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发展理念视角下浙江养殖水域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1
作者 夏佳佳 原居林 《江西水产科技》 2025年第1期53-56,共4页
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是渔业管理的基本制度,是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布局依据。在新发展理念视角下,通过对浙江省水域滩涂资源和水域环境等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科学划定了全省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并在分析全省水产养殖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 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是渔业管理的基本制度,是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布局依据。在新发展理念视角下,通过对浙江省水域滩涂资源和水域环境等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科学划定了全省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并在分析全省水产养殖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水产养殖发展的对策建议,为今后浙江省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省 养殖水域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对大口黑鲈肌肉营养成分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孙丽慧 包成荣 +4 位作者 李倩 姜建湖 陈建明 高令梅 郭建林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92-3208,共17页
为探究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对池塘养殖的大口黑鲈肌肉营养成分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将池塘养殖的大口黑鲈成鱼移入到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暂养,分别于暂养第1天、第10天、第20天和第30天进行取样,测定分析大口黑鲈的肌肉营养... 为探究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对池塘养殖的大口黑鲈肌肉营养成分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将池塘养殖的大口黑鲈成鱼移入到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暂养,分别于暂养第1天、第10天、第20天和第30天进行取样,测定分析大口黑鲈的肌肉营养成分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显示:在工厂化循环水系统中暂养不同时间对大口黑鲈肌肉中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肌肉中氨基酸总量以及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均在暂养第30天时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暂养第1天、第10天和第20天时(P<0.05);采用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对大口黑鲈肌肉必需氨基酸进行营养评价,AAS模式下不同暂养时间的大口黑鲈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缬氨酸,CS模式下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甲硫氨酸+胱氨酸。通过构建工厂化循环水系统暂养不同时间的大口黑鲈肌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指纹图谱,发现肌肉中2-庚酮、2-戊酮、2-丁酮、环戊酮、1-辛烯-3-醇、1-己醇等愉悦气味物质含量随着工厂化循环水暂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综上可知,将池塘养殖的大口黑鲈成鱼移入到工厂化循环水系统中暂养可提高大口黑鲈肌肉营养品质及风味,是一种有效提高大口黑鲈成鱼品质的技术措施,建议在池塘养殖大口黑鲈成鱼的品质提升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厂化循环水 大口黑鲈 肌肉 营养成分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来源对养殖拟穴青蟹营养组成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黄爱霞 孙丽慧 +4 位作者 郝贵杰 沈亚芳 崔雁娜 蒋荣响 林锋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7-83,共7页
为了评价不同饲料来源对拟穴青蟹营养品质的影响,取体重(8.52±0.34) g的蟹,分成两组,分别饲喂配合饲料和冰鲜鱼,试验周期42 d试验结束后分别取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组)和冰鲜鱼(冰鲜鱼组)养殖的拟穴青蟹,分离其肌肉和性腺,测定了肌肉... 为了评价不同饲料来源对拟穴青蟹营养品质的影响,取体重(8.52±0.34) g的蟹,分成两组,分别饲喂配合饲料和冰鲜鱼,试验周期42 d试验结束后分别取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组)和冰鲜鱼(冰鲜鱼组)养殖的拟穴青蟹,分离其肌肉和性腺,测定了肌肉和性腺的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氨基酸等的含量及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表明:配合饲料组拟穴青蟹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冰鲜鱼组(P<0.05),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冰鲜鱼组拟穴青蟹性腺水分含量显著低于配合饲料组(P<0.05),粗脂肪和粗蛋白、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配合饲料组拟穴青蟹肌肉中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和呈味氨基酸(FAA)总量均显著高于冰鲜组(P<0.05)。配合饲料组肌肉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的氨基酸评分(AAS)高于冰鲜鱼组,赖氨酸低于冰鲜鱼组;异亮氨酸化学评分(CS)高于冰鲜鱼组,苯丙氨酸+酪氨酸、赖氨酸评分低于冰鲜鱼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高于冰鲜鱼组。