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前外侧皮瓣:万能皮瓣,修复利器——历38年逾千例临床应用研究经验体会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4-509,共6页
股前外侧皮瓣由于其解剖学特点的优异性及广泛的适用性,被誉为“万能皮瓣”。本文是作者38年逾千例股前外侧皮瓣临床应用的心路历程和总结。文中分享了作者学习、研究、应用股前外侧皮瓣的经历,介绍了拓展该皮瓣应用范围和发现高位穿支... 股前外侧皮瓣由于其解剖学特点的优异性及广泛的适用性,被誉为“万能皮瓣”。本文是作者38年逾千例股前外侧皮瓣临床应用的心路历程和总结。文中分享了作者学习、研究、应用股前外侧皮瓣的经历,介绍了拓展该皮瓣应用范围和发现高位穿支的过程,总结了手术适应证和术中操作技巧。以期为股前外侧皮瓣更好的研究、发展和推广,作出绵薄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显微外科技术 临床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外侧肌皮瓣游离移植治疗慢性顽固性脓胸的临床应用
2
作者 刘亦杨 张春 +5 位作者 郭峭峰 沈立锋 林炳远 马苟平 黄凯 张展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0-563,共4页
目的报道股外侧肌皮瓣游离移植治疗慢性顽固性脓胸的疗效、优缺点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1年6月,应用股外侧肌皮瓣游离移植治疗慢性顽固性脓胸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51.19±17.42)岁。手术均在脓腔充分清创后,... 目的报道股外侧肌皮瓣游离移植治疗慢性顽固性脓胸的疗效、优缺点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1年6月,应用股外侧肌皮瓣游离移植治疗慢性顽固性脓胸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51.19±17.42)岁。手术均在脓腔充分清创后,采用股外侧肌皮瓣游离移植,其中双侧股外侧肌串联移植1例,其余均为单侧。结果随访(20.94±8.27)个月,1例在术后6个月因肿瘤复发死亡。肌瓣全部成活,皮瓣部分坏死2例,清创后直接缝合。脓腔填塞良好,术后并发肺部感染1例,经支气管镜封堵胸膜瘘后治愈。患者均无胸闷等不适。下肢供瓣区均直接缝合,愈合良好,行走及膝关节活动无明显影响。结论股外侧肌血管恒定,解剖清楚,肌肉形态长而宽且体积较大,能够有效填塞脓胸形成的空腔并闭合创口。这一术式不仅拓宽了股外侧肌皮瓣的应用范围,还为顽固性脓胸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外侧肌 肌皮瓣 脓胸 显微外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内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 被引量:7
3
作者 王益 徐彬 +2 位作者 陈杨达豪 徐卫星 盛红枫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880-2887,共8页
目的研究微创内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mini open endoscope assisted-ACDF,MOEA-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于医院因CSR接受手术... 目的研究微创内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mini open endoscope assisted-ACDF,MOEA-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于医院因CSR接受手术的患者,包括常规ACDF组与MOEA-ACDF组,评估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植骨融合情况,手术后VAS疼痛评分、JOA评分、C_(2-7)Cobb角、手术节段前柱高度,以及伤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血肿形成、脑脊液漏、神经损伤、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果纳入常规ACDF组患者41例,MOEA-ACDF组患者41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之间相比,术后VAS疼痛评分、JOA评分、C_(2-7)Cobb角、手术节段前柱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常规ACDF组相比,MOEA-ACDF组手术时间稍长(P=0.02)。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下降,JOA评分、C_(2-7)Cobb角、手术节段前柱高度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均无患者出现伤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血肿形成、脑脊液漏、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MOEA-ACDF技术治疗CSR,可以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恢复颈椎高度与曲度,获得与常规ACDF术相似的临床效果,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虽然MOEA-ACDF技术手术时间较常规ACDF术稍延长,但其具有手术视野清晰开阔、深部聚焦、照明良好、出血少、创伤小的优点,进而方便术者进行颈椎间盘摘除、神经根管松解、后纵韧带切除等操作,减少神经、脊髓、硬膜和椎动脉损伤,是一项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辅助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微创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前外侧部皮瓣的进一步解剖学研究——高位皮动脉与皮瓣血供的分型 被引量:100
4
作者 徐达传 阮默 +3 位作者 张春 熊绍虎 汪新民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10-413,共4页
