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海洋渔业生存发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彭欣 杨建毅 +2 位作者 陈少波 薛峰 王宁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1-47,共7页
以浙江省为例,深入讨论了海洋渔业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海洋生物多样性是海洋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海洋捕捞中的过度捕捞、兼捕以及海水养殖过程中的养殖塘建设、天然苗种采捕、养殖品种逃逸等均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降... 以浙江省为例,深入讨论了海洋渔业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海洋生物多样性是海洋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海洋捕捞中的过度捕捞、兼捕以及海水养殖过程中的养殖塘建设、天然苗种采捕、养殖品种逃逸等均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降低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制约了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海洋捕捞业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针对浙江省各级政府采取各种消除生物多样性威胁的措施——建立海洋保护区、开展增殖放流、伏季休渔、实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示范活动、修复典型生境等,提出海洋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认为:应进一步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控制捕捞强度和入海污染,科学实施围填海,实施海岸带综合管理,优化养殖模式,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完善海洋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省 海洋渔业 生物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对资源增殖保护区建立的生态响应——以台州大陈岛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彭欣 吴洪喜 +4 位作者 高鹏程 陈清建 仇建标 蔡景波 李磊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26,共8页
于2006、2007和2009年台州大陈岛猪腰屿资源增殖保护区建立前、后,对该保护区内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群落结构及增殖放流品种对保护区建立的生态响应。结果显示:保护区建立后,大型底... 于2006、2007和2009年台州大陈岛猪腰屿资源增殖保护区建立前、后,对该保护区内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群落结构及增殖放流品种对保护区建立的生态响应。结果显示:保护区建立后,大型底栖生物的物种数、生物量和丰度均比建区前有明显提高;增殖放流黄口荔枝螺Thais luteostoma Holten和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 Gould后,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已呈衰退趋势的黄口荔枝螺和厚壳贻贝在经过增殖放流后成为该区的主要优势种;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较建区前有了明显的提高,群落结构更趋稳定。其主要原因是资源增殖保护区建立后,人为扰动大大减少,由于加强了日常养护管理,从而为大型底栖生物创造了一个稳定的栖息和生长环境,而通过增殖放流衰退品种,使得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资源量得以大大提高,生态系统得到改善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生物 资源增殖保护区 优势度 群落结构 大陈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夏季浙江南部近海日本鲭资源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被引量:3
3
作者 叶深 马稳 +1 位作者 陈伟峰 刘伟成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5-403,共9页
为探明海洋环境因子对日本鲭资源分布的影响,基于2016、2019、2020年5月和8月浙江南部近海海域渔业资源和水文环境调查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数据,利用两阶段广义加性模型研究春、夏季日本鲭资源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日... 为探明海洋环境因子对日本鲭资源分布的影响,基于2016、2019、2020年5月和8月浙江南部近海海域渔业资源和水文环境调查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数据,利用两阶段广义加性模型研究春、夏季日本鲭资源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日本鲭资源密度的年际变化较大且存在明显的季节分布规律,春季近岸水域的资源密度大于外海水域,夏季与之相反。海水温度和盐度是影响日本鲭分布的重要因素,春季资源密度和水温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与盐度存在非线性负相关关系;夏季,资源密度随着水温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29.3℃时达到最大值。