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提取方法及工艺对黄化茶有效成分溶出的影响初探 被引量:1
1
作者 傅秀花 徐汝松 +6 位作者 钟小玉 周建彬 吕杨俊 王霈菲 蒋玉兰 潘俊娴 朱跃进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5期15-20,30,共7页
黄化茶品种鲜叶具有高氨基酸、低多酚物质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与产量的增加,在深加工方面的工艺研究显得非常迫切。探究了以“中黄3号”为代表的黄化茶在不同提取方法下有效成分溶出的情况,为黄化茶在速溶茶方面的开发应用提供数... 黄化茶品种鲜叶具有高氨基酸、低多酚物质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与产量的增加,在深加工方面的工艺研究显得非常迫切。探究了以“中黄3号”为代表的黄化茶在不同提取方法下有效成分溶出的情况,为黄化茶在速溶茶方面的开发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分别选用水提法和内部沸腾法进行提取,先以水提法进行不同茶水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及儿茶素组分等溶出占比的研究。在此工艺基础上,结合内部沸腾法提取,设置解析剂(乙醇)体积分数、解析剂料液比、解析时间等因素对成分溶出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品种提取用茶有效成分溶出各因素受水提法影响较内部沸腾法更大、波动更明显。低温水提法利于生产高氨基酸、低茶多酚的速溶茶,相应工艺为茶水比1∶15,提取温度45℃,提取时间60 min;内部沸腾法在保持较高游离氨基酸溶出占比的同时,利于生产高酯型儿茶素的速溶茶,相应工艺为解析剂体积分数50%,解析剂料液比1∶2,解析时间10 min,再在茶水比1∶15,提取温度85℃条件下水提6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化茶 中黄3号 水提法 内部沸腾法 游离氨基酸 茶多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化茶加工碾茶与抹茶品质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吕杨俊 崔鑫霞 +7 位作者 王霈菲 傅秀花 潘俊娴 蒋玉兰 朱跃进 李会政 张士康 徐汝松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18期85-89,共5页
黄化茶鲜叶氨基酸含量高而茶多酚含量低。为发挥品种优势、拓展品种的应用范围,采用遮阴处理研究以“中黄3号”为代表的茶树鲜叶制作碾茶和抹茶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经遮阴处理后,黄化茶碾茶和抹茶在色泽、感官和理化品质方面都有一定... 黄化茶鲜叶氨基酸含量高而茶多酚含量低。为发挥品种优势、拓展品种的应用范围,采用遮阴处理研究以“中黄3号”为代表的茶树鲜叶制作碾茶和抹茶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经遮阴处理后,黄化茶碾茶和抹茶在色泽、感官和理化品质方面都有一定程度提升。外观体现为遮阴组色泽更绿;理化方面,遮阴碾茶较未遮阴碾茶茶多酚含量降低16.5%,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27.5%,茶氨酸含量提高28.4%,叶绿素总量提高63.2%,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也各有52.1%和31.8%的提升。黄化茶春季遮阴碾茶和抹茶品质相比,秋季遮阴碾茶和抹茶更优、色泽更绿。春季遮阴碾茶茶多酚含量和酚氨比明显低于秋季遮阴碾茶,分别低26.2%和56.1%;游离氨基酸和茶氨酸含量则明显高于秋季遮阴碾茶,分别高出68.6%和55.7%。遮阴与未遮阴组黄化茶加工的抹茶茶氨酸含量均符合并高于《GB/T 34778—2017》中抹茶的一级标准(≥1.0%),粒度D60也符合规定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化茶 遮阴 碾茶 抹茶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域亮度自适应校正的茶叶嫩芽检测模型 被引量:15
3
作者 吕军 方梦瑞 +4 位作者 姚青 武传宇 贺盈磊 边磊 钟小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78-285,共8页
自然光照下不同时间采集的茶叶图像存在亮度不均的现象。由于高亮度图像对比度差且嫩芽特征显著性弱,造成高亮度图像中存在较多嫩芽的漏检。针对现有茶叶嫩芽图像自动检测方法对光照变化的敏感性,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区域亮度自适应校正... 自然光照下不同时间采集的茶叶图像存在亮度不均的现象。由于高亮度图像对比度差且嫩芽特征显著性弱,造成高亮度图像中存在较多嫩芽的漏检。针对现有茶叶嫩芽图像自动检测方法对光照变化的敏感性,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区域亮度自适应校正的茶叶嫩芽检测模型。首先,对不同时间采集的龙井43茶叶图像进行灰度化;然后,计算灰度图的平均灰度(Average Gray,AG)值,对AG值在[170,230]的高亮度图像进行不同尺寸的分块处理和局部区域伽马亮度自适应校正;最后,在相同的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多个深度学习检测模型。测试结果表明,基于YOLOv5+CSPDarknet53的检测模型比SSD+VGG16、Faster RCNN+VGG16、YOLOv3+Darknet53和YOLOv4+CSPDarknet53模型具有更优的嫩芽检测性能,精确率和召回率分别为88.2%和82.1%。对YOLOv5检测结果进行检测抑制,有效避免了同一目标被多次框选的冗余现象。[30,90)和[90,170)亮度区间内嫩芽图像具有较强的显著性特征和较高的检测精度与召回率。相较于AG值在[170,230]的高亮度原始图像的检测结果,对高亮度图像进行2×3分块和局部区域亮度自适应校正后,YOLOv5嫩芽检测召回率提高了19.2个百分点。对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茶叶图像进行测试,基于区域亮度自适应校正的茶叶嫩芽YOLOv5检测模型获得了92.4%的检测精度和90.4%的召回率。该模型对光照强度变化具有较强的鲁棒性,研究结果可为自然光照条件下茶叶嫩芽机械采摘作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视觉 目标检测 茶叶嫩芽 光照强度 分块 亮度自适应校正 YOLOv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茶、绿茶提取物的协同护肤功效 被引量:8
