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庐山云雾茶机械化加工技术及品质分析
1
作者 王伟伟 黄纪刚 +4 位作者 杨丽娟 陈艳 江新凤 刘爽 江和源 《中国茶叶》 2024年第5期62-66,共5页
庐山云雾茶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茶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研究采摘了不同等级的鲜叶原料,按照摊青、杀青、回潮、揉捻、初烘、做形、干燥的工艺加工成庐山云雾茶,总结了庐山云雾茶加工工艺参数、加工设备和不同等级茶叶的品质特点... 庐山云雾茶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茶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研究采摘了不同等级的鲜叶原料,按照摊青、杀青、回潮、揉捻、初烘、做形、干燥的工艺加工成庐山云雾茶,总结了庐山云雾茶加工工艺参数、加工设备和不同等级茶叶的品质特点,并分析了庐山云雾茶化学成分含量,为庐山云雾茶的标准化加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山云雾茶 机械化 加工技术 品质特征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酶在红茶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杨丽娟 王伟伟 +1 位作者 许勇泉 江和源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44-351,共8页
红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茶类之一,颇受世人欢喜。我国夏秋季茶资源广茂,加工成红茶或深加工产品是其重要的利用途径,过程中添加具有良好功能特性的外源酶进行辅助加工,能够有效提升夏秋季红茶和深加工产品的品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外源酶... 红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茶类之一,颇受世人欢喜。我国夏秋季茶资源广茂,加工成红茶或深加工产品是其重要的利用途径,过程中添加具有良好功能特性的外源酶进行辅助加工,能够有效提升夏秋季红茶和深加工产品的品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外源酶在红茶加工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常用外源酶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外源酶在红茶加工重要工艺萎凋、揉捻及发酵中促进茶叶内含物质的有益转化,利用外源酶促进红茶特征成分茶黄素的合成及其含量提升,以及外源酶在红茶深加工中带来的品质变化。探索茶资源的酶法加工利用途径,可以为今后利用外源酶调控改善夏秋红茶的风味品质及深加工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酶 红茶 加工 深加工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式茶饮产品及其茶叶原料的创新与发展
3
作者 何群仙 罗龙新 +3 位作者 万蔚阳 李培红 徐锷 江和源 《中国茶叶加工》 2024年第3期40-43,共4页
随着新式茶饮行业的快速发展,其对茶叶原料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文章通过市场调研,综述了新式茶饮的主要产品类型、特点及茶原料应用现状,阐述了茶叶原料在品种、初加工、精深加工、拼配技术上的创新发展。探讨了茶叶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新式茶饮行业的快速发展,其对茶叶原料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文章通过市场调研,综述了新式茶饮的主要产品类型、特点及茶原料应用现状,阐述了茶叶原料在品种、初加工、精深加工、拼配技术上的创新发展。探讨了茶叶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传统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式茶饮 茶原料 创新技术 产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中聚酯型儿茶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4
作者 徐斌 薛金金 +2 位作者 江和源 张建勇 王岩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15-323,共9页
聚酯型儿茶素(Theasinensins,TSs)是一类儿茶素的氧化产物,是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由于揉捻等工序使茶叶细胞破碎导致儿茶素与酶接触,进而氧化形成的。近年来,一些研究结果表明TSs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功能。本文就从TSs的发现、形成机理、分... 聚酯型儿茶素(Theasinensins,TSs)是一类儿茶素的氧化产物,是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由于揉捻等工序使茶叶细胞破碎导致儿茶素与酶接触,进而氧化形成的。近年来,一些研究结果表明TSs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功能。本文就从TSs的发现、形成机理、分析方法、分离制备、药理作用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儿茶素 脱氢聚酯型儿茶素 聚酯型儿茶素 茶黄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不同季节茶树鲜叶对湖红工夫茶风味品质的影响
