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引入内建电场强化BiOBr/C_(3)N_(5) S型异质结中光载流子分离以实现高效催化降解微污染物 被引量:1
1
作者 游常俊 王春春 +3 位作者 蔡铭洁 刘艳萍 竺柏康 李世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9-50,共2页
光催化技术在废水处理及环境治理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而开发高效的光催化剂则是实现这一技术广泛应用的关键。在本研究中,我们成功地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S型BiOBr/C_(3)N_(5)(BBN)异质结光催化剂用于在可见光下高效去除微污染物... 光催化技术在废水处理及环境治理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而开发高效的光催化剂则是实现这一技术广泛应用的关键。在本研究中,我们成功地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S型BiOBr/C_(3)N_(5)(BBN)异质结光催化剂用于在可见光下高效去除微污染物。系统评估了BBN材料在可见光下对四环素(TC)和萘(NAP)的光催化降解效果。结果表明,BBN-2样品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活性,其反应速率常数为0.0139 min^(-1),比纯BiOBr和C_(3)N_(5)分别提高了0.6倍和2.8倍,这主要得益于BBN异质结具有空间分隔开的氧化还原位点以及利用内建电场作为驱动力,促进光生载流子的有效分离,从而加速微污染物的降解反应。此外,BBN-2具有卓越的抗外界环境干扰特性以及优异的稳定性能,在经过五次循环使用后,仍能保持较高的光催化活性。通过自由基活性检测实验,我们确认了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空穴(h^(+))和羟基自由基(·OH)是参与光催化反应过程的主要活性物种。本研究为开发高效C_(3)N_(5)基催化体系用于环境治理开辟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3)N_(5) S型异质结 微污染物去除 内建电场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运行稳定性及功能菌群结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魏致远 陈东之 阳广凤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419-425,共7页
以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构建了实验室规模的3组上流式反应器,试验结果表明,短程硝化反应器运行性能波动较大,平均NH_(4)^(+)-N去除率(ARE)为58.2%±19.0%;短程硝化反硝化系统ARE为41.4%±12.2%,TN去除率为85.6%±5.4%,几乎无N... 以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构建了实验室规模的3组上流式反应器,试验结果表明,短程硝化反应器运行性能波动较大,平均NH_(4)^(+)-N去除率(ARE)为58.2%±19.0%;短程硝化反硝化系统ARE为41.4%±12.2%,TN去除率为85.6%±5.4%,几乎无NO_(2)^(-)-N积累。短程反硝化反应器运行性能较好,其NO_(2)^(-)-N去除率高达99.7%±0.5%。Proteobacteria门细菌在短程硝化污泥和短程反硝化污泥中具有最大相对丰度(RA)值,分别为42.91%和64.23%,短程硝化反硝化污泥中优势门为Firmicutes(44.48%)和Proteobacteria(30.28%)。在属水平下,短程硝化污泥中优势属为Nitrospira(9.30%)和Nitrosomonas(5.41%),短程反硝化污泥优势属为Trichococcus(24.94%)、Desulfomicrobium(10.76%)和Macellibacteroides(5.83%),短程硝化反硝化污泥优势属为Trichococcus(20.96%)、Desulfomicrobium(16.72%)和Aeromonas(5.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氮系统 运行性能 脱氮 功能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片石莼水培液对海水养殖环境分离弧菌的抑制特性及其活性物质类型分析
3
作者 金维美 肖昌延 +1 位作者 乔燕 冯丽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32,共12页
活体大型海藻能有效控制水产养殖环境病原弧菌污染,与其分泌的抑菌活性物质密切相关,然而有关活体大型海藻分泌物质类型及其对海水养殖环境弧菌的抑制特性报道较少。通过制备不同密度(1.25~10 g/L)和培养时间(1~3 d)下的裂片石莼水培液... 活体大型海藻能有效控制水产养殖环境病原弧菌污染,与其分泌的抑菌活性物质密切相关,然而有关活体大型海藻分泌物质类型及其对海水养殖环境弧菌的抑制特性报道较少。通过制备不同密度(1.25~10 g/L)和培养时间(1~3 d)下的裂片石莼水培液,并从不同海水养殖场筛选分离了6株耐药弧菌,包括1株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1株锡那罗州弧菌(Vibrio sinaloensis,Vs.)、1株梅氏弧菌(Vibrio metschnikovii,Vm.)