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对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模型大鼠机械痛阈及TRPV1、SP、CGRP表达的影响
1
作者 魏周园 郑雨 +9 位作者 江民健 池恒愉 康玉蓉 何晓芬 李晓宇 周姝婷 杜俊英 邵晓梅 方剑乔 蒋永亮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0-258,共9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持续受压(chronic compression of dorsal root ganglion,CCD)模型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及DRG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 目的:观察电针对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持续受压(chronic compression of dorsal root ganglion,CCD)模型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及DRG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P物质(substance P,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41只雄性SD大鼠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假手术组(11只)、模型组(15只)、电针组(15只),电针组取大鼠患侧“足三里”“昆仑”穴进行治疗,每日1次,共7天。检测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患侧MWT,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患侧DRG中TRPV1、CGRP、SP阳性细胞表达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患侧DRG中TRPV1、CGRP、SP蛋白表达变化。结果:造模后第1天电针治疗前,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MWT显著降低(P<0.01);电针治疗后第1、3、5、7天,电针组大鼠患侧MWT显著高于同期模型组(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患侧DRG中TRPV1、SP、CGRP阳性细胞数表达均升高(P<0.05);TRPV1和SP、TRPV1和CGRP阳性细胞共表达数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患侧DRG中TRPV1、SP、CGRP表达均降低(P<0.05);TRPV1和SP、TRPV1和CGRP阳性细胞共表达数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患侧DRG中TRPV1、CGRP、SP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经电针干预后,电针组大鼠患侧DRG中TRPV1、CGRP、SP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电针治疗可促使MWT升高,有效抑制CCD大鼠痛觉敏化,其镇痛机制可能与下调DRG中TRPV1、SP和CGRP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针刺镇痛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 P物质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糖尿病神经痛大鼠背根神经节TRPV4表达的影响
2
作者 江民健 池恒愉 +8 位作者 康玉蓉 蒋永亮 郑崯沐 李斯苡 周姝婷 刘伯宇 邵晓梅 方剑乔 何晓芬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1-248,共8页
目的 观察电针(electroacupuncture, EA)对糖尿病神经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 DNP)大鼠体质量、空腹血糖、热痛阈、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瞬时受体电位香草蛋白4(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4,TRP... 目的 观察电针(electroacupuncture, EA)对糖尿病神经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 DNP)大鼠体质量、空腹血糖、热痛阈、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瞬时受体电位香草蛋白4(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4,TRPV4)的影响。方法 采用向腹腔注入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构建DNP大鼠模型。第15~21天,在大鼠双侧足三里(ST36)和昆仑(BL60)穴予以每日一次30 min的2 Hz EA治疗。检测各组大鼠体质量、空腹血糖和热痛阈。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大鼠L4~L6 DRG中TRPV4和神经元(neuron, NeuN)共标的表达。检测TRPV4激动剂GSK1016790A对EA干预DNP大鼠体质量、空腹血糖、热痛阈的影响。结果 第7天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体质量明显下降(P<0.01),空腹血糖明显上升(P<0.01);第21天,与模型组相比,模型+电针组热痛阈明显提高(P<0.01);大鼠L4~L6 DRG上的TRPV4和NeuN共标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模型组的阳性细胞表达较正常组均显著升高(P<0.01),模型+电针组大鼠L4~L6 DRG TRPV4和NeuN共标的阳性细胞表达较模型组均显著下降(P<0.01);TRPV4激动剂GSK1016790A可翻转EA对DNP大鼠热痛阈下调作用(P<0.01)。结论 EA能减轻链脲佐菌素诱导的DNP,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DRG中TRPV4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痛 电针 背根神经节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蛋白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化因子及海马在抑郁与慢性疼痛共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晓洁 孙燕婷 +4 位作者 孙秀健 程甜甜 彭惠生 徐驰 刘景根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3,共6页
