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证生生:玄学与佛学理论形态之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刘运好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6-114,159,共9页
魏晋玄学与佛学,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和哲学体系,但是从共时性结构上说,玄学和佛学都属于形而上的抽象理论,其中"无"与"空"的本体哲学,"有"与"无"现象与本体的辩证关系,肯定--否定--否... 魏晋玄学与佛学,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和哲学体系,但是从共时性结构上说,玄学和佛学都属于形而上的抽象理论,其中"无"与"空"的本体哲学,"有"与"无"现象与本体的辩证关系,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思辨逻辑,使二者在理论形态上构成了互证生生的关系;从历时性结构上说,佛教本土化过程中对玄学的汲取与扬弃,玄学后期发展所接受佛学的浸染与影响,使二者也构成了一种互证生生的关系。其中,玄学是影响中国佛学建构与形成的根本,佛学又反过来浸润并影响玄学,从而影响了中国本土哲学的理论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 玄学 佛学 理论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源共生:论魏晋经学与玄学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刘运好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4-172,共9页
魏晋经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七经"为研究对象;玄学以道家思想为主体,以"三玄"为研究对象。二者属于不同的理论形态,其思维方式也有区别。但是,从哲学内涵上考察,不仅玄学通过对道家本体哲学和自然本质的解构性阐... 魏晋经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七经"为研究对象;玄学以道家思想为主体,以"三玄"为研究对象。二者属于不同的理论形态,其思维方式也有区别。但是,从哲学内涵上考察,不仅玄学通过对道家本体哲学和自然本质的解构性阐释,贯通了儒道融合的内在理路,构成了与经学的理论联系;而且以"易"为核心的思想交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本体、以"名教"为核心的价值判断,也使玄学与经学有着错综复杂的哲学和思想上的同源共生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 经学 玄学 同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学性情论与魏晋诗学之关系
3
作者 刘运好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3-229,共7页
玄学"性情论"以理性与非理性交织的生命情怀、儒家和道家融合的思想属性,对魏晋诗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哲学本体上,情生于性,性显于情,二者皆以自然为本体;追求生命关怀、审美情调与道德关怀、伦理秩序的契合,是玄学性情论的... 玄学"性情论"以理性与非理性交织的生命情怀、儒家和道家融合的思想属性,对魏晋诗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哲学本体上,情生于性,性显于情,二者皆以自然为本体;追求生命关怀、审美情调与道德关怀、伦理秩序的契合,是玄学性情论的基本特点。这不仅影响了创作主体本性自然的理想人格建构,形成了优游于自然与名教之中、追求有限自由的审美化人格境界,而且直接决定了魏晋诗学以自然为生成本原、以性情为表现核心的审美形态的形成;追求以自然性情为审美形态与以儒家思想为审美内质的契合是诗学性情论的基本特点。玄学性情论既汲取先秦的性情理论,融合儒道,又扬弃了性善性恶的边见、情感礼教的冲突,而回归性情的本体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学 魏晋诗学 性情 自然 审美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魏晋诗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嬗变
4
作者 刘运好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6-182,共7页
魏晋诗学的理论体系,既立足于传统的历时性联结,也立足于时代的共时性建构。其理论核心是"本同—末异",审美形态是"缘情—绮靡",接受方式是"得意—忘象"。如果从理论形态上划分,魏晋诗学又可以分为儒家... 魏晋诗学的理论体系,既立足于传统的历时性联结,也立足于时代的共时性建构。其理论核心是"本同—末异",审美形态是"缘情—绮靡",接受方式是"得意—忘象"。如果从理论形态上划分,魏晋诗学又可以分为儒家诗学、玄学诗学和佛教诗学,而且各理论形态之间互相渗透,多元并存。其中建安从儒道并存转向儒家诗学;正始从儒家诗学转向玄学诗学;西晋从玄学诗学复归儒家诗学,再发展为儒玄并存;东晋又从玄学诗学逐渐向玄释圆融、佛教诗学转化,这是魏晋诗学的基本嬗变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诗学 儒家诗学 玄学诗学 佛教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征圣经而诘众传:论范宁《穀梁》学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运好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3-149,共7页
晋代范宁的《春秋穀梁传集解》以"征圣经而诘众传"为核心学术理念,从历史发展的维度阐释《春秋》"圣作训,纪成败"之义理;以历史还原的眼光,评价"三传"存在"伤教害义,不可强通"之失。范宁不仅... 晋代范宁的《春秋穀梁传集解》以"征圣经而诘众传"为核心学术理念,从历史发展的维度阐释《春秋》"圣作训,纪成败"之义理;以历史还原的眼光,评价"三传"存在"伤教害义,不可强通"之失。范宁不仅建构了"择善而从,据理通经"的经典诠释原则,开创了"商略名例,敷陈疑滞"的解经体例,而且通过阐释经典的笔法与体例深入揭示《春秋》的微言大义,探求其一以贯之的思想宗旨,凸显其诛伐乱臣贼子、为后王立法的经学意义。尤其是推崇"德义"的价值观、"德政"的政治观及以天子为核心建构和谐社会政治秩序的明确主张,又在优秀的中国传统经学阐释中彰显出范宁的社会政治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宁 春秋穀梁传集解 春秋义理 微言大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复古真的“口不谈世事”吗?——谈南宋诗歌研究中一个流传已久的误解
6
作者 费君清 楼培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7-178,共12页
自从元代诗论家方回在《灜奎律髓》中说南宋江湖诗人戴复古"于广座中口不谈世事"之后,这种看法就很大程度上被固定下来,为后世很多学者所沿袭,甚至还被进一步解读为戴复古不关心世事或是有意逃避社会现实,并由此引发了对他的... 自从元代诗论家方回在《灜奎律髓》中说南宋江湖诗人戴复古"于广座中口不谈世事"之后,这种看法就很大程度上被固定下来,为后世很多学者所沿袭,甚至还被进一步解读为戴复古不关心世事或是有意逃避社会现实,并由此引发了对他的一些负面评价。其实,这种看法是很值得商榷的。从南宋史料尤其是戴复古自身作品看,戴复古完全是一个充满入世热忱的忠勇之士。他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居江湖之远而有廊庙之忧,敢于刺君王、诋时忌、忤达官、哀民生,有爱国爱民之心,对世事热切关切与参与。由于戴复古平时比较注意讲话的方式与场合,恪守底线,未逆龙鳞,故得到一些官员士绅的肯定。因此,对方回此言不能片面理解而误读。应当结合戴复古生平事迹和文学创作的实际来加以综合判断,得出符合历史真实的结论,从而纠正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戴复古的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复古 南宋 诗歌 世事 误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