和3株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Va.),分析不同裂片石莼(Ulva fasciata)水培液的结构组成及其对不同耐药弧菌的抑制特性。结果表明,裂片石莼水培液与弧菌共培养12 h时,各弧菌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且在10 g/L抑制效果较好;Vp.W1、Vs.W2和Vm.R3在培养3 d(64%~100%)的裂片石莼水培液作用下抑制效果显著高于第1 d(1.32%~39.42%);溶藻弧菌在培养1 d和3 d的裂片石莼水培液作用下抑制效果差异不显著,抑制率均不超过35%。SPE-GC-MS分析发现,裂片石莼水培液含有丰富的活性物质,包括酸类、醇酚类、醛酮类、烷烃和芳香烃、杂环、酯类等多种化合物,且以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乙缩醛、2-(4-羟基苯)乙醇和2,4,6-三溴苯酚等物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片石莼 水培液 耐药弧菌 抑制 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气泡强化废气净化效率机制及研究进展
4
作者 张中怀 孙海敏 +1 位作者 陈东之 张敏敏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07-1311,1318,共6页
微纳米气泡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废气净化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应用潜力。系统综述了微纳米气泡的物理化学特性、制备技术及其在废气净化中的研究进展。首先,微纳米气泡凭借其大比表面积、缓慢的上升速度、高表面电位以及释放羟基自由... 微纳米气泡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废气净化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应用潜力。系统综述了微纳米气泡的物理化学特性、制备技术及其在废气净化中的研究进展。首先,微纳米气泡凭借其大比表面积、缓慢的上升速度、高表面电位以及释放羟基自由基等特点,在气态污染物(如甲苯)的去除过程中兼具氧化和吸附污染物的能力。其次,将微纳米气泡应用于废气净化领域能够有效缓解气液传质限制,若与催化氧化、生物过滤等工艺耦合可协同控制污染物,进一步提高降解效率。进一步提出利用微纳米气泡疏水界面富集效应与自由基氧化协同机制,可突破传统工艺对疏水性VOCs的降解瓶颈,为工业废气高效净化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气泡 气泡特性 制备方式 废气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品位含氦天然气氦气提浓工艺的研究
5
作者 范瑛琦 李保军 盖丽梅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2-236,共5页
对近年来常见的深冷、膜+深冷、膜分离3种含氦天然气提浓工艺进行了模拟,希望找到更为经济的氦气提浓方式,从而为国内低品位含氦气田的经济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模拟发现,对于氦气体积分数为0.0416%的天然气,膜分离技术可以大幅降低氦... 对近年来常见的深冷、膜+深冷、膜分离3种含氦天然气提浓工艺进行了模拟,希望找到更为经济的氦气提浓方式,从而为国内低品位含氦气田的经济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模拟发现,对于氦气体积分数为0.0416%的天然气,膜分离技术可以大幅降低氦气提浓过程的能耗,3种提浓工艺中,膜分离工艺单耗最低、氦气收率最高。因此,目前对于低品位含氦天然气提浓过程,膜分离工艺是最为适合的提浓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氦气 深冷 膜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Ⅱ)对CANON工艺脱氮性能及菌群结构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魏致远 罗奇 +3 位作者 畅犇泽 张帅 陈东之 阳广凤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52-157,166,共7页
为探究Fe(Ⅱ)对全程自养脱氮(CANON)系统脱氮性能、颗粒污泥及生物膜特性、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以涂布活性炭的聚氨酯纤维为生物膜填料构建了两组上流式颗粒污泥—生物膜CANON反应器。试验结果表明,在102 d的运行中,进水直接添加Fe(Ⅱ)... 为探究Fe(Ⅱ)对全程自养脱氮(CANON)系统脱氮性能、颗粒污泥及生物膜特性、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以涂布活性炭的聚氨酯纤维为生物膜填料构建了两组上流式颗粒污泥—生物膜CANON反应器。试验结果表明,在102 d的运行中,进水直接添加Fe(Ⅱ)的反应器R_(1)和添加EDTA络合Fe(Ⅱ)的反应器R_(2)的运行效果均比较稳定,但R_(2)具有最佳脱氮性能,氨氮和总氮去除率分别为92.6%±7.4%和61.7%±6.5%。相比载体生物膜,颗粒污泥上胞外聚合物含量更高,有利于颗粒污泥生长。CANON工艺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CANON污泥中Nitrospira和Nitrosomonas分别是典型的硝化菌属(NOB)和氨氧化菌属(AOB)。Candidatus Kuenenia是CANON生物膜中主要的厌氧氨氧化菌(AnAO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程自养脱氮 脱氮 颗粒污泥 生物膜 菌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N-FCEM的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分析方法 被引量:5
