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波辅助杂多酸提取竹叶多糖工艺优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强 蒋立新 +7 位作者 周燕 戴静 杨琴琴 姚秀苗 季红福 肖竹钱 葛青 毛建卫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5-192,209,共9页
以竹叶为原料,采用磷钨酸耦合超声波提取竹叶多糖,通过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试验优化竹叶多糖的提取工艺。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和高效阴离子色谱(HPAE),对竹叶多糖结构、单糖组成进行了初步的表征和检测,并... 以竹叶为原料,采用磷钨酸耦合超声波提取竹叶多糖,通过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试验优化竹叶多糖的提取工艺。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和高效阴离子色谱(HPAE),对竹叶多糖结构、单糖组成进行了初步的表征和检测,并研究了竹叶多糖的体外相关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提取竹叶多糖最优条件为超声温度80℃、提取时间2 h、料液比1∶20 g/m L、磷钨酸质量分数4.50%、超声功率300 W,该条件下竹叶多糖的得率为9.89%。竹叶多糖是一种具有α-型吡喃糖苷键结构的杂多糖,由L-岩藻糖、L-鼠李糖、L-阿拉伯糖、D-葡萄糖、D-半乳糖和D-木糖组成。竹叶多糖对还原力、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ABTS)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体外抗氧化活性的能力与竹叶多糖的质量浓度呈现正相关。在0.25~4.00 mg/m L范围内,随着竹叶多糖质量浓度的增加,其对癌细胞HepG-2的增殖抑制率逐渐增大。当竹叶多糖质量浓度为4.0 mg/m L时,对肿瘤细胞HepG-2增殖的抑制率达到半抑制浓度,说明竹叶多糖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多糖 超声波提取 抗氧化活性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油和婴幼儿配方食品中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研究进展
2
作者 朱子翔 肖功年 袁海娜 《中国乳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2,共10页
文章介绍了食品中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结构与种类、毒理、限量、来源与产生机制、检测方法和污染情况等。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在食品中的暴露量与植物油的精炼工艺以及所含甘油酯、氯离子等有关,但其累积机制尚不清楚。碱水解过程... 文章介绍了食品中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结构与种类、毒理、限量、来源与产生机制、检测方法和污染情况等。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在食品中的暴露量与植物油的精炼工艺以及所含甘油酯、氯离子等有关,但其累积机制尚不清楚。碱水解过程控制影响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GC-MS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标准检测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及在食品中暴露情况的科学评估,以及对食品加工、储运过程中2类污染物累积规律的研究,助力食品中此类污染物的风险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油 婴幼儿配方食品 氯丙醇酯 缩水甘油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薯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婷 陈小伟 +4 位作者 赵优萍 范昊安 姚刚 蔡海莺 毛建卫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43-349,共7页
木薯市场的快速发展,使木薯副产物资源不断增加,因此木薯副产物的综合高效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木薯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以及对动物、农作物乃至人类健康的益处出发,重点综述了以木薯渣、木薯叶及木薯皮作单胃动物、反刍动物或蚕类... 木薯市场的快速发展,使木薯副产物资源不断增加,因此木薯副产物的综合高效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木薯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以及对动物、农作物乃至人类健康的益处出发,重点综述了以木薯渣、木薯叶及木薯皮作单胃动物、反刍动物或蚕类昆虫等的生物饲料,以木薯渣、木薯皮和木薯茎秆作蔬菜瓜果或食用菌等农作物基质,以木薯叶作菜肴或膨化食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木薯副产物功能性酵素等新兴产业的开发与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副产物 生物饲料 农作物基质 食品 功能性酵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甘菊各萃取相抗氧化活性及其有效成分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楚秉泉 方若思 +3 位作者 李玲 肖功年 袁海娜 龚金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共6页