5
作者 张倩婷 张山 +8 位作者 江用文 陈乐 单旭江 牛林池 冯宇宁 滑金杰 袁海波 李佳 芦俊佳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5-205,共11页
为深入探讨不同季节茶树鲜叶对湖红工夫茶风味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长沙地区3种典型无性系茶树品种的春、夏季一芽二叶鲜叶,采用相同的加工工艺制成湖红工夫茶。通过人工感官审评评价所制春、夏季成品茶的风味品质差异。利用超高效液... 为深入探讨不同季节茶树鲜叶对湖红工夫茶风味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长沙地区3种典型无性系茶树品种的春、夏季一芽二叶鲜叶,采用相同的加工工艺制成湖红工夫茶。通过人工感官审评评价所制春、夏季成品茶的风味品质差异。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解析春、夏季鲜叶非挥发性成分的关键差异及其对成品茶品质的影响。感官审评结果显示,春季鲜叶所制湖红工夫茶风味品质优于夏季,特别是滋味品质。代谢组学分析显示,春、夏两季茶鲜叶代谢轮廓存在差异。基于P<0.05和变量投影重要性值>1,筛选出40种关键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分析显示,黄酮(醇)苷代谢途径、类黄酮代谢途径、氨基酸代谢途径等为重要差异代谢通路。甜、鲜味氨基酸(茶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等)以及具有促鲜效应的酚酸类物质(没食子酰基葡萄糖、双没食子酰基葡萄糖、三没食子酰基葡萄糖等)在春季成品茶中的含量显著较高,而苦味氨基酸(亮氨酸、赖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在夏季成品茶中的含量较高。此外,黄酮(醇)苷类物质根据苷元特征在春夏两季呈现不同的分布趋势,黄酮-C-糖苷、杨梅素-O-糖苷、槲皮素-O-糖苷在夏季成品茶中的含量较高,而山柰酚-O-糖苷则在春季成品茶中的含量更高。本研究结果可为湖红工夫茶的品质提升与调控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茶鲜叶 代谢组学 季节 风味品质 湖红工夫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夫红茶品质化学成分及加工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6
作者 薛金金 尹鹏 +5 位作者 张建勇 王伟伟 陈琳 苏威 郭桂义 江和源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219-224,共6页
工夫红茶品质主要体现在香气和滋味两方面,加工工艺对其品质的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该文着重阐述工夫红茶品质化学成分及加工工艺对其品质形成影响的最新进展,明确工夫红茶滋味、香气的特征成分,以及传统加工工艺与做青新工艺对工... 工夫红茶品质主要体现在香气和滋味两方面,加工工艺对其品质的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该文着重阐述工夫红茶品质化学成分及加工工艺对其品质形成影响的最新进展,明确工夫红茶滋味、香气的特征成分,以及传统加工工艺与做青新工艺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旨在为工夫红茶品质提升和新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夫红茶 品质 滋味 香气 加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茶树品种鲜叶加工平阳黄汤适制性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朱建军 陈建新 +2 位作者 尹军峰 董荣建 陈根生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11-1617,共7页
目的比较不同茶树品种鲜叶加工平阳黄汤的适制性。方法通过比较9个茶树品种制作的平阳黄汤样,测定分析茶样的主要成分、茶汤色度,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9个平阳黄汤茶样感官品质综合得分排序为:黄金叶>醉金红>平阳特早... 目的比较不同茶树品种鲜叶加工平阳黄汤的适制性。方法通过比较9个茶树品种制作的平阳黄汤样,测定分析茶样的主要成分、茶汤色度,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9个平阳黄汤茶样感官品质综合得分排序为:黄金叶>醉金红>平阳特早>嘉茗1号>中黄3号>龙井43>群体种>云抗14号>御金香。