配合饲料组性腺异亮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AAS评分低于冰鲜鱼组,赖氨酸、缬氨酸和蛋氨酸+胱氨酸高于冰鲜鱼组;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CS评分低于冰鲜鱼组,赖氨酸、缬氨酸和蛋氨酸+胱氨酸高于冰鲜鱼组;EAAI指数高于冰鲜鱼组。配合饲料组拟穴青蟹肌肉DHA、EPA、n6-PUFA及n3-PUFA比例均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性腺中DHA显著高于冰鲜鱼组、EPA显著低于冰鲜鱼组(P<0.05)。综上所述,配合饲料饲喂的拟穴青蟹肌肉和性腺的EAAI指数高,其蛋白质品质较高,说明饲料组成对拟穴青蟹的品质影响显著,可通过调整饲料配方提高拟穴青蟹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穴青蟹 饲料来源 肌肉 性腺 营养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珠和珍珠母贝蛋白肽提取分离、生物活性及其在营养与健康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邹仙果 费洁羽 +6 位作者 郝贵杰 曾泽国 王龑 於雨碟 阮华君 杨开 孙培龙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55-460,共6页
蛋白肽是近年较热门的一种小分子多肽,在保健品领域应用广泛,珍珠和珍珠母贝蛋白肽是珍珠和珍珠母贝中的一种多肽类活性成分。本文总结了水提法、酸水解法和酶水解法等,以及色谱法和膜分离法制备珍珠和珍珠母贝蛋白肽的相关报道,并分析... 蛋白肽是近年较热门的一种小分子多肽,在保健品领域应用广泛,珍珠和珍珠母贝蛋白肽是珍珠和珍珠母贝中的一种多肽类活性成分。本文总结了水提法、酸水解法和酶水解法等,以及色谱法和膜分离法制备珍珠和珍珠母贝蛋白肽的相关报道,并分析了各提取和分离方法的优缺点,同时对其抗氧化、抗衰老、美白、抗菌、抗炎、降血压等生物活性及其在营养保健品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归纳,以期为珍珠和珍珠母贝蛋白肽的研究与高值化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 蛋白肽 提取 生物活性 营养保健品 生物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鲈鱼营养品质及挥发性物质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周聃 邹松保 +4 位作者 刘梅 倪蒙 胥晴 崔雁娜 原居林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1263-1271,共9页
以大口黑鲈为原料制作臭鲈鱼,比较臭鲈鱼发酵前后鱼肉的营养品质及挥发性物质含量的变化。通过测定鱼肉中的水分、蛋白质、脂肪、矿物质、脂肪酸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和质构特性,比较大口黑鲈发酵前后营养品质的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 以大口黑鲈为原料制作臭鲈鱼,比较臭鲈鱼发酵前后鱼肉的营养品质及挥发性物质含量的变化。通过测定鱼肉中的水分、蛋白质、脂肪、矿物质、脂肪酸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和质构特性,比较大口黑鲈发酵前后营养品质的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PME-GC-MS)比较其挥发性物质变化。与新鲜鱼肉相比,发酵后的鱼肉水分含量下降,灰分含量上升;鱼肉的钾和铁含量降低,钠和钙含量上升;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总体差异不显著,在营养价值上略有提升;臭鲈鱼鱼肉的硬度、胶着性、咀嚼性均高于新鲜大口黑鲈,肉质弹性有所下降,鱼肉整体肉质好于新鲜大口黑鲈;臭鲈鱼挥发性物质数量明显多于新鲜大口黑鲈,其中醇类物质占比显著上升,出现酸类物质,而醛类物质和芳香类物质占比显著下降;桉叶油醇、芳樟醇、4-萜烯醇、胡椒酮、丁酸、三甲胺等物质是臭鲈鱼独特风味的来源。发酵后的臭鲈鱼营养成分变化不明显,但鱼肉肉质和风味均有显著提升,本研究对未来的臭鲈鱼工厂化发酵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发酵 营养成分 质构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华市稻虾共作下养殖密度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营养成分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6
作者 朱彦雨 郝贵杰 +8 位作者 王雨辰 沈亚芳 林锋 王敏 方启航 施旭梅 楼逸笛 朱新丁 黄爱霞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S1期168-174,共7页
为研究稻虾生态种养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营养成分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将规格为(10.6±0.2)g的克氏原螯虾投放到9块面积相似的稻田,共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放养密度分别为高密度组(A,450kg/hm^(2))、中密度组... 为研究稻虾生态种养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营养成分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将规格为(10.6±0.2)g的克氏原螯虾投放到9块面积相似的稻田,共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放养密度分别为高密度组(A,450kg/hm^(2))、中密度组(B,337.5 kg/hm^(2))、低密度组(C,225 kg/hm^(2)),试验周期70d,试验结束后随机捕捞90尾虾,进行称重分析,并取肌肉和肠道进行营养成分和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B组末均重、增重率显著高于A组(P<0.05)、C组,但差异不显著;C组的粗蛋白含量最高,显著高于B组;B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A组;C组的谷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脯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B组;C组必需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B组,与A组之间差异不显著;氨基酸总量和呈味氨基酸含量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AAS、CS评分和EAAI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密度对克氏原螯虾的氨基酸营养品质无显著影响。