目的 :研究股前外侧皮瓣高位皮动脉及皮瓣的血供类型。方法 :在 5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对股前外侧部皮动脉进行解剖观察 ,记录高位皮动脉的出现率、来源动脉、位置及其走行 ,分析股前外侧部皮动脉的分布规律。结果 :高位皮... 目的 :研究股前外侧皮瓣高位皮动脉及皮瓣的血供类型。方法 :在 5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对股前外侧部皮动脉进行解剖观察 ,记录高位皮动脉的出现率、来源动脉、位置及其走行 ,分析股前外侧部皮动脉的分布规律。结果 :高位皮动脉出现率为 58% (2 9侧 ,34支 ) ,其中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占 1 0 % (5侧 )、横支的占 44 % (2 2侧 )和降支根部的占 4 % (2侧 )。无高位皮动脉出现时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皮动脉营养皮瓣 ,降支皮动脉浅出点在髂髌连线附近 ,可定为正常型 (2 1侧 ,42 % )。出现高位皮动脉时 ,降支发出的皮动脉位置偏低 ,管径较细 ,皮瓣的血供可分为降支皮动脉主要型 (1 8侧 ,36 % )、均匀分布型 (6侧 ,1 2 % )和高位皮动脉支主要型 (5侧 ,1 0 % )。结论 :高位皮动脉出现率高 ,分布具有规律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部皮瓣 血供 分型 皮动脉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万古霉素硫酸钙在骨髓炎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5
作者 张展 张春 +2 位作者 郭峭峰 沈立锋 张晓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7-342,共6页
目的研究载万古霉素硫酸钙在治疗骨髓炎中的作用。方法将医用硫酸钙人工骨与万古霉素混合植入24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病灶内,测量病灶局部的抗生素浓度。对创面进行细菌培养,观察患者炎症指标以及创口愈合情况。对植骨处进行X线检查,测量... 目的研究载万古霉素硫酸钙在治疗骨髓炎中的作用。方法将医用硫酸钙人工骨与万古霉素混合植入24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病灶内,测量病灶局部的抗生素浓度。对创面进行细菌培养,观察患者炎症指标以及创口愈合情况。对植骨处进行X线检查,测量患者血液中万古霉素的浓度,检查肝、肾功能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载万古霉素人工骨在病灶内局部缓释出的万古霉素浓度均超过有效治疗浓度和最低抑菌浓度,而且安全性能佳,骨髓炎治愈率100%,并可作为感染性骨不连的骨引导性材料。结论载万古霉素硫酸钙人工骨在病灶局部可以释放高浓度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低,安全性高,又有骨引导作用,完全符合治疗骨髓炎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钙 万古霉素 骨髓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7
6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2 位作者 宋一平 张春 田万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7-360,共4页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腓动脉肌间隔穿支6~10支,外径0.5~1.6mm,最远的动脉穿支距外踝尖上(1.0±1.3)cm,外径(0.6±0.2)mm。穿支分出骨膜动脉、肌支,营养腓骨和比目鱼肌外侧半。穿支穿深筋膜时,发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血管,构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腓肠外侧动脉发2~5支外径0.2~1.2mm肌皮穿支,营养腓肠肌外侧头及相应区域皮肤。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距外踝尖上(3.4±0.9)cm,外径(1.7±0.5)mm。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腓动脉的肌间隔动脉终末穿支远端蒂复合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可覆盖前足创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肌间隔动脉穿支 远端蒂复合瓣 浅深静脉交通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臂透视引导下注射型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卢笛 徐卫星 +4 位作者 丁伟国 朱华东 郭峭峰 马苟平 祝卫民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12期2677-2679,I0024-I0025,共5页
目的:研究C臂透视引导下注射型针刀颈后侧入路椎旁神经阻滞及小关节突周围软组织松解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7月—2012年5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90例,其中C臂透视引导下注射型针刀颈后侧入路椎旁神经阻滞及小... 目的:研究C臂透视引导下注射型针刀颈后侧入路椎旁神经阻滞及小关节突周围软组织松解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7月—2012年5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90例,其中C臂透视引导下注射型针刀颈后侧入路椎旁神经阻滞及小关节突周围软组织松解治疗30例,C臂透视引导下颈后侧入路椎旁神经阻滞治疗30例,C臂透视引导下针刀松解治疗30例;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1月、6月进行评分。