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洪攀 赵桔红 +2 位作者 傅佳萍 封蔚莹 罗洪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668-1670,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的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132例。根据年龄分为60~69岁组(101例)和≥70岁组(31例);根据血液肿瘤负荷分为病情缓解组及初治或... 目的探讨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的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132例。根据年龄分为60~69岁组(101例)和≥70岁组(31例);根据血液肿瘤负荷分为病情缓解组及初治或进展组;根据出血当天血小板计数分为〈10×109/L组、(10~)×109/L组、(20~)×109/L组、≥30×109/L组;根据血小板预约后到输注延误的时间分为〈3 d组和≥3 d组。比较不同年龄组、病情组、血小板计数组、血小板输注延误时间组的出血发生率。结果 132例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血84例,出血发生率为63.6%。60~69岁组出血发生率(58.4%,59/101)低于≥70岁组(80.6%,2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P=0.02);60~69岁组4级出血发生率低于≥70岁组(χ2=8.92,P=0.03)。出血相关死亡患者13例,总病死率为9.8%(13/132)。60~69岁组的病死率(5.9%,6/101)低于≥70岁组(22.6%,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0,P=0.007)。病情缓解组出血发生率为50.7%(35/69),低于初治或进展组的77.8%(4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2,P=0.01);病情缓解组患者4级出血发生率低于初治或进展组(χ2=10.21,P=0.01)。血小板计数〈10×109/L组患者4级出血发生率高于另外3组(P〈0.05)。血小板预约后延误时间≥3 d组1级出血发生率低于〈3 d组(χ2=5.47,P〈0.05);3级出血、4级出血的发生率均高于〈3 d组(χ2=3.66、5.31,P〈0.05)。结论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血风险与年龄、血液肿瘤负荷、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输注延误时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血液肿瘤 出血 血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在恶性血液病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 被引量:3
2
作者 高建红 谭智慧 丁桂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01-802,共2页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前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选择需长期化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20例,予PICC置管术完成化疗,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做好日常护理。结果:穿刺总成功率95%,导管留置时间139...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前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选择需长期化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20例,予PICC置管术完成化疗,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做好日常护理。结果:穿刺总成功率95%,导管留置时间139~320d;阻塞2例(10%),外周静脉炎1例(10%),穿刺部位渗血2例(10%),导管移位1例(5%),导管相关感染1例(5%)。结论:PICC置管术在恶性血液病化疗中应用总体安全性好,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护理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死亡在多发性骨髓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韩炯萍 方泽浩 封蔚莹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8-754,共7页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疾病,是全球第二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21世纪以来,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药物、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等各类新型治疗手段的应用,使MM患者...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疾病,是全球第二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21世纪以来,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药物、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等各类新型治疗手段的应用,使MM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提高[1]。但大部分MM患者在经历多药维持治疗后,仍会出现疾病的复发和进展。目前,MM尚不可治愈,迫切需要寻找新治疗靶点和探索新治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铁死亡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曲波帕联合硫唑嘌呤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及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罗洪强 钟永根 封蔚莹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2588-2592,共5页
背景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的治疗一直是临床的一大难题,目前尚无统一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且对于部分血小板计数(PLT)极度下降的患者有致死的出血风险。艾曲波帕作为升血小板的新药,为RITP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治... 背景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的治疗一直是临床的一大难题,目前尚无统一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且对于部分血小板计数(PLT)极度下降的患者有致死的出血风险。艾曲波帕作为升血小板的新药,为RITP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目的探究艾曲波帕联合硫唑嘌呤治疗RITP的疗效,并观察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8月1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46例RITP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环孢素(CSA)组,各23例。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25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给予艾曲波帕联合硫唑嘌呤治疗;CSA组患者给予环孢素联合达那唑治疗。治疗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比较治疗组与CSA组临床疗效。收集治疗组和CSA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外周血Th1细胞因子[白介素(IL)-2、γ干扰素(IFN-γ)]和Th2细胞因子(IL-4、IL-5)、B1淋巴细胞(CD19^+淋巴细胞百分数、CD5^+CD19^+淋巴细胞百分数)、PLT,并与对照组比较。记录治疗组和CS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9.9%(16/23),CSA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3.9%(17/2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7,P=0.743)。