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相障碍患者的多巴胺转运受体基因多态性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与脑奖赏环路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王豪杰 陈炜 +2 位作者 覃艳华 李翔 周妙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39-1443,共5页
背景随着当代医疗技术水平的大幅提高,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双相障碍(BD)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BD患者血清多巴胺转运受体(DAT)基因40 bp VNTR位点多态性和rs-fMRI与脑奖赏环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7月-2... 背景随着当代医疗技术水平的大幅提高,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双相障碍(BD)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BD患者血清多巴胺转运受体(DAT)基因40 bp VNTR位点多态性和rs-fMRI与脑奖赏环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住院,年龄在20~50岁之间、性别不限、右利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BD患者90例,根据患者疾病分期分为BD躁狂相组(A组)32例、BD抑郁相组(B组)31例、BD缓解期组(C组)27例,另选取同期本院体检健康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D组)。3组患者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然后使用NIH开发的脑功能数据处理平台分析rs-fMRI,针对不同的神经特征探讨局部一致性(ReHo)增强和减弱的区域;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测定4组外周血DAT基因40 bp VNTR位点的多态性,分析该位点的多态性和rs-fMRI与脑奖赏环路的相关性。结果 A组患者rs-fMRI的ReHo显著增强的区域主要在腹侧纹状体、右侧前扣带回等,ReHc显著减弱的区域包括双侧楔前叶等;B组患者的ReHo显著增强的区域在右侧岛叶皮质、左额中回、左楔前叶等,而ReHo显著减弱的区域在小脑右前叶、右中央前回等;C组患者ReHo显著增强的区域主要在腹侧纹状体、右侧前扣带回、双侧海马,ReHo明显减弱的区域是脑桥、左中央后回、左额下回和右扣带回。4组受试者DAT基因40 bp VNTR位点的基因型频率总体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4组的杂合度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结论 BD与脑奖赏环路相关脑区的相关作用异常有关,但是二者的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受体 多巴胺 奖赏环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朱希松 章耀武 +1 位作者 吴渭贤 陆锡朝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2年第S1期104-106,共2页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DCE-MRA)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4例疑有血管性病变的病人进行了3DDCE-MRA检查,检查前先用TEST-BOLUS序列测定造影剂循环时间,再根据公式:延时时间=造影剂循环时间-1?4采集时间,...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DCE-MRA)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4例疑有血管性病变的病人进行了3DDCE-MRA检查,检查前先用TEST-BOLUS序列测定造影剂循环时间,再根据公式:延时时间=造影剂循环时间-1?4采集时间,推算出延时时间,然后快速从肘静脉用手推注Gd-DTPA0.1~0.2mmol?kg体重,用3DFLASH序列(TR?TE4.6?1.8ms)屏气冠状位扫描,并用体部相控阵线圈采集信号。图像质量采用优、良、差3级评价。观察3DDCE-MRA对病变血管及正常血管显示情况。结果:34例中有20例发现血管病变,与手术及其它影像学方法一致。所有检查病例图像质量均达到优良,都能清晰显示正常血管结构及病变情况。结论:3DCE-MRA能较好显示血管情况,分辨率高,假阳性率低,是一种简便,易行,有效的血管检查方法,在检查大血管病变时,可与DSA媲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全文增补中
磁共振平扫T_1加权像脑内核团高信号与钆对比剂注射次数的相关性 被引量:1
3
作者 裴磊 许晶晶 张敏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87-491,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平扫T_1加权像脑内核团信号强度变化与钆对比剂注射次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头颅磁共振增强检查至少三次的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选取右侧苍白球、右侧丘脑、右侧齿状核、桥脑... 目的:探讨磁共振平扫T_1加权像脑内核团信号强度变化与钆对比剂注射次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头颅磁共振增强检查至少三次的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选取右侧苍白球、右侧丘脑、右侧齿状核、桥脑、右侧额叶白质作为感兴趣区,测量每次检查时这些区域的平均信号强度,并以额叶白质的信号强度为基数计算各个核团的信号强度比。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首次与末次检查苍白球、丘脑、齿状核及桥脑信号强度比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感兴趣区信号强度比与磁共振增强检查次数及其他临床因素的相关性。结果:齿状核信号强度比在末次检查明显高于首次检查(1.113±0.136与1.014±0.096,P<0.01);而苍白球、丘脑、桥脑信号强度比在首次检查和末次检查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齿状核信号强度比与磁共振增强检查次数成正相关(r=0.329,P<0.05),与年龄、性别、主要疾病、治疗方式、糖尿病史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多次注射钆对比剂与小脑齿状核T_1加权像高信号可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脑/放射性核素显像 造影剂/投药和剂量 钆/投药和剂量 信号处理 计算机辅助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