目的:筛选洋甘菊醇提物抗氧化活性最强的萃取组分,并对该组分抗氧化活性的有效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DPPH·、ABTS^+·、O^-_2·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RAP抗氧化功能测试方法,对比研究了洋甘菊醇提物不同极性萃取组分的抗氧... 目的:筛选洋甘菊醇提物抗氧化活性最强的萃取组分,并对该组分抗氧化活性的有效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DPPH·、ABTS^+·、O^-_2·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RAP抗氧化功能测试方法,对比研究了洋甘菊醇提物不同极性萃取组分的抗氧化活性,并运用HPLC等方法对抗氧化能力最强萃取组分进行有效成分分析。结果:洋甘菊乙酸乙酯萃取组分的抗氧化能力最强,对DPPH·、ABTS^+·和O^-_2·的IC_(50)分别为25.6、30.6和83.3 mg/m L,总抗氧化能力(以trolox计)为16.7 mg/m L。成分分析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相中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25.84%和14.93%,在检测到的10种多酚或黄酮类化合物中,木犀草素、蒙花苷和木犀草素-7-葡萄糖含量较丰富。结论:洋甘菊醇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组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可能与其富含的多酚和黄酮成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甘菊 乙酸乙酯 萃取相 抗氧化活性 多酚 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竹笋对酱油制曲以及成品酱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蒋立新 葛青 +4 位作者 张强 章兴 肖竹钱 毛建卫 泮国荣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6-84,共9页
文章采用响应面法分析添加竹笋对酱油制曲过程的影响,选取制曲时间、制曲温度、曲精接种量和竹笋添加量为响应指标,以蛋白酶活力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法进行分析优化;同时采用高盐稀态工艺酿造竹笋酱油,研究竹笋酱油中活性成分总酚... 文章采用响应面法分析添加竹笋对酱油制曲过程的影响,选取制曲时间、制曲温度、曲精接种量和竹笋添加量为响应指标,以蛋白酶活力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法进行分析优化;同时采用高盐稀态工艺酿造竹笋酱油,研究竹笋酱油中活性成分总酚、总黄酮的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竹笋酱油的最佳制曲条件为制曲时间62.5h,制曲温度31.5℃,曲精接种量0.23%和竹笋添加量6.50%,此时蛋白酶活力658.35U/g干基。与传统酱油相比,添加竹笋不仅可以改善酱油成曲中蛋白酶活力,还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总氮、氨基酸态氮、总酚、总黄酮的含量以及抗氧化能力。其中竹笋酱油成品中总氮、氨基酸态氮、总酚、总黄酮增加百分比分别为9.24%、15.96%、4.55%和3.83%;体外抗氧化指标还原力和ABTS清除自由基能力提高百分比分别为10.08%和11.63%。因此,在高盐稀态酱油酿造过程中,竹笋可部分替代黄豆,作为功能性较强的新型酱油,该研究为新产品酱油的研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笋 制曲 响应面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二醛氧化对乳清蛋白结构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袁海娜 武美琳 +6 位作者 林金鹏 姜澳华 阎钰 陈唐超 龚金炎 赵广生 肖功年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10,共7页
研究丙二醛(MDA)氧化对乳清蛋白羰基、巯基和二聚酪氨酸等氧化产物的影响,比较氧化前后乳清蛋白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脂质过氧化抑制能力及还原力,分析MDA对乳清蛋白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红外光谱... 研究丙二醛(MDA)氧化对乳清蛋白羰基、巯基和二聚酪氨酸等氧化产物的影响,比较氧化前后乳清蛋白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脂质过氧化抑制能力及还原力,分析MDA对乳清蛋白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红外光谱和圆二色谱等方法,研究MDA对乳清蛋白分子聚集状况及二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MDA对乳清蛋白的氧化程度与其浓度相关。300mmol/LMDA氧化的乳清蛋白羰基含量较氧化前提高了3.2倍,总巯基含量较氧化前下降了34.18%。但二聚酪氨酸含量显著下降(P<0.01),说明MDA作用下,乳清蛋白中酪氨酸残基未氧化生成二聚酪氨酸。MDA氧化提高了乳清蛋白的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力2~2.2倍;但降低了其脂质过氧化抑制能力及还原力(P<0.01)。高浓度MDA氧化乳清蛋白,导致β-乳球蛋白、α-乳白蛋白及BSA形成二聚体、三聚体及多聚体,同时促使乳清蛋白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含量上升。说明MDA氧化改变了乳清蛋白空间结构及体外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清蛋白 丙二醛 蛋白质氧化 抗氧化 二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甘草中光甘草定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宏鹏 王靖乐 +6 位作者 金星 金基洙 陈秀玉 吕常江 李音 杨瑞芹 黄俊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66-1169,共4页
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甘草中活性成分光甘草定,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萃取温度、萃取压力、静态萃取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进行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实验,对甘草粗提物及光甘草定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 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甘草中活性成分光甘草定,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萃取温度、萃取压力、静态萃取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进行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实验,对甘草粗提物及光甘草定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甘草粗提物及光甘草定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25 MPa,静态萃取时间60 min。在该条件下,粗提得率为1.259%,其中光甘草定得率为0.0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甘草定 甘草 超临界CO2萃取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