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水平及贝类海产品风险评估 被引量:60
1
作者 梅玲玲 潘雪霞 +4 位作者 朱敏 张俊彦 龚璞 潘军航 占利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00-704,717,共6页
目的在研究浙江省各类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水平的基础上,进行贝类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感染风险评估。方法对2 215件市售食品用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分离副溶血性弧菌,并用API 20E鉴定条鉴定;用Risk Ranger软件进行贝类海产品副溶血性... 目的在研究浙江省各类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水平的基础上,进行贝类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感染风险评估。方法对2 215件市售食品用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分离副溶血性弧菌,并用API 20E鉴定条鉴定;用Risk Ranger软件进行贝类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感染风险评估;用PCR方法进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鲜(活)海水产品为43.06%、生/半生食海产品为32.52%、鲜活淡水产品为22.22%、生畜肉为13.52%、生禽肉为11.44%、散装熟肉制品为3.44%、中式凉拌菜为2.98%、生食蔬菜为2.10%、鲜奶蛋糕为2.08%。8月~10月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显著高于4月~6月(P<0.01,χ2=46.445)。农贸市场采集的食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显著高于超市(P<0.01,χ2=10.252)。tdh毒力基因携带率为3.66%(3/82),trh基因全部阴性。生食或半生食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感染风险系数分别为50(生食)和48(半生食),每年因食用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导致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的人数为4.42×104人(生食)和2.21×104人(半生食),如果烹饪彻底,风险系数降可至零。结论浙江省各类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问题突出,防止食品间交叉污染,不生食半生食海水产品,即食食品食用前加热处理是减少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发生的最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污染 贝类海产品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MLST技术对浙江省大肠杆菌O157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叶菊莲 占利 +3 位作者 梅玲玲 罗芸 姚苹苹 姜理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01-904,共4页
目的对浙江省2005-2010年大肠杆菌O157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研究,了解菌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为浙江省大肠杆菌O157监测及爆发疫情的控制提供基础。方法选择Pasteur大肠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Typing,MLST)方案,对大肠杆菌... 目的对浙江省2005-2010年大肠杆菌O157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研究,了解菌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为浙江省大肠杆菌O157监测及爆发疫情的控制提供基础。方法选择Pasteur大肠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Typing,MLST)方案,对大肠杆菌O157分离株及882364菌株进行MLST分型,确定菌株序列型(Sequence type,ST);采用DNAsp、eBURST、START2等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30株菌中,27株O157∶H7菌株具备相同序列型(ST-284),占90%(27/30),其他3株菌序列型分别为ST-367、ST-125、ST-296。8个管家基因核苷酸多态性(Pi)范围为0.00119(polB)~0.00648(uidA),putP基因多态性位点比例最高(4.6%),trpA基因多态性位点比例最低(0.4%)。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序列型分别属于Group 1及Group 11群。结论浙江省动物源性大肠杆菌O157∶H7的主要序列型为ST-284,与江苏省病人株882364(ST-296)具有同一个进化祖先,提示应加强浙江省大肠杆菌O157病原学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O157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管家基因 分子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6~15岁儿童高浓度抗麻疹病毒抗体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严睿 何寒青 +4 位作者 周洋 邓璇 唐学雯 谢淑云 冯燕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9-173,共5页
目的:了解浙江省6~15岁儿童抗麻疹病毒高浓度抗体阳性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麻疹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和丽水市莲都区2069名6~15岁儿童的血清,ELISA法定量检测麻疹Ig G抗体水平,抗体浓度800 m IU/m L以上... 目的:了解浙江省6~15岁儿童抗麻疹病毒高浓度抗体阳性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麻疹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和丽水市莲都区2069名6~15岁儿童的血清,ELISA法定量检测麻疹Ig G抗体水平,抗体浓度800 m IU/m L以上为达到高浓度抗体。利用χ2检验或趋势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人群麻疹高浓度抗体的阳性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麻疹疫苗接种儿童麻疹高浓度抗体的影响因素。结果:2069名调查对象中,麻疹高浓度抗体阳性率为36.06%(746/20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起始接种月龄是麻疹疫苗接种儿童麻疹高浓度抗体的影响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高浓度抗体阳性率呈现下降趋势(OR:0.866,95%CI:0.830~0.904,P<0.01);12月龄及以上接种者的高浓度抗体阳性率高于8月龄接种者(OR:0.633,95%CI:0.498~0.805,P<0.01)。结论:为维持高水平人群免疫屏障,建议疫情低发地区可以适当延迟麻疹疫苗首剂次接种时间,并对于大龄儿童适时进行补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 病毒/分析 麻疹/预防和控制 麻疹疫苗/治疗应用 接种 免疫球蛋白G/分析 年龄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日咳病原新认识及其抗感染策略 被引量:8