治疗组、CSA组患者治疗前IL-2、IFN-γ、CD19^+淋巴细胞百分数、CD5^+CD19^+淋巴细胞百分数高于对照组,IL-4、IL-5、PLT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CSA组患者治疗3个月IL-2、IFN-γ、CD19+淋巴细胞百分数、CD5^+CD19^+淋巴细胞百分数低于本组治疗前,IL-4、IL-5、PLT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8例患者发生肝功能损伤,CSA组16例患者发生肝功能损伤;治疗组患者肝功能损伤发生率(34.8%)低于CSA组(69.6%)(χ^2=6.527,P=0.013)。结论艾曲波帕联合硫唑嘌呤治疗RITP,安全有效,患者耐受性好;艾曲波帕联合硫唑嘌呤可能通过调节RITP患者外周血Th淋巴细胞及B1淋巴细胞,进而促进血小板生成,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特发性 艾曲波帕 硫唑嘌呤 T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B1细胞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罗洪强 林茂芳 +3 位作者 谢万灼 傅佳萍 封蔚莹 汤秋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0期3524-3526,共3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B1细胞水平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94例ITP患者分为初治和难治两组,初治ITP组患者又分为甲泼尼龙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选择健康体检正常者2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治...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B1细胞水平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94例ITP患者分为初治和难治两组,初治ITP组患者又分为甲泼尼龙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选择健康体检正常者2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治疗前、后外周血CD1+9细胞、B1细胞、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G)、血小板(PLT)计数,并分析指标间关系。结果初治ITP组、难治ITP组、对照组治疗前外周血CD1+9细胞、B1细胞、PAIgG及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7例初治ITP患者B1细胞水平与PLT计数呈负相关(P<0.05),B1细胞与PAIgG呈正相关(P<0.05);外周血PLT计数与PAIgG呈负相关(P<0.05)。泼尼龙治疗有效组及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组B1细胞水平均比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患者外周血B1细胞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特发性 B淋巴细胞 预后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封蔚莹 罗婷 +2 位作者 钟永根 罗洪强 傅佳萍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76-479,共4页
目的研究成人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ACIN)患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并探讨ACIN患者的Hp感染与脾肿大、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选取88例ACIN患者(ACIN组),4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14 C呼气试... 目的研究成人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ACIN)患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并探讨ACIN患者的Hp感染与脾肿大、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选取88例ACIN患者(ACIN组),4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14 C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B超检测并计算矫正脾指数(CSI),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IL-6、IL-8、IL-10,颗粒增强免疫沉淀法测定血清hsCRP。ACIN组Hp阴性患者单以利可君治疗,Hp阳性患者联用利可君和三联抗Hp治疗(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结果①ACIN组Hp感染率60.23%,明显高于对照组35.00%(P<0.05)。②ACIN组Hp阳性患者抗Hp联合治疗后,抗粒细胞减少治疗总有效率77.36%,1年随访复发率20.69%,与Hp阴性患者51.43%、75.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ACIN组及对照组Hp阳性患者CSI值明显高于同组内阴性患者;随访满1年的38例Hp阳性ACIN组未复发患者CSI值较其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④ACIN组及对照组Hp阳性患者血清IL-6、IL-8、IL-10、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同组内阴性患者(均P<0.05);ACIN组Hp阳性患者IL-6明显高于对照组Hp阳性患者,IL-10则明显下降(均P<0.05);ACIN组Hp阴性患者IL-6、IL-8、IL-10、hsCRP与对照组Hp阴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满1年的38例Hp阳性ACIN组未复发患者IL-6、IL-10恢复至Hp阴性对照组水平。⑤ACIN组中性粒细胞计数与IL-6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与IL-10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Hp感染可能是部分ACIN的病因,抗Hp联合治疗疗效好。Hp感染可能通过脾肿大及血清IL-6、IL-10变化诱发AC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减少 幽门螺杆菌 超敏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素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郑燕华 林求诚 吕联煌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90-793,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中药大蒜素(allicin)对人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增殖、凋亡及bcl-2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大蒜素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TdT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分析凋亡细胞;RT-PCR法检测大蒜素作用后不... 目的通过观察中药大蒜素(allicin)对人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增殖、凋亡及bcl-2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大蒜素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TdT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分析凋亡细胞;RT-PCR法检测大蒜素作用后不同时间段bcl-2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大蒜素对HL-60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并能抑制HL-60细胞集落形成。较低浓度大蒜素即可抑制HL-60细胞增殖。作用24hTUNEL法检测到凋亡细胞;细胞凋亡率呈药物浓度依赖性且使bcl-2/bax下调。大蒜素作用HL-60细胞后,bcl-2mRNA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下调,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大蒜素能够有效抑制HL-60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bcl-2表达水平下调可能参与了该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素 HL-60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38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凋亡诱导及其与塞来昔布联合化疗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封蔚莹 周炀 +1 位作者 钟永根 傅佳萍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6-160,共5页