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对春、夏季浙江南部近海海域日本鲭的出现概率以及资源密度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鲭 两阶段广义加性模型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浙江南部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秋季浙江南部近海带鱼摄食习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志豪 韩东燕 +1 位作者 高春霞 叶深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7-726,共10页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是海洋食物网营养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鱼类的摄食习性不仅受自身发育的影响,而且也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2019年8月和11月在浙江南部近海进行了渔业资源调查,共采集带鱼样品599尾,通过胃含物分析研究带鱼的食物...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是海洋食物网营养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鱼类的摄食习性不仅受自身发育的影响,而且也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2019年8月和11月在浙江南部近海进行了渔业资源调查,共采集带鱼样品599尾,通过胃含物分析研究带鱼的食物组成及其随季节和肛长的变化,并应用典范对应分析研究带鱼摄食习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以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的排序来看,浙江南部近海带鱼主要以鱼类、浮游幼体、等足类和磷虾类为食,摄食的饵料生物达60余种,优势饵料种类为短尾类大眼幼体、七星底灯鱼和太平洋磷虾等。此外,带鱼的摄食习性随季节和肛长发生明显变化,在夏季,带鱼摄食鱼类、浮游幼体和等足类的比例较高;秋季则主要摄食鱼类和虾类。随着肛长的增大,带鱼从摄食浮游幼体等小型饵料为主逐渐转变为摄食个体较大的鱼类饵料为主。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pH、海水表层温度和盐度与浙江南部近海带鱼的摄食习性有较大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对浙江南部近海带鱼摄食习性的了解,可为该海域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鱼 浙江南部近海 胃含物分析 典范对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主要鱼类的时空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 被引量:11
5
作者 叶深 杨蕊 +2 位作者 丁朋朋 彭欣 刘伟成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8-62,共15页
基于2016年8月(夏季)、11月(秋季)、2017年3月(冬季)、5月(春季)浙江南部近海的鱼类调查数据,利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聚类分析、方差比率法、卡方检验、联结系数以及种对共同出现百分率对主要鱼类种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基于2016年8月(夏季)、11月(秋季)、2017年3月(冬季)、5月(春季)浙江南部近海的鱼类调查数据,利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聚类分析、方差比率法、卡方检验、联结系数以及种对共同出现百分率对主要鱼类种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调查共采集鱼类169种,主要鱼类共有26种;(2)在空间维度上,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生态位宽度最大(2.83),青鳞小沙丁(Sardinella zunasi)和芝芜棱鳀(Thryssa chefuensis)生态位重叠值最大(0.97);在时间维度上,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生态位宽度最大(1.34),6组种对时间生态位重叠值等于1.00;在时空维度上,龙头鱼生态位宽度最大(3.50),青鳞小沙丁与芝芜棱鳀时空生态位重叠值最大(0.97);(3)方差比率法分析表明,方差比率偏离显著,主要鱼类总体正联结显著,其中170组种对间联结性达到显著水平(χ^(2)≥3.841),联结系数和种对共同出现频率结果表明种间联结性趋于正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鱼类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种间联结性 浙江南部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香鱼资源现状与衰退原因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仇建标 陈少波 +5 位作者 黄丽 周志明 陈志俭 李尚鲁 池伟 胡益迁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3-65,共3页