结果:根据《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定指标体系》进行评分,结果显示治疗前三组患者的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776>0.05);治疗后1周和1个月的评分显示注射型针刀组疗效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治疗后6月的评分显示注射型针刀组的疗效虽也有下降,但仍优于单纯阻滞组和单纯针刀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结论:采用C臂透视引导下注射型针刀颈后侧入路椎旁神经阻滞及小关节突周围软组织松解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比单纯阻滞治疗和针刀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臂透视 注射型针刀 针刀 椎旁神经阻滞 神经根型颈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化瘀中药在股骨转子周围粉碎性骨折外科固定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8
作者 马苟平 郭峭峰 +2 位作者 黄凯 俞华军 张晓文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967-2969,共3页
目的:探究在行外科固定术治疗的股骨转子周围粉碎性骨折患者中采用活血化瘀中药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将诊治的100例股骨转子周围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50例,均行外科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常规对症治疗与康复训练... 目的:探究在行外科固定术治疗的股骨转子周围粉碎性骨折患者中采用活血化瘀中药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将诊治的100例股骨转子周围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50例,均行外科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常规对症治疗与康复训练指导,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服活血化瘀中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骨折愈合时间、骨痂生长情况及并发症状。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11.30±2.55)周、(3.10±0.40)分、(2.11±0.39)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3.31±3.55)周、(3.47±0.50)分、(2.91±0.6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3周、6周、9周的骨痂生长状况评分分别为(0.91±0.44)分、(1.47±0.42)分、(1.95±0.51)分,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0.71±0.41)分、(1.19±0.40)分、(1.66±0.4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0%,与对照组的4.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外科固定术治疗中联合活血化瘀中药辅助治疗股骨转子周围粉碎性骨折患者,可有效促进骨折愈合与骨痂形成,减轻患者疼痛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周围粉碎性骨折 内固定术 活血化瘀 中西医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细胞早期凋亡和Caspase-3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健 贾玉柱 +2 位作者 郑纯威 徐卫星 刘建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12期2662-2668,共7页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早期凋亡及其对Caspase-3mRNA表达的影响,进一步认识Caspase-3在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Allen's重物打击法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12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早期凋亡及其对Caspase-3mRNA表达的影响,进一步认识Caspase-3在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Allen's重物打击法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12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模型组、甲强龙及川芎嗪组,每组各30只,造模后模型组、甲强龙组和川芎嗪组分别按时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甲强龙及川芎嗪注射液。损伤后各时间采用BBB法行神经功能评分,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应用RT-PCR技术检测Caspase-3mRNA表达的情况。