4
作者 杨环毓 钱忠英 +2 位作者 傅秀花 钟浩 冯凤琴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26-432,共7页
以红茶提取物、绿茶提取物为考察对象,考察了红茶提取物和绿茶提取物的单独及联合应用的防晒、保湿、抗氧化、美白、抗衰老等功能,测试了二者在以上功能联合应用是否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结果表明,红茶、绿茶提取物在保湿、抗氧化、美白... 以红茶提取物、绿茶提取物为考察对象,考察了红茶提取物和绿茶提取物的单独及联合应用的防晒、保湿、抗氧化、美白、抗衰老等功能,测试了二者在以上功能联合应用是否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结果表明,红茶、绿茶提取物在保湿、抗氧化、美白、抗衰老等功能上,联合应用比二者单独应用效果更强,其中2 g/L红、绿茶提取物混合物在抑制酪氨酸酶、弹性蛋白酶方面的联合指数CI仅为0.29和0.054,协同增效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绿茶 防晒 保湿 抗氧化 美白 抗衰老 协同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保鲜方法对低温贮藏烘青绿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汪洁琼 汪芳 +6 位作者 邓余良 袁海波 钟小玉 叶群 程勇 尹军峰 许勇泉 《中国茶叶加工》 2020年第4期21-28,共8页
为探究不同包装材料以及温度补偿和真空处理对低温贮藏茶叶品质的影响,以烘青绿茶为研究对象,使用镀铝复合膜(VMCPP/PE)、铝塑膜(PET/AL/PE)、低密度聚乙烯(LDPE)三种包装材料,在-20、-5、4、25℃下分别贮藏3、6、9、12个月,通过感官审... 为探究不同包装材料以及温度补偿和真空处理对低温贮藏茶叶品质的影响,以烘青绿茶为研究对象,使用镀铝复合膜(VMCPP/PE)、铝塑膜(PET/AL/PE)、低密度聚乙烯(LDPE)三种包装材料,在-20、-5、4、25℃下分别贮藏3、6、9、12个月,通过感官审评以及理化成分检测比较烘青绿茶样品的低温保鲜效果。此外,文章还比较了温度补偿和真空处理后的茶样,在-20、-5、4℃下贮藏3、6、9、12个月后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1)低温保鲜效果最佳的包装材料为铝塑膜(PET/AL/PE),其次为镀铝复合膜(VMCPP/PE),低密度聚乙烯(LDPE)最差;(2)经过温度补偿处理的茶样低温保鲜效果优于未经温度补偿处理的茶样;(3)经过真空处理的茶样低温保鲜效果优于未经真空处理的茶样。该结果为低温贮藏下烘青绿茶的保鲜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烘青绿茶 贮藏 包装材料 温度补偿 真空处理 保鲜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花菌发酵甜茶生化品质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朱雯 马煜明 +4 位作者 曾莉 胡斌 刘亚楠 周立亭 陈明珠 《茶叶通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8-322,共5页
为探究金花菌发酵对甜茶生化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分别测定比较了未发酵甜茶和金花菌发酵甜茶的生化成分含量、总氧化活性、清除羟自由基活性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结果表明:与未发酵甜茶相比,金花菌发酵甜茶中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 为探究金花菌发酵对甜茶生化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分别测定比较了未发酵甜茶和金花菌发酵甜茶的生化成分含量、总氧化活性、清除羟自由基活性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结果表明:与未发酵甜茶相比,金花菌发酵甜茶中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茶多酚和黄酮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水浸出物含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金花菌发酵甜茶的总抗氧化活性显著性提升(p<0.05),但清除羟自由基活性与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茶 金花菌发酵 生化品质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肉制品中10种挥发性N-亚硝胺类化合物 被引量:28
7
作者 朱萌萌 叶群 +5 位作者 周婷婷 陈卢涛 俞璐萍 黎斌 胡晋峰 周敏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7-215,共9页
