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企业社会工作助推企业履行内部社会责任的本土实践——以嘉善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陈建胜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2-26,共5页
一、企业内部社会责任与社会工作的介入:美国的经验现代性的进展使得人们从生产生活共同体走向生产与生活相分离的日常生活世界与工作世界,由于工作世界与经济、社会的紧密关系,使得法人团体和工作世界的关系日益成为经济社会生活的主... 一、企业内部社会责任与社会工作的介入:美国的经验现代性的进展使得人们从生产生活共同体走向生产与生活相分离的日常生活世界与工作世界,由于工作世界与经济、社会的紧密关系,使得法人团体和工作世界的关系日益成为经济社会生活的主轴。正如涂尔干所言,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法人团体与经济生活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它将来注定要在社会中占据更中心、更显著的位置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部社会 经济生活 法人团体 员工关系 本土实践 涂尔干 现代性 日常生活世界 人力资源管理 工会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工作的源起与基督教公益慈善——以方法和视角的形成为中心 被引量:19
2
作者 卢成仁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44-52,95,共10页
已有研究都说明社会工作的形成与基督教公益慈善有紧密的关系,但这一关系是在怎样的逻辑基础上产生;基督教公益慈善中形成的方法,特别是分析问题的视角,对于专业社会工作产生过程具有怎样的作用;现有研究对此并没有深入的讨论和分析。... 已有研究都说明社会工作的形成与基督教公益慈善有紧密的关系,但这一关系是在怎样的逻辑基础上产生;基督教公益慈善中形成的方法,特别是分析问题的视角,对于专业社会工作产生过程具有怎样的作用;现有研究对此并没有深入的讨论和分析。本文以基督教神学思潮为基础,在个别化原则、自助精神与助人技术、个人与社会两种经典分析视角的详细阐释中,认为专业社会工作的核心原则、系统方法与分析问题理路,直接形成于基督教公益慈善过程。并在三个维度上对专业社会工作产生之"为什么是基督教"的问题进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基督教 公益慈善 方法 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工的一生:吴桢对民国时期及改革开放后社会工作专业的贡献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春霞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19,28,共10页
吴桢先生作为民国时期较早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和教育者,曾在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工作多年,抗战初参加"伤兵医院"的社会服务,后到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任社会工作室主任,又至华西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陵大学社会行政系任教,... 吴桢先生作为民国时期较早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和教育者,曾在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工作多年,抗战初参加"伤兵医院"的社会服务,后到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任社会工作室主任,又至华西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陵大学社会行政系任教,期间撰文宣传医院社会工作,译介西方最新专业书籍,并初步探索了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改革开放后,吴桢担任江苏省社会学会会长,重视社会学研究的应用价值,积极研究当代犯罪社会问题,最早系统宣讲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学科重建和专业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桢 北平协和医院 医院社会工作 心理卫生 应用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艺术”的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的“艺术性” 被引量:10
4
作者 施旦旦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9-39,90,共12页
长期以来,社会工作虽被称为一门艺术,但更多的是将艺术摆放在可有可无的边缘位置。本文通过追溯社会工作与艺术的渊源,从不同面向的“艺术”来探讨社会工作的“艺术性”。本文认为,知识论上的艺术性与社会工作知识生产的耦合,处境中的... 长期以来,社会工作虽被称为一门艺术,但更多的是将艺术摆放在可有可无的边缘位置。本文通过追溯社会工作与艺术的渊源,从不同面向的“艺术”来探讨社会工作的“艺术性”。本文认为,知识论上的艺术性与社会工作知识生产的耦合,处境中的艺术与社会工作服务实践的互构,具体的艺术载体与社会工作技巧的联动,共同建构了作为“艺术”的社会工作的嵌入与社会工作“艺术性”的生成。借助福柯(M.Foucault)“生存美学”的概念,本文提出从“社会工作者”到“创造审美和自我反映实践的社会工作艺术家”的构想,将艺术真正贯穿在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中,由此来打破社会工作知识疆界,推动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创新,真正实现社会工作之“真善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艺术性 生存美学 社会工作艺术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证照化”等同于“专业化”?——对社会工作证照制度的省思 被引量:2
5
作者 施旦旦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19,共11页