7
作者 潘李冬 郑宇 +3 位作者 郑娟 徐斌 刘广哲 杨丁丁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0,18,共11页
近年来,随着中国化工产业的迅速发展,化工企业危险品化学灾害事故仍时有发生。为更好地提高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精准识别化工企业中的重要风险因素并合理规避风险,提出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BN)和模糊综合评价法(FCEM)的化工企业安全... 近年来,随着中国化工产业的迅速发展,化工企业危险品化学灾害事故仍时有发生。为更好地提高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精准识别化工企业中的重要风险因素并合理规避风险,提出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BN)和模糊综合评价法(FCEM)的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分析方法。首先,该方法基于人、物、技、管、环五个方面共20个与化工企业相关的风险因素,建立了化工企业安全风险BN模型;然后,以模糊理论集(FTS)表征BN模型中概率参数的专家评估信息,结合Netica软件分析基于BN的化工企业安全风险概率和重要风险因素,并采用FCEM评估化工企业的整体安全风险损失;最后,综合考虑化工企业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得出化工企业的安全风险等级。为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以舟山某化工企业为例,结合风险等级矩阵,评估了该化工企业的安全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企业 安全风险评估 贝叶斯网络(BN) 模糊综合评价法 关键重要度 风险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环境anammox工艺运行性能及功能菌群结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方媛媛 刘亚雷 +3 位作者 赵一淳 李亦舒 阳广凤 王博涵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3-67,71,共6页
为了研究低溶解氧(DO)条件下厌氧氨氧化(anammox)工艺的运行性能、颗粒污泥特征及功能菌群结构特征,实验以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构建了实验室规模的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污泥反应器。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器能够在近两个月的运行过程中保持稳定... 为了研究低溶解氧(DO)条件下厌氧氨氧化(anammox)工艺的运行性能、颗粒污泥特征及功能菌群结构特征,实验以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构建了实验室规模的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污泥反应器。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器能够在近两个月的运行过程中保持稳定运行,NH_(4)^(+)-N、NO_(2)^(-)-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11±4.13)%、(98.88±1.18)%和(95.98±10.6)%。胞外聚合物(EPS)的蛋白/多糖为1.26,anammox污泥颗粒化程度较高,粒径大于1 mm的颗粒污泥占全部污泥的为61%。污泥比anammox活性为4.34 mg NH_(4)^(+)-N/(gVSS·h)、6.55 mg NO_(2)^(-)-N/(gVSS·h)、9.78 mg TN/(gVSS·h)。菌群分析结果表明,颗粒污泥优势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4.25%),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19.61%)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10.48%),优势属为Candidatus Brocadia(12.56%)、Chloroflexinoname(4.64%)和Bacterianoname(2.7%)。其中,Candidatus Brocadia为优势Anammox菌,承担anammox反应。低DO条件对anammox反应器运行性能的影响较低,但改变了anammox反应化学计量比且在颗粒污泥中观察到了氨氧化菌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0.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溶解氧 菌群结构 颗粒污泥 胞外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水生物膜预处理工艺对有机碳源的响应特征--以脱氮性能与菌群结构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叶丽慧 刘欣灵 +4 位作者 林思慧 石海洋 赵一淳 陈东之 阳广凤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800-3809,共10页
