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谈论市民社会 被引量:13
1
作者 汪俊昌 《浙江学刊》 CSSCI 1999年第3期48-56,共9页
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东西方世界频繁地谈论着那个曾经被冷落已久的市民社会概念,市民社会理论成为国际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本文简要分析了市民社会话语在当代复兴的历史背景,揭示了市民社会的多重品格,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 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东西方世界频繁地谈论着那个曾经被冷落已久的市民社会概念,市民社会理论成为国际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本文简要分析了市民社会话语在当代复兴的历史背景,揭示了市民社会的多重品格,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供进一步深化市民社会研究可行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实体 理念 类型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国还是社会法治国?--以当代德国法治国理论为论域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哲罕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2-68,共7页
传统的自由法治国观念在现代工业社会(即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业已不敷使用。如何在保有自由主义传统中合理、积极与进步因素的同时,克服其中存在的形式性平等所导致的不公平,以期实现实质性的社会公平正义,就成为当代政治哲学的主要任务... 传统的自由法治国观念在现代工业社会(即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业已不敷使用。如何在保有自由主义传统中合理、积极与进步因素的同时,克服其中存在的形式性平等所导致的不公平,以期实现实质性的社会公平正义,就成为当代政治哲学的主要任务。这自然也就导致了对国家的性质及其作用的重新认识与要求。该问题在当代德国法治国理论的论域中--尤其是在以福斯多夫为代表的右翼保守派基于专家治国的社会国与阿本德罗特和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左翼社会民主主义基于民主的社会法治国之间--得到了非常充分的表达与讨论。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厘清,将不仅揭示出当代政治哲学中的重要理论主题,而且还为之提供了实践上的解决之道,即一种社会法治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家治国 法治国 政治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为政治哲学?——对政治哲学定义的一个再考察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哲罕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5-80,共6页
政治哲学作为时下国内研究的热门领域,古今中外各种流派观点纷呈,对一些基本概念(自由、公平或正义等)的讨论甚多,让人应接不暇。但在这热闹景象背后(特别是在当代大众化、全球化、技术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诸多经典的政治哲学定义已不敷使... 政治哲学作为时下国内研究的热门领域,古今中外各种流派观点纷呈,对一些基本概念(自由、公平或正义等)的讨论甚多,让人应接不暇。但在这热闹景象背后(特别是在当代大众化、全球化、技术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诸多经典的政治哲学定义已不敷使用),关于"何为政治哲学"这个元(meta-)问题,亦即政治哲学的定义似乎是自明的,其实是非常模糊和亟需加以考察的。只有通过对各种政治哲学定义进行批判性再考察之后,我们或许才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哲学 政治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史稿》第四卷
4
作者 丁晓强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96-96,共1页
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至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是我国实现历史性转变的时期。这激动人心的六年在政治与学术研究领域都倍受关注。王学启教授的著作《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史稿》(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史稿》)第四卷... 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至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是我国实现历史性转变的时期。这激动人心的六年在政治与学术研究领域都倍受关注。王学启教授的著作《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史稿》(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史稿》)第四卷,全面论述了1976年10月至1982年9月六年间的历史,这在国内史学界是空前的。该书不仅内容翔实,而且论述多有独到之处,这是国史研究领域中又一具有开拓性的、颇具功力的学术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时期 一届三中全会 实现历史性转变 《史稿》 马克思主义 国史研究 “四人帮”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伟大转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社会改革的价值取向
