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分子量肝素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董明清 谢旭东 +3 位作者 王兴祥 葛伟芳 朱军慧 陈君柱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43-447,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低分子量肝素(LMWH)对体外培养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旨在探讨EPC参与LMWH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培养7 d后,洗去非贴壁细胞,分别加入50,100,200和40... 目的通过观察低分子量肝素(LMWH)对体外培养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旨在探讨EPC参与LMWH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培养7 d后,洗去非贴壁细胞,分别加入50,100,200和400 kU.L-1的LMWH培养一定时间(6,12,24,48和72 h)后收集细胞进行研究。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UEA-Ⅰ和Dil-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并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计数。分别采用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和黏附能力实验来观察EPC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黏附能力。结果LMWH能显著增加外周血EPC数量,200 kU.L-1浓度的LMWH作用48 h影响最为显著(对照vs200 kU.L-1LMWH,44±5vs112±9)。LMWH也能显著改善外周血EPC的增殖能力(对照vs200 kU.L-1LMWH,0.504±0.097vs0.828±0.109),迁移能力(对照vs200 kU.L-1LMWH,8±6vs40±8)和黏附能力(对照vs200 kU.L-1LMWH,9±4vs29±4)。结论增加EPC的数量及促进其增殖、迁移和黏附等功能是LMWH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 低分子量 内皮 干细胞 血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DS合并肺结核的影像特征及与CD4^+T淋巴细胞动态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宏伟 葛伟芳 +2 位作者 杨光钊 董明清 李秀央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37-1340,共4页
目的探讨AIDS合并肺结核治疗前后的胸部影像学特征及其与CD4+T淋巴细胞动态变化的关系。方法收集2004年2月-2008年10月36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胸部X线片、CT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等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 目的探讨AIDS合并肺结核治疗前后的胸部影像学特征及其与CD4+T淋巴细胞动态变化的关系。方法收集2004年2月-2008年10月36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胸部X线片、CT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等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及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动态变化的关系,并与同期4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比较。结果 36例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中,28例CD4+T淋巴细胞数200/μl,其中25例影像学表现为不典型肺结核,8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μl,其中3例影像学表现为不典型肺结核。4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中仅7例影像学表现为不典型肺结核,与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μl者,无论影像学上肺结核呈典型表现(5例)还是不典型表现(3例),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均不明显,结核病灶均逐渐吸收好转;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μl者,影像学上肺结核呈典型表现(3例)和不典型表现的大部分患者(17例),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缓慢上升,结核病灶也缓慢吸收好转;只有CD4+T淋巴细胞计数极低(<20/μl)、影像学上肺结核又呈不典型的少数患者(8例),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继续下降,病灶持续恶化进展,最后死亡。结论 AIDS合并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及对治疗的反应与CD4+T淋巴细胞动态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结核 放射摄影术 胸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D4淋巴细胞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41例临床特征及诊治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董明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9期3302-3303,共2页
目的总结艾滋病(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病原明确的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治过程。结果 41例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中细菌感染率为52.1%(22/41),真菌感染率为46.3%(19/41),病毒感染率... 目的总结艾滋病(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病原明确的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治过程。结果 41例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中细菌感染率为52.1%(22/41),真菌感染率为46.3%(19/41),病毒感染率为34.1%(14/41),两种以上病原同时感染率为63.4%(26/41)。感染部位:肺部感染率为56.1%(23/41),消化道感染率为43.9%(18/41),多个部位同时感染率为51.6%(24/41)。41例患者临床表现各异,多种表现并存,其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平均数为(61.1±19.6)×109/L。AIDS机会性感染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不同,其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以混合感染为主,主要部位在肺部、消化道;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与CD4+T淋巴细胞数有关,CD4+T淋巴细胞数是影响AIDS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相关机会致病菌感染 CD4+T淋巴细胞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测定值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晖 陈静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1年第7期424-425,共2页
为了解用不同针头抽取血常规标本及抽血后血液在针筒内的留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值的影响。对 6 4例病人一侧肘部静脉采用一次性 7号针头 (普通针头 )抽血后即时留取血标本 ;另一侧肘部静脉用一次性 7号头皮针穿刺采血后分别于即时、血液... 为了解用不同针头抽取血常规标本及抽血后血液在针筒内的留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值的影响。对 6 4例病人一侧肘部静脉采用一次性 7号针头 (普通针头 )抽血后即时留取血标本 ;另一侧肘部静脉用一次性 7号头皮针穿刺采血后分别于即时、血液在针筒内留置 1、3min后留取血标本 ,对血常规测定值进行比较。结果 :1两种针头穿刺后即时留取的血标本测定值比较 ,经头皮针采血后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 ;2经头皮针采血后血液在针筒内留置1、3min与即时留取血标本的测定值比较 ,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 (P<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血方法 血常规测定值 血常规 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