通过对浙江雁荡山水域、楠溪江和飞云江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得出浙江香鱼资源的现状面临着资源急速衰退而且濒临灭绝的危险。造成浙江香鱼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水质污染、生态破坏、水土流失... 通过对浙江雁荡山水域、楠溪江和飞云江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得出浙江香鱼资源的现状面临着资源急速衰退而且濒临灭绝的危险。造成浙江香鱼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水质污染、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拦河筑坝、过度捕捞等众多因素综合所致;同时通过增殖放流、加强管理、保护环境等措施,可使香鱼资源得到一定的恢复。通过分析和研究,为浙江香鱼资源的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鱼资源 浙江 现状 衰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瓯江口海域鱼类早期资源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尚清 叶深 +7 位作者 王雨航 唐未 秦松 范青松 邱文致 艾龙威 郑春芳 刘伟成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8-909,I0004-I0006,共15页
为掌握瓯江口海域鱼类早期资源现状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基于2021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对瓯江口海域内25个站位的表层水平拖网数据和温度、盐度及pH等基础水文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物种优势度、生物... 为掌握瓯江口海域鱼类早期资源现状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基于2021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对瓯江口海域内25个站位的表层水平拖网数据和温度、盐度及pH等基础水文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物种优势度、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等进行分析,同时探讨优势种侧带小公鱼属鱼类(Stolephorus spp.)资源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航次调查共采集鱼卵8427粒,仔稚鱼40365尾,共鉴定49种,隶属于12目23科39属,以鲈形目(Perciformes)为主要类群,在发育阶段上以前弯曲期仔鱼居多,按照生态类型划分主要以海洋性与河口性鱼类为主。调查海域内不同季节采获鱼卵、仔稚鱼的种类、数量和密度有所差异,平均密度在0.07—4.72粒(尾)/m^(3),春季最高分别为34种、38083粒(尾)和4.72粒(尾)/m^(3)。在空间分布上,鱼卵沿着瓯江口由内向外呈递增趋势,而仔稚鱼则呈递减趋势。同时各季节鱼卵、仔稚鱼生物多样性的差异性较为显著,春季的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均为最高,丰富度指数(D)最高值出现在夏季。调查海域内各季节鱼卵、仔稚鱼的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除共有优势种侧带小公鱼属鱼类外,春季、夏季和秋季航次的主要优势种分别为虾虎鱼科鱼类(Gobiidae spp.)、凤鲚(Coilia mystus Linnaeus)和舌鳎属鱼类(Cynoglossus sp.1)。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计算物种优势度,结果显示侧带小公鱼属鱼类的优势度在所有航次中均为最高,通过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发现与盐度的相关性最高(P<0.01),与温度相关性最低(P<0.05)。经与历史资料对比,推测春季北龙岛附近海域是鱼类重要的产卵场,高温高盐弱碱的水文环境更有利于侧带小公鱼属鱼类的生长和繁育,这为瓯江口海域鱼类资源养护管理和渔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卵 仔稚鱼 优势种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瓯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鱼类完整性指数的瓯江口水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8
作者 章欣仪 刘伟成 +3 位作者 张川 范青松 叶深 郑春芳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7-56,共10页
评价瓯江口水域生态健康状况,为该水域渔业资源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2021年5月和8月对瓯江口进行渔业资源调查,共采集到鱼类59种,隶属10目23科,较2007年历史资料减少了22种,新增9种。针对瓯江口鱼类种群结构及特征,选取鱼类总种类... 评价瓯江口水域生态健康状况,为该水域渔业资源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2021年5月和8月对瓯江口进行渔业资源调查,共采集到鱼类59种,隶属10目23科,较2007年历史资料减少了22种,新增9种。针对瓯江口鱼类种群结构及特征,选取鱼类总种类数、数量密度、重量密度、重量多样性指数、中上层鱼类比例、底层鱼类比例、石首鱼科鱼类比例、暖水性鱼类比例、底栖生物食性、鱼类比例、游泳动物食性鱼类比例、产浮性卵鱼类比例等11个指标构建了瓯江口鱼类完整性指数(F-IBI)评价体系。根据2021年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参考历史资料确定评价标准,评价瓯江口水域健康状况。结果表明,在瓯江口18个采样点中,鱼类完整性健康等级为“较好”的有3个,“一般”的有10个,“较差”的有5个。与2007年相比,瓯江口鱼类生物完整性整体呈下降趋势,过度捕捞、大规模围填海等人类活动可能是造成该现象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完整性指数 健康评价 鱼类群落 瓯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赤点石斑鱼生长、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马建忠 任鹏 +6 位作者 陈舜 闫茂仓 陈万东 谢尚微 邵鑫斌 李安 张立宁 《水产科技情报》 2025年第1期42-48,共7页