原水生物膜预处理系统运行性能受限于原水水质特征,试验以模拟污染原水为处理对象,以彗星式纤维填料和活性炭填料为生物膜载体构建了实验室规模的原水生物膜预处理系统,采用批次试验探究系统运行性能与菌群结构对不同有机碳源乙酸钠和... 原水生物膜预处理系统运行性能受限于原水水质特征,试验以模拟污染原水为处理对象,以彗星式纤维填料和活性炭填料为生物膜载体构建了实验室规模的原水生物膜预处理系统,采用批次试验探究系统运行性能与菌群结构对不同有机碳源乙酸钠和腐殖酸的响应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原水生物膜预处理系统能长时间稳定运行,系统平均氨氮去除率(ARE)为90.1%.乙酸钠对两种填料生物膜的氨氮去除性能几乎无影响.以腐植酸为有机碳源具有更强的硝化能力,取得最高ARE值90.5%±5.6%.乙酸钠能够促进彗星式纤维填料生物膜胞外聚合物(EPS)的形成,腐殖酸会降低EPS中PN含量.以活性炭为载体明显增加了EPS的PN/PS值,且具有较高的菌群多样性,更有利于生物膜的形成.生物膜样品中,占据前三位的门是Proteobacteria、Planctomycetes和Acidobacteria.彗星式纤维填料生物膜,乙酸钠和腐植酸分别强化了优势门Proteobacteria(53.9%)细菌和优势属Nitrospira(10.7%)的累积.以彗星式纤维填料与活性炭为载体生物膜样品优势属分别为Nitrospira和Aridibacter.腐殖酸更有利于Nitrospira和Bdellovibrio的富集,乙酸钠更有利于Aridibacter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水 生物膜 有机碳源 运行性能 菌群结构 胞外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hancing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through 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Wettability Adjustment of ZnIn_(2)S_(4)/Bi_(2)O_(3) S-Scheme Heterojunction 被引量:1
10
作者 Linfeng Xiao Wanlu Ren +4 位作者 Shishi Shen Mengshan Chen Runhua Liao Yingtang Zhou Xibao Li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0-63,共14页
The production of renewable fuels through water splitting via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holds significant promise.Nonetheless,the sluggish kinetics of hydrogen evolution and the inadequate water adsorption on... The production of renewable fuels through water splitting via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holds significant promise.Nonetheless,the sluggish kinetics of hydrogen evolution and the inadequate water adsorption on photocatalysts present notable challenges.In this study,we have devised a straightforward hydrothermal method to synthesize Bi_(2)O_(3)(BO)derived from 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loaded with flower-like ZnIn_(2)S_(4)(ZIS).This approach substantially enhances water adsorption and surface catalytic reactions,resulting in a remarkable enhancement of photocatalytic activity.By employing triethanolamine(TEOA)as a sacrificial agent,the hydrogen evolution rate achieved with 15%(mass fraction)ZIS loading on BO reached an impressive value of 1610μmol∙h^(−1)∙g^(−1),marking a 6.34-fold increase compared to that observed for bare BO.Furthermore,through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and ab initio molecular dynamics(AIMD)calculations,we have identified the reactions occurring at the ZIS/BO S-scheme heterojunction