C组的EP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N-3不饱和脂肪酸和N-6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N6/N3的值也为C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其他测得的脂肪酸含量也各有差异,表明脂肪酸的含量受养殖密度的影响。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密度对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影响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在本研究的条件下,B组的密度是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的最适宜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稻虾共作 密度 生长性能 营养成分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对罗氏沼虾种虾存活率、抱卵率、水质、水体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倩 孙丽慧 +6 位作者 张海琪 姜建湖 陈建明 彭俊 杨必成 高令梅 郭建林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0,共12页
为探讨保种期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种虾合理的放养密度,实验以温室保种期的种虾为研究对象,雌雄比例2﹕1,雌虾初始体重为(17.95±1.11)g,雄虾初始体重为(21.39±1.63)g,设置3个放养密度:LD(1.0 kg/m^(3))、MD(1.... 为探讨保种期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种虾合理的放养密度,实验以温室保种期的种虾为研究对象,雌雄比例2﹕1,雌虾初始体重为(17.95±1.11)g,雄虾初始体重为(21.39±1.63)g,设置3个放养密度:LD(1.0 kg/m^(3))、MD(1.5 kg/m^(3))、HD(2.0 kg/m^(3)),研究了密度对罗氏沼虾种虾抱卵率、存活率、水质、水体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质未稳定前,水体中氨氮和亚硝态氮的含量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升高,HD组显著高于LD组(P<0.05)。水质稳定后各密度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LD组和MD组雌虾的抱卵率显著大于HD组(P<0.05),LD组和MD组无显著差异(P>0.05)。存活率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放养密度显著影响罗氏沼虾的规格,小规格虾的比例随着放养密度的升高显著增加(P<0.05)。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水体中氨氮含量最高时,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为HD组的指示物种。肠道微生物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采样时间,放养密度对罗氏沼虾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无显著影响。但当水体中氨氮含量最高时,潜在病原菌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的占比在MD组和HD组有所升高,说明密度引起的水质变化显著影响中高密度组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综上,建议保种期罗氏沼虾的放养密度以1.0 kg/m^(3)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密度 水质 高通量测序 水体细菌群落 肠道微生物 种虾 罗氏沼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水稻-罗氏沼虾轮作模式对复垦土壤理化性质、养分供应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梅 周聃 +3 位作者 张艳 倪蒙 邹松保 原居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7-748,共12页
为研究新构建的水稻-罗氏沼虾(稻虾)轮作种养系统对复垦土壤理化性质、养分供应能力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客观综合评价新建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本研究通过现场采样、室内化学指标测定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稻虾轮作... 为研究新构建的水稻-罗氏沼虾(稻虾)轮作种养系统对复垦土壤理化性质、养分供应能力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客观综合评价新建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本研究通过现场采样、室内化学指标测定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稻虾轮作模式3个生产阶段(放虾前、收虾后和收稻后)两个土层(0~20 cm和20~40 cm)土壤的物理性质、还原性物质、全量和速效养分及菌群结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收虾后和收稻后0~20 cm土层>2 mm土壤团聚体占比显著低于20~40 cm (P<0.05),0.25~2 mm和<0.25 mm土层的土壤团聚体占比均大于放虾前;收虾后20~40 cm土壤还原性指标显著大于0~20 cm (P<0.05),收虾后和收稻后有机还原性物质、Fe^(2+)和Mn^(2+)含量均显著大于放虾前(P<0.05);0~20 cm土壤全量和速效养分含量均高于20~40 cm,收虾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显著高于放虾前(P<0.05);收虾后和收稻后的OTU数量显著高于放虾前(P<0.05);收虾后和收稻后Candidatus_Solibacter、Citrobacter和Bacillu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放虾前(P<0.05);土壤团聚体(0.2~2.5 mm)、全氮、全钾和毛管孔隙度是驱动土壤微生物菌群变异的主要影响因子。综上,新建的稻虾轮作模式有助于改善复垦耕层土壤物理结构,增强土壤缓冲能力,提高养分供应能力及菌群多样性,且对0~20 cm表层土壤改善效果优于20~40 cm土层,但同时可能会增加土壤次生潜育化风险。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优化稻虾种养策略以最大程度发挥其经济生态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稻-罗氏沼虾轮作 土壤物理性质 还原性物质含量 土壤养分 菌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及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耐药性分析