结果:模型组伤后6h出现了神经细胞的早期凋亡,至伤后24h达到高峰,伤后48h比24h略有下降,但仍持续在较高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川芎嗪治疗组伤后各时间点细胞凋亡与甲强龙组伤后各时间点细胞凋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川芎嗪组和甲强龙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各时间点Caspase-3mRNA表达的趋势相近,都具有"量———时间"的依赖关系,川芎嗪治疗组与甲强龙组伤后各时间点Caspase-3mRN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川芎嗪组和甲强龙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大鼠SCI后神经细胞6h内的即出现早期凋亡,比电子显微镜下判断凋亡出现的时间要明显提早;SCI后,损伤区脊髓组织Caspase-3mRNA水平明显升高,与细胞凋亡的比例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早期使用川芎嗪能减轻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细胞凋亡,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有一定神经保护作用,主要机制可能和抑制细胞凋亡的"级联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大鼠 川芎嗪 细胞凋亡 CASPASE-3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8
10
作者 张发惠 张春 郑和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为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尺、桡骨膜血管的关系.结果: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来自:桡侧副动脉皮支2~6... 目的:为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尺、桡骨膜血管的关系.结果: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来自:桡侧副动脉皮支2~6支,外径(0.6±0.3)mm;骨间后动脉皮支6~9支,外径(0.7±0.3)mm;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皮支3~5支,外径(0.8±0.2)mm;尺、桡动脉腕背支皮支2~6支,外径(0.6±0.1)mm.尺骨中上段骨膜血管来自骨间后动脉的肌骨膜支6~8支,外径0.3~1.0mm;骨间后动脉桡侧骨皮支与桡骨中段裸区骨膜血管吻合.上述支发出皮支、筋膜支、骨膜支和神经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干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其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在腕关节平面,适宜手背远处的组织缺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后皮神经 营养血管 远端蒂 复合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与肌皮瓣转位修复膝下截肢后残端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4
11
作者 沈立锋 张春 +3 位作者 张晓文 郭峭峰 马苟平 俞华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3-445,共3页
目的:报道应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与肌皮瓣转位修复膝下截肢后残端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下肢严重创伤后行膝下截肢的创面,设计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与肌皮瓣修复,其中急诊截肢6例,保肢失败而二期行截肢3例,创面面积最大15cm×... 目的:报道应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与肌皮瓣转位修复膝下截肢后残端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下肢严重创伤后行膝下截肢的创面,设计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与肌皮瓣修复,其中急诊截肢6例,保肢失败而二期行截肢3例,创面面积最大15cm×15cm,最小7cm×7cm,皮瓣面积最大17cm×16cm,最小8cm×8cm,其中带股外侧肌瓣者4例。结果:术后9例皮瓣全部成活,有3例皮瓣边缘出现小面积皮肤坏死,经换药后创面二期愈合,未再次手术。供区无功能障碍,受区外形满意,安装假肢后功能良好。结论:应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膝下截肢后软组织缺损创面,方法简便,成功率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自身关节,改善假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移植 截肢 显微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术后迟发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黄恺 徐卫星 张春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9-380,F0003,共3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为骨科下肢大手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术后24 h内是LDVT的高发期.本文报道左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接受病灶清除加带阔筋膜张肌髂骨瓣植入填塞病灶加人工骨植骨术术后16 d发生LDVT一例,经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后立... 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为骨科下肢大手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术后24 h内是LDVT的高发期.