抑郁症是全球最常见精神类疾病之一,其发病因素多种多样,但慢性疼痛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慢性疼痛是一种长期存在迁延不愈的身体不适感,往往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其中抑郁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疼痛与抑郁往往互为因果,共同出现,其共病机... 抑郁症是全球最常见精神类疾病之一,其发病因素多种多样,但慢性疼痛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慢性疼痛是一种长期存在迁延不愈的身体不适感,往往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其中抑郁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疼痛与抑郁往往互为因果,共同出现,其共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众所周知,海马是调节慢性疼痛和抑郁症神经通路和神经递质的共同区域,疼痛和情绪障碍的产生可能通过海马进行联系。此外,趋化因子家族在神经炎症及海马神经元增殖及分化过程中均有重要的参与作用,同时也参与了抑郁情绪产生的关键过程。本文从近年来疼痛与抑郁之间可能存在的共同病理联系进行总结,以期为慢性疼痛伴发的抑郁情绪障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疼痛 抑郁症 神经炎症 趋化因子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调蛋白激酶Ⅱ在神经病理痛中的作用及其痛觉调控通路概况 被引量:2
4
作者 邰昭霞 费雪瑜 +4 位作者 何晓芬 瞿思颖 王涵芝 方剑乔 蒋永亮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87-392,共6页
钙调蛋白激酶Ⅱ(Ca^2+/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CaMKⅡ)是一种多功能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神经元中大量存在,广泛参与疼痛调制。神经病理痛是一种由疾病或躯体感觉系统的损伤引起的慢性难治性疼痛。钙调蛋白激酶Ⅱ... 钙调蛋白激酶Ⅱ(Ca^2+/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CaMKⅡ)是一种多功能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神经元中大量存在,广泛参与疼痛调制。神经病理痛是一种由疾病或躯体感觉系统的损伤引起的慢性难治性疼痛。钙调蛋白激酶Ⅱ在中枢、外周神经病理痛、代谢型神经病理痛和药物引起神经病理痛等各种类型的神经病理痛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将从钙调激酶Ⅱ介导的各型神经病理痛及其上下游的调控两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钙调蛋白激酶Ⅱ在神经病理痛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调蛋白激酶 神经病理痛 概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痛诱发痛焦虑抑郁样情绪动物模型及其行为学评价概述 被引量:19
5
作者 邵芳冰 房军帆 +4 位作者 王思思 项璇儿 孙海榉 方剑乔 杜俊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63-768,共6页
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情感体验,或与此相似的经历。其包含了感觉、认知、情绪等多种成分。近年来,学者们对痛诱发焦虑抑郁样情绪方面的实验研究逐渐升温。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是研究痛情绪发生和治... 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情感体验,或与此相似的经历。其包含了感觉、认知、情绪等多种成分。近年来,学者们对痛诱发焦虑抑郁样情绪方面的实验研究逐渐升温。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是研究痛情绪发生和治疗机制的重要前提,本文将从动物模型、行为学检测、混杂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旨在为建立公认、稳定且重复性好的慢性疼痛诱发痛焦虑抑郁样情绪的动物模型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痛 焦虑 抑郁 动物模型 行为学评价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干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小鼠NLRP3表达及镇痛作用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位会娜 曾丹怡 +10 位作者 尹诚语 刘伯宇 李园园 聂慧敏 徐若瑶 张韵文 台燕 胡奇妙 邵晓梅 方剑乔 刘伯一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49-257,共9页
目的:观察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cute gouty arthritis,AGA)模型小鼠机械痛超敏的干预作用,并研究电针对模型小鼠踝关节组织中炎性小体3(NLRP3)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缓解AGA疼痛的相关机制。方法:将SPF级C57B... 目的:观察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cute gouty arthritis,AGA)模型小鼠机械痛超敏的干预作用,并研究电针对模型小鼠踝关节组织中炎性小体3(NLRP3)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缓解AGA疼痛的相关机制。方法:将SPF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SU)、模型+电针组(MSU+EA)、模型+电针+溶剂组(MSU+EA+Veh)、模型+电针+尼日利亚菌素组(MSU+EA+NG),每组5只。MSU+EA+NG组于电针前半小时右踝关节局部注射尼日利亚菌素。采用游标卡尺测量小鼠患侧踝关节肿胀程度;von Frey法测定小鼠患侧足底50%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HE染色观察炎性细胞浸润;免疫印迹观察NLRP3信号通路(NLRP3、caspase-1、IL-1β)的蛋白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MSU组小鼠患侧踝关节明显肿胀,机械痛阈显著降低,NLRP3、caspase-1、IL-1β蛋白表达显著增高,HE染色显示局部有广泛炎性细胞浸润;与MSU组相比,MSU+EA组小鼠患侧踝关节机械痛阈明显升高,NLRP3、caspase-1、IL-1β蛋白表达显著下降;与MSU+EA+Veh组相比,MSU+EA+NG组小鼠患侧踝关节机械痛阈明显降低,NLRP3、caspase-1、IL-1β蛋白表达显著上升。