目的观察SN-38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变细胞株K562增殖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及与塞来昔布联合化疗的协同作用。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以AnnexinⅤ/PI双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PI单染法检测细胞... 目的观察SN-38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变细胞株K562增殖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及与塞来昔布联合化疗的协同作用。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以AnnexinⅤ/PI双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PI单染法检测细胞周期;特异性荧光底物检测Caspase-3、Caspase-8、Caspase-9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变化。以CalcuSyn药效学软件计算联合指数(CI),评价SN-38与塞来昔布对K562细胞的联合效应。结果 SN-38对K562细胞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的增殖抑制作用,SN-38可以诱导K562细胞凋亡,伴随G2/M期细胞比例持续下降,Caspase-3、Caspase-8及Caspase-9活性以时间依赖方式升高,并显著下调K562细胞的Survivin蛋白表达。SN-38与塞来昔布联合化疗后,K562细胞增殖抑制率较两单药组明显增强;两药在低浓度时具有剂量依赖的协同效应(Fa<0.87)。结论 SN-38体外抑制K56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通过下调Survivin表达,并激活Caspase有关。SN-38与塞来昔布联合应用对K562细胞具有剂量依赖的协同细胞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38 K562细胞 增殖 凋亡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B1细胞及血小板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罗洪强 林茂芳 +3 位作者 钟永根 傅佳萍 封蔚莹 洪攀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34-1235,共2页
目的探讨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治疗对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患者外周血B1细胞及血小板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37例RITP患者,给予抗Hp治疗,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B1细胞及血小板水平变化,另选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 目的探讨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治疗对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患者外周血B1细胞及血小板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37例RITP患者,给予抗Hp治疗,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B1细胞及血小板水平变化,另选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抗Hp治疗前外周血总B淋巴细胞(CD1+9细胞)占总淋巴细胞比例为(21.4±3.7)%,B1细胞占总B淋巴细胞比例为(8.8±2.2)%,CD1+9细胞、B1细胞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5.41和6.24,P<0.01);抗Hp治疗后CD1+9细胞、B1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2.74和3.19,P<0.05);抗Hp治疗后外周血CD1+9细胞、B1细胞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2.35和2.61,P<0.01)。抗Hp治疗后血小板水平有所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P<0.05)。结论抗Hp治疗对RITP患者有一定疗效,其机制可能通过下调B1细胞水平而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幽门螺杆菌 B1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髓外耳部复发一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钟永根 封蔚莹 +1 位作者 周炀 傅佳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2292-2292,共1页
关键词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芬太尼透皮贴剂预防脾栓塞后疼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忠民 傅佳萍 封蔚莹 《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1期39-40,共2页
目的观察芬太尼透皮贴剂预防脾栓塞术后疼痛的疗效。方法29例接受脾栓塞治疗的血液病患者(治疗组),在术前10—12h应用芬太尼透皮贴剂5mg,观察其镇痛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同时回顾性分析14例接受脾栓塞治... 目的观察芬太尼透皮贴剂预防脾栓塞术后疼痛的疗效。方法29例接受脾栓塞治疗的血液病患者(治疗组),在术前10—12h应用芬太尼透皮贴剂5mg,观察其镇痛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同时回顾性分析14例接受脾栓塞治疗而未应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对照组)的情况。结果治疗组疼痛完全缓解9例(31.03%),疼痛部分缓解16例(55.17%),疼痛未缓解4例(13.8%),镇痛满意率86.2%,VAS评分(1.93±1.77)分;对照组VAS评分(6.43±2.90)分,两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芬太尼透皮贴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主要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等,1例发生了肠麻痹及腹胀。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剂预防脾栓塞术后疼痛的效果好,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建议作为脾栓塞治疗前的常规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太尼透皮贴剂 术后镇痛 脾动脉部分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中survivin蛋白与p27蛋白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邵剑峰 林茂芳 +5 位作者 傅燕萍 王伟 王诚 刘喜波 钟永根 封蔚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1期2476-2478,共3页
