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华市植物保护技术水平的演变与分布
1
作者 李月红 宋子清 +2 位作者 陈桂华 盛仙俏 张发成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17期181-182,共2页
通过对金华市植保(植检)技术人员发表的论文和获奖的科研成果按年代、地区、职能、内容和作者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分析,明确了金华市植物保护技术水平的历史演变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分布。
关键词 植物保护 论文 成果 演变 分布 浙江金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华市婺城区红火蚁疫情监测和根除防控 被引量:2
2
作者 崔灿 黄净轩 +3 位作者 李月红 李艳敏 胡树良 李慎磊 《生物灾害科学》 2020年第3期274-278,共5页
【目的】红火蚁是一种对农林业生产、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和人类健康极具危害性的重大入侵害虫,为彻查金华市婺城区的红火蚁发生状况,有效遏制红火蚁的扩散和危害。【方法】2017年4月和5月通过询问、可疑地点排查、地毯式踏查和诱饵法等... 【目的】红火蚁是一种对农林业生产、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和人类健康极具危害性的重大入侵害虫,为彻查金华市婺城区的红火蚁发生状况,有效遏制红火蚁的扩散和危害。【方法】2017年4月和5月通过询问、可疑地点排查、地毯式踏查和诱饵法等多种方法对婺城区红火蚁发生情况进行全面监测普查。自2017年4月至2020年5月以来,采用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根除防控、跟踪监测和检疫措施,在红火蚁发生区、监测区及外围区域共开展根除扑杀17次和跟踪监测18次,投入红火蚁专用药剂共28002.9 kg、专业技术人员3886人次和无人机8架次,共灭除蚁巢9626个。【结果】普查结果表明在婺城区3个乡镇9个村共发现了红火蚁疫情面积为138 hm^2,总体发生程度为中度(2级),部分地区达到严重程度(5级)。在政府、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和监理机构的紧密配合下,婺城区红火蚁疫情根除防控效果显著。监测结果表明,防控前平均活蚁巢数密度为45个/hm^2,平均诱集工蚁数为92.6头/瓶,经过4次防控后下降至不危害水平(1级以下),经过8次防控后未再发现红火蚁疫情,即从2019年2月开始已经连续15个月未发现红火蚁疫情,达到了红火蚁疫情根除效果。【意义】对金华市婺城区红火蚁疫情根除服务区的监测和防控工作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以期为红火蚁根除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婺城区 红火蚁 疫情 监测 根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促进寄生蜂生殖力的蜜源植物共性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朱平阳 高慧颖 +4 位作者 张发成 陈桂华 徐红星 GURR Geoff 吕仲贤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92-903,共12页
通过布局合适的蜜源植物,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害虫防控服务,已成为一种常用的生境管理技术。然而,如何筛选理想的蜜源植物是保护生物防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研究通过室内试验构建蜜源植物对寄生蜂寄生能力影响的数据库,分析... 通过布局合适的蜜源植物,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害虫防控服务,已成为一种常用的生境管理技术。然而,如何筛选理想的蜜源植物是保护生物防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研究通过室内试验构建蜜源植物对寄生蜂寄生能力影响的数据库,分析了不同蜜源植物的效应值与寄生蜂和蜜源植物关键生态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花序类型是筛选蜜源植物的最重要特征,其中复伞形花序植物的花对寄生蜂寄生能力的促进作用最显著,而花单生、头状花序和穗状花序植物的对寄生蜂寄生能力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赤眼蜂等微小型寄生蜂的生殖潜力的高低对其取食蜜源植物后的寄生能力影响不显著。寄生蜂的寄主类型、种群类型等不会影响蜜源植物对赤眼蜂的寄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能力 蜜源植物 效应值 相关性 保护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化螟滞育生物钟蛋白TIME-EA4基因的克隆及时空和温度诱导表达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鲁艳辉 赵燕燕 +3 位作者 张发成 郑许松 朱平阳 吕仲贤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2-401,共10页
