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岛屿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维持与丧失 被引量:1
1
作者 刘聪 骆杨青 +4 位作者 闫昱晶 杨阳河山 曾頔 赵郁豪 斯幸峰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32,共32页
岛屿因数量众多、自然隔离、形成历史多样等独特的地理特征,成为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相较于大陆,岛屿生物具有很高的特有性和失调性,这为探究岛屿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本文围绕岛屿生态系统,从岛屿生物... 岛屿因数量众多、自然隔离、形成历史多样等独特的地理特征,成为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相较于大陆,岛屿生物具有很高的特有性和失调性,这为探究岛屿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本文围绕岛屿生态系统,从岛屿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维持和丧失3个部分阐述近些年国内外的岛屿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对于岛屿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本文以全球几个代表性的岛屿系统为例,从物种的扩散迁入、种群建立和选择、物种进化和适应性辐射等过程介绍岛屿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以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为基础,回顾了种-面积关系、种-隔离度关系,着重对戴蒙德法则、嵌套格局、岛屿生物群落结构理论框架和岛屿生物种间互作等群落构建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在岛屿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机制,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探讨了岛屿物种所面临的严峻的灭绝风险,尤其是生境丧失和改变、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以及这些因素的协同作用对岛屿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影响。最后,基于岛屿生物多样性的现状,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对岛屿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和展望了未来可能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岛屿 适应性辐射 群落构建 趋同进化 种间互作 人为干扰 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MERRA-2和TAP大气黑碳数据在我国的精度分析和适用性评估
2
作者 张佳怡 张瑞 +2 位作者 张艺玟 张淑怡 刘敏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9-578,共10页
黑碳(BC)作为可吸入颗粒物PM_(2.5)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特殊的理化性质,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大气黑碳浓度地面观测网络和数据共享体系,区域尺度黑碳浓度产品的精度验证和适用性评价比较有限。... 黑碳(BC)作为可吸入颗粒物PM_(2.5)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特殊的理化性质,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大气黑碳浓度地面观测网络和数据共享体系,区域尺度黑碳浓度产品的精度验证和适用性评价比较有限。本文从已发表文献中提取我国126个站点的1616个BC月监测数据,时间跨度为2000−2020年,对MERRA-2(Modern-Er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Version 2)和TAP(Tracking Air Pollution in China)的BC数据进行全面的精度验证和适用性评价。结果表明:①MERRA-2与TAP均低估了我国大气BC浓度,其中MERRA-2低估程度为8.13%,TAP低估程度为19.51%。TAP的大气BC浓度与地面站点监测数据的相关性〔R=0.62,模拟实测两倍因子(FAC2)=0.69〕高于MERRA-2(R=0.46,FAC2=0.58),MERRA-2的20年平均大气BC浓度(3.61μg/m^(3))更接近地面站点平均大气BC浓度(3.97μg/m^(3))。②MERRA-2和TAP的大气BC浓度在我国不同地区的精度存在较大差别,MERRA-2在我国华北和西南地区的精度优于TAP。两个数据集在西南地区都有较高的精度(R为0.68~0.84,FAC2为0.71~0.79),在华北地区精度均较低(R为0.41~0.48,FAC2为0.64~0.77)。③MERRA-2与TAP大气BC浓度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二者在四川省大气BC浓度差异(0.0045μg/m^(3))最小,在北京市差异(2.11μg/m^(3))最大。研究显示,MERRA-2有更长的时间跨度,而TAP更能准确表现大气BC浓度的空间分布,且二者在不同地区表现出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黑碳浓度 MERRA-2 TAP 适用性评估 地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1984-2023年30m年最大植被指数数据集
3
作者 曾珂 慈萌瑶 +4 位作者 朱泓恺 张淑怡 王玥 张艺玟 刘敏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2期555-568,共14页
植被生长状况是评估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快速城市化,导致大量自然地表和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植被面积和绿度大幅减少,对生态环境和空间资源造成压力。卫星遥感是对生态系统状况开展时空连续监测的有效工具,... 植被生长状况是评估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快速城市化,导致大量自然地表和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植被面积和绿度大幅减少,对生态环境和空间资源造成压力。卫星遥感是对生态系统状况开展时空连续监测的有效工具,本研究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利用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生成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1984-2023年30 m分辨率年最大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和核归一化植被指数(Kernel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k NDVI)数据集,以反映区域植被生长状况及长时间序列变化特征。为确保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采用线性插值和Savitzky-Golay滤波器对波段进行平滑处理,有效去除光谱域中的噪音;此外,借助稳定长时间序列的影像产品MODIS13Q1对3个植被指数年最大值的出现时间分别进行验证,进一步增强数据的可读性和可用性。本数据集的构建可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植被覆盖时空演变及相关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指数 长江三角洲 NDVI EVI kNDVI 1984-2023 遥感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