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长型分类方案不同导致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功能性状的统计偏差 被引量:10
1
作者 袁泉 曹嘉瑜 +7 位作者 刘建峰 徐德宇 樊海东 谭斌 徐丹妮 刘立斌 叶铎 倪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06-1115,共10页
将植物划分为不同的生长型来统计植物功能性状特征,是当前植物性状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但生长型分类方案的不同很可能造成植物功能性状统计分析的偏差,对此偏差的评估却尚未见报道。根据植物志描述及野外调查实际情况,将生长型划分为3种... 将植物划分为不同的生长型来统计植物功能性状特征,是当前植物性状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但生长型分类方案的不同很可能造成植物功能性状统计分析的偏差,对此偏差的评估却尚未见报道。根据植物志描述及野外调查实际情况,将生长型划分为3种不同的分类方案:分类1:根据植物志信息划分为传统意义的乔木和灌木;分类2:根据树高和胸径划分乔木、小乔木和灌木;分类3:仅根据树高划分乔木层与灌木层的乔木和灌木。以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的浙江金华北山35种优势阔叶木本植物的枝叶性状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生长型分类对植物枝叶性状统计数据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传统的分类1相比,分类2对乔木植物枝叶性状影响的显著程度要高于分类3,而对灌木植物枝叶性状的影响程度低于分类3;但不同生长型分类方案中乔木和灌木的枝叶性状总体差异不显著。而与分类2小乔木相比,分类1以及分类2内部的乔木和灌木生长型的性状与分类2小乔木差异非常明显;(2)将不同生长型植物再划分为不同生活型后,不同生长型分类方案对性状统计的影响增大。无论是常绿还是落叶生活型的小乔木,其与不同生活型乔木和灌木的性状差异仍然显著。可见,不同的生长型分类方案可造成植物功能性状统计的差异;把小乔木植物这一功能类群划分出来,能更好地反映森林生态系统性状特征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叶性状 生活型 生长型分类 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植被地理学:从传统植被地理学到功能植被地理学 被引量:1
2
作者 倪健 夏洁 程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6001-6015,共15页
本文回顾总结了我国植被地理学发展的历史,展望了其从传统植被地理学到功能地理学的未来研究趋势。作为研究植被地理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植被地理学在我国经历了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四个阶段:早期起步阶段,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前(192... 本文回顾总结了我国植被地理学发展的历史,展望了其从传统植被地理学到功能地理学的未来研究趋势。作为研究植被地理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植被地理学在我国经历了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四个阶段:早期起步阶段,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前(1920年代—1949)的植物地理学和植被地理学的零星工作;初期成长阶段,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1949—1980)的传统植被地理学研究;中期迅速发展阶段,主要包括改革开放后至经济迅速发展时期(1980—2000),在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研究背景下的植被地理学研究;近期转型与拓展阶段,主要是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及信息时代(2000—至今),面向全球环境变化的植被地理学研究的纵深发展。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在植被综合区划与生态功能区划、中国植被分类系统订正、中国植被图与植被志编纂、古植被地理学、植被地理模拟预测与情景分析、植物功能性状和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功能植被地理学等6个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今后,需要在以下4个方面开展更广泛的精细与纵深研究:加强更多精细化的植被地理学研究,编纂新一代中国植被图与中国植被志;深入开展人类干扰的植被地理学研究;以植物性状研究为契机,拓展宏观功能植被地理学研究;交叉融合谱系植物地理学,开展长期功能植被地理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地理学 中国植被 气候变化 人类干扰 功能植被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1km分辨率生物气候要素空间分布数据集 被引量:8
3
作者 魏临风 胡潇飞 +2 位作者 程琦 吴星麒 倪健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2年第4期307-320,共14页
生物气候要素是一种反映生物与气候间综合关系的指标。在生态学研究中,生物气候要素常被用于阐释物种和植被与气候的相互关系,以及进一步模拟物种和植被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功能特征,但区域尺度的生物气候空间数据集却较少见报道。本研... 生物气候要素是一种反映生物与气候间综合关系的指标。在生态学研究中,生物气候要素常被用于阐释物种和植被与气候的相互关系,以及进一步模拟物种和植被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功能特征,但区域尺度的生物气候空间数据集却较少见报道。本研究基于ANUSPLIN插值获得的中国1 km分辨率的1951-1980年和1981-2010年两个时间段各30年平均气候要素空间分布数据集(气温、降水和日照百分率),计算了最冷月均温、最热月均温、极端最高温和极端最低温、大于0℃和5℃的年生长度日、生长季降水量、年均干旱指数和年均湿润指数9种生物气候要素,绘制其空间分布图,并统计分析其空间格局和变化趋势。比较分析表明,对应指标间变化幅度极小,且统计指标几近相同,故本数据集的误差主要来源于基础气候要素空间分布数据集,处理过程中的二次误差极小。本数据集可为物种和生态系统与气候关系的研究提供合理的环境机理解释,并为研究者使用生物气候要素模拟物种分布和植被结构与功能提供一条便捷多元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气候要素 气候变化 植被分区 气候数据集 物种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1951-2014年气候要素时间序列数据集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星麒 程琦 +2 位作者 魏临风 胡潇飞 倪健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2年第4期321-335,共15页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环境脆弱,生态系统易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由于西南喀斯特地形的影响,该地区气候台站空间分布不均,各个观测站的气象观测时间序列也略有差异,且台站数目有限,使得这些气候观测记录难以直接应用于陆地生态系统...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环境脆弱,生态系统易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由于西南喀斯特地形的影响,该地区气候台站空间分布不均,各个观测站的气象观测时间序列也略有差异,且台站数目有限,使得这些气候观测记录难以直接应用于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关系的研究。利用ANUSPLIN软件4.3中提供的局部光滑薄板样条函数模型,结合SRTM数字高程模型,对西南喀斯特地区1951-2014年间325个气象站点的4个逐月气象要素(包括气温、降水、日照百分率、湿润日数)进行空间插值处理,最终得到分辨率为1 km的三套不同格式的栅格数据。误差统计结果表明,插值结果的误差较低,尤其是气温准确度高,4个气候要素的栅格数据均能真实地反映喀斯特地区气候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进一步分析表明,1951-2014年西南地区气温和降水分布均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气温变化整体呈上升趋势,降水变化不显著。日照百分率分布从中间向两侧区域逐步递减,整体呈波动震荡下降趋势。湿润日数分布特征与海拔呈相反关系。本数据集可为西南喀斯特区域气候研究,植被、石漠化与气候变化,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以及以气候为驱动的陆地生态模型模拟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日照百分率 湿润日数 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