目的:本研究拟同时检测survivin与p27两种蛋白质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相互关系以及与部分临床指标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选择51例NHL患者的组织标本,30例反应性淋巴结炎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在... 目的:本研究拟同时检测survivin与p27两种蛋白质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相互关系以及与部分临床指标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选择51例NHL患者的组织标本,30例反应性淋巴结炎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在NHL组织中survivin及p27的表达有无异常;并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NHL组织中同时存在survivin和p27基因表达异常,在NHL组织中survivin蛋白质与p27蛋白质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在NHL组织中同时有survivin和p27基因表达异常,提示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有可能从不同角度靶向survivin和(或)p27基因进行抗肿瘤治疗,更好地发挥抗肿瘤效应;对进一步研究将正常p27基因导入NHL的治疗或针对survivin基因的靶向治疗有较大的启发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非霍奇金 微管相关蛋白质类 P27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受体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邵剑峰 钟永根 +2 位作者 刘忠民 封蔚莹 傅佳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9期2252-2253,共2页
目的:观察血清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30例正常对照者和39例AL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IL-2R水平。结果:AL患者治疗前IL-2R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与... 目的:观察血清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30例正常对照者和39例AL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IL-2R水平。结果:AL患者治疗前IL-2R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与外周血白细胞、骨髓幼稚细胞百分数无直线相关关系;白血病患者治疗后IL-2R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血清IL-2R的测定在AL的治疗监测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受体 白细胞介素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母子二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疗效观察
14
作者 刘忠民 封蔚莹 +2 位作者 赵振华 周炀 狄黎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6期3001-3002,共2页
关键词 球形红细胞增多 遗传性 部分性脾栓塞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化构建的静脉安全用药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周赛 马红丽 阮文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3064-3069,共6页
背景静脉用药由于疗效明确、起效迅速等,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而静脉用药过程中一个小失误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是当今医疗安全的基础。目的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静脉安全用药管理模式,保障患者安全。方法2... 背景静脉用药由于疗效明确、起效迅速等,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而静脉用药过程中一个小失误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是当今医疗安全的基础。目的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静脉安全用药管理模式,保障患者安全。方法2019年6月绍兴市人民医院全院开始实行静脉安全用药管理模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19年3—5月3个临床科室(肝胆胰二科、血液内科、胸心外科)住院患者为对照组(静脉用药共41537组),2019年7—9月3个临床科室(肝胆胰一科、呼吸内科一、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为观察组(静脉用药共39132组)。本院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基于信息化构建静脉安全用药管理模式,即在医嘱系统中新增“警示”模块,对糖尿病患者使用葡萄糖或患者使用过敏类药物起到限制或提醒功能,同时增加输液结束扫描,实现静脉输液全程可追溯。比较两组静脉用药近似错误(糖尿病患者用葡萄糖、药物过敏干预近似错误)发生率、静脉输液追溯完整率。结果观察组糖尿病患者用葡萄糖近似错误发生率、药物过敏干预近似错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02%与0.56%,0.03%与0.32%,P<0.05)。对照组静脉输液追溯完整率为0,而观察组静脉输液追溯完整率为97.34%。结论基于信息化构建的静脉安全用药管理模式可以减少静脉用药的潜在不安全危险因素,减少静脉用药近似错误的发生,有利于实现静脉输液全程可追溯,责任到人,持续质量改进,提高用药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保障患者安全,提升医疗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药物疗法管理 给药系统 医院 信息化 静脉安全用药管理模式 近似错误 全程追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的原发肾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郑苏莹 张志坚 +4 位作者 傅佳萍 刘芳 金晶 高飞丹 封蔚莹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7-108,共2页
患者男性,67岁。2020年4月当地医院体检,血常规:白细胞(WBC)10.2×10^(9)/L,红细胞(HB)132 g/L,血小板(PLT)33×10^(9)/L;余未见异常。发现PLT减少,于2020年5月就诊于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患者既往体健,现无不适症状。体检:皮... 患者男性,67岁。2020年4月当地医院体检,血常规:白细胞(WBC)10.2×10^(9)/L,红细胞(HB)132 g/L,血小板(PLT)33×10^(9)/L;余未见异常。发现PLT减少,于2020年5月就诊于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患者既往体健,现无不适症状。体检:皮肤无瘀点瘀斑,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肝脾肋下未及,无肾区叩击痛。血常规:WBC 9.71×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LY%)62.64%,HB 133 g/L,PLT 22×10^(9)/L。骨髓细胞学:骨髓巨核细胞数量中等,功能差,成熟淋巴细胞比例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6A去甲基化酶FTO及其抑制剂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方泽浩 郑苏莹 封蔚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02-906,共5页
肥胖相关蛋白(FTO)是一种重要的调控RNA甲基化修饰的m6A去甲基化酶,能促进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细胞的增殖。FTO通过FTO/RARA/ASB2、FTO/m6A/CEBPA、PDGFRB/ERK等多种细胞信号通路调控AML的甲基化水平,参与AML的发生、发展、治疗以及... 肥胖相关蛋白(FTO)是一种重要的调控RNA甲基化修饰的m6A去甲基化酶,能促进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细胞的增殖。FTO通过FTO/RARA/ASB2、FTO/m6A/CEBPA、PDGFRB/ERK等多种细胞信号通路调控AML的甲基化水平,参与AML的发生、发展、治疗以及预后。目前有研究发现,多种靶向FTO的抑制剂表现出良好的抗白血病作用,FTO的研究将为AML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就FTO在AML中的作用机制以及FTO抑制剂在AML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相关蛋白 急性髓系白血病 m6A去甲基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