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推拿手法对家兔骨骼肌失神经支配后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郭汝宝 卢裕强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200-202,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推拿手法家兔失神经支配骨骼肌干预后肌湿重、神经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蛋白及信使RNA(mRNA)水平的变化,探讨推拿手法对受损神经及失神经支配骨骼肌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手法治... 目的通过观察推拿手法家兔失神经支配骨骼肌干预后肌湿重、神经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蛋白及信使RNA(mRNA)水平的变化,探讨推拿手法对受损神经及失神经支配骨骼肌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手法治疗组。分别于手法干预2周、3周、1个月、2个月、4个月后,每组各取6只家兔,称量肌湿重,计算术侧与健侧的肌湿重比值;测定NGF蛋白水平及NGF mRNA表达水平。结果 (1)腓肠肌肌湿重比: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各时间点腓肠肌肌湿重比均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手法组各时间点肌湿重比均显著升高(P<0.05)。(2)损伤神经NGF IHC法检测:造模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神经组织NGF平均光密度(AOD)值各时间点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手法组损伤神经NGF AOD值各时间点均显著升高(P<0.01)。(3)损伤神经NGF mRNA qRT-PCR检测:造模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2周、3周组NGF 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其余各时间点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手法2周、3周组NGF mRNA水平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手法1个月、2个月、4个月组NGF mRNA水平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推拿手法可以延缓周围神经损伤后骨骼肌萎缩、变性,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失神经支配 推拿手法 肌湿重比 神经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皮酚抑制帕金森病模型细胞凋亡的作用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浩 耿赵铭 +2 位作者 胡智伟 王舒燕 赵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0-36,共7页
目的:观察丹皮酚对帕金森病模型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1-甲基-4-苯基吡啶( MPP+)处理具有多巴胺能神经元特性的PC12细胞建立帕金森病体外模型,并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1μmol/L丹皮酚组、3μmol/L丹皮酚组和9μmo... 目的:观察丹皮酚对帕金森病模型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1-甲基-4-苯基吡啶( MPP+)处理具有多巴胺能神经元特性的PC12细胞建立帕金森病体外模型,并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1μmol/L丹皮酚组、3μmol/L丹皮酚组和9μmol/L丹皮酚组。以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和乳酸脱氢酶法检测细胞损伤,以赫斯特荧光染剂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以二氯二氢荧光素-乙酰乙酸酯法检测细胞活性氧生成,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空白对照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乳酸脱氢酶漏出率升高,凋亡细胞增多,活性氧生成增加,凋亡相关分子caspase-3活性上调、Bax/Bcl-2比值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浓度丹皮酚预处理后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乳酸脱氢酶漏出率降低,凋亡细胞减少,并抑制活性氧生成,降低Bax/Bcl-2的比值及caspase-3蛋白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结论:丹皮酚能抑制帕金森病模型PC12细胞凋亡,其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改善氧化应激、降低Bax/Bcl-2比值、抑制caspase-3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甲基-4-苯基吡啶 帕金森病 细胞凋亡/药物作用 牡丹酚/药理学 牡丹酚/投药和剂量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药物作用 BCL-2相关X蛋白质 基因 bcl-2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归脾汤对气血亏虚型老年颤证患者情绪障碍和疲劳感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呙登俊 王浩 +1 位作者 胡智伟 江霞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3期577-579,共3页