结论:电针干预可明显改善AGA模型小鼠痛觉超敏及踝关节肿胀,这一作用可能与抑制踝关节组织中NLRP3通路有关。研究结果提示电针可用做一种缓解AGA的“绿色替代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疼痛 炎症 电针 NLRP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炎性痛电针镇痛频率优选及其DRG TRPV1活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项璇儿 邵芳冰 +3 位作者 许颖龄 杜俊英 房军帆 方剑乔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6期1349-1353,1362,共6页
目的:筛选电针干预慢性炎性痛的优势频率,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慢性炎性痛大鼠DRG p-TRPV1的干预情况,探讨优势频率电针的DRG p-TRPV1活化干预机制。方法:所有实验大鼠完全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2 Hz电针组、100 Hz电针组和2/100 Hz电... 目的:筛选电针干预慢性炎性痛的优势频率,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慢性炎性痛大鼠DRG p-TRPV1的干预情况,探讨优势频率电针的DRG p-TRPV1活化干预机制。方法:所有实验大鼠完全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2 Hz电针组、100 Hz电针组和2/100 Hz电针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进行CFA造模。电针组选用双侧“足三里”和“昆仑”穴,0.5 mA^1.5 mA,30 min/次。采用Von Frey Hair检测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患侧PWT和PWL;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DRG p-TRPV1的表达。结果:100 Hz电针对CFA大鼠的PWT提升最为显著( P <0.05),100 Hz、2/100 Hz电针均能有效提高CFA大鼠的PWL( P <0.05, P <0.05);CFA模型大鼠L4-6 DRG p-TRPV1蛋白表达均有上调,其中L4水平上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L5、L6水平上升较为显著( P <0.05),100 Hz电针能有效抑制CFA大鼠L5 DRG p-TRPV1蛋白的过表达( P <0.05),对L4、L6 DRG p-TRPV1蛋白的过表达虽有下调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100 Hz电针对慢性炎性痛的镇痛效应最佳,这可能与其能有效下调CFA大鼠L5 DRG p-TRPV1蛋白的过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频率 优选 炎性痛 镇痛 DRG TRPV1 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通过rACC谷氨酸能神经元缓解炎性痛伴发焦虑样行为 被引量:7
8
作者 肖思琦 吴泽民 +6 位作者 沈醉 孙海榉 朱怡晨 吴梦薇 朱希潇 方剑乔 邵晓梅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94-501,共8页
目的:探讨吻侧前扣带皮质(rostr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rACC)谷氨酸能神经元活性是否与慢性炎性痛伴发焦虑样行为相关,明确电针是否通过调控rACC谷氨酸能神经元活性起到抗焦虑样行为作用。方法:足底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 目的:探讨吻侧前扣带皮质(rostr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rACC)谷氨酸能神经元活性是否与慢性炎性痛伴发焦虑样行为相关,明确电针是否通过调控rACC谷氨酸能神经元活性起到抗焦虑样行为作用。方法:足底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0.1 ml建立大鼠慢性炎性痛模型;通过注射化学遗传病毒调控rACC谷氨酸能神经元活性,并使用动态足底触觉仪和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分别检测其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焦虑样行为改变;观察调控rACC谷氨酸能神经元是否对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足三里、三阴交穴的抗焦虑样行为作用产生影响。结果:特异性激活生理状态大鼠rACC谷氨酸能神经元可以诱发焦虑样行为;特异性抑制rACC谷氨酸能神经元可缓解CFA模型大鼠的焦虑样行为;电针缓解CFA大鼠焦虑样行为的作用被特异性激活rACC谷氨酸能神经元逆转。结论:电针通过下调rACC谷氨酸能神经元活性缓解慢性炎性痛大鼠的焦虑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吻侧前扣带皮质 谷氨酸能神经元 慢性疼痛 焦虑样行为 电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替普拉改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小鼠模型疼痛和炎症的效应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曾丹怡 尹诚语 +11 位作者 刘伯宇 聂慧敏 李晓洁 陈瑞香 王洁 李园园 徐若瑶 位会娜 台燕 邵晓梅 王萍 刘伯一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5-592,共8页