9
作者 蔺凌云 赵颖 +7 位作者 姚嘉赟 沈锦玉 袁雪梅 黄雷 陈静 彭先启 刘忆瀚 潘晓艺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105,共11页
研究旨在探讨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ingia miricola)的药敏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及对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通过16S rRNA和rpoB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鉴定。采用肉汤稀释法、结晶紫微孔板法和... 研究旨在探讨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ingia miricola)的药敏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及对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通过16S rRNA和rpoB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鉴定。采用肉汤稀释法、结晶紫微孔板法和卡尔加里生物膜装置分别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生物膜形成能力及最低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利用PCR方法分析β-内酰胺耐药基因及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并通过双纸片法检测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的产生。结果显示,从患病蛙类样本中分离到的9株优势菌株均为E.miricola;各菌株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但对多西环素和氟苯尼考敏感;所有菌株均可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形成菌的MBEC比对应浮游菌的MIC提高8—>256倍;所有菌株均携带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blaCME、blaGOB和blaB),并产生ESBL及MBL;gyrA基因的QRDR区均检测到了可介导喹诺酮类耐药的非同义突变S83R,gyrB、parC和parE未发现突变。结果表明,蛙源E.miricola呈现多重耐药性,普遍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β-内酰胺酶的产生及喹酮类药物作用靶点突变与其β-内酰胺及喹诺酮类耐药表型相符。多西环素和氟苯尼考的体外敏感性较高,具有治疗该菌感染的潜力。研究可为E.miricola感染的治疗及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性 Β-内酰胺酶 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 生物膜 米尔伊丽莎白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饲料对草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0
作者 郭建林 孙丽慧 +5 位作者 李倩 姚林杰 姜建湖 孙钰鑫 高令梅 张海琪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85-95,共11页
试验旨在研究发酵饲料对草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以投喂膨化配合饲料为对照组,投喂膨化配合饲料+发酵饲料(配比为3∶1)为试验组,对草鱼进行为期63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草鱼生长及形体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 试验旨在研究发酵饲料对草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以投喂膨化配合饲料为对照组,投喂膨化配合饲料+发酵饲料(配比为3∶1)为试验组,对草鱼进行为期63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草鱼生长及形体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草鱼全鱼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草鱼肌肉水分和粗脂肪含量表现出与全鱼相同的趋势,肌肉粗蛋白和灰分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除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外,其他血清酶活性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对肠道组织学和微生物的测定,试验组草鱼肠道皱襞长度和肌层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门水平上试验组草鱼肠道蓝细菌门与变形菌门占比升高,在属水平上,试验组弧菌属和纤发鞘丝蓝细菌属占比显著升高(P<0.05),但试验组草鱼肠道菌群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Ace指数和Chao指数与对照组均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维氏气单胞菌对草鱼进行攻毒,试验组草鱼总的死亡率降低33.33%,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上述结果,在养殖过程中投喂一定比例的发酵饲料可降低草鱼饲料系数,增强草鱼抗病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饲料 草鱼 体成分 血清生化指标 攻毒效果 肠道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甾醇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任胜杰 王笑 +5 位作者 马先俊 郭建林 陈建明 孙丽慧 王爱民 杨志刚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1,共8页