【目的】生物测时蛋白TIME-EA4是昆虫特有的一种滞育生物钟蛋白。本文旨在克隆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TIME-EA4基因,研究其在二化螟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组织中的时空表达模式及在不同田间种群和不同温度诱导下的滞育和非滞育种群中的... 【目的】生物测时蛋白TIME-EA4是昆虫特有的一种滞育生物钟蛋白。本文旨在克隆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TIME-EA4基因,研究其在二化螟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组织中的时空表达模式及在不同田间种群和不同温度诱导下的滞育和非滞育种群中的表达水平。【方法】通过RACE技术克隆二化螟TIME-EA4基因全长c DNA序列,利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TIME-EA4基因在二化螟不同发育时期、6龄幼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及在不同季节采集的田间种群和不同温度处理1h后的滞育和非滞育种群6龄幼虫中的表达量变化。【结果】从二化螟中克隆获得TIME-EA4的c DNA序列(Gen Bank登录号:KU356855),全长821 bp,开放阅读框516 bp,编码172个氨基酸;TIME-EA4基因在二化螟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早期蛹、雌雄成虫以及6龄幼虫的头部、脂肪体和中肠中表达水平较高,同时在滞育幼虫组织中的表达高于非滞育幼虫。此外,TIME-EA4基因在滞育种群中的表达量是非滞育种群的3倍左右,同时在非滞育种群中,该基因的表达明显受10℃及以下低温的诱导,且在10℃时表达量最高,而在滞育种群中该基因的表达受温度影响不明显。【结论】结果说明TIME-EA4基因与二化螟的抗低温胁迫以及低温滞育相关。本研究为TIME-EA4在农业害虫滞育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滞育 温度诱导 生物测时蛋白 TIME-EA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生态工程技术控制水稻害虫对水生昆虫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朱平阳 郑许松 +5 位作者 张发成 徐红星 姚晓明 杨亚军 陈桂华 吕仲贤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7-215,共9页
【目的】随着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希望应用生态工程控制害虫技术取得较大进展。【方法】对稻田水生昆虫成虫的种群动态进行了连续3年的系统调查,以探明生态工程防控技术对水生昆虫的影响。【结果】实施生态工程防控技术... 【目的】随着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希望应用生态工程控制害虫技术取得较大进展。【方法】对稻田水生昆虫成虫的种群动态进行了连续3年的系统调查,以探明生态工程防控技术对水生昆虫的影响。【结果】实施生态工程防控技术稻田中的水生捕食性昆虫豆娘的数量显著高于农民自防田,其他水生捕食性昆虫和中性昆虫等数量也有类似的结果,同时,靠近田埂的稻田区域豆娘和水生中性昆虫的种群数量也显著高于稻田中间区域。【结论】说明通过实施生态工程控害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稻田水生捕食性昆虫及中性昆虫种群数量,这对提高水稻生长后期的天敌控害作用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生态工程 水生昆虫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焦油用于农用杀菌剂的研究(Ⅰ):室内实验
6
作者 马建义 王品维 +5 位作者 鲍滨福 张齐生 沈哲红 廖文莉 叶良明 盛仙俏 《竹子研究汇刊》 2008年第3期45-48,共4页
以竹材热解副产物——竹焦油为活性成分,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和孢子孢子法测定了竹焦油对12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室内实验表明竹焦油是一种良好的天然抑菌剂,对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该文为竹焦油在植物源农药方面的综合利用提供... 以竹材热解副产物——竹焦油为活性成分,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和孢子孢子法测定了竹焦油对12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室内实验表明竹焦油是一种良好的天然抑菌剂,对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该文为竹焦油在植物源农药方面的综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应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焦油 抑菌活性 植物病原真菌 杀菌剂 室内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品种(组合)对褐飞虱抗性的田间表现 被引量:7
7