为研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生长、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以体质量(92.13±7.91)g的赤点石斑鱼为试验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0.5%和1.0%的枯草芽孢杆菌制剂,进行了为期... 为研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生长、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以体质量(92.13±7.91)g的赤点石斑鱼为试验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0.5%和1.0%的枯草芽孢杆菌制剂,进行了为期56 d的饲养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赤点石斑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显著提高了赤点石斑鱼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P<0.05),但对血清溶菌酶(LZM)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1%的枯草芽孢杆菌,血清中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提高了赤点石斑鱼肠道中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苏黎世杆菌属(Turici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丰度,而弧菌属(Vibrio)、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和丹毒丝菌属(Erysipelothrix)的丰度有所降低。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提升赤点石斑鱼免疫力、改善其肠道菌群结构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赤点石斑鱼 免疫力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麂列岛潮间带底栖生物时空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45
10
作者 彭欣 谢起浪 +4 位作者 陈少波 黄晓林 仇建标 仲伟 陈万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84-589,共6页
于2006年11月和2007年4月对南麂列岛8条潮间带断面开展了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底栖生物191种,其中软体动物84种,藻类46种,多毛类23种,甲壳动物28种,棘皮动物5种,其它动物5种。从季节来看,春季航次物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平均... 于2006年11月和2007年4月对南麂列岛8条潮间带断面开展了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底栖生物191种,其中软体动物84种,藻类46种,多毛类23种,甲壳动物28种,棘皮动物5种,其它动物5种。从季节来看,春季航次物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64种、8890.76g/m2、3436ind/m2)明显多于秋季航次(121种、3642.10g/m2、1657ind/m2);而从不同底质来看,平均物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岩礁断面(分别为54种、8318.78g/m2、3354ind/m2)都明显高于泥质(27种、154.46g/m2、185ind/m2)和沙质断面(8种、64.30g/m2、66ind/m2)。从垂直分布来看,南麂列岛潮间带底栖生物分带明显,平均生物量中潮区(7278.41g/m2)大于低潮区(6684.14g/m2)大于高潮区(4836.77g/m2),平均栖息密度为中潮区(3386ind/m2)大于高潮区(2908ind/m2)大于低潮区(1347ind/m2)各断面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97-3.10,种丰富度指数为0.54-4.91,均匀度指数为0.48-0.90,辛普森优势度指数为0.52-0.94。最后通过分析发现,底栖生物的分布特征受栖息的环境、季节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不同程度综合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底栖生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时空分布,而且改变了群落的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麂列岛 底栖生物 生物量 栖息密度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信息变量消除法和连续投影算法的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白虾种分类方法研究 被引量:50
11
作者 吴迪 吴洪喜 +2 位作者 蔡景波 黄振华 何勇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23-427,共5页
应用无信息变量消除法结合连续投影算法对可见-近红外光谱区进行有效波长的选择,选择后的波长作为输入变量建立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对白虾属中三种典型种,脊尾白虾、秀丽白虾和东方白虾进行鉴别分类.实验采用Kennard-Stone算法选取... 应用无信息变量消除法结合连续投影算法对可见-近红外光谱区进行有效波长的选择,选择后的波长作为输入变量建立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对白虾属中三种典型种,脊尾白虾、秀丽白虾和东方白虾进行鉴别分类.实验采用Kennard-Stone算法选取150个样本作为建模集,50个样本作为预测集,通过UVE-SPA优选了数值分别为392、431、517、551、595、627、676、734、760、861、943和1018 nm的12个波长为LS-SVM的输入变量,建立了白虾种分类模型.该模型对50个预测集样本检验的准确率达到了92.00%.结果表明,采用可见-近红外光谱对白虾种进行鉴别是可行的,UVE-SPA能够有效地进行波长选择,使LS-SVM模型获得最优的分类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近红外光谱 无信息变量消除 连续投影算法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渔业声学方法和GIS模型对楠溪江鱼类资源量及空间分布的评估 被引量:31