植物甾醇是以环戊烷全氢菲为骨架的一类天然醇类化合物,其结构与胆甾/固醇相似,通常以游离态、酯化态及糖苷的形式存在于植物细胞膜上。因其具有降低胆固醇、抗氧化、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近年来在医学、动物营养研究中得到广泛关注。... 植物甾醇是以环戊烷全氢菲为骨架的一类天然醇类化合物,其结构与胆甾/固醇相似,通常以游离态、酯化态及糖苷的形式存在于植物细胞膜上。因其具有降低胆固醇、抗氧化、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近年来在医学、动物营养研究中得到广泛关注。植物甾醇在畜禽养殖中已开始广泛应用,并在促生长、改善生理代谢、调节免疫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水产动物和畜禽动物生理代谢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当前植物甾醇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文章从植物甾醇结构功能以及部分常见原料中植物甾醇的含量和植物甾醇的检测方法切入,综述了植物甾醇在鱼类和甲壳类等水产动物饲料中的应用效果,并对植物甾醇在水产动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进行了展望。在当前国家对水产养殖业提出的绿色健康养殖的政策背景下,将植物甾醇开发成为绿色安全的水产饲料添加剂产品对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甾醇 胆固醇 结构功能 水产动物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E素对副溶血弧菌的抑菌活性及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蔡雪 黄雷 +6 位作者 郑阿钦 褚宽 林华利 杨艳杰 原居林 宋大伟 姚嘉赟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5,共10页
为探究大蒜E素(ALE)对副溶血弧菌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制,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和抑菌动态生长曲线,评价ALE对副溶血弧菌的抑菌作用;基于电镜观察及胞外β-D-半乳糖苷酶、蛋白质含量测定,分析ALE对副溶血弧菌细... 为探究大蒜E素(ALE)对副溶血弧菌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制,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和抑菌动态生长曲线,评价ALE对副溶血弧菌的抑菌作用;基于电镜观察及胞外β-D-半乳糖苷酶、蛋白质含量测定,分析ALE对副溶血弧菌细胞结构的影响;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ALE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利用RNA-Seq技术分析ALE对副溶血弧菌转录水平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ALE对副溶血弧菌的MIC为7.8μg/mL,MBC为31.2μg/mL。与对照组相比,MIC浓度ALE组副溶血弧菌胞外β-D-半乳糖苷酶活性和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细胞壁膜消融、内容物流失,生物被膜形成量显著减少(P<0.05)。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4MIC浓度的ALE组副溶血弧菌中显著下调基因145个,主要富集在MAPK信号转导、鞭毛组装、生物膜形成等通路;ALE组副溶血弧菌中显著上调基因133个,主要富集在氨基酸代谢、降解等通路;RNA-Seq结果与RT-qPCR验证试验结果一致。研究表明,ALE对副溶血弧菌抑菌作用强,可能通过破坏细菌菌体结构,抑制其生物被膜形成,以及调控鞭毛、生物膜等基因表达,从而发挥抑菌、减毒作用。研究结果为探明ALE抑制副溶血弧菌的作用及机理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菌 大蒜素 抗菌药物 抑菌机制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鲂鲌”及其亲本肌肉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9
13
作者 姜建湖 沈斌乾 +6 位作者 陈建明 顾志敏 贾永义 孙丽慧 黄爱霞 李倩 程海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88-394,共7页
为评价新型杂交鱼"太湖鲂鲌"(翘嘴鲌Culter alburnus♀×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的肌肉营养价值,采用生化测定法比较分析了"太湖鲂鲌"、翘嘴鲌和三角鲂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1)"太湖鲂鲌&qu... 为评价新型杂交鱼"太湖鲂鲌"(翘嘴鲌Culter alburnus♀×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的肌肉营养价值,采用生化测定法比较分析了"太湖鲂鲌"、翘嘴鲌和三角鲂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1)"太湖鲂鲌"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低于翘嘴鲌和三角鲂(P<0.05),而肌肉粗蛋白质含量较高(P<0.05)。(2)"太湖鲂鲌"的必需氨基酸(EAA)含量显著高于三角鲂(P<0.05);3种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含硫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3)"太湖鲂鲌"肌肉脂肪酸中的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显著高于翘嘴鲌和三角鲂(P<0.05)。(4)3种鱼肌肉矿物质元素铁、铜、锰、锌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太湖鲂鲌"肌肉营养继承并综合了双亲的优良性状,是一种富含蛋白质、EAA和UFA的优良养殖品种,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鲌 三角鲂 远缘杂交 肌肉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分析的蛙虹彩病毒减毒株对大口黑鲈的免疫调控机制
14
作者 楚馨 陈静 +4 位作者 高铭悦 蔺凌云 姚嘉赟 沈锦玉 潘晓艺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75,共14页
实验室通过连续传代致弱获得一株具有良好免疫保护效果的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减毒株(LMBV-ZJDSS-F110)。为评估该减毒株对鱼体的免疫作用,采集免疫后1d、4d、7d及28d的肝、脾、头肾组织样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和病毒载量分析,结果发现该减... 实验室通过连续传代致弱获得一株具有良好免疫保护效果的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减毒株(LMBV-ZJDSS-F110)。为评估该减毒株对鱼体的免疫作用,采集免疫后1d、4d、7d及28d的肝、脾、头肾组织样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和病毒载量分析,结果发现该减毒株对鱼体组织的损伤较轻,且病毒载量随时间推移在各组织中下降。