5
作者 汪俊昌 《浙江学刊》 CSSCI 1989年第1期6-9,共4页
为了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本刊这期开辟了专栏,选登了三篇浙江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讨论会上发表的论文。其中汪俊昌文阐述了我国社会改革的五个价值取向,程炳卿、峥嵘等讨论了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的一些问题。... 为了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本刊这期开辟了专栏,选登了三篇浙江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讨论会上发表的论文。其中汪俊昌文阐述了我国社会改革的五个价值取向,程炳卿、峥嵘等讨论了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的一些问题。这次讨论对认识改革成就、坚定改革信心,是有重要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改革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 机会均等 资本主义 私营企业 经济效率 效率优先 社会主义商品 商品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改革理论初探
6
作者 汪俊昌 《浙江学刊》 1988年第3期11-15,共5页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探讨社会改革,近两年来的讨论方兴未艾。然而,就其现状而言,人们对于社会改革一般,虽然一致主张把它上升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但对其所蕴含的理论内涵,则揭示得甚少。本文试图通过社会改革的根源、实质、...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探讨社会改革,近两年来的讨论方兴未艾。然而,就其现状而言,人们对于社会改革一般,虽然一致主张把它上升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但对其所蕴含的理论内涵,则揭示得甚少。本文试图通过社会改革的根源、实质、条件、内容以及地位等方面的探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改革理论,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改革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革命 利益关系 社会制度 理论初探 社会基本矛盾 基本范畴 社会形态 社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论中的社会历史尺度
7
作者 池舟人 《浙江学刊》 1987年第4期27-33,41,共8页
价值论中有两个“标准”,一是衡量价值之有无或大小的标准(也称价值标准),二是判定价值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也称价值认识的标准),它们是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认为,无论是讨论价值标准,还是讨论价值认识的标准,都必须坚持社... 价值论中有两个“标准”,一是衡量价值之有无或大小的标准(也称价值标准),二是判定价值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也称价值认识的标准),它们是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认为,无论是讨论价值标准,还是讨论价值认识的标准,都必须坚持社会历史尺度;否则,许多道理不容易讲清楚,价值论研究也很难成为一门科学。但是,近年来不少作者在讨论上述问题时,恰恰忽视了这个“价值论中的社会历史尺度”,从而造成了一些不该有的混乱。这是需要加以分析和澄清的。本文主要围绕价值标准问题来阐述价值论中的社会历史尺度,许多地方也涉及到价值认识的标准问题,作为一种尝试性的探索,不当之处,还请读者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标准 价值判断 社会历史 价值追求 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 资产阶级 人类社会 客观标准 群体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廉政的内涵与中国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 被引量:48
8
作者 吴光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3-65,104,共4页
本文在探讨“廉政”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概括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作者认为,“廉政”的本来涵义就是“廉正”,指的是清廉公正的政治。而当代“廉政”的基本涵义,就是公正廉明的政局、政制、政策、政德的良性结合与辩证统... 本文在探讨“廉政”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概括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作者认为,“廉政”的本来涵义就是“廉正”,指的是清廉公正的政治。而当代“廉政”的基本涵义,就是公正廉明的政局、政制、政策、政德的良性结合与辩证统一。中国廉政史的基本内容,应从指导思想、基本制度、政策举措、政德政风、典型人物事件以及历史文献文物方面去把握与发掘。在中国廉政史上,以民为本、德法并重、勇于进谏、公正执法、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优秀传统与历史经验,是值得当代执政者继承发扬和借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廉政 理论内涵 历史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浙学”的内涵及其基本精神 被引量:22