汤色得分与色度L^(*)、b^(*)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47、-0.824,与白利度(Brix)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为–0.817,因此茶汤色差的L^(*)值、b^(*)值、Brix值可作为平阳黄汤汤色品质的辅助参考指标;香气得分与茶多酚、氨基酸均呈显著性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80、–0.721;滋味得分与酚氨比呈显著性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713;儿茶素总量占茶样干物质的10.13%~14.97%,非酯型儿茶素与酯型儿茶素分别占儿茶素总量的16.79%~25.93%和74.07%~83.21%,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含量占总儿茶素含量的40.81%~63.54%。研究还发现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与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含量的比值可作为滋味品质参考,比值接近2.5,茶汤的回甜味明显。结论平阳特早、嘉茗1号、黄金叶和醉金红的鲜叶试制平阳黄汤有较好的表现,品质稳定、色泽艳、滋味鲜甜,适宜在平阳推广栽种和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阳黄汤 黄小茶 茶树品种 适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等级“三杯香”茶加工工艺优化与品质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王伟伟 江和源 张建勇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6年第10期4070-4074,共5页
目的优化不同等级"三杯香"茶加工工艺并研究其品质。方法跟踪研究不同工艺条件的特级茶和二级茶加工过程,监测和优化各工艺的参数条件并优化,取不同等级的标准茶样进行感官审评和理化成分对比分析。结果优化了特级茶和二级茶... 目的优化不同等级"三杯香"茶加工工艺并研究其品质。方法跟踪研究不同工艺条件的特级茶和二级茶加工过程,监测和优化各工艺的参数条件并优化,取不同等级的标准茶样进行感官审评和理化成分对比分析。结果优化了特级茶和二级茶的摊青、杀青、揉捻和干燥等工艺,2次揉捻、4次干燥的精细化加工成就了特级"三杯香"香高味醇的品质特征,特级茶的氨基酸含量和茶汤鲜爽度较高;二级茶的茶多酚和咖啡碱等含量较高,茶汤滋味更醇厚。结论为"三杯香"茶加工技术规程和等级规程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杯香 加工工艺 感官审评 理化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膨化对绿茶茶渣中没食子酸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博 周小芬 +3 位作者 叶阳 朱宏凯 董春旺 钱园凤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14,共7页
利用DS30-III型双螺杆挤压膨化机对绿茶茶渣进行挤压膨化加工,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了物料含水量、喂料速度、螺杆转速、套筒温度为影响因子,以绿茶茶渣中没食子酸为响应面值,应用响应面设计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响应面分析。结... 利用DS30-III型双螺杆挤压膨化机对绿茶茶渣进行挤压膨化加工,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了物料含水量、喂料速度、螺杆转速、套筒温度为影响因子,以绿茶茶渣中没食子酸为响应面值,应用响应面设计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响应面分析。结论表明,获得高没食子酸含量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物料含水量70%,喂料速度58 r/min,螺杆转速60 r/min,套筒温度60℃。挤压膨化参数对没食子酸含量影响的大小依次为:物料含水量>螺杆转速>套筒温度>喂料速度。经过最佳挤压膨化参数处理的绿茶茶渣中没食子酸含量为3.57 mg/g,与原料相比,没食子酸含量增加2.69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膨化 绿茶茶渣 没食子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降血糖活性及对糖尿病的功效与机理 被引量:26
10
作者 江和源 《中国茶叶》 2019年第2期1-6,共6页
糖尿病是现代人群面临的主要病症之一,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1.14亿人之多。茶叶作为广受关注的健康饮料,具有抗氧化、降血糖、抗癌等多种功效。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坚持饮茶,例如绿茶、乌龙茶、红茶、黑茶等,有可能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糖尿病是现代人群面临的主要病症之一,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1.14亿人之多。茶叶作为广受关注的健康饮料,具有抗氧化、降血糖、抗癌等多种功效。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坚持饮茶,例如绿茶、乌龙茶、红茶、黑茶等,有可能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因此可作为推荐的日常健康生活方式。茶叶富含茶多糖、茶多酚、儿茶素、茶色素等活性成分,能够抑制α-糖苷酶活性,保护胰脏、肝、肾等器官,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延缓糖类吸收、降低血糖水平、缓解糖尿病病情等。现代科学研究中,已经发现茶叶功能成分的多种降血糖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降血糖 糖尿病 功效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中咖啡碱的开发利用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伟伟 张建勇 +3 位作者 王蔚 乐婷 Ulrich H.Engelhardt 江和源 《中国茶叶》 2021年第5期11-14,共4页