此外,为进一步探究该减毒株对大口黑鲈的免疫调控机制,通过对头肾样本的转录组测序(RNAsequencing,RNA-Seq),发现免疫早期(1d和4d)的4979和6891个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先天性免疫通路,如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胞质DNA感知及凋亡等通路;免疫中后期(7d和28d)的1693和1758个差异基因则主要富集于适应性免疫通路,如T细胞受体、B细胞受体、Fc epsilon RI信号及Th1/Th2细胞分化等通路。此外,代谢通路中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通路主要在免疫前期富集,糖酵解/糖异生代谢通路主要在免疫中后期富集。研究筛选IRF3、MX、TRIM25、NAMPT、DHX58、SRC、RSAD2、TMEM38和C4九个基因进行RT-qPCR验证。结果显示转录组测序具有可靠性。研究为大口黑鲈的免疫应答机制提供了新见解,并为疫苗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病理 转录组 差异基因 免疫反应 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养殖模式红螯螯虾肌肉营养及质构比较 被引量:11
15
作者 崔雁娜 郝贵杰 +5 位作者 林峰 周聃 盛鹏程 丁兰 徐胜南 张海琪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115-120,共6页
为了比较池塘和稻虾共生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肌肉的主要营养成分及质构特性,分别采集3批样品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表明:2种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肌肉的粗蛋白、脂肪、水分、部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池塘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 为了比较池塘和稻虾共生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肌肉的主要营养成分及质构特性,分别采集3批样品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表明:2种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肌肉的粗蛋白、脂肪、水分、部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池塘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肌肉中的含量均高于稻虾共生养殖模式;2种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肌肉质构无显著差异;品质评价显示,相对于池塘养殖模式,稻田养殖模式的化学评分(chemical score,CS)、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AAS)、必需氨基酸指数(essential amino acid index,EAAI)值均与标准蛋白组成更接近,2种养殖模式的致动脉粥样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AI)、血栓形成指数(thrombogenic index,TI)和多烯指数(polyene index,PI)值均无显著性差异;脂肪酸相关性分析显示,池塘养殖模式下的红螯螯虾肌肉中的棕榈酸、棕榈油酸、十七碳酸、硬脂酸、α-亚麻酸、花生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四碳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稻田养殖模式下的红螯螯虾肌肉中的十五碳酸、硬脂酸与肉豆蔻酸、二十碳一烯酸、二十二碳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与反式亚油酸呈显著正相关,花生四烯酸与二十四碳酸呈显著负相关。综合比较,池塘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肌肉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更高,而稻虾共生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肌肉品质更好。该研究可为养殖户及相关研究人员进一步明晰不同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的产出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螯螯虾 养殖模式 氨基酸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传代致弱株免疫效果评价
16
作者 高铭悦 楚馨 +4 位作者 刘思玉 姚嘉赟 蔺凌云 沈锦玉 潘晓艺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31,共11页
为研究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Largemouth Bass Ranavirus,LMBV)传代致弱毒株LMBV-ZJDSS-F110的特性,研究开展了该病毒的复制效率、毒力、体内病毒载量变化、比较基因组、免疫保护率、免疫后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和毒力返强等试验。结果显示:采... 为研究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Largemouth Bass Ranavirus,LMBV)传代致弱毒株LMBV-ZJDSS-F110的特性,研究开展了该病毒的复制效率、毒力、体内病毒载量变化、比较基因组、免疫保护率、免疫后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和毒力返强等试验。结果显示:采用FHM培养,F110代次毒滴度可达109.1 TCID50/mL,以剂量108.0 TCID50/mL×0.1 mL注射大口黑鲈,未见死亡。不同代次毒株体内组织病毒载量测试,结果显示:传代毒F5、F45和F110在7d时脾脏和鳃的病毒载量要高于3d,而F90在两时间点的病毒载量变化不显著,表明传代毒F90相较于F45,F110相较于F90都出现了特性改变。不同代次毒株F5与F110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显示:LMBV-ZJDSSF110出现了10处变异,其中有7处可能引起编码区的变化。将传代弱毒F110通过注射和浸泡免疫大口黑鲈,结果显示108.0 TCID50/mL浓度组都获得了对强毒F5株70%免疫保护率,而头肾中免疫因子(TNF-α、CD8b、IgM、IgT、IFN-γ)基因表达量在免疫后14d达到峰值,且注射组显著高于浸泡免疫组,其中IFN-γ表达量接近对照组的50倍。活体传代毒力返强测试结果显示,F110活体盲传5代未引起死亡。以上研究表明,LMBVZJDSS-F110是一株安全有效的弱毒疫苗株,为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病的免疫预防提供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毒疫苗 免疫因子 传代致弱 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 免疫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穴青蟹雄蟹蜕壳周期肌肉与肝胰腺营养变化趋势 被引量:5