12
作者 陶江平 艾为明 +5 位作者 龚昱田 陈志俭 李尚鲁 谢起浪 陈少波 周志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992-3000,共9页
采用快捷、直接、经济的渔业声学调查方法,结合GIS模型对温州楠溪江4个主要渔业作业区域的鱼类空间分布及资源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4个区域的鱼类平均目标强度为(-55.03±5.44)dB,平均体长约为7cm,范围3—10cm,各区域的鱼类大小... 采用快捷、直接、经济的渔业声学调查方法,结合GIS模型对温州楠溪江4个主要渔业作业区域的鱼类空间分布及资源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4个区域的鱼类平均目标强度为(-55.03±5.44)dB,平均体长约为7cm,范围3—10cm,各区域的鱼类大小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4个区域的鱼类平均密度为8.87ind./1000m3,95%置信区间为1.66—16.09ind./1000m3。其中区域Ⅲ的鱼类密度最高,平均密度为(20.06±9.34)ind./1000m3。通过鱼类分布的GIS图形得知,鱼类的空间分布呈现斑块状的分布形式。按照ArcGIS对鱼类密度进行的栅格化数据,并结合各个栅格所代表的水体体积,进行鱼类资源量的估算,结果为4个探测区域的鱼类总尾数为2.5万尾,各个区域的鱼类资源量分别为:3971ind.、11478ind.、6587ind.、2978i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声学 地理信息系统(GIS) 楠溪江 空间分布 鱼类资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竹蛏的繁殖生物学 被引量:14
13
作者 肖国强 柴雪良 +4 位作者 邵艳卿 张炯明 董迎辉 陆荣茂 林志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1-25,共5页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组织学和实验生态学方法对大竹蛏(Solen grandis Dunker)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肥满度、胚胎发育、幼虫发育及变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竹蛏性腺发育过程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组织学和实验生态学方法对大竹蛏(Solen grandis Dunker)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肥满度、胚胎发育、幼虫发育及变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竹蛏性腺发育过程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期5个阶段;在浙南沿海大竹蛏繁殖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水温21~24℃);肥满度最高出现在5月份,为31.2%;最低出现在2月份,为21.2%。大竹蛏卵径为85~95μm;受精卵在水温22℃,经20-24h孵化成D形幼虫;初孵D形幼虫平均大小为125μm,浮游幼虫经5~6d培养进入附着变态期,壳长为250μm,发育变态为稚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竹蛏(Solen grandis Dunker) 繁殖周期 肥满度 胚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EST-SSR分布特征及引物开发利用 被引量:29
14
作者 刘博 邵艳卿 +2 位作者 滕爽爽 柴雪良 肖国强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2-137,共6页
采用CAP3软件对NCBI上的5296条缢蛏ESTs序列进行了微卫星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经拼接、去冗得到非冗余EST序列3453条,含SSR位点的EST序列267条,共307个SSR位点,检出率为8.89%,平均每6.83kb出现1个SSR位点。设计了40对EST-SSR引物并进行PC... 采用CAP3软件对NCBI上的5296条缢蛏ESTs序列进行了微卫星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经拼接、去冗得到非冗余EST序列3453条,含SSR位点的EST序列267条,共307个SSR位点,检出率为8.89%,平均每6.83kb出现1个SSR位点。设计了40对EST-SSR引物并进行PCR扩增,29对引物能扩增出理想的PCR产物,其中多态性引物14对。利用14对多态性引物分析了乐清湾缢蛏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到等位基因数(Na)61个,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12个。二核苷酸、三核苷酸和四核苷酸重复是最主要的重复类型,分别占15.96%、37.13%和35.50%。乐清湾缢蛏群体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69、0.490和0.449,表明乐清湾缢蛏遗传多样性较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缢蛏 表达序列标签(EST) 简单重复序列(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贝-红树林耦合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微生物群落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翔 闫茂仓 +2 位作者 肖国强 柴雪良 谢起浪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57-564,共8页