4
作者 华春珍 王传清 +1 位作者 杨章女 黄丽素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80-484,508,共6页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历史悠久,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均可感染发病。百日咳再现已成为引起高度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包括我国在内。2022年起至今,我国报告百日咳病例数上升迅猛。当前百日咳鲍特菌流行株的主...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历史悠久,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均可感染发病。百日咳再现已成为引起高度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包括我国在内。2022年起至今,我国报告百日咳病例数上升迅猛。当前百日咳鲍特菌流行株的主要抗原(百日咳毒素)的基因型已发生改变,相应抗原与疫苗株不同而产生免疫逃逸,是当前百日咳再现的重要原因之一。百日咳鲍特菌目前普遍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是临床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不再推荐其作为百日咳抗感染治疗的首选用药。2月龄以上无磺胺禁忌症的患儿,百日咳卡他期和痉咳期推荐复方磺胺甲噁唑口服作为首选抗感染方案;对2月龄以下或症状危重的患儿,推荐哌拉西林或头孢哌酮-舒巴坦静滴治疗。改良或研发与流行株抗原一致的新一代百日咳疫苗将是提升易感人群免疫保护力、控制本病流行的长远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日咳 再现 免疫逃逸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炎血清型沙门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占利 叶菊莲 +3 位作者 梅玲玲 程苏云 罗芸 杨婷婷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4-247,251,共5页
目的为临床确诊及基层实验室快速准确鉴定肠炎血清型沙门菌提供实验室支持,同时为沙门菌传统血清学鉴定方法提供技术补充。方法根据沙门菌菌体抗原A/D1群基因、鞭毛抗原基因(fliC-HG)及肠炎沙门菌特异性基因片段(sdfI)设计引物,建立多重... 目的为临床确诊及基层实验室快速准确鉴定肠炎血清型沙门菌提供实验室支持,同时为沙门菌传统血清学鉴定方法提供技术补充。方法根据沙门菌菌体抗原A/D1群基因、鞭毛抗原基因(fliC-HG)及肠炎沙门菌特异性基因片段(sdfI)设计引物,建立多重PCR体系并进行反应条件优化。对所建立的体系的特异性进行检测,并将该体系应用于浙江省2009-2010年分离的共计53株样本的检测。结果建立并优化了肠炎沙门菌检测的多重PCR体系,该体系具有高特异性,可准确快速鉴定肠炎血清型沙门菌,也可区分A群及D1群血清群的沙门菌,并能检测鞭毛抗原为HG的沙门菌,对实际样本检测符合率达100%。结论该体系能正确鉴定肠炎血清型沙门菌,可作为沙门菌传统血清学分型的辅助方法,可弥补商品化血清质量参差不齐的缺陷。并为肠炎沙门菌的监测与实验室诊断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重复性好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PCR 肠炎沙门菌 血清型 SDF Ⅰ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cdtB亚基的原核表达及对巨噬细胞IL-6、IL-8、TNF-α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陈鸿鹄 吴圆圆 +1 位作者 占利 梅玲玲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35-538,546,共5页
目的研究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过程中,cdtB对宿主巨噬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NF-κB信号通路阻断剂对cdtB诱导的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对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cdtB亚基进行原核表达,制备并模型纯化重组蛋白,建立其刺激... 目的研究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过程中,cdtB对宿主巨噬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NF-κB信号通路阻断剂对cdtB诱导的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对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cdtB亚基进行原核表达,制备并模型纯化重组蛋白,建立其刺激人THP-1巨噬细胞模型,ELISA检测THP-1分泌IL-6,IL-8和TNF-α等细胞因子。在共培养体系中加入NF-κB信号通路阻断剂,ELISA检测THP-1分泌IL-6,IL-8和TNF-α等细胞因子。结果成功构建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cdtB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重组cdtB蛋白,与空白对照相比,受到cdtB刺激的THP-1细胞上清中的IL-6,IL-8和TNF-α浓度显著上升,而在THP-1细胞培养基中加入NF-κB信号通路阻断剂SN50可以显著抑制重组cdtB诱导的IL-6、IL-8、TNF-α分泌。结论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cdtB能够通过NF-κB信号通路诱导巨噬细胞分泌IL-6、IL-8和TNF-α,在甲型副伤寒相关的炎症反应中发挥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 cdtB 细胞因子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