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宫性索样肿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吕艳婷 吴楠 +4 位作者 余波 夏春 章如松 王建东 石群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94-497,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性索样肿瘤(uterine sex cord-like tumors,USCLT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复习3例USCLTs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3例均为成年女性,肿瘤组织呈巢状、梁索状排列,也可呈小腺泡... 目的探讨子宫性索样肿瘤(uterine sex cord-like tumors,USCLT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复习3例USCLTs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3例均为成年女性,肿瘤组织呈巢状、梁索状排列,也可呈小腺泡状或微小乳头状结构,其中1例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轻度异型性,核分裂罕见。免疫表型:通常瘤细胞表达2种性索肿瘤标志物,也可表达上皮、平滑肌或间叶组织标志物。结论 USCLTs是一种罕见的、含性索结构的多表型肿瘤,具有不确定恶性潜能,术后应密切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索样肿瘤 子宫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底原发性恶性黑素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2
作者 胡孟钧 魏建丽 余永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738-738,748,共2页
关键词 足底原发性黑色素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有大量印戒状细胞的伪膜性小肠炎1例
3
作者 郦秀芳 周晓军 +1 位作者 陈忠 豪孟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28-229,共2页
关键词 印戒状细胞 伪膜性小肠炎 病理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肾上腺非霍奇金淋巴瘤3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9
4
作者 郦秀芳 胡孟钧 +2 位作者 魏建丽 周晓军 石群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8-320,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上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3例原发性肾上腺恶性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鉴别诊断。结果本病临床上无特异性,组织学上瘤细胞呈弥漫片状分布,细...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上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3例原发性肾上腺恶性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鉴别诊断。结果本病临床上无特异性,组织学上瘤细胞呈弥漫片状分布,细胞体积较大,多呈圆形或卵圆形,核仁明显,核深染,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免疫表型:瘤细胞CD45、CD20、CD79α阳性,CD3、CK、S100蛋白、CEA、Syn及CgA阴性。结论原发性肾上腺恶性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度较高的肿瘤,预后差。病理诊断上应与继发性肾上腺恶性淋巴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肾上腺非霍奇金淋巴瘤 原发性肾上腺恶性淋巴瘤 文献复习 S-100蛋白 临床病理特征 组织化学观察 病理组织学 临床表现 鉴别诊断 病理形态 细胞体积 CD45 免疫表型 CD20 病理诊断 瘤细胞 特异性 卵圆形 异型性 分裂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K19、TPO、CD56、p63标记在甲状腺良恶性乳头状增生诊断与鉴别诊断中价值 被引量:14
5
作者 胡孟钧 吕艳婷 +3 位作者 郦秀芳 魏建丽 张海勇 骆雨青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44-546,共3页
目的探讨CK19、TPO、CD56及p63标记在甲状腺良恶性乳头状增生中的表达及其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与28例良性乳头状增生(be-nign papillary hyperpla... 目的探讨CK19、TPO、CD56及p63标记在甲状腺良恶性乳头状增生中的表达及其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与28例良性乳头状增生(be-nign papillary hyperplasia,BPH)中CK19、TPO、CD56及p63的表达。结果 CK19、TPO、CD56及p63在PTC中的阳性率分别是77%、9%、16%、21%,而其在BPH中的阳性率分别是11%、86%、68%、43%,四者在PTC与BPH中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CK19、TPO、CD56及p63用于PTC诊断时的灵敏度分别是77%、9%、16%、21%,特异度分别是89%、14%、32%、57%,联合应用时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是89%、93%。四者用于BPH诊断时灵敏度分别是8%、86%、68%、43%,特异度分别是23%、92%、84%、79%,联合应用时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是96%、100%。结论 CK19与TPO、CD56、p63相比较,用于PTC诊断时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BPH,可作为PTC诊断的重要标记物,而TPO、CD56、p63可作为BPH诊断的重要标记物。同时,四者在良恶性乳头状增生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显著性,可应用于甲状腺良恶性乳头状增生的鉴别诊断,联合应用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良性乳头状增生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RAF^(V600E)蛋白表达与基因突变的一致性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吕艳婷 张海勇 +3 位作者 赵飞行 卢徐涟 郦秀芳 胡孟钧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RAF^(V600E)蛋白表达与基因突变的一致性及其临床病理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化SP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RAF^(V600E)蛋白表达与基因突变情况,分析两种检测方法间的一致性;采用χ~2检验分析BRAF^(V6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RAF^(V600E)蛋白表达与基因突变的一致性及其临床病理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化SP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RAF^(V600E)蛋白表达与基因突变情况,分析两种检测方法间的一致性;采用χ~2检验分析BRAF^(V600E)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相关性。结果 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89.3%,蛋白阳性率为8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7.0%,Kappa值为0.847,一致性较强。患者年龄<45岁与≥45岁组的BRAF^(V600E)基因突变率分别为96.8%、8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测方法在有被膜侵犯组的阳性率均高于无被膜侵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检测方法存在较强的一致性,免疫组化法可以作为检测基因突变的初筛工具。BRAF^(V600E)基因突变与患者年龄、被膜侵犯相关,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癌 BRAFV600E 一致性 临床病理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肿瘤COX-2、CK19和TPO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胡孟钧 郦秀芳 +2 位作者 魏建丽 张春丽 骆雨青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0-241,共2页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环氧化酶-2 CK19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进展过程中Claudin-1的表达和意义 被引量:6
8
作者 胡孟钧 徐航娣 +2 位作者 魏建丽 郦秀芳 张春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29-630,共2页
关键词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CLAUDIN-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囊性增生病CEA免疫组化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倪桂宝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8期616-616,共1页
应用ABC免疫酶标法对50例乳腺囊性增生病组织进行CEA标记,以观察各种不同类型增生上皮中CEA的含量及分布,探讨CEA免疫组化染色在乳腺囊性增生病研究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材料选自我院1983~1990年间手术切除的乳腺囊性增生病5... 应用ABC免疫酶标法对50例乳腺囊性增生病组织进行CEA标记,以观察各种不同类型增生上皮中CEA的含量及分布,探讨CEA免疫组化染色在乳腺囊性增生病研究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材料选自我院1983~1990年间手术切除的乳腺囊性增生病50例,根据王德延及徐思行诊断标准诊断。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厚4μm,每例均作HE及CEA免疫组化染色。部分还作了Gomons网状纤维及Heideubauis铁苏木素染色。结果正常乳腺组织中仅少量导管或腺泡上皮细胞胞浆缘呈淡黄色。50例乳腺囊性增生病24例CEA阳性(48%)。各种不同组织形态CEA含量及分布不同。①囊肿:4/46例(8.6%)内衬上皮,腔缘呈淡黄色。②导管或腺泡上皮增生:单纯增生5/45例(1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囊性增生 CEA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