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型期地方政府信用资源流失的制度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何显明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0-35,共6页
信用资源不断流失、信用能力不断下降是转型期地方政府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它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权威 ,提高了政府运作成本 ,并使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基础受到侵蚀。从公共管理的制度层分析政府信用资源流失的主要根源 ,并探讨如何通过优... 信用资源不断流失、信用能力不断下降是转型期地方政府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它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权威 ,提高了政府运作成本 ,并使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基础受到侵蚀。从公共管理的制度层分析政府信用资源流失的主要根源 ,并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公共管理的政治制度架构 ,改革公共政策制订实施的相关制度 ,建立政府信用责任机制和制约机制 ,不失为一种提升地方政府信用能力的对策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期 地方政府 信用资源流失 制度分析 信用资源 信用能力 公共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启蒙“平等”观在价值源头上的同与异——以卢梭的“平等观”与戴震的“理欲之辨”为范本 被引量:2
2
作者 胡建 汪震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6期89-94,共6页
中西启蒙“平等”观各自循着自身的文化轨迹沿革,如果没有以后“鸦片战争”引起的中西文化碰撞,双方的演进路向断然不会重合。一般而言,西方的启蒙“平等”观推崇“权利平等”,并能够借助民主政体进入制度性建构,因而较易落到实处 (尽... 中西启蒙“平等”观各自循着自身的文化轨迹沿革,如果没有以后“鸦片战争”引起的中西文化碰撞,双方的演进路向断然不会重合。一般而言,西方的启蒙“平等”观推崇“权利平等”,并能够借助民主政体进入制度性建构,因而较易落到实处 (尽管绝对的“权利平等”永远不会存在 )。而中国的启蒙“平等”观仅停留在道德境界的“人格平等”,并且寄希望于专制统治者的自我觉悟而推行之;因此,这仅是一种尚未进入实践领域的“社会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梭 "平等观" 戴震 "理谷之辨" 权利平等 自然法 社会契约 人格平等 启蒙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启蒙“民主”观在价值源头上的差异 被引量:2
3
作者 胡建 《河北学刊》 2002年第6期40-44,共5页
中国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与西方 17世纪的“社会契约论”者一样 ,都顺应历史演进的规律而将价值目标指向“民主”。但由于中西“文化元精神”的歧离与启蒙境遇的差异 ,双方的“民主”观在价值源头上就存在着层次上的差距。在中国 ,即... 中国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与西方 17世纪的“社会契约论”者一样 ,都顺应历史演进的规律而将价值目标指向“民主”。但由于中西“文化元精神”的歧离与启蒙境遇的差异 ,双方的“民主”观在价值源头上就存在着层次上的差距。在中国 ,即使最彻底的“民主”思想家黄宗羲 ,也只是在“天下为主 ,君为客”的理据上扬弃了作为“君道”的民本思想 ,并未对君主专制制度作根本的否定。因此 ,中国启蒙学者对君权的批判 ,只是在“解构”的视角上可理解为有“民主”价值 ,但在“建构”的意义上 ,相对近代“民主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元精神 自然法 社会契约论 《明夷待访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启蒙“自由”观在价值源头上的同与异——以李贽的“童心论”为范本 被引量:1
4
作者 胡健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7-40,共4页
中国明末启蒙思潮的“自由”观与西方早期启蒙运动的“自由”观一样 ,都因农业文明转型为工业文明的时代性要求而将源头上的价值系于“个性自由”。但由于文化类型与历史境遇的殊异 ,双方也表现出不同的心路逻辑。西方人文主义者认个性... 中国明末启蒙思潮的“自由”观与西方早期启蒙运动的“自由”观一样 ,都因农业文明转型为工业文明的时代性要求而将源头上的价值系于“个性自由”。但由于文化类型与历史境遇的殊异 ,双方也表现出不同的心路逻辑。西方人文主义者认个性自由为一种“权利” ,因而提出了以“理性”界定权利 ,以构建现代制度保证权利的实践途径。而中国明末的启蒙思想视个性自由为“新道德境界” ,据此要求人们首先转换传统伦理视角 ,肯认个性自由的合德性 ;进而提高思想境界 ,成为个性自由的实践者 ;最后寄希望在未来的“大同”社会解决全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价值认同系统 自由观 启蒙思想 中西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