interface,including the identification of active sites for water adsorption and catalytic reactions.This study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performance composite photocatalytic materials with tailored electronic properties and wet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cheme Hydrogen evolution WETTABILITY PHOTOCATALYSIS Electronic 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升式藻-菌共生反应器去除氯苯及吸收CO_(2)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孔宪旺 陈昌文 +3 位作者 袁镇 陆李超 陈建孟 陈东之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45,共8页
CO_(2)是生物法处理有机废气过程中的主要副产物之一,对其进行有效吸收可实现废气治理减污降碳协同的目标。该文以氯苯为模型污染物,在气升式细菌反应器中添加蛋白核小球藻(C.pyrenoidosa),构建气升式藻-菌共生反应器,初步探究了藻-菌... CO_(2)是生物法处理有机废气过程中的主要副产物之一,对其进行有效吸收可实现废气治理减污降碳协同的目标。该文以氯苯为模型污染物,在气升式细菌反应器中添加蛋白核小球藻(C.pyrenoidosa),构建气升式藻-菌共生反应器,初步探究了藻-菌体系对废气去除、CO_(2)吸收、微生物群落结构等关键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停留时间和氯苯进口浓度条件下,气升式藻-菌共生反应器对氯苯的去除率超过90%,与气升式细菌反应器无明显差异,然而气升式藻-菌共生反应器的出口CO_(2)浓度显著低于气升式细菌反应器,75天的运行周期内CO_(2)累积排放量降低了约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气处理 微藻 生物降解 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口区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监测技术及监测设备研究进展
12
作者 方明中 林细线 +3 位作者 胡书毕 鞠拓 方杨丹 陆李超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7,共8页
水运行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加剧了港口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开展港口区VOCs排放研究是实现VOCs高效管控的基础。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关注东部沿岸重点港口以及枢纽航道的VOCs排放情况,VOCs的来源主要包括运... 水运行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加剧了港口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开展港口区VOCs排放研究是实现VOCs高效管控的基础。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关注东部沿岸重点港口以及枢纽航道的VOCs排放情况,VOCs的来源主要包括运输车辆、港作机械、干/液散码头等,特征污染物包括烷烃、烯烃和芳香烃等,常用排放模型包括高斯扩散模型、HYSPLIT模型等。分析VOCs排放监测设备应用现状发现,大气污染监测设备未来在港口区的应用具有可行性。港口区VOCs排放数据积累量不足、监测覆盖面有待拓展,针对高精度排放特征和适配型计算模型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VOCS 港口区 排放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污泥流失对anammox工艺脱氮性能及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一淳 刘亚雷 +6 位作者 李亦舒 方媛媛 王博涵 李佳瑞 吴懂 畅犇泽 阳广凤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161-2168,共8页
为探究强污泥流失对厌氧氨氧化(anammox)反应器系统脱氮性能、颗粒污泥特性及功能菌群的影响,试验以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构建了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试验结果表明,损失近一半反应器有效体积的污泥未明显破坏anammox工艺脱氮性能... 为探究强污泥流失对厌氧氨氧化(anammox)反应器系统脱氮性能、颗粒污泥特性及功能菌群的影响,试验以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构建了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试验结果表明,损失近一半反应器有效体积的污泥未明显破坏anammox工艺脱氮性能.反应器在4d后总氮(TN)的去除率(RE)达到89.18%污泥EPS含量较高且其PN/PS值(0.12)较低有利于anammox颗粒污泥的形成和集聚.Anammox颗粒污泥粒径>2mm的污泥占到系统总污泥的44.9%,粒径大于0.5mm的污泥占总污泥的84.3%,能够有效持留污泥.