位 分子互作 致敏原消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