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蚕丝蛋白的碳材料在电化学和生物传感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何燕 帅亚俊 杨明英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68-374,共7页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动下,蚕丝纤维的应用正逐步从传统的纺织领域,拓展到生物医药、日化、环保和可穿戴设备等新兴材料领域。基于蚕丝蛋白的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性能、高比表面积以及分级多孔结构等优良特征,正逐步发展成为新的研...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动下,蚕丝纤维的应用正逐步从传统的纺织领域,拓展到生物医药、日化、环保和可穿戴设备等新兴材料领域。基于蚕丝蛋白的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性能、高比表面积以及分级多孔结构等优良特征,正逐步发展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文中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对蚕丝蛋白衍生碳材料以及蚕丝蛋白/碳基复合材料在电催化材料、超级电容器、纳米发电机、物质检测设备以及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应用进行概述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丝蛋白 碳基材料 电化学 可穿戴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优化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曾小群 李跃东 吴小锋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7-323,共7页
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因具有促进表皮细胞增殖活性而被广泛用于烧伤、烫伤等医学领域。根据杆状病毒基因密码子偏好性优化hEGF序列,通过串联表达、融合表达以及构建携带双启动子和增强序列的载体等系列优化技术,提高重组hEGF在家蚕细胞... 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因具有促进表皮细胞增殖活性而被广泛用于烧伤、烫伤等医学领域。根据杆状病毒基因密码子偏好性优化hEGF序列,通过串联表达、融合表达以及构建携带双启动子和增强序列的载体等系列优化技术,提高重组hEGF在家蚕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通过上述一系列的优化方式可显著提高hEGF基因在BmN细胞中的转录水平,其中优化后hEGF的转录水平提高了24倍;Western blot分析表明,串联3个hEGF基因序列的蛋白质表达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人表皮生长因子 优化表达 串联表达 双启动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王浆中脂肪酸标志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于心雨 李珊珊 +2 位作者 陶凌晨 张国志 胡福良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99-507,共9页
蜂王浆是青年工蜂咽下腺和上颚腺分泌的乳白色、淡黄色或浅橙色浆状物质,脂肪酸是蜂王浆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主要包括反式-10-羟基-2-癸烯酸、10-羟基癸酸、3,10-二羟基-癸酸、8-羟基辛酸、癸二酸等,具有抗炎、抗菌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 蜂王浆是青年工蜂咽下腺和上颚腺分泌的乳白色、淡黄色或浅橙色浆状物质,脂肪酸是蜂王浆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主要包括反式-10-羟基-2-癸烯酸、10-羟基癸酸、3,10-二羟基-癸酸、8-羟基辛酸、癸二酸等,具有抗炎、抗菌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在国家标准中,蜂王浆脂肪酸是评价蜂王浆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脂肪酸的检测对蜂王浆的质量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目前蜂王浆脂肪酸的检测方法,简要介绍了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同时对不同检测技术和应用特点进行比较,并对今后检测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开发高效的脂肪酸检测方法及蜂王浆的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王浆 脂肪酸 检测方法 质量控制 反式-10-羟基-2-癸烯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被引量:5
4
作者 范埃米 张翠平 +2 位作者 卢媛媛 柳刚 胡福良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3-128,共6页
对2013年以来国内外蜂胶中新发现的88种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分类总结,列出每种成分的化学名称、地理来源及可能的植物来源,为蜂胶化学成分的研究、植物来源的确定以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关键词 蜂胶 黄酮类化合物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极晚期基因polh和p 10启动子结合蛋白的分析鉴定
5
作者 陈楠 李佳乐 +1 位作者 王星洋 吴小锋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1-338,共8页