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是重要的生态养殖模式发展趋势之一,为了深入了解循环水养殖生态系统,通过对系统各功能区水体中细菌16S r DNA基因V4—V5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从微生物生态学角度分析了循环水养殖系统不同功能区的细菌... 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是重要的生态养殖模式发展趋势之一,为了深入了解循环水养殖生态系统,通过对系统各功能区水体中细菌16S r DNA基因V4—V5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从微生物生态学角度分析了循环水养殖系统不同功能区的细菌群落结构动态。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优势细菌种群分别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红树林湿地水体中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丰度较高,而对虾养殖池的拟杆菌门和浮霉菌门丰度较高。在不同优势类群中,变形菌门多样性指数平均值最高,其次是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最低。在各功能区中,红树林细菌多样性最高,虾池最低。MDS分析结果显示虾池、贝池和红树林湿地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有明显差异,虾池与其他功能区差异最大。研究表明,高密度对虾养殖对虾池水体中细菌群落有显著影响,但其影响在循环水养殖系统后续功能区中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细菌 循环水系统 红树林人工湿地 高通量测序 16S R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沿海藻类重金属含量测定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21
16
作者 陈星星 吴越 +3 位作者 周朝生 陆荣茂 曾国权 黄振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29-1034,共6页
为了解浙江沿海藻类重金属污染情况,评价人体经藻类途径摄入重金属的健康风险,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3种藻类样品中Pb、Cd、As、Hg含量,并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进行比较,基于美国环保署(USEPA)2000年提出的健康风险... 为了解浙江沿海藻类重金属污染情况,评价人体经藻类途径摄入重金属的健康风险,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3种藻类样品中Pb、Cd、As、Hg含量,并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进行比较,基于美国环保署(USEPA)2000年提出的健康风险模型,通过计算目标危害系数(THQ、TTHQ)的方法预测藻类中重金属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结果显示,34份藻类样品中,83.33%羊栖菜和100%紫菜的镉,16.67%羊栖菜、44.44%海带和100%紫菜的铅,100%羊栖菜和66.67%海带的无机砷含量超过国家标准限量值。从单一重金属风险来看,成人摄入所调查的3种藻类虽然尚属安全,但羊栖菜和海带的砷、紫菜的镉应引起重视,儿童膳食途径摄入所调查的3种藻类可能存在砷和镉的膳食摄入潜在风险,尤其是羊栖菜和海带的砷、紫菜的镉。从多种重金属复合风险来看,成人和儿童摄入所调查的3种藻类可能存在潜在健康风险,成人和儿童的潜在复合健康风险主要由无机砷和镉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 重金属 健康风险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织纹螺的生物学特征及毒性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伟成 姜蒙蒙 +9 位作者 黄晓林 马小伟 彭欣 郑春芳 黄贤克 周志明 伍锦姑 陈少波 李尚鲁 谢起浪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1-186,共6页
织纹螺(Nassarius),俗称麦螺、白螺、海丝螺、海蛳螺、割香螺、甲锥螺,是织纹螺科所有种类的统称,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新腹足目、蛾螺总科,喜欢生活在柔软的底质上,适应能力很强,遍布于世界各海区。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共... 织纹螺(Nassarius),俗称麦螺、白螺、海丝螺、海蛳螺、割香螺、甲锥螺,是织纹螺科所有种类的统称,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新腹足目、蛾螺总科,喜欢生活在柔软的底质上,适应能力很强,遍布于世界各海区。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共有织纹螺286种。织纹螺味道鲜美,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亚洲国家沿海居民非常喜爱的水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纹螺 生物学特征 毒性分析 软体动物门 前鳃亚纲 适应能力 亚洲国家 腹足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分析的养殖水产品中高风险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及其基质效应研究