目的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小鼠模型,观察并研究奥替普拉(Oltipraz)能否改善模型小鼠出现的关节炎症和疼痛。方法把健康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模型+溶剂组(MSU+Veh)、模型+奥替普拉高剂量组(MSU+100 mg/kg Oltip... 目的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小鼠模型,观察并研究奥替普拉(Oltipraz)能否改善模型小鼠出现的关节炎症和疼痛。方法把健康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模型+溶剂组(MSU+Veh)、模型+奥替普拉高剂量组(MSU+100 mg/kg Oltipraz)、模型+奥替普拉低剂量组(MSU+30 mg/kg Oltipraz)以及模型+吲哚美辛组(MSU+10 mg/kg Indo)。除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以外,其余各组小鼠右踝关节注射尿酸钠(MSU),制备AGA小鼠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前后,模型+奥替普拉组小鼠腹腔注射奥替普拉,模型+吲哚美辛组同一时间点腹腔注射吲哚美辛,其余组腹腔注射等量溶剂。采用游标卡尺对五组小鼠造模前后踝关节肿胀程度进行测量;用von Frey丝检测小鼠50%机械缩足反应阈值(50%PWT);病理学分析踝关节滑膜组织切片;Digi Gait成像系统检测小鼠步态,并分析造模前后步态行为学变化;氧化分子检测试剂盒检测小鼠踝关节氧化应激反应;q PCR技术检测踝关节组织炎症因子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踝关节明显肿胀,50%PWT显著降低(P<0.01)。病理学显示模型组小鼠踝关节滑膜组织相较于对照组出现明显炎性细胞浸润(P<0.05)。步态分析显示模型组小鼠相较对照组小鼠步幅长度显著缩短,脚爪触地面积显著减小(P<0.01)。与模型+溶剂组相比,模型+100 mg/kg奥替普拉组小鼠患侧50%PWT显著上升(P<0.01);踝关节肿胀程度显著减轻;步态相关参数出现显著改善(P<0.05);踝关节组织中氧化应激水平出现显著下降(P<0.05);炎性因子IL-1β、TNF-α表达水平也显著下降(P<0.01),其效果和吲哚美辛类似,而30 mg/kg无明显效果。结论奥替普拉可缓解AGA模型小鼠踝关节肿胀和关节疼痛,这一治疗作用很可能与其降低AGA小鼠踝关节组织中氧化应激水平,增加抗氧化物质表达并减少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氧化应激 疼痛 奥替普拉 步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2X受体介导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费雪瑜 邰昭霞 +5 位作者 王涵芝 瞿思颖 严伟 何晓芬 方剑乔 蒋永亮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6期1363-1367,共5页
慢性疼痛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给患者和社会都带来较大的负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因此,慢性疼痛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之一。三磷酸腺苷(ATP)是一种重要的疼痛信号物质,ATP可作用于P2X受体产生效应。近年来研究发现,P2X受体在神经... 慢性疼痛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给患者和社会都带来较大的负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因此,慢性疼痛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之一。三磷酸腺苷(ATP)是一种重要的疼痛信号物质,ATP可作用于P2X受体产生效应。近年来研究发现,P2X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炎性痛、癌痛及内脏痛等慢性疼痛的痛觉形成、传导和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慢性疼痛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就P2X介导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疼痛 P2X受体 ATP 神经病理性疼痛 炎性痛 癌痛 内脏痛 痛觉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糖尿病神经痛模型大鼠痛觉敏化及脊髓小胶质细胞BDN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瞿思颖 王涵芝 +5 位作者 胡群祺 邰昭霞 费雪瑜 蒋永亮 方剑乔 何晓芬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7-313,共7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神经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DNP)大鼠L4-L6脊髓背角中小胶质细胞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变化及电针对其干预作用,探讨小胶质细胞和BDNF是否参与电针镇痛。方法 SD大... 目的观察糖尿病神经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DNP)大鼠L4-L6脊髓背角中小胶质细胞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变化及电针对其干预作用,探讨小胶质细胞和BDNF是否参与电针镇痛。方法 SD大鼠分为正常组(N组),模型组(M组),电针组(EA组),每组10只。EA组于第6周开始电针双侧足三里和昆仑穴,每次30 min,隔日1次,干预7次。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的基础(base)、4周(4 weeks)、6周(6 weeks)、8周(8 weeks)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热痛阈(thermal 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和机械痛阈(paw withdrawal thresholds,PWT)变化;于8 weeks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L4-L6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BDNF蛋白的表达。结果 (1) 6 weeks、8 weeks时,M组和EA组FBG较N组显著升高,EA组FBG较M组无明显变化;(2) 6 weeks、8 weeks时,M组PWL和PWT较N组显著下降;8 weeks时,EA组PWL和PWT较M组显著升高;6 weeks时,EA组PWL和PWT与M组无明显差异;(3) M组大鼠L4-L6脊髓背角CD11b(小胶质细胞标记物)和BDNF平均光密度值较N组显著升高,EA组大鼠L4-L6脊髓背角CD11b(小胶质细胞标记物)和BDNF平均光密度值较M组显著下降。