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大众文化理论:从一元独霸到多元纷呈
1
作者 傅守祥 《重庆社会科学》 2004年第2期26-31,共6页
大众文化理论肇源于西欧,雏形见于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利维斯派"的文学研究,成形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兴起的英国"伯明翰学派"和其后的后现代主义诸派文化理论丰富和开拓了当代大众... 大众文化理论肇源于西欧,雏形见于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利维斯派"的文学研究,成形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兴起的英国"伯明翰学派"和其后的后现代主义诸派文化理论丰富和开拓了当代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实践,继而影响世界,使文化研究和大众文化批评迅速普及于许多国家,并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成为当前世界上最活跃的理论领域。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带有鲜明文化革命色彩的传统批判理论曾盛极一时,是伯明翰学派与后现代主义诸家为大众文化批评带来的反拨和突破使其步入了多元共存的文化"后革命"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理论 后现代主义 西方国家 文化消费 文化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的语境转换与批评的现实规范——试论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后革命”视点
2
作者 傅守祥 《学术论坛》 2004年第2期168-171,共4页
大众文化的产生、崛起与发展 ,是文化发展中具有重大转折性意义的事件。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先后引进 ,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 ,也解决了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 ;但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 大众文化的产生、崛起与发展 ,是文化发展中具有重大转折性意义的事件。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先后引进 ,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 ,也解决了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 ;但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情境 ,或把西方社会的文化问题硬性移植到中国而变成“假想敌” ,所以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将西方文化理论“再语境化” ,结合中国当前的“后革命”特色 ,坚持适时而积极的文化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后革命 语境转换 文化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双城记》浪漫现实主义的仁爱精神 被引量:22
3
作者 傅守祥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1-55,共5页
 作为忧患之作,《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载体借古喻今地反映了尖锐的阶级对立和激烈的阶级斗争;通过各种人物的遭遇及其人性剖析,展示了人道主义视野下革命的合理性与复仇的疯狂性,并提倡用仁爱和宽恕的精神来化解仇恨、改变那些被扭...  作为忧患之作,《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载体借古喻今地反映了尖锐的阶级对立和激烈的阶级斗争;通过各种人物的遭遇及其人性剖析,展示了人道主义视野下革命的合理性与复仇的疯狂性,并提倡用仁爱和宽恕的精神来化解仇恨、改变那些被扭曲的心灵。德伐日太太的形象表现了作家对压迫与反抗问题的理性思考、对轮回式的阶级斗争的忧虑和对美好人生的企盼。小说体现了狄更斯对人性与社会的严肃探讨,也因其优美的语言、扣人心弦的情节、含蓄悠远的象征意象及浪漫现实主义的风格赢得了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城记》 浪漫现实主义 仁爱精神 英国 查尔斯·狄更斯 人性 意象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悬念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精神的高度与限度——试论理性悲剧《浮士德》的启示意义 被引量:7
4
作者 傅守祥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7-71,共5页
作为一部人类灵魂与时代精神的发展史,《浮士德》既是对"浮士德精神"的颂歌,也是对浮士德式追求的反思;既是对人的自信,也是对人的怀疑;既是对现实生活的肯定,更是对理想生活的呼唤。
关键词 启蒙思想 理性悲剧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难题 现代洞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与人文:差异、隔阂及出路 被引量:3
5
作者 曹文彪 《浙江学刊》 CSSCI 2002年第6期41-51,共11页
本文认为 ,尽管就终极目的而言科学与人文并无区别 ,即均在于增进人类的幸福 ;但是 ,由于毕竟分属两种不同的文化 ,因此 ,在其他方面定然存在种种内在的差异 ,并且因此产生了许多隔阂。同时 ,由于人原本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统一体 ,以... 本文认为 ,尽管就终极目的而言科学与人文并无区别 ,即均在于增进人类的幸福 ;但是 ,由于毕竟分属两种不同的文化 ,因此 ,在其他方面定然存在种种内在的差异 ,并且因此产生了许多隔阂。同时 ,由于人原本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统一体 ,以及由于现代科学引发了若干重大的社会困惑 ,因此 ,这些隔阂在今天还常常爆发为剧烈的冲突。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 ,决非流行的所谓融合论而是由双方展开宽容而诚恳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文化 隔阂 人文文化 融合 人文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主义对个体意识的改造与消融——从“延安文学”到“十七年文学”的一种考察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60-65,共6页
从 2 0世纪 4 0年代的延安文学到解放后的十七年文学 ,集体主义始终是左右作家创作的主导思想。不仅人物塑造要工农兵化 ,而且作家主体也需集体化 ,任何打有个体印痕的私人话语都在工农、人民等集体概念改造、消融下趋于式微 ,“谁在说... 从 2 0世纪 4 0年代的延安文学到解放后的十七年文学 ,集体主义始终是左右作家创作的主导思想。不仅人物塑造要工农兵化 ,而且作家主体也需集体化 ,任何打有个体印痕的私人话语都在工农、人民等集体概念改造、消融下趋于式微 ,“谁在说话”、“说什么话”的政治立场成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主义 “延安文学” “十七年文学” 个体意识 艺术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分子·纯诗·叙事性——20世纪90年代的诗歌“地图”
7
作者 刘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78-80,F003,共4页
2 0世纪 90年代诗歌地图色彩斑斓 ,论争不断 ,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青年写作、中年写作、红色写作、白色写作、身体写作……不一而足。文章认为 ,知识分子身份的置疑与认定、“纯诗”主张的反思与重建、叙事性的引入是其三个元色调。
关键词 知识分子 纯诗 叙事性 诗歌 诗人 王家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帝的命运:从现代到后现代 被引量:2
8
作者 孙雄 《学术论坛》 2004年第5期38-42,共5页
上帝与理性是西方文化的两大主题。近代以来,上帝与理性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早期现代,理性的确立迫使上帝逊位;后期现代,工具理性的张扬导致了上帝之死。但上帝的缺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找回上帝成为西方精神领域的急迫任务,建设性... 上帝与理性是西方文化的两大主题。近代以来,上帝与理性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早期现代,理性的确立迫使上帝逊位;后期现代,工具理性的张扬导致了上帝之死。但上帝的缺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找回上帝成为西方精神领域的急迫任务,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试图在确立"后现代世界观"的基础上重新"复活"上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 理性 现代性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唐资格制度述略 被引量:1
9
作者 曾小华 《浙江学刊》 CSSCI 2001年第3期155-160,共6页
所谓资格制度 ,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中以论资排辈、平流进迁为基本原则的任官制度。源于秦、两汉 ,产生于魏晋南北朝 ,广泛运用于唐宋之际。自唐以降 ,资格制与科举制有机整合 ,成功运用于官员的选举和任用 。
关键词 资格制度 科举制度 隋唐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