9
作者 吴光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6期147-150,146,共5页
本文梳理了从朱熹到黄宗羲、全祖望、章学诚有关“浙学”、“浙东学派”、“浙东学术”、“浙东之学”的论述 ,着重讨论了“浙学”的内涵 ,并讨论了浙学的基本精神等问题。笔者认为 ,“浙学”有狭义、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浙学”是... 本文梳理了从朱熹到黄宗羲、全祖望、章学诚有关“浙学”、“浙东学派”、“浙东学术”、“浙东之学”的论述 ,着重讨论了“浙学”的内涵 ,并讨论了浙学的基本精神等问题。笔者认为 ,“浙学”有狭义、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浙学”是指发端于北宋、形成于南宋永嘉、永康地区的浙东事功之学 ;中义的“浙学”是指渊源于东汉、形成于两宋、转型于明代、发扬光大于清代的浙东经史之学 ;广义的“浙学”即“大浙学” ,指的是渊源于古越、兴盛于宋元明清而延续至当代的浙江学术思想与人文精神传统。“大浙学”是狭义、中义“浙学”的外延 ,但其主流仍然是南宋以来的浙东经史之学。“浙学”的基本精神是“求实、批判、兼容、创新” ,而王充的“实事疾妄”、叶适的“崇义养利”、黄宗羲的“经世应务”、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则是浙学精神的典型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学” 内涵 基本精神 浙江 学术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儒家道德伦理的内涵、特色及其现代价值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吴光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1期99-105,共7页
本文从分辨道德、伦理之不同涵义入手,对儒家道德伦理思想体系的内容、特色及其与东亚社会现代化的关系作了具体探讨。作者认为,就人文意义而言,儒家的“道德”是对人的本性及其行为准则的内在自觉性的规定,儒家的“伦理”则是指人... 本文从分辨道德、伦理之不同涵义入手,对儒家道德伦理思想体系的内容、特色及其与东亚社会现代化的关系作了具体探讨。作者认为,就人文意义而言,儒家的“道德”是对人的本性及其行为准则的内在自觉性的规定,儒家的“伦理”则是指人在一定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秩序性道德,即人际关系之理。儒家就本质而言是以道德为本位而非以伦理为本位的“仁本礼用”的道德形上学。儒家道德伦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其德性原则、伦理原则、修养原则三大方面,其基本特色是以人为中心、以道德之“仁”为本位,强调道德的日新和礼制的适时变化,并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其根本精神乃是道德人文主义精神。这一根本精神及其一系列道德伦理原则具有永久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道德 伦理 道德人文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阳明主体哲学论要
11
作者 董平 《浙江学刊》 1988年第5期82-89,共8页
从哲学方法上来看,汉代强大的集权制政体虽然实现了经济上的繁荣,但是同时却造成了思想上的贫乏,充满睿智的先秦学术的创造性被扼杀了,“经学”取代了百家争鸣的诸子学术,注经的时代取代了理论创造的时代。这种对经典进行诠释,并且遵循... 从哲学方法上来看,汉代强大的集权制政体虽然实现了经济上的繁荣,但是同时却造成了思想上的贫乏,充满睿智的先秦学术的创造性被扼杀了,“经学”取代了百家争鸣的诸子学术,注经的时代取代了理论创造的时代。这种对经典进行诠释,并且遵循着“注不破经,疏不破注”的规矩的学术方法,就成为汉代以后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虽然传统上一般认为有“汉学”与“宋学”的对立,但是就研究方法而言,“宋学”并没有超越“汉学”,“宋学”用的主要方法仍然是以章句、训诂为主干的“汉学”方法。只有陆九渊曾提出过“六经皆我注脚”的宏论,而真正贯彻了陆九渊这一精神的则是王阳明。顾宪成在《小心斋札记》卷三中说:“当士人桎梏于训诂词章之间,骤而闻良知之说,一时心同俱醒,况若拨云雾而见白日,岂不快哉!”正是对于“训访词章”之研究方法的突破,使王阳明的哲学体系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宣告了理学方法的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宇宙 心体 自性 主体精神 证悟 本体论意义 佛教 主体哲学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早期现代自然权利学说的解体——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哲罕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34,共6页
早期现代自然权利学说的核心内容在于对自然状态的假设,以及自然人通过达成社会契约而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自然权利学说所假设的自然状态并非人类历史上真实和普遍存在过的事实,而只是从当时的实际社会生活经验中反推出来的一种理... 早期现代自然权利学说的核心内容在于对自然状态的假设,以及自然人通过达成社会契约而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自然权利学说所假设的自然状态并非人类历史上真实和普遍存在过的事实,而只是从当时的实际社会生活经验中反推出来的一种理论假定状态,它对经验的依赖使得早期自然权利学说是存在缺陷的。针对早期自然权利理论的这一问题,康德、黑格尔与马克思等人都进行了批判。康德从纯粹实践理性出发,以先天形式演绎的方式来建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法和权利理论,克服之前自然权利学说的经验品格。黑格尔和马克思尽管也同样反对经验主义,不过与康德的形式主义进路不同,他们认为,关于人类自由的政治哲学理论既不是实证主义的,也不是规范主义的,而是"事实的规范性"的。只有从以"事实的规范性"为核心的理论视角出发,而非从自然权利学说出发,才可以更为有效地理解和变革人类的真实状况。在马克思等人的彻底批判之下,早期现代自然权利学说最终走向了解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权利 康德 黑格尔 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潜藏在马克斯·韦伯民族自由主义背后的合理化取径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哲罕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5-30,共6页