结论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BDNF可能参与了大鼠糖尿病神经痛的产生与维持,电针可能通过减少DNP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表达和BDNF的表达产生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痛 电针 免疫荧光 小胶质细胞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糖尿病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NF-κB p65蛋白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邰昭霞 费雪瑜 +5 位作者 瞿思颖 王涵芝 陈卢杭 蒋永亮 方剑乔 何晓芬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3-48,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糖尿病神经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DNP)大鼠脊髓背角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p65蛋白的干预作用,以探讨电针对糖尿病神经痛的部分镇痛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用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正常组(nor... 目的观察电针对糖尿病神经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DNP)大鼠脊髓背角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p65蛋白的干预作用,以探讨电针对糖尿病神经痛的部分镇痛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用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正常组(normal group)和造模型,分别用常规饲料和高脂高糖饲料喂养5周,喂养5周后造模组大鼠予以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将造模组中糖尿病神经痛模型成功的大鼠再进一步随机分为模型组(DNP group)和模型+电针组(DNP+EA group)。穴位选取双侧"足三里、昆仑穴",频率为2 Hz,强度为1 m A干预15 min后2 m A干预15 min,于第7周开始,每天1次,干预7次。观察各组大鼠的血糖、机械痛阈及热痛阈变化。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大鼠坐骨神经形态的变化,采用免疫印记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高脂高糖喂养5周后予以STZ单次腹腔注射2周后大鼠血糖上升,机械痛阈、热痛阈下降,表明大鼠DNP模型造模成功;电针可上调DNP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但对血糖没有明显的干预作用。HE染色结果显示DNP大鼠坐骨神经有髓神经纤维排列紊乱,轴索肿胀,髓鞘密度不均匀,空泡变性,电针干预对DNP大鼠坐骨神经形态无明显的作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DNP大鼠脊髓背角NF-κB p65蛋白表达明显增多,电针可下调DNP大鼠脊髓背角NF-κB p65蛋白表达。结论低频电针对DNP模型大鼠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其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糖尿病DNP大鼠脊髓背角NF-κB p65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痛 电针 脊髓背角 核转录因子ΚB P6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效电针干预不同病理痛的脊髓P2X3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沈科展 何淑峥 +4 位作者 孙鑫 陈扬 朱雨鑫 杜俊英 方剑乔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6期1368-1372,共5页
目的:观察优效电针干预对炎性痛和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大鼠的镇痛作用及脊髓背角P2X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2部分:1)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空白组、CFA组、100Hz组和假电针组;2)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假SNI组、SNI组、2Hz组和假电针... 目的:观察优效电针干预对炎性痛和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大鼠的镇痛作用及脊髓背角P2X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2部分:1)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空白组、CFA组、100Hz组和假电针组;2)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假SNI组、SNI组、2Hz组和假电针组。通过足底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建立炎性痛模型;通过结扎并切断左侧腓总神经和胫神经后远端,保留腓肠神经的方法建立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于造模后1d,100Hz或2Hz电针足三里、昆仑穴,持续干预3d。采用up and down方法检测机械缩足阈,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患侧脊髓背角P2X3蛋白表达。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CFA组大鼠机械缩足阈造模后各个时间点都显著下降,CFA组大鼠脊髓背角P2X3蛋白表达增多;与CFA组比较,电针干预1次、3次均能显著提升机械缩足阈,电针干预3次能降低脊髓背角P2X3的蛋白表达,假电针无干预作用。2)与假SNI组比较,SNI组大鼠机械缩足阈造模后各个时间点都显著下降,SNI组大鼠脊髓背角P2X3蛋白表达增多;与SNI组比较,电针干预1次、3次均能显著提升机械缩足阈,电针干预3次能降低脊髓背角P2X3的蛋白表达,假电针无干预作用。结论:100Hz电针可有效干预慢性炎性痛大鼠机械缩足阈,2Hz电针可有效干预神经病理痛大鼠机械缩足阈;其镇痛作用可能与下调脊髓背角P2X3蛋白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效电针 干预 炎性痛 神经病理痛 脊髓 P2X3 机制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啡肽/κ-阿片受体系统在痛情绪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叶青 吴梦薇 +3 位作者 徐驰 刘景根 方剑乔 邵晓梅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45-851,共7页
