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孪生钱塘江流域建设及应用 被引量:9
1
作者 周红卫 程开宇 +2 位作者 王淑英 白珏莹 莫利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1-247,共7页
钱塘江流域洪涝台潮灾害频发,亟需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流域防洪统筹调度,提升水灾害防御决策能力。首先分析了平台总体设计思路,从基础信息设施、数字孪生平台、孪生场景3个维度重点分析数字孪生钱塘江流域建设方式。具体地,优化“天... 钱塘江流域洪涝台潮灾害频发,亟需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流域防洪统筹调度,提升水灾害防御决策能力。首先分析了平台总体设计思路,从基础信息设施、数字孪生平台、孪生场景3个维度重点分析数字孪生钱塘江流域建设方式。具体地,优化“天空地水”物联感知网,迭代提升水利信息网,从数据底板、模型平台、知识平台方面加强流域级数字孪生平台统筹构建;同时重点建设融合“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过程的水灾害防御孪生场景,实现孪生钱塘江和物理钱塘江的孪生共长、交互映射、协同联动。对流域级数字孪生水灾害防御平台建设思路进行了总结,对其他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四预”体系 钱塘江流域 防洪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钱塘江海塘工程技术变革探析
2
作者 赵凡 朱沈鸣 +1 位作者 包增军 魏小旺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13-116,共4页
自清末民初西方建筑工程新技术传入中国后,钱塘江海塘工程建设技术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变革。从人工建筑材料使用、施工工艺变化、海塘结构形式改进等方面,回顾了近代钱塘江海塘工程建设技术变革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预制块组装、... 自清末民初西方建筑工程新技术传入中国后,钱塘江海塘工程建设技术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变革。从人工建筑材料使用、施工工艺变化、海塘结构形式改进等方面,回顾了近代钱塘江海塘工程建设技术变革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预制块组装、重力式塘整体浇筑、钢骨水泥塘,并从中总结出技术变革成功的原因及积极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当前正在开展的海塘安澜工程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塘工程 技术变革 材料 工艺 钱塘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微观表征与力学性能关系分析
3
作者 牟伟楠 陈东海 +3 位作者 张策 魏小旺 李明霞 朱水萍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8-205,237,共9页
混凝土中骨料与浆体之间的界面过渡区是混凝土的薄弱面,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削弱耐久性。针对界面过渡区Ca(OH)_(2)晶体(以下简称CH晶体)与材料力学性能关系研究较为滞后的现状,结合FTIR、XRD、TG技术定量表征界面CH晶体取向指数、平均... 混凝土中骨料与浆体之间的界面过渡区是混凝土的薄弱面,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削弱耐久性。针对界面过渡区Ca(OH)_(2)晶体(以下简称CH晶体)与材料力学性能关系研究较为滞后的现状,结合FTIR、XRD、TG技术定量表征界面CH晶体取向指数、平均晶体尺寸、含量,阐明CH晶体结构的演变规律,从而构建了界面CH晶体取向指数与材料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界面存在CH晶体富集、取向性生长、晶体尺寸大的特点。随着龄期增长,CH晶体含量不断增大,CH晶体取向指数逐渐减小;粉煤灰和硅粉的掺入降低了CH晶体取向指数、尺寸和含量。最后拟合得到了不同掺和料界面CH取向指数与材料抗折、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界面过渡区 CH晶体 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模拟的不同挡土墙位移模式下非极限主动土压力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帆 殷铭 +6 位作者 孙峰 冯国辉 孙佳政 刘冠水 林刚 李强 徐长节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58-4668,共11页
针对刚性挡土墙主动位移过程中砂土非极限主动土压力问题,利用PFC 2D分别对挡土墙绕墙顶转动(RB)模式、绕墙顶转动(RT)模式和平动(T)模式下砂土主动破坏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位移模式下土体内摩擦角及墙土摩擦角调动规... 针对刚性挡土墙主动位移过程中砂土非极限主动土压力问题,利用PFC 2D分别对挡土墙绕墙顶转动(RB)模式、绕墙顶转动(RT)模式和平动(T)模式下砂土主动破坏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位移模式下土体内摩擦角及墙土摩擦角调动规律存在差异。挡土墙主动位移过程中,RB模式下土体破坏从墙顶开始,向墙脚发展,土楔体内部只有靠近墙背侧区域出现主应力偏转现象,并且土楔体中内摩擦角调动值均能达到极限值。RT模式下,土体破坏沿着墙背和滑裂面从墙脚开始,向土体表面发展,墙后土楔体中上部区域主应力偏转角度较大,形成了大主应力拱,与此对应的是该区域内摩擦角调动值相对初始内摩擦角减小。T模式下,土体破坏分别沿着墙背从墙顶向墙脚发展以及沿着滑裂面从墙脚向土体表面发展,墙后土楔体内部会出现小主应力拱,且内摩擦角调动值从初始内摩擦角增加,但达不到极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极限主动状态 离散元模拟 土压力 墙土摩擦角 土拱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