咖啡碱是茶叶中最为重要的活性物质之一,具有较多药理功能。茶叶中的咖啡碱,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提取制备,在饮料、速食食品、保健品以及药品等领域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并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咖啡碱 食品 保健品 药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对口腔疾病的预防功效与机理 被引量:4
12
作者 江和源 《中国茶叶》 2019年第4期1-5,共5页
口腔是承担人们日常饮食和语言交流的重要器官,一旦发生口腔疾病,有可能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许多研究表明,饮茶有助于维护人体口腔健康,对于口腔龋病、牙周病、口腔黏膜病、口腔癌等病症都有一定的防治功效。研究表明,茶叶中... 口腔是承担人们日常饮食和语言交流的重要器官,一旦发生口腔疾病,有可能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许多研究表明,饮茶有助于维护人体口腔健康,对于口腔龋病、牙周病、口腔黏膜病、口腔癌等病症都有一定的防治功效。研究表明,茶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茶色素等成分,能够抑制口腔中的多种致龋菌、牙周致病菌、α唾液淀粉水解酶等活性,可以清除自由基、抑制氧化应激反应、调节肿瘤细胞周期、阻止癌细胞的增殖等,在预防口腔疾病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功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口腔疾病 功效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香气成分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6
13
作者 施莉婷 江和源 +2 位作者 张建勇 王伟伟 苏威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47-351,共5页
香气是茶叶品质决定因子之一。茶叶的香气主要受茶叶种类、制作方法、品种、产地等因素影响,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对茶叶的品质起决定作用。茶叶中香气组分复杂,检测技术多样,主要包括GC-MS、GC-O、电子鼻等技术。本文综述了近几年茶叶... 香气是茶叶品质决定因子之一。茶叶的香气主要受茶叶种类、制作方法、品种、产地等因素影响,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对茶叶的品质起决定作用。茶叶中香气组分复杂,检测技术多样,主要包括GC-MS、GC-O、电子鼻等技术。本文综述了近几年茶叶香气成分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六大茶类和窨制茶的主要香气组分及其差异,概述了茶叶香气成分的四种主要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及在茶叶中的应用。最后指出了醛类、酮类、杂环类、含硫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的检测及香气组分定量这两个难点是今后茶叶香气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香气组分 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有效成分对黑色素形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蔚 陈琳 +2 位作者 王伟伟 张建勇 江和源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8,共12页
黑色素是一种高分子生物色素,皮肤的颜色由黑色素的合成类型、累积量、黑素小体的再分布及降解决定。太阳紫外线辐射是导致黑色素形成过多的最常见因素。黑色素虽能保护皮肤细胞免受紫外线损伤,但异常积累将会导致黑色素紊乱疾病的发生... 黑色素是一种高分子生物色素,皮肤的颜色由黑色素的合成类型、累积量、黑素小体的再分布及降解决定。太阳紫外线辐射是导致黑色素形成过多的最常见因素。黑色素虽能保护皮肤细胞免受紫外线损伤,但异常积累将会导致黑色素紊乱疾病的发生。因此开发绿色、安全、高效的植物来源的黑色素抑制剂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不少研究表明茶叶提取复合物或茶叶单体成分可明显降低酪氨酸酶活性,减缓黑色素细胞的生长增殖、浸润、转移,抑制皮肤癌发生等。