痛情绪是指痛诱发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目前研究仅发现强啡肽(DYN)/κ-阿片受体(KOR)系统参与调控慢性疼痛所致痛情绪的产生,但神经痛相关痛情绪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认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和谷氨酸都可能与DYN/KOR系统互... 痛情绪是指痛诱发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目前研究仅发现强啡肽(DYN)/κ-阿片受体(KOR)系统参与调控慢性疼痛所致痛情绪的产生,但神经痛相关痛情绪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认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和谷氨酸都可能与DYN/KOR系统互相调节,参与神经痛相关痛情绪的调控。此外,DYN/KOR系统对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和腹侧被盖区-伏隔核环路兴奋性的调控作用也可能是神经痛相关痛情绪的机制之一。本文通过综述DYN/KOR系统与情绪相关递质的关系、与痛情绪密切相关的脑区以及与痛感觉和痛情绪的相关信号通路,为整体研究DYN/KOR系统在痛情绪中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啡肽 Κ-阿片受体 痛情绪 神经递质 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痛转化大鼠模型焦虑样情绪行为探索及其前扣带皮层兴奋性变化研究
15
作者 邱梦婷 席丹宁 +6 位作者 韦乃瑄 王思思 易敏 郭子 房军帆 方剑乔 杜俊英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9-468,共10页
目的动态观察痛转化大鼠模型不同时间点机械缩足阈(PWTs)、焦虑样情绪行为及双侧前扣带皮层(ACC)内即刻早期基因(c-Fos)、小清蛋白(PV)的表达变化,探索痛转化大鼠模型诱导焦虑样情绪的时间特征及ACC兴奋性变化。方法所有实验大鼠随机分... 目的动态观察痛转化大鼠模型不同时间点机械缩足阈(PWTs)、焦虑样情绪行为及双侧前扣带皮层(ACC)内即刻早期基因(c-Fos)、小清蛋白(PV)的表达变化,探索痛转化大鼠模型诱导焦虑样情绪的时间特征及ACC兴奋性变化。方法所有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敏化组和敏化组,敏化组于大鼠左后足足底皮下注射1%角叉菜胶(Car)100μL(第1次),待痛阈恢复至基础水平后,于左侧足背中央注射100 ng/25μL前列腺素E_(2)(PGE_(2))25μL(第2次),建立痛转化模型;假敏化组大鼠第1次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2次注射等量相同浓度PGE_(2)。观察痛转化模型大鼠造模前(base)、Car注射后4、24、48、72 h和10 d,PGE_(2)注射后1、4、24、48、72 h、7 d和14 d的PWTs;分别观察PGE_(2)注射后24 h、7 d、14 d旷场实验(OF),PGE_(2)注射后24 h、8 d、15 d高架O迷宫实验(EZM)中大鼠焦虑样行为改变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Car注射后10 d,PGE_(2)注射后4 h、24 h、8 d和15 d大鼠双侧ACC内c-Fos、PV阳性细胞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假敏化组比较,敏化组大鼠Car注射后4、24、48、72 h患侧PWTs均显著降低(P<0.01),Car注射后10 d患侧PWTs恢复至基础水平(P>0.05);PGE_(2)注射后4 h患侧PWTs显著降低并持续至14 d(P<0.01)。PGE_(2)注射后24 h,与假敏化组相比,敏化组大鼠在OF中的总运动距离、中央区运动距离、中央区停留时间、中央区进入次数明显减少(P<0.05);在EZM中的总运动距离、开放臂运动距离、开放臂停留时间、开放臂进入次数明显减少(P<0.05);PGE_(2)注射后7 d(或8 d)和14 d(或15 d),与假敏化组比较,敏化组大鼠在OF、EZM中的各项行为学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假敏化组相比,敏化组大鼠双侧ACC内c-Fos阳性细胞表达于Car注射后10 d显著减少(P<0.01),而PGE_(2)注射后24 h、8 d显著增多(P<0.01),PGE_(2)注射后4 h、15 d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假敏化组相比,敏化组大鼠双侧ACC内PV阳性细胞表达于Car注射后10 d和PGE_(2)注射后4 h、24 h、8 d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PGE_(2)注射后15 d同侧ACC内PV阳性细胞表达显著减少(P<0.01),对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痛转化大鼠痛觉敏化状态可持续14 d以上,伴有短暂的应激性焦虑样情绪,不易诱发持续的焦虑样情绪;其ACC兴奋性转化前处于补偿性抑制状态,转化后兴奋性增强,兴奋性增强前期表现c-Fos增多,后期表现PV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转化 焦虑 前扣带皮层 行为学 小清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p-CaMKⅡ表达上调在糖尿病神经痛大鼠中的作用
16
作者 费雪瑜 邰昭霞 +5 位作者 陈卢杭 王涵芝 瞿思颖 何晓芬 方剑乔 蒋永亮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1-166,共6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神经病理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DNP)模型大鼠不同时期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上磷酸化钙调激酶II(p-CaMK II)的表达情况。方法1)取21只健康雄性SD大鼠一次性大剂量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DNP大鼠... 目的观察糖尿病神经病理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DNP)模型大鼠不同时期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上磷酸化钙调激酶II(p-CaMK II)的表达情况。方法1)取21只健康雄性SD大鼠一次性大剂量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DNP大鼠模型,分别观察造模前(Base),造模后7 d(Day 7),14 d(Day 14),21 d(Day 21),28 d(Day 28)热辐射刺激的缩足反应时间(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变化情况;并在上述各时间点取大鼠L4-L6 DRG,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L4-L6 DRG上p-CaMKII阳性细胞表达情况。