建立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检测肉制品中10种挥发性N-亚硝胺类化合物残留量的方法。肉制品样品经同时蒸馏萃取法(SDE)萃取,采用冷冻去脂净化法,在多反应监测模式下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条件,10种挥发性N-亚... 建立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检测肉制品中10种挥发性N-亚硝胺类化合物残留量的方法。肉制品样品经同时蒸馏萃取法(SDE)萃取,采用冷冻去脂净化法,在多反应监测模式下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条件,10种挥发性N-亚硝胺类化合物在1.00~1 0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方法的检出限(LOD,S/N=3)和定量限(LOQ,S/N=10)分别为0.01~0.02μg/kg和0.04~0.07μg/kg。选取3种不同类型的肉制品(火腿肠、中式香肠和腌渍腊肉),在空白样品添加水平为LOQ水平、1.0、2.0μg/kg时,10种挥发性N-亚硝胺类化合物的平均回收率为74.8%~94.3%,相对标准偏差小于8.3%。市售3类肉制品中6种挥发性N-亚硝胺类化合物(N-亚硝基二甲胺、N-亚硝基二乙胺、N-亚硝基吡咯烷、N-亚硝基哌啶、N-亚硝基二丁胺、N-亚硝基二丙胺)均有不同程度检出,且腌渍腊肉中每种挥发性N-亚硝胺类化合物的检出值最高。该方法操作简单,萃取充分,灵敏度高,试剂用量少,可满足实验室大量样品的日常检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同时蒸馏萃取 冷冻去脂 N -亚硝胺类化合物 肉制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击式性信息素灰茶尺蠖诱捕器的研发与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季慧华 胡锦召 +4 位作者 兰建军 杨宇宙 钟小玉 边磊 罗宗秀 《中国茶叶》 2022年第10期38-41,共4页
针对现有船形诱捕器粘板易脱胶、虫量大时需经常更换的缺点,研制了一种采用性信息素诱芯吸引、高压电网击杀的新型电击式性信息素茶尺蠖诱捕器,并以船形诱捕器为对照,进行了灰茶尺蠖田间诱捕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电击式性信息素灰茶尺蠖... 针对现有船形诱捕器粘板易脱胶、虫量大时需经常更换的缺点,研制了一种采用性信息素诱芯吸引、高压电网击杀的新型电击式性信息素茶尺蠖诱捕器,并以船形诱捕器为对照,进行了灰茶尺蠖田间诱捕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电击式性信息素灰茶尺蠖诱捕器比船形诱捕器诱捕效果好,能反映灰茶尺蠖田间发生的动态趋势,可以作为灰茶尺蠖诱捕和虫情监测的装置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茶尺蠖 性信息素 诱捕效果 种群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燥工艺对白茶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林钰虹 魏然 +7 位作者 方舟滔 廖鹏飞 陈加土 毛小伟 巫优良 任姝帆 牟锡川 苏祝成 《中国茶叶加工》 2022年第2期33-38,共6页
文章探究了不同干燥工艺对江山白茶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选取嫩度一致的福鼎大白和迎霜两个茶树品种,采用三种不同干燥工艺进行制作,对比不同干燥法对茶样生化成分、感官审评得分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并综合各个因素筛选适制白茶的... 文章探究了不同干燥工艺对江山白茶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选取嫩度一致的福鼎大白和迎霜两个茶树品种,采用三种不同干燥工艺进行制作,对比不同干燥法对茶样生化成分、感官审评得分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并综合各个因素筛选适制白茶的最优工艺。结果表明,结合短时速干、日晒及提香机干燥提香的混合加工工艺均较单一干燥方式所制白茶品质更优,抗氧化活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干燥 抗氧化活性 感官审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茶叶中10种酸性除草剂的残留量 被引量:7
10
作者 朱萌萌 叶群 +5 位作者 胡松 黎斌 周婷婷 刘小羽 胡晋峰 周敏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62-768,共7页
取茶叶样品5.00g,用水[预先用50%(体积分数)盐酸溶液调节其酸度至pH2.0]10.0mL浸泡30min。先后用乙腈超声提取2次(每次用乙腈20.0mL),每次20min,离心,合并两次提取的上清液,先后于30℃水浴中减压蒸发以及在常温下吹氮至溶液近干,加入乙... 取茶叶样品5.00g,用水[预先用50%(体积分数)盐酸溶液调节其酸度至pH2.0]10.0mL浸泡30min。先后用乙腈超声提取2次(每次用乙腈20.0mL),每次20min,离心,合并两次提取的上清液,先后于30℃水浴中减压蒸发以及在常温下吹氮至溶液近干,加入乙腈-甲苯-乙酸(75+25+1)混合溶液(简称为ATA混合液)5.0mL溶解残渣,此溶液流经CleanertPesticCarb/NH2固相萃取柱净化。收集流出液(主液),用ATA混合液15.0mL淋洗萃取柱,收集流出液并与主液合并,在常温条件下吹氮至近干。加入丙酮870μL溶解残渣。按文献报道的方法进行五氟苄溴(PFBBr)衍生化于60℃水浴中反应1.0h,用正己烷1.0mL提取所生成的衍生物。按所选条件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提取液中10种酸性除草剂的残留量。结果表明:10种酸性除草剂化合物的质量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其峰面积之间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在0.0223~1.54μg·kg^-1。以红茶、绿茶和乌龙茶为基质,按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在72.2%~109%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在0.10%~5.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酸性除草剂 五氟苄溴 衍生化 茶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