本文报道左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接受病灶清除加带阔筋膜张肌髂骨瓣植入填塞病灶加人工骨植骨术术后16 d发生LDVT一例,经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后立即给予溶栓抗凝治疗,3周后患肢症状基本消退,多普勒超声复查下肢血管显示栓塞血管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血液供给 矫形外科学 血栓溶解疗法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伴骨质疏松症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辛龙 徐卫星 +6 位作者 俞雷钧 王健 宋洪浦 钟甫华 刘亦杨 刘宏 张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12-716,共5页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9月采用Intertan或短重建钉(TAN)内固定微创治疗的112例老年性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结合病史、查...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9月采用Intertan或短重建钉(TAN)内固定微创治疗的112例老年性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结合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按照AO分型,31-A.1型34例,31-A.2型61例,31-A.3型17例。对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2例患者中7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27个月(平均15个月),其中Intertan组41例,TAN组37例。Intertan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分别为58.9±6.9、2.70±0.47min)明显短于TAN组(分别为75.6±5.9、4.40±0.47min),术中出血量(107.6±6.7ml)明显低于TAN组(127.8±6.8ml),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73%)高于TAN组(6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9%)低于TAN组(1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tertan和TAN两种微创固定方法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中Intertan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出血少、髋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万古霉素硫酸钙联合超短波治疗创伤性骨髓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俞华军 黄凯 +3 位作者 张展 郭峭峰 张晓文 张春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7年第5期556-559,共4页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硫酸钙联合超短波治疗创伤性骨髓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4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与试验组(37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以及对症治疗,手术前3 d给予注射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0.8g/d静滴,每日2次,选取...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硫酸钙联合超短波治疗创伤性骨髓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4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与试验组(37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以及对症治疗,手术前3 d给予注射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0.8g/d静滴,每日2次,选取硫酸钙骨移植替代物5~10 g与盐酸去甲万古霉素1 g加水调制成糊状,术后给予注射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0.8 g/d,每日2次,试验组术后联合超短波治疗,2组患者一个周期均为28 d,共治疗2个周期。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核因子-κB(NF-κB)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8.38%,显著低于试验组的97.30%(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红细胞聚集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血清CRP、TNF-α、NF-κ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51%,试验组为8.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万古霉素硫酸钙联合超短波治疗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硫酸钙 超短波 创伤性骨髓炎 临床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构Ⅰ型胶原联合聚天冬氨酸在仿骨生物矿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展 张春 +6 位作者 郭峭峰 马苟平 沈立峰 俞华军 林炳远 鲁宁 黄凯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8-323,共6页