18
作者 徐汇镔 朱洁 +2 位作者 周朝生 胡园 陆荣茂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9-700,共12页
为建立大黄鱼、鲫鱼、中华鳖等大宗养殖水产品中高风险喹诺酮类抗生素的通用、高效、准确的残留分析方法,利用超声振荡联用法对目标物进行提取,经液液萃取完成净化并采用UPLC-MS/MS测定。通过提取试剂中的酸含量、振荡时间、超声时间、... 为建立大黄鱼、鲫鱼、中华鳖等大宗养殖水产品中高风险喹诺酮类抗生素的通用、高效、准确的残留分析方法,利用超声振荡联用法对目标物进行提取,经液液萃取完成净化并采用UPLC-MS/MS测定。通过提取试剂中的酸含量、振荡时间、超声时间、氮吹压力、温度等变量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确定最优前处理条件。同时评价大黄鱼、鲫鱼、中华鳖、南美白对虾、青蟹及其性腺、缢蛏中目标物的基质效应,并通过同位素内标、基质匹配曲线探讨了基质效应的补偿途径。结果表明:6种目标物的平均回收率为82.20%~118.00%;在0.2~20 ng·mL^(-1)线性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7,氧氟沙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培氟沙星、环丙沙星检出限为0.1μg·kg^(-1),恩诺沙星检出限为0.5μg·kg^(-1),定量限均为1.0μg·kg^(-1)。该方法满足水产品中喹诺酮类残留的检测要求。南美白对虾、青蟹性腺、大黄鱼基质对6种目标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基质匹配曲线和内标法均可使基质效应得到有效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分析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养殖水产品 高风险 喹诺酮 基质效应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5.8S rDNA-ITS序列的我国浙江沿海铜藻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蔡一凡 张鹏 +2 位作者 王铁杆 陈少波 谢起浪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7-154,共8页
为了调查我国浙江沿海铜藻(Sargassum horneri)群体遗传多样性,对浙江省南麂岛火焜岙、洞头岛、枸杞岛的野生群体和南麂岛马祖岙养殖群体的铜藻44个样品的5.8S rDNA-IT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分析,获得DNA片段长度为1485 bp,包括部分I... 为了调查我国浙江沿海铜藻(Sargassum horneri)群体遗传多样性,对浙江省南麂岛火焜岙、洞头岛、枸杞岛的野生群体和南麂岛马祖岙养殖群体的铜藻44个样品的5.8S rDNA-IT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分析,获得DNA片段长度为1485 bp,包括部分ITS1、完整的5.8S rDNA和部分ITS2序列。序列分析表明仅有1个变异位点,说明群体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遗传多样性较低。另外,将包含这一变异位点的基因型与GenBank公共数据库中另外2株铜藻的5.8S rDNA-ITS区序列进行比对,共有31个变异位点,其中插入/缺失位点10个。因此,建议加快人工铜藻场的建设以及野生铜藻场的恢复,保持铜藻场的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藻 5 8S rDNA—ITS 遗传多样性 浙江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4个不同河口刀鲚群体形态的比较研究
20
作者 艾龙威 俞正森 +7 位作者 郑春芳 秦松 范青松 叶深 冯广朋 孙述好 邱文致 刘伟成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3,共10页
为摸清不同河口刀鲚(Coilia nasus)的形态差异,采集瓯江口、长江口、黄河口、鸭绿江口4个刀鲚群体共115个个体进行形态学比较研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10项可量性状以及14项框架... 为摸清不同河口刀鲚(Coilia nasus)的形态差异,采集瓯江口、长江口、黄河口、鸭绿江口4个刀鲚群体共115个个体进行形态学比较研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10项可量性状以及14项框架参数进行形态差异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仅胸鳍起点至腹鳍起点/体长(C6/SL)、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体长(C9/SL)和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体长(C10/SL)指标在各群体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在各群体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聚类分析显示:瓯江口与长江口刀鲚群体的形态最为接近,与黄河口、鸭绿江口刀鲚群体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显示:前7个主成分对总变异方差的贡献率分别为20.95%、16.24%、11.00%、7.49%、5.64%、4.67%、4.63%,累计贡献率为70.62%。判别分析显示:群体内综合判别率为97.4%。研究表明,4个刀鲚群体间存在显著的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躯干部和头部性状上,差异形成可能与摄食习性和栖息地环境差异有关。研究结果可以为刀鲚的种群鉴别、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鲚 河口 框架结构 形态差异 多元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