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温度条件下晶体硅光伏组件光/电致衰减 被引量:2
1
作者 朱冰洁 宋昊 +3 位作者 陈昊旻 怀朝君 胡旦 何一峰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7-233,共7页
晶体硅光伏组件存在多种光/电衰减机制,为了研究不同衰减条件的影响,该文首先对不同条件的衰减机理进行探讨;然后进行不同类型的衰减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通过试验发现,所有类型的太阳电池均有光致或电致衰减现象;相较于PERC太... 晶体硅光伏组件存在多种光/电衰减机制,为了研究不同衰减条件的影响,该文首先对不同条件的衰减机理进行探讨;然后进行不同类型的衰减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通过试验发现,所有类型的太阳电池均有光致或电致衰减现象;相较于PERC太阳电池,TOPCon太阳电池的光致及电致衰减速率较慢,同时在光致衰减(LID)试验中稳定周期最长;在LID试验后,所有类型太阳电池均会发生高温光致衰减。分析电致衰减(CID)与高温光致衰减(LeTID)试验衰减数据,发现组件功率衰减与填充因子变化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组件 光/电致衰减 载流子注入 高温 可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截止透可见带通滤光片研制 被引量:2
2
作者 齐健 苏宙平 +2 位作者 胡立发 朱华新 何一峰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72-1477,共6页
为了实现蓝宝石基底上双截止透可见区的特性(截止带波长为0.3~0.4μm、0.8~1.1μm,通带波长为0.4~0.8μm),初始结构采用双截止膜系,可截止近紫外和近红外,在蓝宝石基底的一侧实现可见光高透的宽通带滤光片,选用TiO2和SiO2分别作为薄膜... 为了实现蓝宝石基底上双截止透可见区的特性(截止带波长为0.3~0.4μm、0.8~1.1μm,通带波长为0.4~0.8μm),初始结构采用双截止膜系,可截止近紫外和近红外,在蓝宝石基底的一侧实现可见光高透的宽通带滤光片,选用TiO2和SiO2分别作为薄膜高、低折射率材料,来实现双波段截止的目的,薄膜的设计层数为42层,总厚度是3.6μm,采用电子束蒸发物理气相沉积法来实现镀制,并通过分光光度计测试镀制样品的透射率,测试结果显示截止区(0.3~0.385μm和0.824~1.1μm),平均截止深度分别达到了0.029%和0.127%,通带0.405~0.788μm波段的平均透过率达到97.68%,通带半宽度HFWD为398 nm(402~800 nm),有效地抑制了"半波孔"现象出现,并具有双波段截止和高通带透过率的特点。在环境测试中:薄膜的稳定性良好,膜层间匹配度适宜。因此,该双波段截止透可见滤光片可用于某些极端的环境条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薄膜 电子束蒸发物理气相沉积 滤光片 半波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分析微囊藻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1
3
作者 虞锐鹏 王怡淼 +3 位作者 吴胜芳 宋启军 王婵 周海权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85-392,共8页
建立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HS-GC-IMS)方法,比较了不同生长时期的微囊藻挥发性物质差异。根据离子迁移谱图结果,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通过其指纹谱... 建立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HS-GC-IMS)方法,比较了不同生长时期的微囊藻挥发性物质差异。根据离子迁移谱图结果,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通过其指纹谱图观察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挥发性成分的GC-IMS谱图存在明显差异,前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8.4%。从微囊藻水华样品中共鉴定出9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包括醛类23种、醇类21种、酯类16种、酮类10种、硫醚类7种、酸类2种、萜烯类2种,其中1-丁醇、(E,E)–2,4–癸二烯醛、乙酸、二甲基硫醚、(E)–3–己烯–1–醇、1–辛烯–3–酮等是微囊藻水华特征挥发性差异物。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可用于藻类水华时挥发性代谢物的筛查及确证,为环境监测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微囊藻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级纳米绒面多晶硅太阳电池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邱小永 赵庆国 +4 位作者 陆波 何一峰 李小飞 张帅 吕文辉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77-783,共7页
基于产线工艺制备了纳米绒面多晶硅太阳电池,并表征其光电转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传统微米绒坑,纳米绒面能够提升多晶硅太阳电池的短路电流,相应的光电转换效率绝对值提升大于0.4%,产线均值光电转换效率超过了19.1%。结合漫反射光... 基于产线工艺制备了纳米绒面多晶硅太阳电池,并表征其光电转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传统微米绒坑,纳米绒面能够提升多晶硅太阳电池的短路电流,相应的光电转换效率绝对值提升大于0.4%,产线均值光电转换效率超过了19.1%。结合漫反射光谱和外量子效率测试结果,改进的光电转换的原因归结为纳米绒面能够有效地诱捕短波和长波太阳光子,增强短波和长波太阳光响应。本研究证实纳米绒面多晶硅太阳电池可利用产线工艺制备且具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能够实现产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硅太阳电池 纳米绒面 反应离子刻蚀 光电转换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