社会工作证照制度被视为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的里程碑。本文通过梳理社会工作证照发展过程中的专业化逻辑,认为证照越来越成为产生群体地位排斥的社会藩篱并由此造成了专业与非专业的区隔。此外,在社会工作证照化过程中存在脱离本土助人... 社会工作证照制度被视为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的里程碑。本文通过梳理社会工作证照发展过程中的专业化逻辑,认为证照越来越成为产生群体地位排斥的社会藩篱并由此造成了专业与非专业的区隔。此外,在社会工作证照化过程中存在脱离本土助人脉络的专业悬浮化,抑制多元范式的知识生产单一化以及建制化下形成的人才内卷化等问题。基于此,本文认为应该把"立足实践的多样化"作为单一"证照化"的出路,真正实现从"证照化"到"专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证照制度 专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转型、食物系统转变与伦理重构:有机农业中的“中国经验” 被引量:7
6
作者 卢成仁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2-158,F0003,共8页
工业化食物系统及其问题是现代性的未预后果之一。中产阶层壮大、老龄化社会到来形成的生活方式转变,使人们转向追求安全、健康食物,这是中国有机、生态农业发展的社会基础。面对安全、健康食物的需求,市场、国家、社会无法以各自单一... 工业化食物系统及其问题是现代性的未预后果之一。中产阶层壮大、老龄化社会到来形成的生活方式转变,使人们转向追求安全、健康食物,这是中国有机、生态农业发展的社会基础。面对安全、健康食物的需求,市场、国家、社会无法以各自单一力量回应和解决整体层面有机、生态食物的生产、分配问题,对某种单一力量的过度倚靠和看重,恰是现代性价值和思维方式的映射。除市场、国家、社会三者相互协同、合作,伦理重构是反思现代性后的一种选择和行动。有机、生态农业在中国的实际运作过程中,生产者、消费者正在建立并实践一套与常规农业不同的人与土壤、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伦理认知和伦理原则,伦理重构是其核心特征。透过社会转型、食物与农业系统转变、伦理重构三者关联性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观察和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某种转变,并讨论面对现代性难题时一种"中国经验"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食物系统 伦理重构 有机农业 “中国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社区服务中心到社区中心:公共空间的社会性锻造——基于衢州农村社区建设的案例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建胜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2-66,共5页
作为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健康的社区既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而且,作为基层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单元,社区亦是国家对基层社会进行管理服务和组织化的载体。可以说,社区建设是社会建设的一个缩影,社区... 作为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健康的社区既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而且,作为基层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单元,社区亦是国家对基层社会进行管理服务和组织化的载体。可以说,社区建设是社会建设的一个缩影,社区建设好了,社会建设就有了一个支撑点;社区建设不好,社会建设就有可能成为跛脚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区建设 社区服务中心 社会性 公共空间 社会建设 案例 衢州 锻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人类学的认识论传统及其启示 被引量:2
8
作者 卢成仁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53,共10页
由外在的行动及其选择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和内在的情感、信仰、精神所形成的观念分析,是社会人类学用以理解异文化的主要认识工具。这一认识工具内化着包括哲学、社会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共同的认识脉络,经过沉淀,发展成为社会人类学主要的... 由外在的行动及其选择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和内在的情感、信仰、精神所形成的观念分析,是社会人类学用以理解异文化的主要认识工具。这一认识工具内化着包括哲学、社会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共同的认识脉络,经过沉淀,发展成为社会人类学主要的认识论传统。对人何以为人、结构与观念关系的思索中,社会人类学的认识论传统既蕴含对人类社会一般性过程分析和抽象的追求,也存在着尝试整合经验论和观念论两种不同认识体系的学科立场。当代人类学的"本体论转向"中,对观念和结构进行了重新把握和应用,形成基于认识论传统的新发展。面对当下人类学各分支学科无法通约、互动困难的状况,对认识论传统的共识和确认及在这一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是人类学者必须省思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人类学 认识论 社会结构 观念 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社会到群体:1949年以前西南中国人类学研究概念与视角的学术史梳理 被引量:2
9
作者 卢成仁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116,共6页
概念史研究对历史过程及学科史分析所带来的新视角,使其成为学科史研究的新兴方向。人类学学科史的研究特别是1949年以前的学术史陈述,较少对学科本身的研究概念、视角进行集中的分析和讨论。应用概念史的分析方法,重新梳理以1949年以... 概念史研究对历史过程及学科史分析所带来的新视角,使其成为学科史研究的新兴方向。人类学学科史的研究特别是1949年以前的学术史陈述,较少对学科本身的研究概念、视角进行集中的分析和讨论。应用概念史的分析方法,重新梳理以1949年以前西南中国人类学研究概念、视角的建构与转变,可以看出,从社会到群体的转化过程中,对作为具像的群体和作为研究概念的群体的差异性认识,决定了早期西南中国人类学对研究对象的处理及其研究逻辑的建构。对研究概念、视角本身的梳理和分析,可以为当下西南人类学研究之新分析概念的建构提供历史经验和逻辑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中国 学术史 社会 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范冲突与信任重建:中国有机农业的问题与实践 被引量:5