作者 盛仙俏 张发成 +3 位作者 徐红星 郑许松 陈桂华 吕仲贤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5-538,共4页
在褐飞虱大发生的2007年单季稻期间,以TN1作为感虫对照,在浙江省金华市评价了48份水稻品种(组合)的田间成株期抗性表现。结果表明,16个品种(组合)表现为田间成株期感虫,其他32个品种(组合)具有中抗以上水平,其中丙04-123、Ⅱ优845、宜香... 在褐飞虱大发生的2007年单季稻期间,以TN1作为感虫对照,在浙江省金华市评价了48份水稻品种(组合)的田间成株期抗性表现。结果表明,16个品种(组合)表现为田间成株期感虫,其他32个品种(组合)具有中抗以上水平,其中丙04-123、Ⅱ优845、宜香845、中组14、嘉兴优04-1和IR36等品种(组合)达高抗水平。在持久抗性方面,除高抗品种外,秀水09、新嘉优99、嘉优22-5、秀优0969、宁04-81、丙04-103、丙04-08、丙04-123、R4101、丙04-132、丙05-129、丙05-227、浙粳23和浙粳22等品种(组合)具持抗性。试验表明,成株期田间褐飞虱抗性评价对生产实践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品种 褐飞虱 田间抗性评价 持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效应对气相色谱分析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影响和解决方法 被引量:29
8
作者 刘莉 罗军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7期146-148,共3页
通过将12种有机磷类农药混标添加到黄瓜中,分别制成理论浓度为0.04、0.4、0.96 mg/kg的样品,提取净化后经气相色谱分析。分别用纯溶剂标准曲线和空白基质标准曲线进行校正,对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以探讨基质效应对黄瓜中3个浓度的12种有... 通过将12种有机磷类农药混标添加到黄瓜中,分别制成理论浓度为0.04、0.4、0.96 mg/kg的样品,提取净化后经气相色谱分析。分别用纯溶剂标准曲线和空白基质标准曲线进行校正,对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以探讨基质效应对黄瓜中3个浓度的12种有机磷农药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测定黄瓜中甲胺磷、乙酰甲胺磷和氧化乐果时,需用空白基质配制与待测农药同一浓度级别的标准溶液进行校正;其他9种有机磷农药的测定浓度低于1 mg/kg时,需用空白基质标准溶液进行校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效应 气相色谱 有机磷农药残留 影响 解决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防治模式对水稻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及其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桂华 郑许松 +3 位作者 盛仙俏 吴降星 张发成 吕仲贤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5期380-384,共5页
就“生物防治”、“标准防治”、“农民自防”和“不用农药”4种防治模式对水稻主要害虫的防效和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不用农药的情况下,水稻害虫的发生为害严重,产量和经济效益均较低。“标准防治”模式和“农民自防”... 就“生物防治”、“标准防治”、“农民自防”和“不用农药”4种防治模式对水稻主要害虫的防效和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不用农药的情况下,水稻害虫的发生为害严重,产量和经济效益均较低。“标准防治”模式和“农民自防”模式对水稻主要害虫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稻谷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接近,但“农民自防”模式中4代二化螟虫伤株率高,表明这种模式具有盲目性和风险性,可能是某些年份害虫暴发的重要原因。此外“农民自防”模式用药量大、频次高,对生态环境和农药残留产生不利影响。以稻鸭共作和使用生物农药为基础的“生物防治”模式对水稻害虫有较好的防效,但显著低于“标准防治”模式和“农民自防”模式,产量仅为“标准防治”模式和“农民自防”模式的55.15%和59.60%,在防治效果和产量方面仍有提高的潜力,但其经济效益比“标准防治”模式和“农民自防”模式高出80—120元/667m^2。研究表明,引导农民从“农民自防”模式转向“标准防治”是非常必要的,“生物防治”模式在有机稻生产中有推广和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治模式 水稻害虫 防治效果 效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山茶籽油中脂肪酸组成测定与对比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祝泽刚 袁名安 +1 位作者 吴梅 刘莉 《园艺与种苗》 CAS 2014年第7期38-40,共3页