目的重构Ⅰ型胶原联合聚天冬氨酸制备仿生物骨。方法采用酸解方法将鼠尾Ⅰ型胶原蛋白分解成原胶原纤维,然后置于钙磷矿化液中,在戊二醛交联下,重构组装成胶原纤维,并将钙磷晶体包裹在胶原纤维内部进行生物矿化。加入聚天冬氨酸,促进羟... 目的重构Ⅰ型胶原联合聚天冬氨酸制备仿生物骨。方法采用酸解方法将鼠尾Ⅰ型胶原蛋白分解成原胶原纤维,然后置于钙磷矿化液中,在戊二醛交联下,重构组装成胶原纤维,并将钙磷晶体包裹在胶原纤维内部进行生物矿化。加入聚天冬氨酸,促进羟基磷灰石钙前体渗入胶原纤维内部,模仿人体内的骨生物矿化。矿化3d和9d,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衍射观察骨生物矿化过程。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衍射结果显示,矿化3d,羟基磷灰石钙前体被包裹在胶原纤维内部,胶原纤维部分矿化;矿化9d,羟基磷灰石前体完全渗入胶原蛋白纤维内部,其无定型磷酸钙状态最终转变成羟基磷灰石晶体,从而模拟完成骨生物矿化,形成Ⅰ型胶原蛋白/羟基磷灰石钙的仿生骨材料。结论重构Ⅰ型胶原联合聚天冬氨酸可制备出与人类自体骨组织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接近的仿生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胶原 重构 聚天冬氨酸 生物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胶原支架对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瑾 陈其昕 +1 位作者 陶轶卿 李方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41-548,共8页
目的 :比较不同胶原支架中髓核间充质干细胞(NPMSCs)的细胞存活、增殖能力和分化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方法:在体外构建Ⅰ型、Ⅰ/Ⅱ型混合和Ⅱ型胶原支架,观察其显微结构、孔隙率及降解特性。从健康雄性大鼠尾椎提取NPMSCs,... 目的 :比较不同胶原支架中髓核间充质干细胞(NPMSCs)的细胞存活、增殖能力和分化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方法:在体外构建Ⅰ型、Ⅰ/Ⅱ型混合和Ⅱ型胶原支架,观察其显微结构、孔隙率及降解特性。从健康雄性大鼠尾椎提取NPMSCs,分别采用细胞微球、Ⅰ型胶原、Ⅰ/Ⅱ型混合胶原、Ⅱ型胶原支架培养,其中细胞微球作为对照。通过乳酸脱氢酶(LDH)检测材料生物毒性,CCK-8测定细胞增殖,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测定SOX9、聚集蛋白聚糖、Ⅰ型胶原和Ⅱ型胶原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阿尔新蓝组织学染色检测硫酸蛋白聚糖的表达。结果:Ⅰ型、Ⅰ/Ⅱ型混合和Ⅱ型胶原支架孔隙率均为90%以上,构建21d后的降解率分别为(10.30±0.66)%、(9.87±0.71)%和(10.40±0.53)%。培养后7d细胞LDH检测结果Ⅰ型、Ⅰ/Ⅱ型混合和Ⅱ型胶原支架组分别为12.24±0.65、12.13±1.03、12.67±1.15,与对照组12.50±1.3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胶原支架中培养5d及7d的细胞CCK-8检测结果 (Ⅰ型胶原组为0.67±0.04、1.20±0.05,Ⅰ/Ⅱ型混合胶原组为0.62±0.05、1.20±0.07,Ⅱ型胶原组为0.69±0.02、1.34±0.04)明显高于对照组(0.53±0.03,1.02±0.02)(P<0.05)。培养21d后,三种胶原支架组与对照组比较,SOX9、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及聚集蛋白聚糖的基因表达均显著上升(P<0.05),其中Ⅱ型胶原支架组上述基因表达量最高,与Ⅰ型及Ⅰ/Ⅱ型混合胶原支架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Ⅰ型胶原支架组中仅Ⅰ型胶原及聚集蛋白聚糖的蛋白表达上升(P<0.05);Ⅰ/Ⅱ型混合及Ⅱ型胶原支架组中SOX9、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及聚集蛋白聚糖的蛋白表达有显著上升(P<0.05),其中Ⅱ型胶原支架组上述蛋白表达量最高,且与Ⅰ型及Ⅰ/Ⅱ型混合胶原支架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阿尔新蓝组织学染色检测硫酸蛋白聚糖在Ⅱ型胶原支架组表达明显高于其余各组。结论:Ⅰ型胶原、Ⅰ/Ⅱ型混合胶原、Ⅱ型胶原支架均促进NPMSC的分化,而Ⅱ型胶原支架促进NPMSC成髓核细胞分化作用尤为显著。Ⅱ型胶原是髓核组织工程学的理想生物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髓核组织工程学 Ⅱ型胶原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型臂X线透视判断上中胸椎椎弓根螺钉位置的可靠性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徐卫星 陈其昕 李方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42-145,共4页
目的:探讨C型臂X线透视判断上中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的准确性。方法:选用10具成年防腐保存的脊柱标本(T1~T6),根据椎弓根水平面倾斜角用手锥建立螺钉位置偏内(38个)、偏外(36个)、居中(46个)3种模型,分别置入导针和椎弓根螺钉后依... 目的:探讨C型臂X线透视判断上中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的准确性。方法:选用10具成年防腐保存的脊柱标本(T1~T6),根据椎弓根水平面倾斜角用手锥建立螺钉位置偏内(38个)、偏外(36个)、居中(46个)3种模型,分别置入导针和椎弓根螺钉后依次透视正位、侧位、椎弓根轴位、导针轴位、椎弓根螺钉轴位,根据导针和椎弓根钉与椎弓根投影的相互位置关系判断导针和椎弓根钉位置,同时行CT扫描观察椎弓根螺钉位置以及椎弓根内外侧皮质穿透情况,根据CT扫描结果判断C型臂X线图像对椎弓根螺钉置入监测的准确率。结果:120个椎弓根正位透视10枚偏内,其中5枚实际位置良好,未发现偏外者,正确率为35%;侧位透视不能判断偏内及偏外错误;椎弓根轴位透视将5枚居中判为偏内,准确率为95.9%;导针和椎弓根钉轴位透视均将4枚偏外模型判为居中,准确率为96.7%。结论:C型臂X线透视时椎弓根轴位和导针轴位图像能较准确判断椎弓根钉导针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C型臂X线机 椎弓根 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的名词术语与定义 被引量:22