(2)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生理盐水(Control+NS)组,模型+生理盐水(DNP+NS)组,模型+CaMKII抑制剂KN93组(DNP+KN93);STZ注射14 d后,DNP+KN93组予以足背注射KN93溶液,其余两组分别予以注射等量NS。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DNP模型组大鼠D7 PWL无明显改变,Day 14、Day 21、Day 28 PWL显著降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STZ注射7、14、21、28 d后,DNP大鼠L4 DRG上p-CaMKII的阳性细胞的表达显著升高,L5和L6 DRG上p-CaMKII的阳性细胞表达亦显著上升。(2)KN93干预前,DNP+NS组与DNP+KN93组PWL无显著差异,干预1 h后,与DNP+NS组相比,DNP+KN93组PWL明显升高。结论糖尿病神经病理痛的产生和维持与DRG神经元p-CaMK II表达上调有关,足背注射CaMK II抑制剂KN93可抑制热痛觉过敏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痛 大鼠 背根神经节 磷酸化钙调激酶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P2X3受体表达上调在糖尿病神经痛中的作用
17
作者 陈卢杭 费雪瑜 +6 位作者 康玉蓉 王涵芝 瞿思颖 李想 何晓芬 方剑乔 蒋永亮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93-599,共7页
目的本研究拟观察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后大鼠不同时期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上嘌呤受体(purinergic receptor subtype,P2X3)的表达情况及P2X3受体拮抗剂TNP-ATP对糖尿病神经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 目的本研究拟观察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后大鼠不同时期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上嘌呤受体(purinergic receptor subtype,P2X3)的表达情况及P2X3受体拮抗剂TNP-ATP对糖尿病神经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DNP)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1)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6只选取作为正常组,其余14只大鼠予以腹腔注射STZ,剔除未成模的2只大鼠,分别观察造模前(Base),造模后7 d、14 d、21 d的机械缩爪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变化情况;并在上述各时间点取大鼠L4-L6 DRG,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L4-L6 DRG上P2X3阳性细胞表达情况。(2)将2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6只作为正常+生理盐水(Control+NS)组,其余19只予以STZ注射,剔除未成模大鼠1只,成功建立DNP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生理盐水(DNP+NS)组,模型+50 nmol P2X3抑制剂TNP-ATP组(DNP+50 nmol TNP-ATP),模型+100 nmol P2X3抑制剂TNP-ATP组(DNP+100 nmol TNP-ATP),每组6只;STZ注射14 d后,DNP+TNP-ATP组分别按照上述剂量予以足背注射TNP-ATP溶液,其余两组分别予以注射等量NS,观察注射后0.5、1、1.5 h大鼠PWT变化。同时观察连续注射7 d药物对大鼠PWT的影响。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第7天、第14天及第21天空腹血糖显著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ay 7 PWT无明显改变,第14天、第21天PWT显著降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STZ注射7、14、21 d后,DNP大鼠L4、L5 DRG上P2X3的阳性细胞的表达显著升高,STZ注射14、21 d后,DNP大鼠L6 DRG上P2X3的阳性细胞的表达显著升高。(2)TNP-ATP干预前,DNP+NS组与DNP+50 nmol TNP-ATP组、DNP+100 nmol TNP-ATP组PWT无显著差异;干预0.5 h后,与DNP+NS组、DNP+50 nmol TNP-ATP组相比,DNP+100 nmol TNP-ATP组PWT明显升高,效果持续至1 h。(3)连续注射7 d TNP-ATP后,DNP+100 nmol TNP-ATP组PWT较DNP+NS组与DNP+50 nmol TNPATP组明显升高。结论腹腔注射STZ可成功建立DNP大鼠模型,背根神经节P2X3表达上调参与糖尿病神经痛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痛 背根神经节 P2X3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电针干预痛厌恶大鼠焦虑行为的前扣带皮层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沈科展 吴学文 +7 位作者 何淑峥 孙鑫 周之东 朱雨鑫 陈扬 方剑乔 房军帆 杜俊英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2-342,共11页