[目的]为浙江红山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浙江省5地的红山茶茶籽,按照油料种籽含油量测定法测定茶籽油含量,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脂肪酸组成。[结果]结果显示,红山茶籽种仁油脂平均含量为50.29%,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平均含量为... [目的]为浙江红山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浙江省5地的红山茶茶籽,按照油料种籽含油量测定法测定茶籽油含量,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脂肪酸组成。[结果]结果显示,红山茶籽种仁油脂平均含量为50.29%,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平均含量为67.11%;多不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为12.47%;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为12.41%。其m(饱和脂肪酸)∶m(单不饱和脂肪酸)∶m(多不饱和脂肪酸)为1.00∶5.38∶1.00,符合现代营养保健油脂的标准。[结论]通过与其他植物油脂肪酸组成含量比对分析,红山茶籽油脂肪酸组成更具保健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山茶籽油 脂肪酸 组成 气相色谱 测定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性信息素诱集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技术 被引量:9
11
作者 朱平阳 盛仙俏 +2 位作者 冯凤 李月红 陈桂华 《浙江农业科学》 2013年第7期825-826,829,共3页
通过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干式诱捕器及与诱芯不同配置方式在稻田的应用效果的验证试验表明,干式诱捕器只放二化螟诱芯装置对二化螟诱集效果最好,诱蛾总量达到110.56头.个-1;在放置稻纵卷叶螟诱芯装置时,干式诱捕器和黏胶式诱捕... 通过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干式诱捕器及与诱芯不同配置方式在稻田的应用效果的验证试验表明,干式诱捕器只放二化螟诱芯装置对二化螟诱集效果最好,诱蛾总量达到110.56头.个-1;在放置稻纵卷叶螟诱芯装置时,干式诱捕器和黏胶式诱捕器对稻纵卷叶螟的诱集能力基本相同,但二化螟与稻纵卷叶螟诱芯同时存在时,两者都失去诱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信息素 诱捕器 二化螟 稻纵卷叶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烯啶虫胺、吡蚜酮及啶虫脒防治烟粉虱田间药效试验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月红 姚淑英 +1 位作者 陈桂华 夏声广 《浙江农业科学》 2008年第2期202-203,共2页
系统地比较了10%烯啶虫胺、5%吡蚜酮、25%啶虫脒等3种药剂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这3种药剂对烟粉虱成虫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期较长。10%烯啶虫胺水剂1 500倍、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 500倍、25%啶虫脒乳油3 000倍处理防治... 系统地比较了10%烯啶虫胺、5%吡蚜酮、25%啶虫脒等3种药剂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这3种药剂对烟粉虱成虫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期较长。10%烯啶虫胺水剂1 500倍、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 500倍、25%啶虫脒乳油3 000倍处理防治效果最为明显,药后1 d防效均达90%以上,药后12 d防效仍有70%左右。建议这3种农药可以作为防治烟粉虱交替使用的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啶虫胺 吡蚜酮 烟粉虱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双棘长蠧的发生与防治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月红 张发成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14期172-172,178,共2页
总结了葡萄双棘长蠧的分布、为害、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并提出了防治方法,以期为葡萄双棘长蠧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葡萄双棘长蠧 为害 形态特征 发生规律 防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3%种菌唑·甲霜灵ME预防直播早稻恶苗病效果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郑能文 盛仙俏 廖旋刚 《上海农业科技》 2022年第4期114-115,123,共3页