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蛋白基因polh和p 10基因是杆状病毒极晚期转录表达的重要基因,具有超高水平表达的显著特征。通过DNA pull-down技术筛选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polh和p 10基因启动子序列上的结合蛋白,再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蛋白基因polh和p 10基因是杆状病毒极晚期转录表达的重要基因,具有超高水平表达的显著特征。通过DNA pull-down技术筛选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polh和p 10基因启动子序列上的结合蛋白,再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分析鉴定与2个基因启动子结合的宿主和病毒蛋白,旨在从转录水平上更深入地揭示影响极晚期基因转录启动的调节因子。结果表明,与2个极晚期基因启动子共同结合的蛋白质有47个,其中10个是病毒自身编码的蛋白质,另外37个是宿主蛋白。进一步分析表明,这10个病毒蛋白大多具有结合DNA的属性,包括病毒自身编码的RNA聚合酶亚基;37个宿主蛋白中有细胞骨架蛋白,其中肌动蛋白(actin)肽段覆盖率很高。对polh和p 10基因启动子结合蛋白的分析鉴定将有助于在转录水平上深入阐明杆状病毒极晚期基因超高水平表达的分子机制,同时也可为提高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表达效率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NPV 极晚期基因 启动子 结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杆状病毒多角体蛋白基因超高水平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6
作者 陈官平 李跃东 +1 位作者 李佳乐 吴小锋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4,共12页
昆虫杆状病毒的生活史中令人惊奇的现象之一是其极晚期基因多角体蛋白(polyhedrin,polh)基因的超高水平表达,表达产生的多角体蛋白将病毒粒子包埋到内部形成包涵体。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从3个方面概括了polh基因超高水平表达的机制,... 昆虫杆状病毒的生活史中令人惊奇的现象之一是其极晚期基因多角体蛋白(polyhedrin,polh)基因的超高水平表达,表达产生的多角体蛋白将病毒粒子包埋到内部形成包涵体。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从3个方面概括了polh基因超高水平表达的机制,即polh启动子的结构特征和转录调控、polh mRNA的结构和翻译调控以及影响polh基因表达的蛋白调控因子,期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polh超高水平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为提高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表达外源蛋白效率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杆状病毒 多角体蛋白 超高水平表达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N^(6)-甲基腺嘌呤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赵书荻 吴小锋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95-302,共8页
RNA修饰在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中具有重要意义,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是RNA修饰中最常见的一种,可通过影响信使RNA(mRNA)的代谢过程来调控一系列生命活动。本文主要根据近年来在昆虫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归... RNA修饰在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中具有重要意义,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是RNA修饰中最常见的一种,可通过影响信使RNA(mRNA)的代谢过程来调控一系列生命活动。本文主要根据近年来在昆虫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归纳了m^(6)A调控酶和识别蛋白的作用机制和m^(6)A动态调控的过程,分析了m^(6)A在mRNA中的分布规律,总结了m^(6)A在昆虫中的典型生物学功能。并从当前研究存在的空白与不足、有待进一步探索的科学问题等方面,对m^(6)A未来在昆虫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后续的研究与探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修饰 N^(6)-甲基腺嘌呤 昆虫 调控机制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胶酚类化合物缓解高脂饮食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效果及机制研究进展
8
作者 鲍佳益 于心雨 +3 位作者 祝梅斐 卢媛媛 李珊珊 胡福良 《食品科学》 EI CAS 2024年第19期332-341,共10页
随着饮食习惯和生活质量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尚未批准用于治疗的药物。蜂胶是一种天然胶状产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冠心病、糖尿病、高... 随着饮食习惯和生活质量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尚未批准用于治疗的药物。蜂胶是一种天然胶状产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研究表明,蜂胶及其酚类化合物具有降低脂肪、抗氧化、抗炎等药理活性,在缓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对近年来蜂胶及其酚类化合物缓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蜂胶缓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胶 酚类化合物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光谱结合深度学习的桑椹采后TSS含量无损检测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子轩 杨良 +3 位作者 黄凌霞 何勇 赵丽华 占鹏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24-1730,共7页