17
作者 孙丽慧 林锋 +4 位作者 黄爱霞 李倩 姜建湖 沈斌乾 蒋荣响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94-703,共10页
为探究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雄蟹蜕壳前后肌肉及肝胰腺营养变化,分别对蜕壳前、中、后期的拟穴青蟹雄蟹肌肉(分别记为MB、MD和MA)及肝胰腺(分别记为HB、HD和HA)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肌肉水分蜕壳后显著高于蜕壳前和... 为探究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雄蟹蜕壳前后肌肉及肝胰腺营养变化,分别对蜕壳前、中、后期的拟穴青蟹雄蟹肌肉(分别记为MB、MD和MA)及肝胰腺(分别记为HB、HD和HA)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肌肉水分蜕壳后显著高于蜕壳前和蜕壳中(P<0.05),肌肉粗蛋白蜕壳后显著低于蜕壳中(P<0.05),蜕壳前和蜕壳中肌肉水分和粗蛋白无显著性差异(P>0.05);肌肉粗脂肪含量蜕壳后显著低于蜕壳前和蜕壳中(P<0.05),肌肉灰分蜕壳中显著低于蜕壳前和蜕壳后(P<0.05)。肝胰腺水分蜕壳中显著低于蜕壳前和蜕壳后(P<0.05),肝胰腺粗蛋白含量为:蜕壳前>蜕壳后>蜕壳中(P<0.05),肝胰腺粗脂肪含量为:蜕壳中>蜕壳后>蜕壳前(P<0.05),肝胰腺灰分蜕壳后显著低于蜕壳前和蜕壳中(P<0.05)。肌肉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含量为:蜕壳中>蜕壳前>蜕壳后(P<0.05),肝胰腺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蜕壳前显著高于蜕壳中和蜕壳后(P<0.05)。根据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肌肉和肝胰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多为甲硫氨酸和胱氨酸(Met+Cys),肌肉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多为缬氨酸(Val),肝胰腺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多为异亮氨酸(Ile),蜕壳前、中、后肌肉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56.43、59.00、54.82,其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标准,其中蜕壳中肌肉氨基酸指数最高;蜕壳前、中、后肝胰腺必需氨基酸指数较低,分别为29.90、19.59、23.26,其中蜕壳前肝胰腺的必需氨基酸指数最高;蜕壳前肌肉和蜕壳后肝胰腺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最高(P<0.05),蜕壳后肌肉和肝胰腺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最高(P<0.05)。结果表明,拟穴青蟹雄蟹蜕壳阶段主要消耗肌肉中粗脂肪以及肝胰腺中粗蛋白,而软壳硬化阶段主要消耗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以及肝胰腺中粗脂肪;从营养学角度分析,拟穴青蟹雄蟹肌肉粗蛋白与粗脂肪组成均优于肝胰腺,其中蜕壳中肌肉氨基酸组成与蜕壳前肌肉脂肪酸组成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穴青蟹 雄蟹 蜕壳 肌肉 肝胰腺 营养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经济虾类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不同规格肌肉营养组成及表型性状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丽慧 李倩 +3 位作者 姜建湖 陈建明 高令梅 郭建林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85-894,共10页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又名澳洲淡水龙虾,属于名贵的淡水经济虾类,对环境条件耐受性强,出肉率明显高于其他品种。分别对4种体重规格红螯螯虾肌肉营养组成和表型性状进行系统性分析,采用国标法测定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及粗灰...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又名澳洲淡水龙虾,属于名贵的淡水经济虾类,对环境条件耐受性强,出肉率明显高于其他品种。分别对4种体重规格红螯螯虾肌肉营养组成和表型性状进行系统性分析,采用国标法测定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及粗灰分含量,采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肌肉氨基酸含量及组成,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肌肉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红螯螯虾全长和体长显著增加(20~80g组),雌虾全长和体长显著高于雄虾(60~80g组);头胸甲长和头胸甲宽以80~100g组雄虾最大,在60~80 g组中雌虾显著高于雄虾,头胸甲高在规格60 g以上不再有显著变化;腹部肌肉重以80~100 g组雄虾最大,但与60~80 g组雌虾无显著性差异,各组雌虾出肉率显著高于雄虾(P<0.05)。肌肉粗脂肪含量以80~100 g组雄虾最高,40~60 g组雄虾最低(P<0.05);肌肉灰分含量小规格20~40 g组较高,40~60 g组雌虾最低。红螯螯虾肌肉氨基酸(AA)、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和呈味氨基酸(DAA)均随规格变大而逐渐降低;在氨基酸评分(AAS)模式下,各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Val),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甲硫氨酸+胱氨酸(Met+Cys);在化学评分(CS)模式下,各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Met+Cys,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Val;随红螯螯虾规格逐渐增大,各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呈现先升高后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40~60g组最高(P<0.05),EPA含量及EPA+DHA含量在20~40 g组最高,DHA含量在60~80 g组雄虾最高(P<0.05)。综上,相同规格下雌虾腹部指标明显优于雄虾,故雌虾有较高的出肉率,而雄虾第二步足长则明显大于雌虾;40~60 g组雄虾肌肉EAAI最高,40~60 g组肌肉PUFA含量最高,故红螯螯虾在规格40~60 g之间肌肉品质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 不同规格 表型性状 肌肉 营养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源干酪乳杆菌对罗氏沼虾生长、免疫与抗病力影响的研究