近现代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是一位民族自由主义者。如何对其政治思想进行充分而又有效的解读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不论是民族主义-自由主义这套外在而又无力的概念工具,还是对韦伯所属的近现代德意志民族自由主义传统的内... 近现代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是一位民族自由主义者。如何对其政治思想进行充分而又有效的解读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不论是民族主义-自由主义这套外在而又无力的概念工具,还是对韦伯所属的近现代德意志民族自由主义传统的内在分析,亦或是对韦伯政治思想中的危险成分(倾向)的分析,都不足以充分而又有效接近此问题。唯有从潜藏在韦伯民族自由主义思想背后的合理化取径出发方才有可能理解和批评其政治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斯·韦伯 民族自由主义 合理化 政治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德国法治国观念的产生与发展——以康德和费希特为主要对象的考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哲罕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44,共6页
早期德国法治国观念首先以后宗教的自然法与形而上学形象出现,但在随后的演变过程中又开始产生去自然法与去形而上学的实证化倾向。这两次变化伴随着欧洲早期现代国家从罗马天主教神权体系中分化出来(也即世俗化)而产生,以及资产阶级-... 早期德国法治国观念首先以后宗教的自然法与形而上学形象出现,但在随后的演变过程中又开始产生去自然法与去形而上学的实证化倾向。这两次变化伴随着欧洲早期现代国家从罗马天主教神权体系中分化出来(也即世俗化)而产生,以及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与之后普罗大众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古今之争在德国的展现。我们只有通过梳理以康德和费希特为代表的早期德国法治国观念的产生与发展,方才能充分理解其中的进步意义与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法治国 法哲学 康德 费希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需要“实质性内容”的公法学——赫尔曼·黑勒公法学思想论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哲罕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6-181,共6页
在魏玛德国公法学争论的语境中,相较于汉斯·凯尔森和卡尔·施米特,被中文学界所忽视的公法学家赫尔曼·黑勒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需要复归到当时的政治现实与学理发展的背景中,还原黑勒的公法学思想。黑勒的公法... 在魏玛德国公法学争论的语境中,相较于汉斯·凯尔森和卡尔·施米特,被中文学界所忽视的公法学家赫尔曼·黑勒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需要复归到当时的政治现实与学理发展的背景中,还原黑勒的公法学思想。黑勒的公法学思想主要是通过和当时其他公法学家的争论标识自身的:黑勒在学术生涯初期主要是对以凯尔森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法学进行批判,并提出他自己的"社会法治国"思想;但在后期他又与施米特对解决魏玛共和国危机提出了不同方案。究其实质,黑勒的公法学思想是带有明显德国公法学传统痕迹的需要"实质性内容"的公法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玛德国 实证主义法学 反实证主义法学 公法学 赫尔曼·黑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涅槃与天人合一 被引量:2
16
作者 董平 《浙江学刊》 1987年第2期107-114,共8页
本文把佛教的中心命题——涅槃,作为一个哲学本体论范畴来考察,并把它与古代儒家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进行理论上的比较,认为这两者在理论形态的某些方面存在着某种共通的平行关系。一佛教中的“涅槃”,犹如印度教中的“梵”一样,通常... 本文把佛教的中心命题——涅槃,作为一个哲学本体论范畴来考察,并把它与古代儒家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进行理论上的比较,认为这两者在理论形态的某些方面存在着某种共通的平行关系。一佛教中的“涅槃”,犹如印度教中的“梵”一样,通常被认为是超越任何语言的描述能力的。不过,我们实际上可以从佛教关于现象世界的根本观念来把握作为某对立面的涅槃之实质。依据佛陀所说“四谛”之第二谛——集谛的根本要义,现象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具有依因性,即依赖于因缘的和合才得以成立,因此,通过现象呈现出来的任何事物实质上并非其所属概念的自身。“山”无非是石头、泥沙等的集合体,石头泥沙并不是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宇宙人生 印度教 无我 天人合一观 精神境界 四谛 二谛 自性 佛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舜水事迹在故国的早期传播 被引量:1