为探明4.23%种菌唑·甲霜灵ME对水稻恶苗病的预防效果和对水稻生长的安全性,在浙江省兰溪市进行了4.23%种菌唑·甲霜灵ME预防直播早稻恶苗病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4.23%种菌唑·甲霜灵ME 500倍液浸种处理对直播早稻恶苗病... 为探明4.23%种菌唑·甲霜灵ME对水稻恶苗病的预防效果和对水稻生长的安全性,在浙江省兰溪市进行了4.23%种菌唑·甲霜灵ME预防直播早稻恶苗病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4.23%种菌唑·甲霜灵ME 500倍液浸种处理对直播早稻恶苗病的防效为98.35%,极显著优于250 g/L咪鲜胺EC 1 000倍液浸种处理和25%氰烯菌酯SC 1 000倍液浸种处理的防效;且其对水稻生长安全,成秧率为91.78%。4.23%种菌唑·甲霜灵ME 750倍液+250 g/L咪鲜胺EC 1 000倍液浸种处理和4.23%种菌唑·甲霜灵ME 750倍液+25%氰烯菌酯SC 1 000倍液浸种处理,对直播早稻恶苗病的防效分别为96.77%和97.88%,均高于250 g/L咪鲜胺EC 1 000倍液浸种处理和25%氰烯菌酯SC 1 000倍液浸种处理的防效。因此,4.23%种菌唑·甲霜灵ME可作为预防直播早稻恶苗病的有效药剂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且可与250 g/L咪鲜胺EC、25%氰烯菌酯SC复配使用,以缓解单一药剂长期使用而造成的抗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23%种菌唑·甲霜灵ME 水稻 直播早稻 恶苗病 防效 成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农药植保技术的应用与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孔祥卫 《长江蔬菜》 2002年第3期32-32,共1页
关键词 植保技术 防虫网全程覆盖技术 频振式杀虫灯 性信息素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生境芋艿田蜘蛛多样性调查
16
作者 张发成 吴璀献 +2 位作者 盛仙俏 陈桂华 郑许松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第4期898-900,共3页
农场芋艿田的蜘蛛隶属12科,25种蜘蛛,以肖蛸科、狼蛛科、球腹蛛科、皿蛛科、微蛛科的蜘蛛为常见种类;农民芋艿田的蜘蛛隶属9科,20种蜘蛛,以肖蛸科和皿蛛科蜘蛛为常见种类。除8月份农场芋艿田的蜘蛛多样性指数高于农民芋艿田外,其他指数... 农场芋艿田的蜘蛛隶属12科,25种蜘蛛,以肖蛸科、狼蛛科、球腹蛛科、皿蛛科、微蛛科的蜘蛛为常见种类;农民芋艿田的蜘蛛隶属9科,20种蜘蛛,以肖蛸科和皿蛛科蜘蛛为常见种类。除8月份农场芋艿田的蜘蛛多样性指数高于农民芋艿田外,其他指数都低于农民芋艿田,但农场芋艿田的蜘蛛数量是农民芋艿田的4倍多。2种芋艿田都有多种捕食斜纹夜蛾的蜘蛛种类,由于用药不同,造成2种芋艿田的蜘蛛数量相差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芋艿 蜘蛛 多样性 斜纹夜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呋虫·吡蚜酮WG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17
作者 郑能文 廖旋刚 盛仙俏 《上海农业科技》 2022年第3期122-123,131,共3页
为明确60%呋虫·吡蚜酮WG防治稻飞虱的使用剂量、防治效果、防治间隔期以及对水稻生长的安全性,特在浙江省兰溪市进行了该药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田间稻飞虱1~2龄若虫高峰期,施药后1 d,施用60%呋虫·吡蚜酮WG 240 g/hm... 为明确60%呋虫·吡蚜酮WG防治稻飞虱的使用剂量、防治效果、防治间隔期以及对水稻生长的安全性,特在浙江省兰溪市进行了该药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田间稻飞虱1~2龄若虫高峰期,施药后1 d,施用60%呋虫·吡蚜酮WG 240 g/hm^(2)处理的虫口减退率为77.0%,高于施用80%烯啶·吡蚜酮WG 180 g/hm^(2)处理,速效性好;施药后7 d,施用60%呋虫·吡蚜酮WG 240 g/hm^(2)处理的校正防效为97.5%,极显著优于80%烯啶·吡蚜酮WG 180 g/hm^(2)处理;施药后21 d,施用60%呋虫·吡蚜酮WG240 g/hm^(2)处理的校正防效仍达72.7%,与80%烯啶·吡蚜酮WG 180 g/hm^(2)处理间无明显差异,说明该药剂持效期长,防治间隔期可达21 d,且对水稻生长安全,因此,在稻飞虱若虫高峰期,可施用60%呋虫·吡蚜酮WG 240 g/hm^(2)进行田间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呋虫·吡蚜酮WG 稻飞虱 水稻 校正防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飞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18
作者 朱平阳 张发成 +2 位作者 徐旱增 刘莉 陈桂华 《浙江农业科学》 2013年第8期999-1001,共3页
通过对80%扫飞水分散粒剂对稻飞虱的速效性和持效期的研究表明,扫飞180 g.hm-2处理的速效性、最高防效和持效性均最佳,药后3,7,14和28 d对褐飞虱的防效分别达到89.07%,89.39%,98.36%和95.36%,相比对照药剂差异显著。
关键词 杀虫剂 稻飞虱 药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