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微秒脉冲电场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
- 1
-
-
作者
郑伟
陈新华
胡深
黄琦
-
机构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
浙江省脉冲电场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产科
-
出处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70-1376,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82003037)
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科研基金(编号:2022zhyx-C79)
浙江省科技健康计划(编号:2021KY719)。
-
文摘
目的 初步探究微秒脉冲电场引起肝癌细胞HepG2凋亡的现象及其机制。方法 利用CCK-8检测不同参数的微秒脉冲电场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正常肝细胞L-O2增殖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观察不同电场强度下微秒脉冲消融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利用透射电镜观察消融后的HepG2细胞形态改变;通过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消融组和对照组细胞间的差异表达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实验和蛋白质印迹实验验证HepG2细胞经脉冲消融后差异表达基因的RNA和蛋白表达改变。结果 CCK-8实验显示,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微秒脉冲电场消融对肝癌细胞HepG2和人肝细胞L-O2的增殖和抑制能力也逐渐增加。但微秒脉冲电场对二者之间的消融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在电压增加至1 600 V/cm时,微秒脉冲电场能够诱导HepG2细胞凋亡(P<0.000 1),凋亡细胞比率近80%。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微秒脉冲电场消融后,HepG2细胞膜发生破碎,其中线粒体形态不规则,出现了典型的凋亡小体。转录组学分析揭示参与微秒脉冲消融的主要基因有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TAOK1),卷曲蛋白家族受体3(FZD3),钙蛋白酶10(CAPN10),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转录本(TGFB1)等。qPCR实验证实在1 600 V/cm微秒脉冲消融后,HepG2细胞内TAOK1(P<0.05)、FZD3(P<0.01)的RNA表达水平上调,CAPN10(P<0.001)、MMP-9(P<0.01)和TGFB1(P<0.05)的RNA表达水平降低。蛋白质印迹实验进一步证实TAOK1和FZD3在微秒脉冲处理后表达水平出现上升,而CAPN10、MMP-9和TGFB1的表达水平出现下调。结论 微秒脉冲电场消融可以有效促进肝癌HepG2细胞的凋亡,CAPN10、FZD3等基因可能参与微秒脉冲消融促进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调控。
-
关键词
肝癌
微秒脉冲消融
凋亡
-
Keyword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icrosecond pulse ablation
apoptosis
-
分类号
R735.7
[医药卫生—肿瘤]
-
-
题名不可逆电穿孔技术在肝癌消融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 2
-
-
作者
许敏
许丹霞
蒋天安
-
机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医学科
-
出处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1-514,共4页
-
基金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820278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971623)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LZ20H180001)。
-
文摘
不可逆电穿孔(IRE)是一种新型非热能消融方法,该技术利用高压脉冲电场在细胞膜上形成不可逆纳米级微孔,而不损伤周围重要血管或胆管结构,具有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和恢复快等优点,在肝癌治疗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IRE技术在肝癌消融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应用优势、有效性、安全性和发展方向作一介绍,以期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
-
关键词
不可逆电穿孔
肝癌
纳米刀
消融
-
Keywords
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
liver cancer
nanoknife
ablation
-
分类号
R735.7
[医药卫生—肿瘤]
-
-
题名肾细胞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
被引量:6
- 3
-
-
作者
高琼
何蒙娜
蒋天安
-
机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医学科
浙江省脉冲电场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
-
出处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784-1788,共5页
-
文摘
目的观察肾细胞癌(RCC)及其常见病理亚型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CEUS)特征。方法纳入94例RCC(恶性组)及34例肾脏良性病变患者(良性组),将恶性组分为肾透明细胞癌(ccRCC)亚组(n=74)和肾乳头状细胞癌(pRCC)及肾嫌色细胞癌(cRCC)亚组(n=16);比较良、恶性组及恶性组2亚组病灶常规超声及CEUS特征。结果恶性组主要表现为低回声(63/94,67.02%)、快进(84/94,89.36%)、快退(58/94,61.70%)及高增强(68/94,72.34%),良性组主要表现为高回声(20/34,58.82%)、快进(22/34,64.71%)、慢退(16/34,47.06%)及高增强(15/34,44.12%);组间病灶回声、CEUS增强方式、消退方式及增强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恶性组内2亚组病灶增强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CC主要表现为高增强(61/74,82.43%),pRCC及cRCC主要表现为低增强(10/16,62.50%)。结论RCC,尤其ccRCC超声多表现为低回声、快进、快退及高增强;常规超声及CEUS对术前诊断RCC有一定价值。
-
关键词
肾肿瘤
超声检查
-
Keywords
kidney neoplasms
ultrasonography
-
分类号
R737.11
[医药卫生—肿瘤]
R445.1
[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