10
作者 卢成仁 郭锐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6-37,F0002,共13页
对安全食品的需求推动了中国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诸多问题也随之产生。其中有三个问题特别需要重新理解和解释:首先,如何理解食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矛盾?从有机农业生产过程、居民人均口粮消费变化及当下消费偏好来看,食品安全与粮食安... 对安全食品的需求推动了中国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诸多问题也随之产生。其中有三个问题特别需要重新理解和解释:首先,如何理解食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矛盾?从有机农业生产过程、居民人均口粮消费变化及当下消费偏好来看,食品安全与粮食安全是相互补充、相互加强的关系,应将食品安全纳入到"大粮食安全"概念中去,像抓粮食安全那样抓食品安全工作。其次,如何解释有机农业生产上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和销售上"真"与"假"的反差现象?在政府、市场、社会失灵解释之外,表现在生产、消费、销售准则层面的工业社会的标准和规范与有机农业的原则和价值间的矛盾、冲突,才是更为根本的内因。最后,如何重建有机食物信任?以生产者对消费者的有机种植知识传递机制和消费者对生产者知识传递的评判机制为核心,形成以种植为中心的有机食物信任重建过程,进而对中国现有四种有机食物信任建构方式形成拓展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农业 规范冲突 信任重建 种植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农业与新生产主义乡村的型构——江西垣村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5
11
作者 卢成仁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31,共17页
乡村社会学研究"去农业化"的趋势,带来了农业研究与乡村研究的二元分立。同时,生产主义、后生产主义和多功能乡村概念,不仅是对西方国家乡村转型与变迁过程的理论抽象,"农民的终结""农业的终结"也成为逻... 乡村社会学研究"去农业化"的趋势,带来了农业研究与乡村研究的二元分立。同时,生产主义、后生产主义和多功能乡村概念,不仅是对西方国家乡村转型与变迁过程的理论抽象,"农民的终结""农业的终结"也成为逻辑推演的必然结果。文章以江西垣村生态农业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主要讨论三个问题:(1)如何重新将农业与乡村结合起来分析;(2)新生产主义乡村如何可能;(3)生态农业发展带来的理论命题及其挑战。生态农业技术和产量、合作社的生产组织过程、生产端中心的产消连接、新型城乡关系形塑、乡村社会运作及与国家关系六个层面上出现的新变化、新组合,使新生产主义乡村成为中国乡村一种极为重要的(新的)发展类型与形态。如何面对生态农业对农业种植与乡村社会的重塑,如何面对中国社会食物需求上的转型及其引发的对乡村与农业和广义城乡关系的重新定义和塑造,是生态农业带来的理论命题及研究上的挑战。文章以中国乡村实践案例的分析和抽象,提示乡村转型一种重要发展类型和形态之外,丰富和推进乡村社会学对农业与乡村关系的再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业 新生产主义乡村 产消连接 城乡关系 村落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土壤束缚的中国”--生态农业中的技术、资本与伦理 被引量:5
12
作者 卢成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5-96,186,共13页
"被土壤束缚的中国"已成为当下农业种植与食品安全领域的核心问题。通过讨论影响土壤改良中的多重因素,将自然性、技术性的农业种植与农夫的信念伦理及农法背后关于人是什么、人与土壤关系、人应如何行动的人观和伦理原则关... "被土壤束缚的中国"已成为当下农业种植与食品安全领域的核心问题。通过讨论影响土壤改良中的多重因素,将自然性、技术性的农业种植与农夫的信念伦理及农法背后关于人是什么、人与土壤关系、人应如何行动的人观和伦理原则关联起来分析,可以拓展并补充农业研究传统中未被关注的农业种植与伦理过程分析。在农业种植结构性条件变化背景下,农场特殊性的自然风土、具个人特殊性的觉察力及农法所建构的人观知识和伦理原则,使得生态农夫在土壤改良中成为彻底的个人主义者。与利奥波德消极共生意义的土地伦理相比,生态农夫们的"土壤伦理"在明显的自我道德设定上确立其认知和行动的积极性质,进而区别于"无公德个人"的中国个体主义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改良 伦理 生态农业 个人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一个有机农场的劳动过程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卢成仁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28,共11页
现有研究对于劳动过程的讨论基本集中在工业、服务业领域,较少涉及农业劳动控制的分析。有机农业的种植方式、生活方式与社会改良目标,经常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理想。事实上,有机农场通过认同、提成、补偿三种机制的运作,在高度不稳定的自... 现有研究对于劳动过程的讨论基本集中在工业、服务业领域,较少涉及农业劳动控制的分析。有机农业的种植方式、生活方式与社会改良目标,经常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理想。事实上,有机农场通过认同、提成、补偿三种机制的运作,在高度不稳定的自然条件下稳定组织并获取人们的劳动投入。在有机农业劳动过程中,当价值认同转化为“隐形强制”的劳动控制时,社会理想转变为一种现实运作:制造劳动过程的甘愿和同意,高效率、低成本达成劳动控制。但是,社会理想与现实运作的结构性对立,使得有机农业劳动控制过程出现破局。只有协调、平衡农场与员工的利益,使具有乌托邦意义的理想与有机农业劳动过程中的现实运作相互对应、统合,从而真正提升农场劳动效率,才能在劳动控制层面为有机农业在中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农业 劳动控制 乌托邦 现实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