通过对茶叶有效成分在非细胞酪氨酸酶测试系统、细胞测试系统、动物模型以及人体皮肤中抑制黑色素形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充分挖掘茶叶中主要有效成分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及其相应的作用机制,开发一种安全高效的黑色素合成抑制剂,并为实现茶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茶产业附加值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有效成分 黑色素 非细胞酪氨酸酶测试系统 细胞测试系统 动物模型 人体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法辅助浸提茶叶有效成分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刘艳 江和源 +3 位作者 张建勇 徐斌 刘千录 王伟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9-224,共6页
以粒径为0.63 mm的茶叶为原料,比较了不同提取方式对其有效成分浸出效果的影响,并对复合酶辅助提取法进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复合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对有效成分的提取效果较好,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以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的... 以粒径为0.63 mm的茶叶为原料,比较了不同提取方式对其有效成分浸出效果的影响,并对复合酶辅助提取法进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复合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对有效成分的提取效果较好,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以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的提取率为响应值,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运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优化出浸提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75 min、酶解pH 5.0、复合酶添加量0.2%。在此条件下有效成分提取率分别为:茶多酚77.79%、氨基酸70.62%、水浸出物83.05%、咖啡碱82.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酶法辅助 有效成分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中聚酯型儿茶素酶促合成机制和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施莉婷 江和源 +2 位作者 张建勇 王伟伟 崔宏春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223-228,共6页
茶叶中聚酯型儿茶素(theasinensins,TSs)是一类与茶黄素(theaflavins,TFs)相似的由儿茶素组成的二聚体化合物。连苯三酚型儿茶素酶促氧化会形成聚酯型儿茶素,其形成过程也受到底物、p H值、温度和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对聚酯型儿茶... 茶叶中聚酯型儿茶素(theasinensins,TSs)是一类与茶黄素(theaflavins,TFs)相似的由儿茶素组成的二聚体化合物。连苯三酚型儿茶素酶促氧化会形成聚酯型儿茶素,其形成过程也受到底物、p H值、温度和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对聚酯型儿茶素研究的深入,其功能活性也成了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聚酯型儿茶素的双黄烷醇化学结构,决定了其特殊的抗氧化、抗癌防癌、抗病毒、降脂等生物学活性。同样由儿茶素形成的一类物质-茶黄素,其形成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功能活性,与聚酯型儿茶素间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对近年聚酯型儿茶素酶促合成机制、形成影响因素以及生物学活性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与茶黄素进行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酯型儿茶素 茶黄素 形成机制 影响因素 生物学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遮荫方式及加工工艺对碾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曾淋 毛雅琳 +6 位作者 汪芳 郑寨生 胡美娟 傅燕青 金珊 袁名安 许勇泉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118-126,共9页