目的:探讨人参归脾汤能否改善气血亏虚型老年颤证患者的焦虑、抑郁和疲劳感,并提高生活质量。方法:109例气血亏虚型老年颤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美多巴治疗,治疗组给予美多巴加人参归脾汤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参照... 目的:探讨人参归脾汤能否改善气血亏虚型老年颤证患者的焦虑、抑郁和疲劳感,并提高生活质量。方法:109例气血亏虚型老年颤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美多巴治疗,治疗组给予美多巴加人参归脾汤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参照《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进行中医疗效评定。并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Hamilton焦虑量表(HAMA)、Hamilton抑郁量表(HAMD)、39项帕金森病问卷(PDQ39)和帕金森病疲劳量表(PF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中医疗效评定总有效率为60%,高于对照组的37.04%(P<0.05)。治疗组HAMA、HAMD、PDQ39和PF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01)。结论:人参归脾汤能改善气血亏虚型老年颤证患者的焦虑、抑郁和疲劳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颤证 气血亏虚型 人参归脾汤 疲劳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认知障碍伴失眠的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朱明锦 眭淑彦 +3 位作者 罗方 李波 曹玉林 张永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32-739,共8页
背景认知障碍和失眠障碍均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两者常以共病形式出现且相互影响,进而影响卒中患者功能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卒中发生后,患者的激素水平及脑血流会发生改变,这可能与卒中并发症存在相关性。目的分析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 背景认知障碍和失眠障碍均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两者常以共病形式出现且相互影响,进而影响卒中患者功能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卒中发生后,患者的激素水平及脑血流会发生改变,这可能与卒中并发症存在相关性。目的分析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伴失眠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2月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卒中患者55例,将PSCI伴失眠患者作为观察组(n=40),卒中后不伴有认知障碍和睡眠障碍者作为对照组(n=15)。记录两组一般资料,相关临床量表评分,血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激素〔促肾上腺激素(ACTH)、皮质醇(CORT)〕、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激素〔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采用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序列(ASL)测定患者脑血流量(CBF),对两组感兴趣区(ROI)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Barthel指数低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TSH、FT3、FT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ACTH、COR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NSE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左侧额叶CBF值低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MoCA评分与年龄、NIHSS评分、血清NSE水平呈负相关(rs=-0.321,P=0.043;rs=-0.478,P=0.002;rs=-0.433,P=0.005),与Barthel指数、右顶叶、左顶叶、右侧额叶、左侧额叶、右侧颞叶、右侧枕叶、左侧枕叶、右侧丘脑CBF值呈正相关(rs=0.486,P=0.001;rs=0.639,P=0.003;rs=0.285,P=0.003;rs=0.723,P<0.001;rs=0.530,P=0.020;rs=688,P=0.001;rs=0.705,P=0.009;rs=0.582,P=0.009;rs=0.576,P=0.010);观察组患者PSQI评分与HAMD评分、HAMA评分、血清CORT水平、右侧枕叶CBF值呈正相关(rs=0.603,P<0.001;rs=0.591,P<0.001;rs=0.635,P<0.001;rs=0.593,P=0.007)。结论PSCI伴失眠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较高,HPA轴相对亢进,血清NSE水平偏高,相关性分析提示PSCI伴失眠患者的睡眠障碍程度与血清CORT水平、HAMD及HAMA评分、右侧枕叶CBF值呈正相关;认知功能与年龄、NIHSS评分、血清NSE水平呈负相关,与Barthel指数和大部分脑区CBF值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认知障碍 失眠 相关因素 动脉自旋标记 脑血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慢性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浩 郭红刚 +1 位作者 楼琦 石巧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26,共8页
目的:研究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Cys LTR)拮抗剂普鲁司特和HAMI3379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慢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40只体质量为45~65 g的清洁级健康雄性长爪沙鼠分为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普鲁司特组和HAMI 3379组,每组10... 目的:研究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Cys LTR)拮抗剂普鲁司特和HAMI3379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慢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40只体质量为45~65 g的清洁级健康雄性长爪沙鼠分为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普鲁司特组和HAMI 3379组,每组10只。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10 min再灌注法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普鲁司特组和HAMI 3379组于术前30 min和术后30 min、4 h、12 h分别腹腔注射普鲁司特和HAMI 3379,第二天起每天分别给药一次,连续给药5 d。