桑椹起源于中国,是我国最具历史的“药食同源”水果之一。但桑椹采后快速变质和皮薄易腐败的特点制约了其产业化发展。总可溶性固形物(TSS)是决定桑椹风味和品质的重要成分,是其商业化的最基本品质特性之一。借助于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 桑椹起源于中国,是我国最具历史的“药食同源”水果之一。但桑椹采后快速变质和皮薄易腐败的特点制约了其产业化发展。总可溶性固形物(TSS)是决定桑椹风味和品质的重要成分,是其商业化的最基本品质特性之一。借助于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和深度学习方法优化桑椹采后TSS含量的预测模型,同时评估采后常见储运温度条件对定量模型的影响,为桑椹采后品质快速评价提供依据。选用具有一致商业成熟度的桑椹分别在常温(25℃)和低温(4℃)储藏,然后在不同储藏阶段对样本进行光谱数据采集和TSS含量测定直至桑椹腐败不适宜食用。基于校正后的高光谱图像提供的空间信息提取感兴趣区域以获得无背景的代表性光谱,然后将标准正态变换(SNV)、多元散射校正(MSC)、Savizkg-Golag(SG)平滑用于光谱的预处理,以提升光谱信噪比。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实现了桑椹采后TSS含量的预测。对于常温和低温桑椹样本,最优CNN模型剩余预测偏差(RPD)值分别达到5.828和5.449,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值分别为1.082和1.099°Brix,可见低温条件储藏降低了CNN模型的预测性能。为进一步验证CNN模型的效果,建立了基于传统经典机器学习方法偏最小二乘(PLS)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TSS含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非线性模型LS-SVM更适合桑椹的TSS含量预测。对于两个不同储藏温度,最优LS-SVM模型RPD值分别为4.221和4.423,表明CNN优于经典机器学习方法。综上所述,高光谱成像结合深度学习CNN的桑椹采后TSS预测具有较大潜力,这为桑椹品质快速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椹 采后 总可溶性固形物 高光谱成像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对采后桑椹大肠埃希菌的杀灭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孟璐 赵璨 +4 位作者 陈佩瑶 刘寅欣 孙翠 华舒浩 黄凌霞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2-90,共9页
食品表面的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威胁,而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技术(cold atmospheric plasma,CAP)作为一种新兴的非热杀菌技术,已在食品杀菌保鲜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探究CAP对E.coli的杀灭作用及机制,文中以... 食品表面的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威胁,而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技术(cold atmospheric plasma,CAP)作为一种新兴的非热杀菌技术,已在食品杀菌保鲜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探究CAP对E.coli的杀灭作用及机制,文中以采后桑椹表面E.coli为试验菌株,研究了CAP对E.coli的抑制效果及对其细胞膜、亚显微结构、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积累和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探讨了CAP技术对E.coli的杀菌机制。结果表明,CAP处理可显著抑制E.coli的生长,造成其细胞膜破损及部分细胞裂解,同时引起E.coli细胞内ROS的积累,进一步诱导其发生细胞凋亡,E.coli细胞受损程度、ROS积累趋势和凋亡率均随电流强度增加而增加。由此推测,CAP可能通过对E.coli细胞膜的损伤引起胞内生物学损伤,破坏细胞活性,从而对其起到抑制和杀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 大肠埃希菌 杀菌 细胞膜 胞内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NPV多角体蛋白基因编码区结合蛋白的鉴定
11
作者 陈官平 孔祥硕 +1 位作者 赵书荻 吴小锋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1-57,共7页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是一种具有较强传染性的病毒,在感染的极晚期超高水平表达一种约29 kD的碱溶性多角体蛋白。但该蛋白为病毒复制的非必需蛋白,因此,利用该基因可以被删除或被外源基因替换而...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是一种具有较强传染性的病毒,在感染的极晚期超高水平表达一种约29 kD的碱溶性多角体蛋白。但该蛋白为病毒复制的非必需蛋白,因此,利用该基因可以被删除或被外源基因替换而不影响病毒的复制的原理构建重组病毒,可以实现外源基因的高水平表达。然而,目前虽已经有较多文献研究多角体蛋白高水平表达的分子机制,但迄今对于多角体蛋白基因编码区的结合蛋白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DNA pull-down联合质谱技术对结合在多角体蛋白编码区的蛋白质进行鉴定,共鉴定到78个宿主来源的蛋白和49个病毒自身编码的蛋白。对这些蛋白进行GO注释,结果表明这些蛋白除了具有共同的核酸结合功能外,还有其他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共同在多角体蛋白的超高水平表达过程中发挥作用。进一步从上述蛋白中筛选出了最值得深入研究的9个宿主蛋白和10个病毒蛋白。对这些蛋白进行深入研究,将为深入揭示多角体蛋白超高水平表达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NPV 多角体蛋白 DNA pull-down 互作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