为提高碾茶品质,考察遮荫方式(直接覆盖、高棚覆盖和混合覆盖)和遮阴时间(6、10、15、20 d)、杀青机蒸汽流量(60、80、100、120、140 kg/h)和烘干温度(210、220、230、250℃)等关键工艺参数对碾茶感官品质、理化成分的影响,并研究碾茶... 为提高碾茶品质,考察遮荫方式(直接覆盖、高棚覆盖和混合覆盖)和遮阴时间(6、10、15、20 d)、杀青机蒸汽流量(60、80、100、120、140 kg/h)和烘干温度(210、220、230、250℃)等关键工艺参数对碾茶感官品质、理化成分的影响,并研究碾茶加工过程中理化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遮荫方式以混合覆盖加工的碾茶综合品质最佳;直接覆盖6 d、高棚覆盖15 d时加工的碾茶品质均较好。杀青蒸汽流量为120 kg/h时,加工的碾茶酚氨比最小,茶氨酸含量最高,能较好保留茶叶营养成分;烘干温度220℃干燥的碾茶感官品质整体较优,叶绿素和氨基酸含量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碾茶感官品质总得分与叶绿素a(r=0.741,P<0.01)、叶绿素b(r=0.767,P<0.01)和总叶绿素(r=0.754,P<0.01)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茶汤浓度与其色差L^(*)值呈极显著负相关(r=-0.817,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碾茶 遮荫 杀青 烘干 茶叶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茶类加工副产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18
18
作者 王伟伟 施莉婷 +2 位作者 俞露婷 江和源 张建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260-265,共6页
为了实现对不同茶类加工副产物的有效利用,本文研究了绿茶、乌龙茶和红茶的茶片、茶末、茶梗和大宗茶中化学成分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绿茶是不发酵茶,其茶片和茶末中儿茶素含量分别为19.34%和18.52%,高于其他茶类和副产物,与... 为了实现对不同茶类加工副产物的有效利用,本文研究了绿茶、乌龙茶和红茶的茶片、茶末、茶梗和大宗茶中化学成分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绿茶是不发酵茶,其茶片和茶末中儿茶素含量分别为19.34%和18.52%,高于其他茶类和副产物,与绿茶大宗茶含量相近甚至高于大宗茶,茶梗中游离氨基酸和总糖含量分别为2.65%和22.85%,高于其他副产物和大宗茶;红茶为发酵茶,其茶片、茶末和茶梗中茶黄素和聚酯型儿茶素(TSs)含量较高,其中红茶茶末中茶黄素总量(TFs)、聚酯型儿茶素A(TSA)和聚酯型儿茶素B(TSB)含量最高,分别为0.96%、1.65%和0.53%;乌龙茶是半发酵茶,其加工副产物中儿茶素、TFs、TSs含量居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氨基酸组分含量低于绿茶和红茶。研究表明,绿茶、乌龙茶和红茶茶片和茶末的茶多酚、水浸出物、总糖、可溶性蛋白、咖啡碱以及儿茶素和游离氨基酸组分等化学成分利用价值与大宗茶相近,甚至高于大宗茶,茶梗中总糖和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高,利用价值高于大宗茶,本研究明晰了不同茶类及其加工副产物的化学成分含量,可为茶叶加工副产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产物 聚酯型儿茶素 氨基酸 茶黄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及植物类芳香水的加工工艺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9
作者 龙丹 洪鹏 +6 位作者 李博洋 谢关华 陈鑫宇 陈佳 许勇泉 江和源 江虹 《中国茶叶加工》 2023年第4期74-80,共7页
茶及植物类芳香水起初是人们生产植物精油时废弃的水溶性副产物,后因其香气逼真浓郁且具有一定的功效而被单独开发为产品,应用于食品、饮料、日化、医药等领域。与植物精油相比,植物类芳香水的产量更大,生产成本更低,人体刺激性小,具有... 茶及植物类芳香水起初是人们生产植物精油时废弃的水溶性副产物,后因其香气逼真浓郁且具有一定的功效而被单独开发为产品,应用于食品、饮料、日化、医药等领域。与植物精油相比,植物类芳香水的产量更大,生产成本更低,人体刺激性小,具有较高的开发可行性和价值。文章详细介绍了植物类芳香水的加工工艺、不同工艺效果比较、生物活性及用途,并对该类产品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做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及植物类芳香水 纯露 加工工艺 工艺效果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褐素的提制技术与降脂减肥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伟伟 俞露婷 +1 位作者 陈义 江和源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2期291-298,共8页
茶褐素具有降脂减肥、抗氧化、抗疲劳等功效,是黑茶中一类重要的活性物质。由于其分子量大,结构复杂,使得研究难度较大。近年来,茶褐素提取分离技术和功能活性方面的研究取得一些进展。本论文综述了茶褐素的结构与性质、检测方法、提制... 茶褐素具有降脂减肥、抗氧化、抗疲劳等功效,是黑茶中一类重要的活性物质。由于其分子量大,结构复杂,使得研究难度较大。近年来,茶褐素提取分离技术和功能活性方面的研究取得一些进展。本论文综述了茶褐素的结构与性质、检测方法、提制技术,阐述了茶褐素的降脂减肥功能研究进展,并对茶褐素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褐素 结构与性质 提制技术 降脂减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