于全脑缺血再灌注24 h和14 d时对各组的神经症状和功能进行评分;尼氏染色法观察再灌注14 d时各组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形态和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再灌注14 d时各组大脑皮层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情况。结果:30只长爪沙鼠中,21只造模成功,其中模型对照组7只,普鲁司特组6只,HAMI 3378组8只。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普鲁司特组和HAMI 3379组术后24 h神经症状评分降低(均P<0.01),术后14 d普鲁司特组和HAMI 3379组的神经症状评分较模型对照组亦有改善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普鲁司特组和HAMI 3379组在这两个时间点的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或P<0.01)。普鲁司特组和HAMI 3379组大脑皮层神经元损伤较模型对照组减轻,存活神经元密度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普鲁司特组和HAMI 3379组大脑皮层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情况较模型对照组改善(均P<0.01)。结论:普鲁司特和HAMI 3379对长爪沙鼠全脑缺血慢性损伤模型具有较持久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三烯拮抗剂/药理学 半胱氨酸 沙丁胺醇/治疗应用 脑缺血/病理生理学 再灌注损伤/药物作用 神经元/药物作用 疾病模型 动物 沙鼠亚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CysLT_1R和CysLT_2R以及GPR17在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脑内的表达分布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浩 石巧娟 +7 位作者 史文珍 张霞燕 王晓蓉 张丽慧 方三华 卢韵碧 张纬萍 魏尔清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2-60,共9页
目的:探讨MPTP小鼠帕金森病(PD)模型脑内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CysLT1R、CysLT2R和GPR17表达分布特征。方法:C57BL/6小鼠连续5 d皮下注射MPTP 25 mg/kg诱导PD模型,第10 d处死动物。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ysLT1R、CysLT2R和GPR17在黑质表... 目的:探讨MPTP小鼠帕金森病(PD)模型脑内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CysLT1R、CysLT2R和GPR17表达分布特征。方法:C57BL/6小鼠连续5 d皮下注射MPTP 25 mg/kg诱导PD模型,第10 d处死动物。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ysLT1R、CysLT2R和GPR17在黑质表达的变化,并用免疫双标方法进行细胞定位。结果:正常小鼠黑质中有CysLT1R、CysLT2R和GPR17表达,主要表达在TH阳性多巴胺能神经元以及小胶质细胞,CysLT2R还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其中,在多巴胺能神经元中91%表达GPR17,77%表达CysLT1R,52%表达CysLT2R。与对照组比较,PD模型组小鼠黑质中TH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同时CysLT1R、CysLT2R和GPR17阳性细胞数以及表达CysLT1R、CysLT2R和GPR17的多巴胺细胞数均显著减少。在正常小鼠纹状体中有CysLT1R、GPR17表达,主要表达于神经元;而CysLT2R表达很少,主要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PD模型组小鼠纹状体中CysLT1R、GPR17阳性细胞数减少;但CysLT2R表达升高,主要表达于增生的星形胶质细胞。结论:CysLT1R、CysLT2R和GPR17可能参与MPTP所致的小鼠PD损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胱氨酸 受体 白三烯 受体 G-蛋白偶联 帕金森病 疾病模型 动物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非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效果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郑进 张震中 +1 位作者 高宇海 石进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3-48,共6页
目的分析症状性非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症状性非急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再通患者9例,收集患者的一般及临床... 目的分析症状性非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症状性非急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再通患者9例,收集患者的一般及临床资料,包括血管内治疗方法、血管再通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术后6个月时的临床、头部CT血管成像(CTA)及CT灌注(CTP)随访数据,并进行初步分析。术后双重抗血小板聚集及强化他汀治疗3个月后,阿司匹林及常规剂量他汀类药物口服,术后6个月门诊随访。采用脑梗死溶栓试验(TICI)分级评估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情况(TICI≥2b级为血管成功再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基线及治疗1周后神经功能,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术后6个月时患者的预后(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9例患者闭塞血管均获得成功再通,术中发生并发症3例,包括1例症状性远端栓塞、1例闭塞动脉开通部位夹层、1例高灌注综合征表现。术后6个月随访,9例患者均无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复发,7例获得良好预后;8例进行了头部CTA及CTP复查,示2例支架内轻度再狭窄,脑灌注均正常。结论症状性非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经评估后血管内再通治疗可能是相对安全有效的,但确切的疗效需要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闭塞 非急性 血管内治疗 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