19
作者 黄雷 王子位 +6 位作者 袁雪梅 郑阿钦 陈静 彭先启 钱涛 原居林 姚嘉赟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2-411,共10页
干酪乳杆菌是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中的益生菌,但其对罗氏沼虾的作用尚不明确。本实验从罗氏沼虾肠道中分离到一株乳酸菌GCGR-16株,对分离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生化特性鉴定、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以鉴定该菌株的种属。采用牛... 干酪乳杆菌是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中的益生菌,但其对罗氏沼虾的作用尚不明确。本实验从罗氏沼虾肠道中分离到一株乳酸菌GCGR-16株,对分离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生化特性鉴定、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以鉴定该菌株的种属。采用牛津杯法和时间-杀菌曲线试验(Time-kill assay,TKA)测定分离菌对副溶血弧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GCGR-16株为革兰氏阳性菌,与干酪乳杆菌的生化特征一致,且与干酪乳杆菌ATCC393株16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达100%。牛津杯法结果显示,分离菌培养液过滤组(上清液)、培养液组(pH4.0)、中性菌液组(pH7.0)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 mm、13 mm和11 mm;TKA结果显示,GCGR-16株培养液滤液组中副溶血弧菌的OD600nm值始终低于PBS对照组,表明该菌滤液含副溶血弧菌的抑菌活性成分。为探究干酪乳杆菌GCGR-16株对罗氏沼虾生长、免疫反应及抗病力的影响,在罗氏沼虾日粮中分别添加2 kg/t和4 kg/t的分离菌冻干粉,于实验第84 d测定各组罗氏沼虾的生长参数,于实验前及实验后第7 d、14 d、28 d、42 d、56 d、84 d,通过体外吞噬活性试验测定各组虾不同时间点的血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百分比(PP)和吞噬指数(PI),并采用试剂盒测定各组虾肝胰腺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AKP)的含量。于分离菌饲喂实验结束后,采用1.5×10^(6)cfu/mL副溶血弧菌对各组虾攻毒。结果显示,4 kg/t和2 kg/t干酪乳杆菌添加组罗氏沼虾的体质量和亩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4 kg/t组罗氏沼虾的生长性能最佳,其体质量与亩产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25.4%和20.2%;4 kg/t组和2 kg/t组罗氏沼虾血清在各时间点的PP、PI,肝胰腺及血清中SOD、CAT、LZM、AKP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攻毒后7 d各组虾均不同程度死亡,死亡虾均出现肝胰腺发白、糜烂萎缩等剖检症状,存活虾活动能力明显减弱,未攻毒组虾均健活。4 kg/t组与2 kg/t组罗氏沼虾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个剂量干酪乳杆菌对罗氏沼虾的保护率分别为33.3%与25.9%。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证实罗氏沼虾体内分离的干酪乳杆菌GCGR-16株可有效提高罗氏沼虾的生长、免疫及抗病性能,为虾源益生菌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干酪乳杆菌 细菌鉴定 免疫作用 抗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四氢异喹啉类药物体外抗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效果的研究
20
作者 王慧 袁雪梅 +3 位作者 陈静 焦锦彪 葛海霞 姚嘉赟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65-472,共8页
为探究四氢异喹啉类药物β-咔啉-3-羧酸乙酯(β-CCE)和Boc-D-1,2,3,4-四氢异喹啉-3-羧酸(Boc-DTic-OH)对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LMBV)的体外抗病毒效果,本研究利用显微观察法测定细胞病变(CPE)效应、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病毒拷贝数以及... 为探究四氢异喹啉类药物β-咔啉-3-羧酸乙酯(β-CCE)和Boc-D-1,2,3,4-四氢异喹啉-3-羧酸(Boc-DTic-OH)对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LMBV)的体外抗病毒效果,本研究利用显微观察法测定细胞病变(CPE)效应、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病毒拷贝数以及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从阻断、抑制及直接杀灭3个方面,分析β-CCE和Boc-D-Tic-OH的体外抗LMBV的活性。结果显示,β-CCE和Boc-D-Tic-OH对胖头鱼肌肉细胞(FHM)的安全浓度分别为10μg/mL和100μg/mL,阻断结果显示两种药物均可显著降低FHM的CPE,其阻断率均在95%以上,药物处理组病毒拷贝数极显著低于LMBV对照组(P<0.01);抑制结果显示,两种药物可一定程度降低FHM的CPE,10μg/mLβ-CCE处理组对病毒的抑制率为76.86%,β-CCE处理组以及100μg/mL、10μg/mL Boc-D-Tic-OH处理组病毒拷贝数均极显著低于LMBV对照组(P<0.01),β-CCE、Boc-D-Tic-OH发挥最好阻断效果的作用时间分别为2 h和1 h;药物作用6 h抑制效果最好;直接杀灭结果显示,0.1μg/mLβ-CCE能一定程度降低FHM的CPE,0.1μg/mLβ-CCE和10μg/mL Boc-D-Tic-OH对病毒的直接杀灭率最高,分别为90.93%和102.21%,且可极显著降低病毒拷贝数(P<0.01),两种发挥最佳直接杀灭作用的时间为2 h。上述结果表明,两种四氢异喹啉类药物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抗LMBV效果,本研究为抗LMBV药物的研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蛙虹彩病毒 四氢异喹啉类药物 抗病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