17
作者 钱明 《浙江学刊》 CSSCI 1995年第5期109-110,共2页
本文把舜水事迹在故国的早期传播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舜水抵江户次年作流亡后第一通家书至卒后四年张斐抵日传回消息;二是同治十一年族孙朱衍绪赴日访求轶事至民国初年马一浮编印《舜水遗书》及朱景彝赴日考察舜水遗迹。
关键词 朱舜水 早期传播 梁启超 赴日考察 马一浮 民国初年 张斐 乞师日本 《皇明遗民传》 黄梨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决断论”、“总统合宪专政”和“具体秩序”——对卡尔·施米特前期政法理论的一个再解读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哲罕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5-51,156-157,共8页
卡尔·施米特无疑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政法学家。因为他所涉研究领域的纷繁复杂,理论观点和政治观点的频繁变动,以及与政治现实的密切关系,所以他总是被其同代人和后代人所反复解读和误读。我们唯有进入其时代背... 卡尔·施米特无疑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政法学家。因为他所涉研究领域的纷繁复杂,理论观点和政治观点的频繁变动,以及与政治现实的密切关系,所以他总是被其同代人和后代人所反复解读和误读。我们唯有进入其时代背景和政法理论内部的发展脉络,方才可以理解其理论观点和政治观点背后所潜藏的一致性,即施米特一直焦虑地试图为"无根的""现代性-虚无主义"世界寻求一个"根"。他的这种一致性不仅可以解释他前期理论——"决断论"、"总统合宪专政"和"具体秩序"——的发展,而且同时也可以解释他的一系列实际行动。施米特的这种表现其实是近现代德国智识界对自身不能安适于现代世界的一种"症候群"。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才能进一步实现对他的"祛魅"以及内在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尔·施米特 决断论 总统合宪专政 具体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黄宗羲学术讨论会发言摘登
19
作者 冯契 成中英 +8 位作者 高桥进 吴光 仓修良 白砥民 朱维铮 李汉武 王政尧 周瀚光 李存山 《浙江学刊》 1987年第1期12-24,11,共14页
黄宗羲与近代历史主义方法冯契(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我认为,黄宗羲是一位立足于当时的现实而又一脚跨进了未来的伟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充满了辩证法的光辉。他第一个为中国近代勾画了一幅民主主义的蓝图(尽管是粗略的),并以“风雷... 黄宗羲与近代历史主义方法冯契(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我认为,黄宗羲是一位立足于当时的现实而又一脚跨进了未来的伟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充满了辩证法的光辉。他第一个为中国近代勾画了一幅民主主义的蓝图(尽管是粗略的),并以“风雷之文”召唤“豪杰之士”起来冲破“囚缚”,为迎接新时代的到来而斗争。黄宗羲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我这里主要就历史主义这一侧面对此作一简要阐述。中国近代经历了社会大变革,也经历了一次哲学革命,后者是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合流过程中实现的,它现在还在继续着。哲学革命是思维方式的根本革命,包括有逻辑和方法论的革命。近代哲学家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探索。他们力图把西方文化中最优秀的成果移植到中国的合适土壤,找到中西哲学在逻辑方法上的交接点,以便促使中国哲学近代化,或者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宗羲 学术讨论会 历史主义方法 明清之际 哲学革命 中国哲学 方法论 明夷待访录 哲学思想 思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小平对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20
作者 丁晓强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9-22,共4页
“实事求是”,是中国古代的治学方法,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其内容不断丰富。毛泽东将这一方法加以总结,并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把它上升到认识论的高度,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邓小平正是在这个根本点上坚持和发展了... “实事求是”,是中国古代的治学方法,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其内容不断丰富。毛泽东将这一方法加以总结,并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把它上升到认识论的高度,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邓小平正是在这个根本点上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并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路线。“实事求是”同样也是邓小平的理论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思想 治学方法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实验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