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油浮动涡旋压缩机驱动液氦温区JT制冷机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申运伟 刘东立 +5 位作者 刘磊 邱长煦 陈舒航 李睿泽 仇旻 甘智华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共5页
为验证无油浮动涡旋压缩机驱动液氦温区JT制冷机的可行性,搭建了闭式液氦温区JT制冷机实验平台,开展了降温实验,实现了液氦温区制冷。通过调节压缩机背压,在压比为9.57时优化得到浮动涡旋压缩机的效率为8.65%,此时制冷机可在4.4 K提供24... 为验证无油浮动涡旋压缩机驱动液氦温区JT制冷机的可行性,搭建了闭式液氦温区JT制冷机实验平台,开展了降温实验,实现了液氦温区制冷。通过调节压缩机背压,在压比为9.57时优化得到浮动涡旋压缩机的效率为8.65%,此时制冷机可在4.4 K提供24.0 mW制冷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油浮动涡旋压缩机 JT制冷机 液氦温区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氦温区预冷型JT制冷机闭式循环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陈思凡 李江道 +5 位作者 申运伟 刘东立 甘智华 赵志萍 耑锐 张亮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26-732,共7页
针对目前空间探测任务对高效可靠的液氦温区制冷技术的需求,介绍了自行研制的液氦温区JT制冷机测试系统及制冷机结构,采用带有进排气阀的单级线性压缩机驱动,由两级GM制冷机预冷,测试了JT制冷机在闭式循环条件下的制冷性能。结果表明,J... 针对目前空间探测任务对高效可靠的液氦温区制冷技术的需求,介绍了自行研制的液氦温区JT制冷机测试系统及制冷机结构,采用带有进排气阀的单级线性压缩机驱动,由两级GM制冷机预冷,测试了JT制冷机在闭式循环条件下的制冷性能。结果表明,JT制冷机经5.5 h降温至液氦温区,无负荷制冷温度为4.4 K,在4.9 K获得87.98 mW的制冷量,驱动JT侧线性压缩机所耗电功41.6 W。并分析了制冷机闭式循环与开式实验中存在的差异,表明热负荷的改变会影响制冷机的运行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氦温区 JT制冷机 闭式循环 线性压缩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JT制冷机降温实验 被引量:4
3
作者 刘东立 刘霄 +2 位作者 仇旻 曹海山 甘智华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2,3,4,共4页
采用BF33硼硅玻璃结合光刻、激光刻蚀和熔融键合等工艺制成了以纯氮为工质的微型JT制冷机,外观尺寸(长×宽×厚)为60 mm×9.6 mm×1.2 mm。搭建了微型JT制冷机实验系统,能够为JT制冷机提供稳定的压力工况和高纯工质,并... 采用BF33硼硅玻璃结合光刻、激光刻蚀和熔融键合等工艺制成了以纯氮为工质的微型JT制冷机,外观尺寸(长×宽×厚)为60 mm×9.6 mm×1.2 mm。搭建了微型JT制冷机实验系统,能够为JT制冷机提供稳定的压力工况和高纯工质,并可测得相应压力工况下的温度和工质质量流量数据。降温实验结果表明,当高压和低压分别为10.1 MPa和0.24 MPa时,微型JT制冷机能够获得94.3 K的无负荷制冷温度。制冷温度和工质质量流量保持稳定长达4小时以上。其加工工艺和实验系统方案可靠性得到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JT制冷机 实验测试 微纳加工 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方向对金属和硅复合薄膜表面激光诱导自组织加工质量的影响(特邀) 被引量:3
4
作者 石理平 耿娇 仇旻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1-27,共7页
激光诱导周期性表面结构的质量可通过调整激光参数、改善材料表面和优化扫描策略等手段来提高。研究了扫描方向对线偏振激光诱导金属/硅复合薄膜表面氧化LIPSS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扫描方向垂直于激光偏振方向时,纳米结构会出现分叉、不... 激光诱导周期性表面结构的质量可通过调整激光参数、改善材料表面和优化扫描策略等手段来提高。研究了扫描方向对线偏振激光诱导金属/硅复合薄膜表面氧化LIPSS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扫描方向垂直于激光偏振方向时,纳米结构会出现分叉、不连续等问题;当扫描方向平行于激光偏振方向时,纳米结构呈现短程有序,但在光斑拼接处存在扭曲;而当扫描方向与激光偏振方向存在一定夹角时,容易获得长程均匀有序的周期性纳米结构。数值仿真结果表明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近场效应对自组织过程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周期性表面结构 表面等离激元 激光诱导化学反应 复合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简化空气质量模型快速构建臭氧生成等浓度曲线及其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杜云松 黄冉 +8 位作者 王馨陆 秦墨梅 张雯娴 张羽中 杨耀 张巍 罗彬 胡泳涛 Armistead G.Russell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1-321,共11页
提出一种快速构建臭氧生成等浓度曲线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进行臭氧前体物的敏感性分析,基于一阶和二阶敏感性系数构建简化模型,快速计算前体物不同排放水平对应的臭氧生成浓度。使用该方法,结合调整的源排放清单,对201... 提出一种快速构建臭氧生成等浓度曲线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进行臭氧前体物的敏感性分析,基于一阶和二阶敏感性系数构建简化模型,快速计算前体物不同排放水平对应的臭氧生成浓度。使用该方法,结合调整的源排放清单,对2018年8月成都平原地区进行臭氧回溯模拟并绘制臭氧生成等浓度曲线图。在此基础上,以成都市为例,对城市臭氧污染控制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前体物 CMAQ-DDM 臭氧污染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