目的探究电针干预对痛厌恶大鼠焦虑行为的缓解效应和其对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和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受体的影响。方法所有健康大鼠完全随机分... 目的探究电针干预对痛厌恶大鼠焦虑行为的缓解效应和其对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和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受体的影响。方法所有健康大鼠完全随机分为空白(NS)组、模型(C-CPA)组、常规电针(EA1)组、预电针(EA2)组,建立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的条件位置回避(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induced conditioned place avoidance,C-CPA)痛厌恶大鼠模型。EA1组于模后介入电针,EA2组于造模前3 d介入电针,观察大鼠的机械缩足阈(paw withdrawal thresholds,PWTs)和焦虑行为;用免疫印迹法检测ACC内GABA的受体GABAAR、GABABR,NMDA的受体NR2A、NR2B蛋白含量。结果与NS组相比,C-CPA组、EA1组和EA2组的逃避分数(CPA scores)明显减少(P<0.01),且各组间无显著差异,说明痛厌恶大鼠模型造模成功。造模前各组大鼠PWTs无显著变化;造模后,C-CPA组大鼠出现痛觉过敏(P<0.01),焦虑情绪行为(P<0.01);EA1组和EA2组痛觉过敏(P<0.01)和焦虑情绪行为均缓解(P<0.05),且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NS组比较,C-CPA组、EA1组和EA2组患侧ACC内GABAAR蛋白表达显著增多(P<0.05);与C-CPA组比较,EA1组患侧ACC内GABAAR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EA2组明显减少(P<0.05),但EA1组与EA2组无显著差异(P>0.05)。患侧ACC中GABABR、NR2A和NR2B蛋白表达各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不同时间电针干预均可减缓C-CPA痛厌恶模型大鼠疼痛和焦虑行为,其中预电针的疗效可能与抑制患侧ACC内GABAAR的蛋白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厌恶 条件位置逃避 电针 焦虑行为 前扣带皮层 γ-氨基丁酸A型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RPV1和P2X3交互作用的大鼠外周痛感觉调控机制 被引量:5
19
作者 杜俊英 房军帆 +2 位作者 项璇儿 徐子童 方剑乔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5-492,共8页
目的 观察大鼠外周TRPV1和P2X3的相互关系,以期部分阐明外周痛感觉调控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TRPV1激动剂组、P2X3激动剂组、TRPV1激动剂+P2X3激动剂组、TPRV1激动剂+P2X3抑制剂组、P2X3激动剂+TRPV1抑制剂组。通过... 目的 观察大鼠外周TRPV1和P2X3的相互关系,以期部分阐明外周痛感觉调控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TRPV1激动剂组、P2X3激动剂组、TRPV1激动剂+P2X3激动剂组、TPRV1激动剂+P2X3抑制剂组、P2X3激动剂+TRPV1抑制剂组。通过足底皮下注射TRPV1或P2X3激动剂和(或)抑制剂,分别观察20min内各组大鼠缩足次数、抬腿/舔足持续时间;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L4DRG水平TRPV1和P2X3阳性面积表达及共表达情况;采用免疫共沉淀法观察L4DRG水平TRPV1和P2X3的相互关系。结果 P2X3激动剂不能提升TRPV1激动剂诱发的痛行为学,P2X3抑制剂能减轻TRPV1激动剂诱发的痛行为学;TRPV1激动剂能增加P2X3激动剂诱发的痛行为学,TRPV1抑制剂不会减轻P2X3激动剂诱发的痛行为。P2X3激动剂能增加L4DRG水平TRPV1阳性面积表达,TRPV1激动剂能增加L4DRG水平P2X3阳性面积表达;TRPV1和P2X3在DRG水平有共表达且存在共沉淀现象。结论 外周神经元水平,TRPV1和P2X3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对方的表达。当其中一方受到抑制时,另一方的功能也会相应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素受体 P2X嘌呤受体3 相关作用 外周 痛感觉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Ⅰ型大鼠模型局部组织氧化应激反应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晓洁 尹诚语 +8 位作者 郑小莉 聂慧敏 曾丹怡 王洁 陈瑞香 刘伯宇 台燕 邵晓梅 刘伯一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93-601,共9页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昆仑"穴对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Ⅰ型(CRPS-Ⅰ)大鼠模型机械痛过敏的治疗作用,并研究电针对CRPS-Ⅰ大鼠模型患侧足底组织中氧化应激反应的干预作用,探讨电针镇痛作用相关机制。方法采用O型...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昆仑"穴对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Ⅰ型(CRPS-Ⅰ)大鼠模型机械痛过敏的治疗作用,并研究电针对CRPS-Ⅰ大鼠模型患侧足底组织中氧化应激反应的干预作用,探讨电针镇痛作用相关机制。方法采用O型橡胶圈加压套扎踝关节方式进行慢性缺血痛模型(chronic post ischemic pain,CPIP)制备,以模拟CRPS-Ⅰ。将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模型组(Sham组)、CPIP模型组(CPIP组)、CPIP模型+电针组(CPIP+EA组)和CPIP模型+假电针组(CPIP+Sham EA组)。于模后1 d开始,每天进行电针治疗,电针干预30 min后,采用von Frey法测定大鼠患侧足底50%机械缩足反应阈值(PWTs);采用氧化分子检测试剂盒检测大鼠患侧足底组织氧化应激相关分子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足底组织中细胞氧化损伤标记物8-OHG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CPIP组大鼠患侧足底50%PWTs明显降低(P<0.01),且一直持续到实验观察结束,提示模型建立成功;电针干预后,与CPIP+Sham EA组相比,CPIP+EA组大鼠患侧50%PWTs显著上升(P<0.01);与Sham组相比,CPIP组大鼠患侧足底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均显著下降,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8-OHG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电针治疗后,与CPIP+Sham EA组相比,CPIP+EA组大鼠患侧足底组织中SOD和GSH水平均显著提升,H2O2和MDA含量以及8-OHG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电针可显著降低CPIP模型大鼠患侧足底组织氧化应激反应水平,这一机制很可能参与了其缓解CPIP模型大鼠机械痛过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氧化应激 针刺镇痛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