厌氧氨氧化菌的优势门为变形菌门(28.03%)、浮霉菌门(15.57%)和绿弯菌门(8.63%),优势属为anammox菌属Candidatus Jettenia(9.63%)和Candidatus Brocadia(3.54%),参与anammox反应的功能基因包括nirS(1.27%)、hzs(1.28%)、hzo(1.29%)、hao(7.04%)和hdh(0.81%),但反硝化菌及其功能基因的存在使得化学计量比Rs(ΔNO_(2)^(-)-N/ΔNH_(4)^(+)-N)和Rp(ΔNO_(3)^(-)-N/ΔNH_(4)^(+)-N)低于理论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污泥流失 污泥特性 菌群 功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助剂对Co/SiO_(2)催化剂逆水煤气变换反应催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曹忠 刘宁 +2 位作者 崔莎 刘辉 王路辉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29,共6页
逆水煤气变换(RWGS)反应是二氧化碳(CO_(2))转化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高温反应条件下RWGS催化剂存在稳定性差的问题。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添加助剂(CeO_(2)、La_(2)O_(3)、Y_(2)O_(3)或ZrO_(2))的Co/SiO_(2)催化剂用于RWGS反应... 逆水煤气变换(RWGS)反应是二氧化碳(CO_(2))转化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高温反应条件下RWGS催化剂存在稳定性差的问题。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添加助剂(CeO_(2)、La_(2)O_(3)、Y_(2)O_(3)或ZrO_(2))的Co/SiO_(2)催化剂用于RWGS反应,通过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和H_(2)程序升温还原等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助剂对催化剂结构及其RWGS反应性能的影响。催化剂表征结果表明,添加助剂对催化剂中Co3O4粒径没有明显影响;CeO_(2)、La_(2)O_(3)、Y_(2)O_(3)和ZrO_(2)助剂与钴组分存在相互作用。催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600°C下反应12 h后,Co/SiO_(2)催化剂的CO_(2)转化率由28.3%下降到9.0%;而添加助剂的催化剂稳定性均有提高,其中Co-ZrO_(2)/SiO_(2)催化剂的稳定性最佳,反应12 h后CO_(2)转化率仍高达21.9%。这是由于加入助剂后,助剂与钴组分存在相互作用,提高了活性组分钴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水煤气变换反应 助剂 Co/SiO_(2) 等体积浸渍法 CO_(2)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水生物膜菌群结构及潜在病原菌组成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沈星宇 魏致远 +4 位作者 龚冰洁 戚佳园 陈东之 陈建孟 阳广凤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1-38,共8页
生物膜系统运行性能受原水寡营养水质和生物膜载体特性的影响,该文试验构建了3组实验室规模原水生物膜预处理系统,分别以聚氨酯填料(R_(1))、多面空心球填料(R_(2))和多面空心柱填料(R_(3))为载体,以模拟污染原水为处理对象,研究不同载... 生物膜系统运行性能受原水寡营养水质和生物膜载体特性的影响,该文试验构建了3组实验室规模原水生物膜预处理系统,分别以聚氨酯填料(R_(1))、多面空心球填料(R_(2))和多面空心柱填料(R_(3))为载体,以模拟污染原水为处理对象,研究不同载体对系统运行性能与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反应器R_(1)、R_(2)和R_(3)的平均NH_(4)^(+)-N去除率分别为92.27%±7.61%、93.40%±6.7%和93.98%±3.70%,出水几乎无NO_(2)^(-)-N积累。菌群结构分析表明,聚氨酯填料生物的优势细菌门分别是Actinobacteria(44.3%)、Proteobacteria(29.48%)和Planctomycetes(5.93%),多面空心球填料的优势细菌门为Actinobacteria(51.36%)、Proteobacteria(19.02%)和Planctomycetes(7.16%),多面空心柱填料的优势细菌门有Actinobacteria(40.54%)、Proteobacteria(23.19%)、Bacteroidetes(7.88%)和Nitrospirae(7.4%)。古菌Thaumarchaeota是各生物膜中的优势门。然而,在生物膜中发现了潜在的病原菌属Acinetobacter、Bacillus、Mycobacterium和Legionella,对其实行有效控制有利于保障饮用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原水 脱氮 微生物群落结构 生物膜 古菌 细菌 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