18
作者 唐举玉 章伟文 +15 位作者 张世民 章一新 陈宏 唐茂林 汪华侨 徐达传 梅劲 王欣 张春 黎晓华 徐永清 王春梅 谢松林 廖华 刘小林 侯春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1-122,共2页
穿支皮瓣是近年来皮瓣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因其改善了皮瓣受区的外形和功能,最大程度减少了皮瓣供区外观和功能的损害,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乳房重建及头颈躯干与四肢创面的修复。随着临床应用的推广与深入研究,发现经典的穿支皮瓣仍... 穿支皮瓣是近年来皮瓣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因其改善了皮瓣受区的外形和功能,最大程度减少了皮瓣供区外观和功能的损害,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乳房重建及头颈躯干与四肢创面的修复。随着临床应用的推广与深入研究,发现经典的穿支皮瓣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在秉承穿支皮瓣核心理念的基础上,穿支皮瓣术式得到了不断发展,如为了不牺牲受区主干血管衍生了血流桥接穿支皮瓣,为了避免皮瓣臃肿衍生了显微削薄穿支皮瓣,为了修复超长创面衍生了联体穿支皮瓣,为了吻合一组血管同时修复多个创面衍生了分叶穿支皮瓣,为了使合并深部骨骼或肌肉组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名词术语 四肢创面 临床应用 主干血管 外科领域 皮瓣供区 乳房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R-90对骨关节炎模型兔关节软骨的保护效应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恺 张建方 +2 位作者 万俊明 陆建伟 高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7-194,共8页
目的:体内外观察LR-90对骨关节炎模型兔关节软骨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兔软骨细胞分别用IL-1β(对照组)和IL-1β+LR-90(LR-90组)处理,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MMP-13、ADAMTS-5、Aggrecan和C... 目的:体内外观察LR-90对骨关节炎模型兔关节软骨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兔软骨细胞分别用IL-1β(对照组)和IL-1β+LR-90(LR-90组)处理,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MMP-13、ADAMTS-5、Aggrecan和CollagenⅡ的基因表达情况。另取2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行双侧前交叉韧带切断术造模,术后4周根据随机原则于每只兔一侧膝关节腔内注射50mg/LLR-90(LR-90组)溶液0.3mL,另一侧关节腔内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每周1次,共注射5周。术后9周取膝关节标本行大体形态及组织病理学评分,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关节软骨中上述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大体组织学评分和组织病理学Mankin评分显示,LR-90组软骨病变程度轻于对照组(均P〈0.05)。LR-90组软骨细胞MMP-13、ADAMTS-5的mRNA表达低于IL-1β组,而Aggrecan、CollagenⅡ的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体内实验结果与体外实验相符:与对照组比较,关节腔内注射IL-90可下调软骨组织中IL-1β、MMP-13、ADAMTS-5的表达(均P〈0.01),减少Aggrecan、CollagenⅡ的丢失(均P〈0.01)。结论:LR-90对骨关节炎模型兔关节软骨具有保护作用,可延缓其骨关节炎的进展。下调IL-1β、MMP-13及ADAMTS-5的表达水平,阻止Aggrecan及CollagenⅡ的丢失可能是LR-90对抗骨关节炎骨关节炎,进而保护关节软骨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药物疗法 软骨 关节/药物作用 模型 动物 细胞外基 糖基化终产物 高级/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支皮瓣的当前争论与共识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世民 王欣 +13 位作者 唐茂林 章伟文 梅劲 杨大平 章一新 王春梅 陈宏 黎晓华 徐永清 张春 刘小林 汪华侨 徐达传 侯春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18-619,共2页
2013年9月26-27日,借宁波第三届中国显微外科穿支皮瓣高峰论坛召开之际,国内的部分皮瓣外科专家,就我国目前对穿支皮瓣的概念争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穿支皮瓣的概念在当前主要存在两方面争论:一是是否携带深筋膜,二是是否携带上... 2013年9月26-27日,借宁波第三届中国显微外科穿支皮瓣高峰论坛召开之际,国内的部分皮瓣外科专家,就我国目前对穿支皮瓣的概念争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穿支皮瓣的概念在当前主要存在两方面争论:一是是否携带深筋膜,二是是否携带上级源动脉。科学的概念与定义,是事物本质的浓缩反映,具有澄清混淆名称,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经过激烈的争论,与会专家达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外科专家 高峰论坛 显微外科 学术交流 临床实践 深筋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